在2025央视春晚的屏幕上,很多人都看到了一只“春碗”。这是为纪念中国“春节”申请人类非遗成功而作的一件陶瓷艺术品。据了解,这只“春碗”直径1米,代表春节入遗元年,高56厘米,代表我国56个民族共同的祝愿。这只“春晚”由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团队担纲设计,并联合10余名非遗传承人共同制作而成。
“春碗”采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正德碗造型,碗身环绕着五个不同书法样式的福字,寓意五福临门,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采用精湛的青花斗彩陶瓷装饰工艺,将“贴窗花”“舞狮”“舞龙”“放鞭炮”“团圆饭”“看大戏”六大春节年俗巧妙融入,画面色彩明快鲜艳,洋溢着喜气,不仅展现春节热闹场景,更传递出和平、和睦、和谐的中华文明理念。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已经有40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最重大的节日之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春节形成了许多较为固定的习俗,并流传至今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等。这些习俗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入遗”成功标志着春节文化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经典文化遗产,也标志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得到了世界普遍的认同。
每一项非遗都值得坚守,不仅因为它们是历史的宝藏,传承着千年的智慧,更是文化的根基,需要我们共同守护与传承。每一项非遗都值得铭记,是因为非遗技艺都是时光的见证者,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记忆,如剪纸艺术、手工制瓷技艺、刺绣工艺、戏曲、醒狮、皮影戏、古琴等。
作为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荣昌陶器制作技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看见春晚上的一只“春碗”,从而看见了非遗折射出来的巨大力量与巨大价值。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新的希望,让我们在继续坚守好非遗传承的同时坚持传播非遗力量与非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