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窑:从青瓷到釉下彩的华丽转身

文摘   2024-12-17 18:00   重庆  

    唐代的大国气象和开放包容的气质在陶瓷领域也展露无遗。除了南方的越州窑和北方的邢州窑之外,还涌现出了岳州窑、鼎州窑、婺州窑、洪州窑和寿州窑‌‌等知名窑口,并称好唐代的七大窑系。

    在七大窑系共同缔造的“南青北白”制瓷格局里面,还能有其他窑口脱颖而出的机会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长沙窑。长沙窑另辟蹊径,在青釉下面加绘彩色花纹,冲破了单色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辟了中国釉下彩陶瓷绘画的新纪元,直接把“南青北白”平分天下的局面改写成了“南青北白长沙彩”三足鼎立的局面,可谓风光无限。

    长沙窑为岳州窑系,前期也是以生产青瓷为主。长沙窑创烧釉下彩的契机可能来自于“安史之乱”。在那次大动荡后,居民南迁带来了北方唐三彩的陶瓷审美。长沙窑创造性地将低温烧铅釉陶的唐三彩与岳州窑的烧制技艺相结合,开创了高温釉下彩瓷新工艺。长沙窑青瓷釉下彩绘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开始烧造,一直延续至晚唐五代时期,盛行达140年之久。

    长沙窑与浙江越窑、河北邢窑并称为中国唐代三大出口瓷窑。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发现“黑石号”沉船,在这艘沉船中打捞出的六万多件瓷器当中,长沙窑瓷器有五万多件,足以可见当时长沙窑在海外的受欢迎程度。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瓷以氧化铁和氧化铜为主要着色剂,惯用褐色、绿色或二色结合。除此之外,也出现过红、白和粉蓝等其他颜色。通常情况下,在一件器物上常常是几种颜色同时出现,其彩绘的植物、人物等图案,线条简练生动,意境清新深远,为后世装饰树立了先进的典范。另有些器物以没骨画法施褐绿两彩,画面虽草草几笔,却颇得写意画之妙。

    用诗文与书法作为彩绘的内容是长沙窑的一大特色。长沙窑釉下彩瓷上的诗文内容非常丰富,有的题咏自然景色,如:“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有的抒发离别之情,如“日日思前路,朝朝别主人。行行山水上,处处鸟啼新”等等。长沙窑的书法字体多为行书,也有少量草书。其中精品书法遒劲、飘逸,酷似大书法家如欧阳询、颜真卿、李邕、柳公权等行草风韵,妙趣横生,令人神往。

    唐代长沙窑的工艺流程是先在胎土上施一层化妆土,然后绘画,再施一层”半透明”的青釉,最后罩匣钵里用龙窑烧制而成。经测试,其烧制温度在1150℃~1200℃之间。

    其实早在原始青瓷时期就出现了釉下彩,两汉、三国时期也有发现。但长沙窑的釉下彩是作为一种成熟的绘画形式出现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陶瓷门类。从这个意义来说,长沙窑的釉下彩可谓是中国釉下彩绘的里程碑,为唐以后的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大体说来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进入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这是一条发展总规律。以长沙窑为代表的成熟釉下彩绘为后世釉下五彩及釉下多彩煅烧工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石。在我国陶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END

喜欢我的分享,
请关注“冉有匪”微信公众号

冉有匪
手作陶瓷制作者。 器物故事讲述者。 生活美学营造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