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很多人没有听说过柴窑,却听说过这句诗。这句诗最早见于明代文人谢肇淛的笔记《五杂俎》卷十二,原文记载的是五代后周世宗柴荣为柴窑瓷器而作的指示,要求瓷器颜色应如雨后初晴时天空的颜色。
柴窑的“柴”不是柴火的柴,而是姓柴的柴,柴窑是以世宗柴荣的姓氏命名的官窑。
无论在文献还是口头上,都流传着一种所谓“柴、汝、官、哥、定”五大名窑的说法。但从来就没有实物能够证明位列第一的柴窑是否真的存在过。有人虽见过个别残片,却无十分把握肯定就是柴窑。柴窑就像一个深藏功与名的绝世高手,神龙见首不见尾。
柴窑的记载主要来源于明初洪武时期曹明仲的《格古要论》“古窑器论”:“柴窑,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姓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
明张应文在《清秘藏·论窑器》一书中对此曾加以补充说:“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此必亲见,故论文如是其真。余向见残器一片,制为绦环者,色光则同,但差厚耳。又曹明仲云:‘柴窑足多黄土’,未知然否?”
明谢肇淘在他的《五杂俎》卷一二里面也说:“陶器,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翠同价矣。盖色既鲜碧,而质复莹薄,可以装饰玩具,而成器者杳不可复见矣。”
这些明人记载,都是根据传闻或世传而笔录下来的。这些对柴窑瓷器的描述,至今仍被人们传为北方青瓷的典型和鉴赏标准。
到现在,柴窑有没有真实存在过已经不重要了。世人大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是因为柴窑承载着世人对于这种瓷器的美好想象。
作为一个当代陶瓷作者,我也相信柴窑确实存在过。是因为我知道制作陶瓷和烧窑都极度考量资源整合的能力和资金实力。官窑的产品为什么比民窑更精细、更出彩和质量更高,是因为它能够整合最优秀的人才,能够使用最好的原材料,能够运用最好的工艺,也能够调用大量的资金。而以柴世宗姓氏命名的柴窑当然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