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中国最早的青瓷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后,青瓷的生产还是以越窑发展最快,进而影响遍及浙江周边地区。东晋中期以后,德清窑,瓯窑等兴起,共同推动了南方青瓷的进一步发展。南方青瓷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当时青瓷的烧制温度都在1200度以上,最高的达到1300度。
后来,通过人口迁移、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等多种途径实现了青瓷从南到北的传播与发展。现在发现的北方青瓷窑场主要是山东淄博寨里窑。与南方青瓷相比,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
南北方青瓷存在一定差异与瓷土的含铁量多少关系紧密。南方的瓷土含铁量较大,所以胎色较深。北方的瓷土含铁量较少,含铝量较高,所以瓷胎颜色浅。
正是北方含铁量少的瓷土为生产白瓷创造了条件。北朝晚期,工匠们在改进青瓷质量的过程中,白瓷得以诞生,为后来“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END
喜欢我的分享,
请关注“冉有匪”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