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唐代的绞胎和绞釉是陶瓷制作的两种装饰技法,在“南青北白”单色釉为主的制瓷格局中,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陶瓷品种。
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施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绞釉瓷则是先制成胚体,然后在其上施加多层彩色釉,形成自然流淌的纹饰。
绞胎和绞釉形成的肌理与纹饰,有的像行云,有的像流水,有的像高山,有的像江河,有的像大理石纹,有的像羽毛纹,有的像木材纹,极具自然情趣。
与现代柴烧呈现出来火痕和落灰的不可预知性的美感一样,绞胎绞釉瓷的艺术魁力也在于不同颜色泥料和不同颜色釉料叠加和交织的随机性产生出来的不一样的美感变化。
绞胎绞釉瓷器因具有独特的纹饰美感,在历史上被视为贵族用品,象征着身份和品味。随着时代的发展,绞胎瓷逐渐从皇室专用走向普通大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器具的一部分。
荣昌陶盛产红白两色陶泥,陶艺匠人们也经常会在红泥里面叠加进去一些白泥做成绞胎陶,因为不上釉,器物烧成后,红白两色对比强烈,有一种灵动跳跃的美。
在景德镇,有些工作室的陶艺匠人已经将绞胎玩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事先会经过精确的计算和周密的布局,基本能够人为控制绞胎最终的呈现效果。这种烧脑的绞胎方式可能更适合偏理工思维的陶艺匠人学习和使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