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窑瓷器以其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的美誉。钧瓷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北宋徽宗时期,官府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区东北部设置官窑,为皇宫烧制贡瓷。因窑址邻近古代春秋战国的钧台,故名为“钧台窑”,简称“钧窑”,所产瓷器即名“钧瓷”。
钧瓷之所以名贵,除了造型浑厚端庄外,最突出的有两个方面:一是钧瓷在烧制中会出现窑变现象,含有铜质的釉料经窑变后会形成海棠红、朱砂红、鸡血红等釉色,彼此渗化,相映成辉;二是钧瓷制作工艺复杂,成品率低。
学术理论界一致认为,钧瓷窑变艺术是受唐花釉瓷的启发,逐渐发展而成。钧瓷与鲁山花瓷两者彩斑复色釉同属两液分相釉。所以鲁山花瓷,又名为“唐钧”。
钓窑的釉色千变万化,有天青、天蓝、蓝灰、灰 绿、葱绿、黄绿、黑绿以及月白、紫红、玫瑰紫、丁香紫等多种。钧瓷釉质肥厚,常常在釉面下出现不规则的流线,俗称“蚯蚓走泥纹”。蚯蚓走泥纹是钧瓷的一种自然窑变纹饰,是判定钧瓷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中国陶瓷史》在评价钧瓷艺术成就时说:“宋代钧瓷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的铜红釉,从而开创了铜红釉之先河,改变了以前中国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青釉和白釉的局面,为中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铜红釉是以含铜物质为着色剂,经还原焰烧成的红色釉。从考古资料看,我国唐代已开始利用铜烧出红色,山西省交城窑即出白釉红斑器;宋代河南禹县钧窑已大量烧制铜红斑钧釉瓷;元末明初景德镇始烧一色红釉器,其中以明初永乐、宣德的祭红最著名。清康熙朝烧成郎窑红,豇豆红等名贵品种。
值得一提的是,以釉色美著称的“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荣昌陶“釉子货”也具有类似钧瓷的窑变效果,例如:无论是朱砂釉和锡绿釉的混合使用还是黑釉和金砂釉的混合使用都具有窑变后的独特视觉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