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101系列 VOL.18
“假性独立”的葛夕们如何揭示当代社会中性别角色的内在矛盾?
芒果的文案是会找drama点的... /图源网络
全文约5500字
阅读需要17分钟
👀
在当代女性话语中,“独立”似乎是一种不断被强调的美德。在小某书上,我们能看到 #女性成长 #独立女性 等热门标签下,女性自信地展示职场成就,表达个体的自主决断,甚至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都似乎在告诉我们:她们早已脱离了依赖,走向了自我实现的巅峰。
然而,仔细一看,这种独立的光鲜外表下,却隐藏着一种深刻的矛盾,一种令人不易察觉的“假性独立”。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最近《再见爱人4》中的葛夕了,#葛夕假性独立 这一话题也成为了热门的讨论话题。
大家都很困惑,这样一个看起来清醒有力量、独立能干的女性,为什么“冷脸洗内裤”?为什么到节目中后期都还在关心“他到底有没有爱过我”?
/截图自微博
以致于一度让网友高呼:“姐,你清醒一点!”。让人不禁想到这几年很流行的一个关于“半醒不醒的半女权”截图👇
/图源网络
于是,女性独立性,究竟是一种真正的自主抉择,还是一场在社会和文化压力下的表演?而这种独立与依赖的交织,又如何反映出当代女性在情感、身份和社会期待中的复杂境遇?
1.
假性独立的定义与内涵
“假性独立/伪独立”(pseudo-independence,后文均使用”假性独立“)这个概念,表面上看似一个简洁的标签,但它背后隐含着极为复杂的层次。我们可以理解为,“假性独立”是一种表象的独立性,它看起来赋予个体某种程度的自由和自主,实则深受社会结构和关系网络的支配。这种支配常常在不为人知的地方默默作用,削弱了个体真正的自主性。
在当代女性主义话语中,这一概念的提出尤为重要,它常常与“表面独立”(superficial independence)或“虚假独立”(false independence)并列使用。
这其中,“表面独立”只是看似的自主——一种没有深度的、肤浅的表现,它并未揭示出个体在面对更为深层的社会、经济甚至政治结构时,所遭遇的真实束缚;而“虚假独立”则指向一种极具误导性的自由观念,它掩盖了系统性的不平等与依赖关系,仿佛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形式上的选择来突破所有的限制,却忽略了这些选择本身往往是被大环境和传统所塑造和制约的。
图源网络
而在女性主义理论的框架中,“假性独立”这一现象经常受到严厉批评。因为它与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在它对个体主义和自由选择的推崇上,掩盖了女性所面临的深刻的结构性障碍。新自由主义所推崇的个体自由,往往忽视了那些在经济、文化甚至心理层面上依然存在的性别压迫。
后女性主义的兴起,着眼于个体能动性和赋权,但这往往导致我们对女性如何反抗父权制及其背后的集体行动缺乏足够的理解。例如,当我们过于强调个体成就时,我们会失去对女性在更大结构中的集体行动及其困境的认知(Martínez-Jiménez,2020;Gill等,2016)。
这一点尤其危险,因为它在无形中强化了一个叙事:看似女性已完全走向独立,然而这其实只是一种“成功故事”的虚幻构建,它忽视了社会中依然顽固存在的结构性不平等,从而制造了一种误导性的“独立”感(Lundberg,2015)。
更进一步,当我们将“假性独立”与其对立的概念进行对比时,今天的女性主义运动所面临的复杂性便暴露出来。现代女性主义不仅仅是性别平等的讨论,它同时是对交叉性问题的深入探讨。种族、阶级与性别等不同身份的交织作用,使得女性的经验变得更加多样且复杂(Gill,2019;Kivijärvi & Sintonen,2021)。
因此,女性独立不再是一个单一、单向的概念,它必须置于反对系统性不公的更广泛的集体斗争中理解。“假性独立”的批判正是要引发我们对“自主性”这一概念的更加细致的反思,它不应仅仅停留在个体的自主行为上,而更要关注社会相互依赖的现实。特别是在当代,我们无法忽视这些结构性的不平等,它们依然在深刻影响着女性的生活。独立与依赖,作为两种互为表里的身份表现,构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思想场域,它不仅反映了女性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结构中维持自我,更是对我们如何看待性别与权力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启示。
2.
文化背景如何塑造“假性独立”?
文化背景在塑造女性“假性独立”的表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东亚与西方文化的对比中。“假性独立”作为一种表面的自主展示,常常掩盖了深层的社会依赖与文化期望。在西方,个体主义的核心价值推崇独立与自主,但女性的行为依然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这些规范为其角色与行为设定了隐形框架(Vignoles等,2016)。这种框架强化了新自由主义对个体选择和自给自足的推崇,使“假性独立”成为社会文化的产物,也揭示了新自由主义理想与女性现实之间的冲突。
与此不同,东亚文化以集体主义和相互依赖为核心,女性的独立常常被看作是一个关系动态的体现,而非单纯的个人成就。在这一文化框架下,家庭与社区责任往往优先于个人自主,独立的概念也因此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东亚的社会叙事中,女性常常被期望扮演好家庭角色,承担起照顾他人的责任,而这种角色定义与个人的独立愿望形成了鲜明的张力。在这一背景下,女性往往感受到社会期望与个人理想之间的巨大矛盾(Akaliyski,2023;Yang,2024)。
电影《出走的决心》剧照/图源网络
跨文化的比较揭示了,西方女性所面临的“独立理想”的压力与东亚女性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的“相互依赖”的期望之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内在张力。
当东亚女性在现代化进程中采纳西方的独立理想时,若未能充分将其与本土文化背景调和,这种独立常常演变成一种表面化的“假性独立”。研究表明,由文化塑造的责任感与罪恶感常常被女性内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她们独立性的表达,导致她们在文化价值观与个人愿望之间经历深刻的冲突和拉锯(Yang,2024)。这一现象不仅是个体自我塑造的问题,更是深深植根于社会、文化和历史结构中的一种复杂动态。
东亚文化中的自我概念倾向于通过关系与互动定义个体,相比之下,西方的独立自我概念更注重个体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当东亚女性尝试采纳西方的独立框架时,如果忽视了文化背景的差异,往往会出现对独立的误读。这种误读进一步加剧了独立与依赖之间的张力,这不仅仅是个体的内心斗争,更是植根于塑造女性生活的文化叙事与社会结构之中。
3.
性别双重标准如何塑造“假性独立”?
“假性独立”现象反映了性别角色中深植的双重标准,特别是在女性与男性情感依赖的表现和认知上的差异。它不仅是一种外表上的伪装,更是女性在社会压力下的应对方式:外表展现独立,内心却受传统性别规范的束缚。这些规范隐性地设定了情感表达和人际关系的框架,迫使女性在追求独立的同时,屈从于社会期待,尤其在亲密关系中,情感依赖往往被默许甚至强化。
研究指出,女性在社会化过程中被教导优先考虑关系和情感联结,而这种社会化过程常常使得她们在面对情感依赖时表现出深深的矛盾。为了避免被标签化为过于情绪化或依赖,她们往往会压抑自身的情感需求(Weber et al., 2022; Weber et al., 2020)。
这种现象在“自我沉默理论”(the theory of silencing the self)中得到了深刻的阐释,该理论认为,女性在维持亲密关系和谐的过程中,往往会抑制自己的情感表达,最终影响她们的心理健康与福祉(Weber et al., 202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男性的情感表现常常被社会化为克制和支配,这种情感克制与独立的形象成为男性被期待的常态(Reyes-Aguilar & Barrios, 2016)。
在这种性别化的情感表达模式中,形成了双重标准,女性因情感表现而被要求承担更苛刻的社会评价,这反过来强化了她们在社会期望框架下理解和处理“独立”这一概念的方式。
与此同时,情感依赖在女性独立性的表达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尽管表面上看似依赖,这种依赖常常成为女性情感韧性与应对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通常依赖伴侣和朋友的社会支持,而这种依赖被视作一种情感的力量而非弱点(Gebuza et al., 2014; Byrd‐Craven & Massey, 2013)。
然而,这种依赖并非单纯的负担,它在社会关系中孕育着一种积极的反弹效应,尤其是在挑战与困境面前,女性的情感支持网络为她们提供了应对生活复杂性的弹性。
电视剧《小巷人家》/图源网络
4.
“假性独立”与现代女性的情感身份构建
“假性独立”现象在现代女性情感身份的构建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角色。它不仅仅是女性在应对社会对独立性的期待时所作出的表面反应,实际上,这种表演与她们的内心情感常常存在显著的错位。
假性独立的现象暴露了现代女性情感身份的碎片化:在展现出自给自足的同时,却不得不与潜在的情感需求和依赖感作斗争(Whitehead & Thomas, 2013; Hurwitz & Taylor, 2012)。这不是简单的表演,而是当代女性在外部社会压力与内心真实情感之间的博弈,往往导致情感身份的混乱与矛盾。她们被迫在这个两难的境地中游走,在独立与依赖之间的张力下挣扎,难以触及一个清晰和稳定的自我定义。
在情感依赖与社会对独立性的期望之间的张力中,女性常常发现自己处于一种深深的不稳定之中。社会通过一系列的规范,既鼓励女性展现自力更生、果敢独立等特质,又在另一方面,污名化那些表现出情感脆弱和依赖的行为。这种双重标准不仅让女性在面对情感需求时感到压抑,还使她们难以平衡社会认同与情感需求之间的矛盾(Rinaldi, 2024)。在这种情感身份的动态构建中,女性不得不在社会期望的独立性形象与她们内心的真实依赖之间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这种平衡往往是脆弱的,容易受到外界压力的扰动。
/图源网络
情感身份的构建不仅是个人的心理过程,更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因素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们规定了在不同社会中,独立性与依赖性可以被接受和表达的方式。独立女性的理想成为了当下社会的主流,而这一理想往往是以情感的真实性为代价的。女性在追求独立的过程中,常常不得不抑制自己的情感需求,以符合社会对“独立女性”的期待(Soloveychik et al., 2017; Hurwitz & Taylor, 2012)。这一理想的内在张力,迫使女性在不断压抑情感表达的过程中,逐渐塑造出一种与内心真实情感相脱节的“假性独立”。
情感依赖是高度性别化的,女性在表达情感需求时,面临的社会审视往往比男性更为严苛。这种双重标准强化了社会对女性情感表达的负面评价,认为情感需求是软弱的象征,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女性情感身份的困境。
为了应对这一社会压力,女性往往采取假性独立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掩盖自己真实的情感需求与脆弱,这种伪装不仅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也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困扰(Phillips, 2021)。在这种情感冲突中,女性不仅要面对社会期望带来的困扰,还要承受内心真实情感和外在形象之间的撕裂。而这种内外的不协调,往往成为现代女性情感身份复杂化的根源。
5.
结语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假性独立”揭示了传统性别角色对女性身份的压迫与塑造。它不是简单的独立表演,而是社会期待与内心真实之间的矛盾产物。女性展现的“独立”常掩盖其情感依赖和与生活经验相悖的社会现实。传统性别角色在当代仍具控制力,迫使女性在内外矛盾中徘徊,独立与社会对情感支持的期望不断冲突,形成不可避免的张力。
女性在这一张力中不断寻找平衡,借助多种策略在独立与情感依赖之间游走。这些策略既是她们对自我能动性的回应,又反映了她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约束。例如,许多女性在职场和社交场合中表现出独立自信的一面,但在个人生活中,依赖亲友和伴侣的情感支持却成了她们不可避免的现实。这种二元性常常导致内心的撕裂,女性在努力呈现出一个自给自足的形象的同时,也不得不与她们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抗争(Canto et al., 2012)。
这种张力对女性主义理论的挑战,显得尤为深远。女性主义学者指出,要想真正理解“假性独立”的现象,必须深入探讨其背后隐藏的社会结构与性别不平等。假性独立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深植于社会规范和性别角色中的一种产物。女性主义理论通过对这些社会规范的批判,能够揭示出传统性别角色如何通过情感依赖的强化,持续限制女性的能动性(Wang et al., 2023; Auger, 2016)。
/图源网络
同时,认识到女性在平衡这些相互矛盾的情感需求时所承担的情感劳动,也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为细致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她们在现实中所面临的结构性不平等。这不仅是情感的负担,更是社会性别结构在个体生活中的深刻烙印(Backus & Mahalik, 2011)。
在全球化、现代化以及女性主义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应当警觉这种“假性独立”背后隐藏的性别困境,并试图去构建一种真正的独立性——不仅仅是外在的经济独立,更是情感、思想和社会认同上的全面自主。性别身份的解构与建构,正是在这种对立和交织中完成的。而女性,最终将不再是“独立”与“依赖”之间的摇摆者,而是完全自我决定的个体。
-全文完-
🙋♀️
怎么做才能“克服”假性独立呢?
欢迎留言讨论!
参考文献(下滑查看):
👀
你可能想看
🔗 vol.010/独立女性要不要拒绝爱情?恋爱脑是不是对女性的污名化?
🔗
现在在更的系列
#女性主义101系列·精选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学习女性主义
>> vol.017/儒家孝道与父权制如何影响东亚母女关系?
>> vol.016/为什么父权制下的母女关系如此复杂?为什么母亲常无意中延续父权压迫?
>> vol.014/女权表演艺术家:男性如何通过支持女性主义维护自身特权?
>> vol.013/好东西作为开始:女性作为第一性的影视应该是什么样的?
>> vol.011/做母亲,还是做女性主义者?必须选边站吗?
#《女性主义导读》编译连载中
#编译文章系列·精选
>> 论文编译|《芭比》并非“反男性”,而是支持男性?从电影《芭比》中重新审视男性气质
>> 男性是如何回应女性主义的?学习女性主义的男性:通过抵制话语保护特权
>> 为什么称之为女性主义,而不是人道主义或平等主义?|De.B. Dubois
>> 我是女性主义者吗?母职中心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母亲,以及为何母亲需要一场属于自己的女性主义运动/理论 | 安德莉亚·奥莱利
点个关注👇
一起学习女性主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