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
(Studying Feminist Film Theory)
第一章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
[第二部分]
从伯格到穆尔维:
男性凝视与女性的主体性斗争
作者|Terri Murray
翻译|RadFemXX
接受编译女性主义相关文章投稿,
欢迎私信留言。
开了个新坑——翻译《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Studying Feminist Film Theory)这本入门书,会对原文进行一些删改、增加小标题增加可读性,并以连载的形式呈现。第一章第一部分见:连载翻译|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起点与争鸣。
本文分为以下8个小节:
欧洲油画中的女性形象
女性如何观看自己
裸体与裸体画的区别
女性形象与男性凝视
电影观看与偷窥快感
自恋式快感与观众的认同
性别角色的划分与叙事结构
对女性的惩罚
👀
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于1972年首次出版,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理论著作之一。伯格的观点为后来的许多女性主义理论家(包括劳拉·穆尔维)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本书中特别讨论了伯格的一些核心论述。《观看之道》基于同名BBC电视系列节目,该节目开启了对艺术及视觉图像的建构意义的批判性探讨。
对于教授女性主义电影研究的教师来说,伯格书中最具重要意义的一章是第三章,讨论了女性裸体。这一章结合了文本与图像,非常适合作为完整的必读材料;或可通过观看BBC节目中对应章节的视频作为补充。
《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图源理想国
欧洲油画中的女性形象
伯格研究了从15世纪末期开始的欧洲油画传统,这一传统中女性是主要且反复出现的表现主题。他的核心论点可以总结如下:
伯格首先指出,女性的社会存在与男性的社会存在有本质区别。男性的存在依赖于他所体现的“权力承诺”,这种权力可能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道德力量
身体强壮
性格主导性
经济优势
社会地位
性吸引力
男性的权力目标是外向性的——通过施加权力影响他人。而女性的存在则表达了她对自身的态度,并界定了她可以被如何对待或不可被如何对待。女性的存在与她的个人特质密不可分,她常被视为男性行为的对象,因此男性通常将女性的存在等同于她的身体。
伯格指出,成为一名女性意味着被纳入男性的“掌控”之下。这一权力结构在传统的基督教婚礼仪式中仍有体现:新郎需要向新娘的父亲请求许可结婚,而父亲则在仪式上将女儿“交付”给新郎。
女性如何观看自己
女性被迫持续观看自己。她几乎总是与自身的形象相伴。从幼年开始,她便被教育和引导不断审视自己。她的身份由两部分构成:内在的“观察者”和被观察的“被看者”。女性的内在存在感被一种通过他人(主要是男性)的视线而获得的存在感所取代。
男性在接触女性之前,会首先对她“凝视”。这种关系不仅决定了男性与女性的互动方式,也深刻影响了女性对自身的看法。总结如下:
男人行动,女人展示。
男人凝视女人。
女人观察自己被凝视的状态。
女性内心的“观察者”是男性化的,这使得她将自己转化为“物体”,尤其是“视觉对象”。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常用镜子象征女性的虚荣。画家创作一幅裸体女性画作,是因为他享受凝视她的过程;而在画作中添加一面镜子并将其命名为“虚荣”,则是将这种快乐的道德责任转嫁给女性。
裸体与裸体画的区别
伯格区分了“裸体”(nakedness)和“裸体画”(nudity)在欧洲传统中的不同含义。裸体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艺术形式,其背后蕴含特定的文化意义:
“裸体”指自然状态,意味着一个人真实地展现自我。
“裸体画”则意味着个体被他人观看,且被剥夺了主体性。
裸体需要被视为物体,才能成为裸体画。裸体是坦率的自我展示,而裸体画则以展览为目的。裸体画通过将女性皮肤转化为“伪装”,使其成为一种“装束”。
在大多数欧洲油画中,画中的主要“主角”并未直接出现在画面中,而是隐含于画外的男性观众。这些画作中的一切都为这名男性观众服务,女性的裸体旨在迎合他的性欲,与她的主体性或欲望无关。
女性形象与男性凝视
即使在某些包含男性情人的画作中,这种男性凝视的主导地位仍未被打破。伯格认为,几乎所有文艺复兴后欧洲的性主题图像都具有直白或隐喻的“正视性”,假定画外的男性观众为主角。这种为男性审美需求服务的艺术形式在19世纪的公共艺术中达到高峰。
然而,伯格承认,欧洲油画传统中也存在例外。例如,伦勃朗的《达那厄》(Danaë)便是其中之一。这幅画通过女性的身体和面部表情融入了她的主体性,展现了一种通常属于男性领域的“力量承诺”。这使得画中的女性无法被误解为是“为男性而展现”的对象。
《达那厄》(Danaë)/图源网络
伯格强调,历史艺术中体现的这些价值观和态度,通过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得以延续,例如:
广告
电视
电影
音乐视频
色情作品
女性形象的描绘仍然与男性显著不同,不是因为两者“天生不同”,而是因为“理想观众”被默认设定为男性。
劳拉·穆尔维在1975年发表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运用精神分析理论,特别是弗洛伊德(Freud)和拉康(Lacan)的理论,展示了父权社会中的无意识力量如何构建了电影形式。基于弗洛伊德对“窥淫癖”(scopophilia)的描述,穆尔维提出,这种冲动可以解释电影的核心快感之一。
弗洛伊德将窥淫癖视为性欲的组成本能之一。他将窥淫癖与将他人作为对象,并通过控制和好奇的目光对其进行审视联系起来。穆尔维认为,恋物性窥淫癖(fetishistic scopophilia)为男性无意识提供了一种逃避途径,因为女性形象象征着阉割(即缺乏阳具),这对男性无意识构成了威胁。通过将女性形象本身转化为一种恋物,无论是通过过度评价,还是将她作为“视觉”对象占有,女性的外表因此变得令人安心,而非危险。
穆尔维还指出,男性无意识的另一种逃避路径是“偷窥癖”(voyeurism),即通过窥探女性、进入她的隐私领域、揭示并去神秘化她来获得快感。这种“调查”通常伴随着对女性的贬低、惩罚或拯救。这种偷窥癖与施虐倾向相关:快感来源于确认女性的“罪恶”(通常与阉割联想)、施加控制,并通过惩罚或救赎将她置于支配之下。
电影观看与偷窥快感
电影观众的观看体验本质上满足了偷窥的幻想。观众在黑暗中观看电影,黑暗增强了他们与银幕上“魔幻世界”的隔离感。银幕上的世界对观众的存在漠不关心,而观众却能以“特权视角”偷窥这个私人世界。黑暗还将观众彼此隔离,强化了这种安全感和隐秘性,使观看体验产生一种错觉:观众能够安全地窥视,而不被反窥。
穆尔维指出,电影中的三种凝视与窥淫癖和偷窥癖相关:
摄影机的凝视:由镜头的视角决定,体现摄制组的意图。
银幕角色之间的凝视:即叙事内凝视(diegetic look)。
观众的凝视:即叙事外凝视(extra-diegetic look)。
穆尔维认为,这三种凝视大多是男性化的,或与男性主体相连。女性在电影中被客体化,成为欲望的对象。观众通过男性主角的视角以偷窥的方式认同其对女性的欲望。
在性别不平等的社会中,观看快感被划分为“主动/男性”和“被动/女性”。女性不仅是被观看的对象,还被编码为“供展示之物”。穆尔维总结道:“作为性对象展示的女性是色情奇观的主题,她的存在本身被编码为‘供观看之物’。” 女性作为奇观既满足了男性的欲望,也构成了男性欲望本身。传统上,电影中的女性既是电影中角色的色情对象,也是影院观众的色情对象。
自恋式快感与观众的认同
偷窥并非电影带来的唯一快感。电影还能激发自恋式快感——即观众通过银幕上的角色对自身产生认同。自恋(narcissism)一词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纳喀索斯(Narcissus),他因爱上水中自己倒影的美丽形象而最终憔悴而死,化作水仙花。类似地,电影观众也可能沉浸于一种全能性、吸引力或能力的幻想之中。
纳喀索斯(Narcissus)/图源网络
许多电影的快感来源于观众通过银幕英雄间接体验生活的满足感,同时回避现实生活的限制。偷窥和自恋都在逃避现实的过程中,为观众创造了一个幻想化、情色化的世界。这一世界不仅满足了男性自我神经质的需求,也拒绝了经验性的客观现实。
性别角色的划分与叙事结构
经典电影叙事中的性别角色通常沿着“主动/男性”和“被动/女性”的二元对立展开。男性角色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主动者”,让故事得以发生,象征着权力。而女性角色大多被动地成为男性行为的对象。故事通常围绕一个控制力强的男性角色展开,观众能够与这个主角产生认同,获得满足感。
正如穆尔维引用的导演巴德·博蒂彻(Budd Boetticher)所说:“真正重要的是女主角激发了什么,或者更确切地说,她代表了什么。是她的爱或对英雄的恐惧,或者英雄对她的关心,让他采取了行动。在她自身之中,女人并没有丝毫的重要性。”(Budd Boetticher 引自 Mulvey, 1975: 3)
观众通过认同男性主角的行为解决叙事冲突,从而获得自恋式快感。女性角色很少成为叙事的核心驱动力,也很少能够单独解决叙事冲突。因而,男性视角成为电影叙事中唯一提供自恋快感的途径。女性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不得不“性别越界”,通过男性视角获得满足。
对女性的惩罚
琳达·威廉姆斯(Linda Williams)指出,许多电影即便描绘了强大的女性角色,最终仍通过惩罚她们来削弱这种力量。例如,《惊魂记》(Psycho, 1960)和《穿梭杀手》(Dressed to Kill, 1980)展示了这一模式,而《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 1991)也未能摆脱这一规律。《杀死比尔》(Kill Bill, 2003 和 2004)虽然呈现了女性主角的胜利,但过程却对她的身体施加了极端折磨,例如她被活埋并从坟墓中爬出。
这种叙事向观众传递的信息是:如果你是女性,与男性抗争是一种自虐的行为,而在《末路狂花》中,这种抗争甚至是致命的。
《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 1991)/图源网络
穆尔维后来承认,女性形象的表现比她早期理论所揭示的更加复杂。例如,在情节剧(melodrama)等类型电影中,女性可以成为叙事主体。然而,正如沃伦·巴克兰(Warren Buckland)所言:“情节剧往往将女性角色变成受害者。”(Buckland, 1998: 81)
穆尔维理论的一个问题在于,她的观点建立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基础之上,而这种理论似乎假定了一种性别本质主义模型。这种假定认为“男性凝视”是男性天性的一部分,而非由男性通过主导再现媒体所施加的制度性权力导致的。如果这种假定成立,那么即使女性拥有制度性权力,她们可能也不会以类似的方式再现男性。
然而,本书中的案例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导演都可以“颠覆”这种所谓的“男性凝视”。这表明,特定形式权力(如通过“凝视”)的使用,与导演的性别关系不大,而更多地与导演通过她/他们的幻想和欲望再现世界的能力相关。这种能力并非源于自然本质,而更可能是教育和文化的产物。
未完待续...
预告:第二章|探索“男性凝视”
接受编译女性主义相关文章投稿,
欢迎私信留言。
🔗
现在在更的系列
#女性主义101系列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学习女性主义
>> vol.013/好东西作为开始:女性作为第一性的影视应该是什么样的?
>> vol.011/做母亲,还是做女性主义者?必须选边站吗?
>> vol.010/独立女性要不要拒绝爱情?恋爱脑是不是对女性的污名化?
>> vol.007/中年男性与其网红伴侣:你情我愿的价值交换?
#编译文章系列
>> 为什么称之为女性主义,而不是人道主义或平等主义?|De.B. Dubois
>> 我是女性主义者吗?母职中心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母亲,以及为何母亲需要一场属于自己的女性主义运动/理论 | 安德莉亚·奥莱利
🍠
@你说的对但XX染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