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飘飘的“珂学第一定律”:你情我愿的价值交换?

文化   2024-10-18 20:01   四川  

/图源凤凰网


最近研习珂学,本想写一篇关于为什么中年男星偏爱年轻女网红做伴侣的文章,但昨晚刷到柳飘飘的《珂学第一定律:装傻的人先享福》,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同时也想对其中的部分观点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主要针对这篇文章中提及的「嫂子鄙视链」与「你情我愿的价值交换」进行探讨。我们能看到,名利场中的婚恋关系背后,潜藏着复杂的性别不平等与权力再生产的现实。


👀 



 1/

“嫂子鄙视链”与公众的性别化批评:

 根植于父权制的价值判断 

公众对男明星伴侣的层次化评判,形成了所谓的「嫂子鄙视链」,其实反映了父权制下的性别化价值体系。当公众批评一位女性伴侣「配不上」男明星时,实际上是从男性视角出发,站在男性的角度衡量女性的价值。这种评判并不是在关注女性的独立性或成就,而是在根据男明星的社会地位和形象,判断其伴侣是否「符合」公众对其择偶标准的期望


/图源《珂学第一定律:装傻的人先享福》


在《珂学第一定律:装傻的人先享福》中也展示了这种通过男性的目光审视女性的现象。昆凌因为放弃事业、甘心做主妇,被视为迎合了传统男性的「爹趣」——即顺从的、牺牲自我事业的女性形象,因此受到了鄙视。而相对的,蔡依林和侯佩岑因为在事业和知识层面的成就而被视为更「匹配」周杰伦的伴侣。这种对女性伴侣的分层评判,表面上看是在为女性赋权,赞扬那些「成功」的女性,实际上却依旧围绕男性为中心,衡量的是哪位女性「更配得上」他,而非独立看待她们自身的选择或成就


/图源《珂学第一定律:装傻的人先享福》


「嫂子鄙视链」本质上并不关心女性的自主性,它只是通过男性的「价值」来为女性分级。即便是对某位「新嫂子」的贬低,其核心仍然是对男明星择偶的失望。公众的关注点并非这些女性的个人意愿或价值,而是她们是否符合公众对男明星择偶的幻想。


文章中提到公众「像极了恶婆婆」,将对男星的失望发泄到女伴身上。但并未反映出问题的核心,即为什么每次男性都可以美美隐身?(埋个坑,之后写)


无论是「新人」还是「旧人」,这些批评往往忽视了男性在关系中的主动性和权力——无论选择何种伴侣,主导权始终掌握在男性手中。但公众却将注意力集中在女性伴侣之间的竞争上—— 男性成为了不受指责的「选择者」,而女性则成为了可供审视的对象。


 2/“你情我愿的价值交换”

 与权力关系的不对等:真有平等吗?

文章结尾写到:「全世界为男星们感到不值,所有人对嫂子们感到鄙夷,只是大家往往忽略了,名利场的婚恋中,交易的性质要远远大于一般人,到头来不过是你情我愿的一场场价值交换。」


所谓「你情我愿的价值交换」是一个常见的论述,尤其是在讨论名利场中的婚恋关系时,后女性主义的某些观点认为,女性可以通过自己的魅力、智慧和策略性,在婚恋关系中获取利益。这种观念把女性在关系中的「成功」看作是一种主动追求自我利益的形式。


The Aftermath of Feminism: Gender, Culture and Social Change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价值交换」真的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吗?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权力关系中的不对等性才是核心。表面上看,似乎是两厢情愿的关系,实际上却充满了性别不平等的权力动态。


1) 经济与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像黄晓明这样的男星往往拥有更高的经济地位和社会资本,他们在关系中拥有更多的权力和控制权。相比之下,年轻女网红通常依赖这些男性的资源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或获得更多的曝光机会。这样的情况下,表面的「自主选择」实际上是在资本和社会期望的框架内进行的,女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局限于这种物化的选择中。这并非真正的平等,而是权力不对等下的关系。


2) 性别化的权力不平衡:

正如巴特勒在「性别展演」理论中提到的,性别本身是一种社会建构的权力展演。在名利场中,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角色往往是社会规则的结果。男性通过伴侣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女性则往往通过符合社会预期的「漂亮伴侣」形象来获得资源。这种动态本质上是一种性别权力的再生产,而非平等的「你情我愿」。


(Gender Trouble, p. 191)



3) 后女性主义的「赋权假象」:

后女性主义理论常常强调女性的选择权,认为她们能够通过操控性别规则来获取利益。然而,却忽略了女性的「选择」依然是在父权制和资本主义框架内的——女性似乎是通过策略获得了利益,但这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赋权。


因此,这种「价值交换」并未基于平等。男性通过财富和社会资本占据主导地位,女性通过外貌和符合社会期望的表现来换取利益。这并不是平等的自由选择,而是性别不平等结构下的「被动赋权」。


🍠 

@你说的对但XX染色体


你说的对但XX染色体
Fem视角看一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