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101系列 Vol.010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图源网络
很多人认为独立女性就该断情绝爱。夸张点说当代女性所面临的是:一念「独立女性」,一念「恋爱脑」。
但独立,真的意味着要远离亲密关系吗?渴望爱情的女性就是「恋爱脑」吗?就不配做独立女性吗?
👀
1/亲密关系与个人独立:
虚假的二分法?
在讨论「独立」之前,或许我们可以先看看它的反义词——「依赖」。历史上,这一概念常被用于定义和限制女性。许多女性主义学者也都在呼吁重新评估这一概念,不再局限于「依赖与独立」的二分法,而是展望更平等、更充实的关系。
一如贝尔·胡克斯(bell hooks)在《关于爱的一切》(All About Love)中强调的,真正的爱是相互尊重、信任和支持的体现,而不是控制和依附。
/图源网络
独立女性也常与「高标准」「高要求」等说法绑定在一起。但这些「标准」对于女性而言,源于对爱的定义——爱情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而非消耗彼此能量的「零和博弈」。
也有一些人认为女性主义提倡的独立让女性不幸福且得不到爱。苏珊·法鲁迪(Susan Faludi)就探讨了女性主义面临的「反扑」,这种反扑论调(如心理治疗师梅根·马歇尔的观点)认为,女性应降低期望,回归传统性别角色才能找到爱与满足。法鲁迪批评道,它不公正地将关系问题归咎于女性,并忽视了男性应改变的行为。
法鲁迪还讨论了托尼·格兰特(Toni Grant)的例子,她自称为女性主义者,却倡导女性应减弱其能力,展现「女性脆弱」以吸引男性。
Backlash The Undeclared War Against American Women (Susan Faludi)
现代话语常将亲密/情感关系和个人独立视为对立力量,尤其是在流行心理学和自助书籍中。这种叙事容易将女性的痛苦归因于独立性,并将其视为女性不幸福的根源。
女性主义理论则提供了更为细致的视角——我们更需挑战性别歧视和支配意识形态等系统性问题,而不是仅在现有结构内专注于个体赋权。这需要我们检视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局限性。尽管这种思想倡导个人自由,但往往未能解决加剧性别不平等的权力不平衡。
/图源网络
而要超越对「独立/依赖」的简单理解,我们就需要认识到个体能动性与社会限制的复杂交互。
亲密关系中的真正女性自主性不仅需要个体赋权,还需打破延续不平等的权力结构。这需要挑战男性中心主义规范和价值观,为女性在社会各领域(包括政治话语和决策)中的全面参与创造空间。对解释和交流手段的获取与控制也被认为是实现真正自主的关键。
女性主义学者倡导一种多层次的女性自主性理解,包括:
情感亲密与个人独立并非对立面,而是可以在互相尊重和权力共享的框架内共存。
挑战性别本质主义,承认女性欲望的多样性;超越二元性别理解,解构限制两性的固有类别。
承认塑造性别角色和关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持续批判权力结构,倡导促进真正平等的系统性变革。
/图源网络
2/
“恋爱脑”与女性情感表达的控制
“恋爱脑”一词是对女性情感表达的污名化表现,它贬低了女性对浪漫和亲密关系的投入,暗示女性的情感是轻浮、过度的,甚至是由男性欲望驱动的。从而削弱了女性的情感能动性。
贝尔·胡克斯(bell hooks)指出,40岁以上单身女性表达对爱情的兴趣时,常被贴上「渴望男人」的标签,而非被视为对爱情感兴趣。这反映了社会倾向于将女性的情感投入视作「求偶」的刻板印象。
胡克斯质疑「陷入爱情」的表达,认为这掩盖了女性在爱情中的主动选择,而男性则被社会化为情感上疏离的个体。
这种对女性情感能动性的贬低,是更大范围的社会控制机制的体现,试图限制女性的力量和自主性。正如格特鲁德·勒尔纳(Gerda Lerner)所言,男性在历史上以自己的视角定义世界和知识体系,将女性的经验和知识归为「自然」或「非超越」的领域。这种二分结构将男性的理性和客观性置于优越地位,而将女性的情感性视为主观且不可靠。
The Creation of Patriarchy (Gerda Lerner)
当「恋爱脑」叙事与「强制性性主动性 (Compulsory Sexual Agency)」理论交织在一起时,进一步加深了女性在亲密关系中被视为不理性或依赖的刻板印象。
班尼特·维泽尔(Sarah Banet-Weiser)指出,后女性主义文化对女性性主动性的推崇,往往被用作合理化强奸文化和其他有害行为的手段,将女性的性主动性与服从性别权力结构相结合,从而掩盖了其中的权力不平衡。
Empowered Popular Feminism and Popular Misogyny (Sarah Banet-Weiser)
这是为女性设下双重束缚:她们被期望在性上解放,但她们的欲望表达却常遭受怀疑甚至暴力回应。由此加剧了「女性性欲需要控制」的观念。而「恋爱脑」正是对于这一动态的加剧。
最后,或许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可以自己做出选择:是否进入亲密关系、想要哪种情感形式,以及如何在自我成长与情感需求之间找到平衡。
📚 参考书目
Backlash The Undeclared War Against American Women (Susan Faludi)
Empowered Popular Feminism and Popular Misogyny (Sarah Banet-Weiser)
The Creation of Patriarchy (Gerda Lerner)
The Aftermath of Feminism- Gender, Culture and Social Change (Angela McRobbie)
We Were Feminists Once (Andi Zeisler)
关于爱的一切/All About Love (Bell Hooks)
🔗
现在在更的系列
#女性主义101系列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学习女性主义
>> vol.007/中年男性与其网红伴侣:你情我愿的价值交换吗?
>> vol.006/“全女阵容”背后的性别陷阱:突破,还是边缘化?
>> vol.005/什么是 “性别友好”的行为?可操作的女性主义实践
>> vol.004/被谁污名化?谁在害怕女性主义?
>> vol.003/女性主义还是女权主义?
>> vol.002/女性主义还是平权主义?
>> vol.001/为什么一些女性拒绝称自己为「女性主义者」?
注:
001-005当前只在小红书,后续会搬运过来。
002已被小红书下架,下周内补档到公众号。
#500个问题读100篇女性主义论文
>> Q.001-006/后女性主义媒体文化中的个体主义、选择与赋权
注:当前只在小红书,后续会搬运过来。
#女性主义ABC系列
——女性主义关键词解读,思维导图一键理解。
>> VOL.001/情感劳动
注:当前只在小红书。
🍠
@你说的对但XX染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