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作为开始:女性作为第一性的影视应该是什么样的?

文化   2024-11-28 19:01   四川  


 #女性主义101系列 Vol.013

接受编译女性主义相关文章投稿,

欢迎私信留言。

《好东西》剧照/图源网络


电影《好东西》的好,已无需赘述,无论是以女性为第一性的视角展开,还是那段听声音+铁梅做家务的蒙太奇对于隐形家务劳动的具象化呈现等等或整体或细节的部分,网络上已经展开很多了。


这几年其实涌现了很多女性题材的影视剧,甚至点开任一部古偶的预告你都能听到这样一句台词:“谁说女子不能...”。但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只有《好东西》让我们惊呼:这才是女性作为第一性的电影!


到底,女性作为第一性的电影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什么样的影视作品才是“女性主义电影”呢?

本文基于9篇文献资料(见文末),不涉及任何剧透。


👀 


1985年,美国图像小说家艾莉森·贝克德尔(Alison Bechdel)在漫画《值得关注的女同志》(Dykes to Watch Out For)中提出了一项规则,如今被称为「贝克德尔测试」。该测试包含三条简单标准,用以评估女性在电影中的表现:一部电影需至少有两个有名字的女性角色,她们彼此交谈,且对话内容与男性无关。讽刺的是,即便如此简单的要求,许多主流电影——包括一些获奖作品——依然未能通过。


贝克德尔测试/图源网络


贝克德尔测试的广泛应用为性别表现的讨论提供了便捷的切入点,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它仅关注女性角色的数量和基本互动,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叙事深度、角色塑造及文化政治意涵。一部「通过测试」的电影,仍可能充斥性别刻板印象,甚至巩固父权价值观。


那么,贝克德尔测试之外,我们又该如何擦亮双眼,判断一部影视作品是否基于「女性视角」呢?



 1.1/ 

 打破「被动」,呈现多面复杂的女性角色 


传统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再现方式常被批评为受限于「男性凝视」的视角。尤其在经典西部片等类型中,女性角色往往被塑造成男性行动的催化剂,或是男性凝视下的被动对象。正如劳拉·穆尔维(Laura Mulvey)在其经典分析中所指出的,电影在展现人类形体时存在一种性别分工:男性被描绘为主动的行动者,而女性则作为被观看的视觉奇观存在。这种「性幻想的载体」形象赋予了女性角色一种静止、物化的特质,而她们的作用多为满足男性的视觉欲望。在好莱坞电影中,这一特质甚至会通过刻意放缓叙事来凸显——比如通过女性角色的定格画面或夸张造型展示,来延迟故事情节的推进。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认为,这种刻板化的再现不仅局限了女性形象的复杂性,也掩盖了女性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多样维度。为打破这一局限,理论家们提倡通过更具包容性和深度的叙事来呈现女性,展现她们作为拥有自主性、性自主权和内在生活的个体。


例如,英剧《伦敦生活》(Fleabag)尤其成功地打破了女性作为被动角色的传统模式。通过主人公对家庭动态与个人创伤的揭示,观众得以一窥现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复杂性。她的性自主权和毫不妥协的态度不仅构成了对陈旧社会规范的反击,更成为女性主义叙事的一种强有力象征。女性在银幕上呈现的方式与女性创作者的参与息息相关,这一点在女性导演的作品中尤为突出。由女性导演或编剧创作的电影,不仅更加频繁地通过贝克德尔测试,还呈现出更为多样和立体的女性角色


《伦敦生活》/图源网络


通过更广泛地吸纳女性在幕后担任导演、编剧和制片等关键角色,电影行业可以迈向一个更具包容性和真实性的格局。这种由女性创作者主导的叙事,不仅丰富了女性经验的表达,还对传统叙事中隐藏的性别歧视进行了批判性解构。性别平等的推进并非仅仅依赖于数字上的代表性,而更需要注重叙事内容的深度和多样性。最终,通过挑战传统的性别规范,女性主义电影为女性在银幕内外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1.2/ 

 内向型叙事:深挖女性角色的内在世界 


传统的男性英雄旅程通常强调外部冒险、战斗与任务的完成,具有线性结构和胜利式结局。这一叙事模式,正如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提出的经典理论所示,聚焦于主人公如何通过身体能力与勇气完成任务并获得外部认同。然而,与之相对的「内向型叙事」(inward stories)则更多地关注主人公的内在成长与心理深度,特别是在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框架下,这一模式为女性叙事的复杂性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表达空间。


首先,「内向型叙事」倾向于强调主人公的个人成长与转变。这些叙事围绕情感、身份和关系展开,将焦点置于人物内在的情感旅程上,而非外部的宏大冒险。女性叙事常通过探索内在世界与主观性来展现角色的复杂性,打破传统叙事中关于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Orwin, 2002)。与男性主导的电影中「行动者」的形象不同,女性角色往往在这样的叙事中通过情感深度与关系塑造她们的能动性。


虽然让女性能够讲述多样化的故事至关重要,但女性主义电影“明确或隐晦地挑战,而非认同对女性身份的主流再现”,从而区别于传统的男性主导电影(Hankin, 2007, 60)。尽管男性也可以并有时确实能够成功讲述女性故事,但他们往往难以做到……


Feminist Film Theory Female Representation


其次,「内向型叙事」还特别适合表现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挣扎与抗争。女性主义电影常通过这种叙事手法揭示外部社会约束如何塑造角色的内心世界及其选择。例如,在女性主义西部片《帮手》(The Hired Hand)中,女性角色的情感复杂性与欲望冲突被置于叙事核心,挑战了传统西部片中男性冒险主导的叙事框架。这种以女性视角为主的叙事,不仅赋予了女性更强的主体性,也对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符号进行了有力反拨。


《帮手》(The Hired Hand)剧照/图源网络


相比传统男性英雄旅程的「外向型叙事」,「内向型叙事」不追求宏大目标或线性胜利,而是通过揭示女性的内心生活与经验,开辟了更细腻且复杂的女性表达空间。同时,「内向型叙事」也提醒我们关注女性创作者在塑造这些叙事中的关键作用。正如女性导演更容易呈现多样化且立体的女性形象,女性主导的叙事往往更加自然地融入这种内在视角,打破传统性别框架的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观看体验。



 1.3/ 

 女性的欲望与性:从男性凝视到女性主体性的重构 


女性欲望的重塑是女性主义电影的另一个核心议题。这种重塑不仅挑战了传统中女性欲望作为男性欲望附属物的刻板观念,还展现了女性主动表达并追求自身欲望的多样性。例如,在西部片《荒野寻踪》(The Missing)和《帮手》(The Hired Hand)中,女性角色被描绘为在性关系中主动表达自身需求的人物。前者中,女主角玛吉(Maggie)选择与牧场经理保持非婚姻性亲密关系,而后者中的汉娜(Hannah)通过探索自身欲望,重新定义了她与伴侣之间的关系。这些叙事赋予女性更复杂的性格特质,同时打破了传统叙事中对女性性纯洁和从属地位的束缚。


正如理查德·斯洛特金(Richard Slotkin)指出的:“到20世纪初,人们开始将‘好女人’视为有性欲的生物,她们会引发甚至体验到情欲,而不再仅仅是无性灵性的象征。


Feminist Film Theory Female Representation


荒野寻踪》(The Missing)剧照/图源网络


避免物化和恋物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在《金发维纳斯》(Blonde Venus)中,影片通过模仿偷窥者视角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传统男性凝视的物化倾向。裸露的女性形体以景观的形式呈现,而男性角色则作为主动的观看者。女性角色被凝固为静态的图像,观众通过男性视角消费她们的身体。这种拍摄方式不仅强化了女性的被动形象,也凸显了主流电影对女性身体的商品化。


穿着整齐的男性出现,偷看正在沐浴的女性。如同电影中的窥视者,他们希望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观看。他们是主动的(观看者)观众,而女性则是被动的(被观看的)景象。摄像机的视角模仿了片中男性角色的视线。我们看到男性盯着裸女,伸长脖子想看得更多,接着切换到视线匹配镜头,呈现男性的视角。


Studying Feminist Film Theory


而女性主义电影人则通过更复杂的拍摄和叙事手段,试图解构这种观看方式,邀请观众从女性的角度与角色建立联系,而非将她们物化为性化景观。例如,在《女孩帮》(Girlhood)中,舞蹈场景通过对女孩动作的特写展示其主动性,颠覆了传统的性别权力结构。在这些片段的构建中,因为不存在男性作为「中介者」,我们得以将这些女性角色视为性行为的主体,而非性对象,「我们直接与她们产生共鸣,欣赏她们本身,而不是通过一个为了满足自身欲望而观看她们的男性」。


(Studying Feminist Film Theory)


《女孩帮》(Girlhood)剧照/图源网络


与此同时,多元化女性欲望的呈现也成为女性主义电影的重要方向。传统叙事往往忽略或刻意模糊边缘化群体的性别经验,比如有色人种女性和LGBTQ+女性的欲望。在《Girl 6》等影片中,这种探索呈现了女性在内化的父权规范下对自身欲望的挣扎。尽管影片尝试揭示电话色情行业对女性主体性的影响,但因叙事中的性别与种族刻板印象,仍然引发了争议。这也提醒我们,在展现女性欲望时,必须谨慎避免再生产有害的规范或无意间强化既有的剥削视角


此外,尽管一些男性导演试图以女同性恋形象或女性性欲为主题进行探索,但这些作品往往面临双重困境:既可能被男性凝视吸收为消费对象,也可能因叙事模糊性而忽略女性主体性。例如,女同性恋题材电影中常见的「模糊」处理方式,虽然避免了色情化的危险,却也可能削弱性别议题的核心讨论。


不可否认的是,许多由异性恋视角启发或构想的主流女同性恋形象,如《沙漠之心》,模糊了异性恋与女同性恋之间的界限。结果,这些作品未能肯定女同性恋主体性的差异,未能将女同性恋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女性性取向,而是将其简单地表现为“像男人一样渴望的女人”,忽视了女同性恋欲望的特殊性。


女同性恋形象在主流观众中可能产生的颠覆性影响,往往通过以下方式被削弱:例如,将女同性恋与传统贬低性的女性友谊形式联系起来,这些形式涉及女性间的竞争和对立(如《双面女郎》(Single White Female, 1992));或者,强加一个不幸的结局,以展示敢于表现主动性欲望的女性会因“篡夺男性特权”而受到惩罚(如《丽安娜》(Lianna))。


(Theorizing Mainstream Female Spectatorship 1998)



 1.4/

 呈现真实且丰富的女性关系网络 


主流媒体中,尤其是电影中对女性关系的表现常常不足,甚至带有有害的刻板印象——常将女性描绘为争夺男性关注的竞争者(也就是雌竞),延续了「资源稀缺」的叙事,并削弱了女性团结的意义

要理解女性关系的真实性与丰富性,必须突破这些有限且单一的再现。


在《Womens Epistolary Cinema 2021》中,作者提出真实的女性关系网络以其多样性与复杂性为特征,包括以下类型:

  • 友谊:女性之间的友谊可以极为亲密和支持性,为共享经验、情感亲密和个人成长提供空间。

  • 家庭纽带:母女关系、姐妹情谊以及与其他女性亲属的关系往往具有深远意义,但同时也可能充满挑战和复杂性。

  • 职业合作:女性在不同领域中共同工作,可以建立强大的支持网络,提供指导和共享专业知识。

  • 浪漫伴侣关系:这些关系正变得越来越被接受和认可,挑战异性恋规范,拓宽了对爱与亲密关系的理解。


《我的天才女友》剧照/图源网络


真实且丰富的女性关系网络优先考虑女性的能动性与主体性。这意味着认识到女性并非只是男性注意力的对象或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自身欲望、动机与经验的复杂个体。通过以女性的视角和经验为中心,这些关系网络为女性提供了自由表达、分享故事以及支持彼此成长与赋权的空间。



 2.0/ 

 女性凝视:重新定义观看与被观看的关系 


在劳拉·穆尔维(Laura Mulvey)的开创性论文《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中,「男性凝视」这一概念揭示了父权制权力结构如何塑造女性在电影中的再现方式。穆尔维指出,传统电影通过视觉和叙事策略将女性物化为男性凝视的对象,将观众的位置假定为男性,从而强化了性别权力的不平衡。这种凝视模式不仅边缘化了女性的主体性,也将女性角色的存在意义限制为满足男性的视觉快感和性欲望


1)男性凝视的核心机制

在男性凝视主导的电影中,女性主要被构建为视觉快感的对象,这一过程通过多种电影技法得以实现:

  • 镜头语言聚焦于女性身体的局部,将其分割为欲望的碎片。

  • 叙事结构设置女性为男性行动的催化剂,而非叙事的主动驱动者。

  • 灯光和服装设计强化女性形象的性化表达。

男性凝视不仅物化女性,还通过将观众的视角与男性主角的视角对齐,强化男性主导地位。这使得(假定的男性)观众感到权力和控制,同时边缘化和压制女性的体验与视角。


2)识别三种凝视

  • 摄像机与工作人员在记录动作时的凝视:指镜头如何捕捉女性形象,通常通过聚焦特定身体部位或使用物化女性的角度强化女性的客体化。例如,早期电影常表现男性通过「门缝窥视」女性,进一步将女性定位为被偷窥的对象。

  • 屏幕上角色之间的凝视(叙事内凝视):男性角色在影片中如何注视女性角色,将其物化,并通过自身欲望推动叙事发展。

  • 观众观看电影时的凝视(叙事外凝视):男性凝视假设观众为男性,观众通过认同男性角色而从女性的物化中获得快感。

这三种凝视主要是男性化的,或者与男性关联。女性在电影中被物化为欲望的对象。观众通过男性英雄/主角对女性的欲望进行认同,这种认同通常是以窥视的方式实现的。穆尔维指出,在一个由性别失衡构成的世界中,观看的快感被划分为主动/男性和被动/女性的对立


女性同时是被观看的对象和被展示的主体。呼应约翰·伯格(Berger)的观点,穆尔维认为,女性被展示为性对象是情色奇观的主旋律,以至于她的出现本身被编码为「被观看的存在」。女性作为奇观既迎合又构成了男性的欲望。传统上,被展示的女性在影片中既作为角色间的情色对象,也作为影院观众的情色对象而存在


《燃烧女子的肖像》是近年来难得的,从剧作和拍摄手法上都在「反男凝」的作品/图源网络


3)解构男性凝视:女性主义电影的实践

女性凝视试图挑战并颠覆男性凝视,通过提供不同的观看方式和再现方式展现女性。它旨在从物化的男性凝视转向强调女性的能动性、主体性和欲望的视角


运用女性凝视的电影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 以女性为叙事核心:女性凝视的影片通常以女性为主角,将叙事的驱动权交给她们。正如电影《好东西》通过三位女性主角的视角,引导观众体验她们的情感旅程和社会位置。这种视角突破了传统叙事中女性作为男性行为附属品的局限。

  2. 镜头语言的变革镜头语言成为解构男性凝视的关键工具。在《钢琴课》(The Piano)中,导演简·坎皮恩(Jane Campion)通过表现女性角色艾达的视角,重新定义了性别权力关系。影片中首次将男性身体作为视觉中心,打破了传统叙事中女性被观看的单一模式。观众不仅被引导认同艾达的视角,还体验到她作为性主动性的主体的内在情感。

  3. 探索女性欲望:女性主义电影还通过重新表现女性欲望来颠覆传统性别动态。例如,在保罗·范霍文(Paul Verhoeven)的《她》(Elle)中,女性角色米歇尔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和追求性欲望。影片不仅通过视线匹配镜头强调她的主动性,还通过将男性角色作为被观看的对象,挑战了传统的性别凝视逻辑。

  4. 关注多样化女性经验:女性凝视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展现女性身份和经验的多样性。例如,《女孩帮》(Girlhood)通过刻画黑人少女的成长与关系,将观众引导至一个不同于白人中心叙事的世界。在舞蹈场景中,镜头捕捉女性角色的动作与身体,却未以性化方式呈现,而是展示她们的能动性与团结。


《钢琴课》(The Piano)剧照/图源网络


需要注意的是,女性凝视并不是男性凝视的简单反转,它并非通过以相同方式物化男性来回应女性的被物化。相反,它旨在提供对性别动态和权力关系更细腻复杂的理解,以及重新定义电影中女性的表现方式与观众的观看体验:

  • 改变关注点:女性主义电影将镜头的关注从女性身体的物化转向她们的内在生活、情感与经历。

  • 赋权女性观众:女性主义电影试图为女性观众创造一种不认同男性凝视,而是认同女性角色视角和体验的空间。女性观众的体验为「辩证的」,因为她们必须在被编码为「隐形」的电影语言中找到自我认同

  • 扩展女性形象的表现范围。


在这一意义上,女性凝视的真正价值在于提供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复杂性的观看方式。通过聚焦女性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女性主义电影不仅为女性角色创造了新的叙事可能,也为观众开启了重新思考性别、权力与观看的契机。



📚 参考文献(下滑查看)

  1. Aziz, Jamaluddin, Fuzirah Hashim, and Nor Fariza Mohd Nor. “Can We Not Just Talk About Men? The Bechdel Test, Narrative Salience and Female Voices in Two Selected Malay Films.” 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

  2. Murray, Terri. Studying Feminist Film Theory.

  3. Mayne, Judith. “Feminist Film Theory and Criticism.” Signs, vol. 11, no. 1, 1985, pp. 81-100, https://www.jstor.org/stable/3174288.

  4. Wilk, Katarzyna. “Feminist Film Theory: The Impact of Female Representation in Modern Movies.” Studia Humana, vol. 13, no. 4, 2024, pp. 13-22, doi:10.2478/sh-2024-0021.

  5. Carroll, Noël. “The Image of Women in Film: A Defense of a Paradigm.”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 48, no. 4, 1990, pp. 349-360.

  6. Botshon, Lisa. “Feminist Auteurs: Reading Women’s Films (Review).” College Literature, vol. 36, no. 4, 2009, pp. 234-237, doi:10.1353/lit.0.0083.

  7. Schwarz, Maureen T. “Searching for a Feminist Western: The Searchers, The Hired Hand, and The Missing.” Visual Anthropology, 2013, www.tandfonline.com/loi/gvan20.

  8. Hollinger, Karen. “Theorizing Mainstream Female Spectatorship: The Case of the Popular Lesbian Film.” Cinema Journal, vol. 37, no. 2, 1998, pp. 3-17, https://www.jstor.org/stable/1225639.

  9. Monterrubio Ibáñez, Lourdes. “Women’s Epistolary Cinema: Exploring Female Alterities.” Feminist Media Studies, 2021, doi:10.1080/14680777.2021.1900313.



 #女性主义101系列 Vol.013 

接受编译女性主义相关文章投稿,

欢迎私信留言。


🔗

 现在在更的系列 

#女性主义101系列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学习女性主义

>> vol.012/爱吃肉就不能做女性主义者了?!

>> vol.011/做母亲,还是做女性主义者?必须选边站吗?

>> vol.010/独立女性要不要拒绝爱情?恋爱脑是不是对女性的污名化?

>> vol.009/K-pop女团在表达女性主义吗?

>> vol.008/“杨子们”何以被塑造?

>> vol.007/中年男性与其网红伴侣:你情我愿的价值交换?

>> vol.006/“全女阵容”背后的性别陷阱:突破,还是边缘化?

>> vol.002/为什么我们需要女性主义而不是平权主义?


#编译文章系列

>> 为什么称之为女性主义,而不是人道主义或平等主义?|De.B. Dubois

>> 我是女性主义者吗?母职中心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母亲,以及为何母亲需要一场属于自己的女性主义运动/理论 | 安德莉亚·奥莱利


🍠 

@你说的对但XX染色体


你说的对但XX染色体
Fem视角看一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