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女阵容”背后的性别陷阱:突破,还是边缘化?

文化   2024-10-17 19:01   四川  


近年来,以「全女阵容」为特色的内娱综艺节目不断涌现,似乎回应了观众对于更多女性参与呼声的需求。节目如《乘风破浪的姐姐》、《花儿与少年》、《女子推理社》通过凸显女性的力量和多样性,试图让人们意识到女性不仅仅是传统综艺中男性嘉宾的「陪衬」。


然而,与那些全男性综艺节目,如《极限挑战》、《五哈》等未曾强调「全男阵容」相比,「全女阵容」的特别标注实际上反映了社会中根深蒂固的男本位思维。


👀 



 1/男性阵容是默认的,

 无需特别标注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接受这样一种观念:男性是「普遍代表者」,而女性则是「附属」或「例外」。在一些语言中,男性不仅仅是个体的代称,甚至可以代表整个人类——「man」既可以指代男性,也可以泛指人类整体。这种默认的男性视角在媒体中尤为显著,男性的存在似乎总是无可置疑的自然,而女性则被视为需要「特别关注」或者「特殊标注」的对象


《女子推理社》/图源网络


因此,当综艺节目特别标注「全女阵容」时,这种强调不仅是为了吸引眼球,还在无形中暗示着:女性作为主体是特殊的、不同寻常的。它让人们意识到,这样的全女性阵容并非社会的「常态」,而是一种打破常规的「新鲜事物」。这让女性的存在看起来如同「另类」,好像需要额外的包装和说明才能证明其合理性。


 2/性别标签化与「例外性」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写道,男人是普遍的,而女人是特殊的,是「他者」。这一经典论断依旧深刻影响着当下的性别文化。女性需要通过「标签」来证明其存在,而男性的存在则被视为理所当然。


综艺节目将「全女」标签化,虽然为女性争取了更多的曝光机会,但同时也无意中强化了这种「例外性」——好像女性作为主体还不够自然,仍然需要依靠性别标签去强调、去区分。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对女性身份的标记化,更是对女性作为「他者」地位的再度确认。


/图源小红书


尽管如今我们能在荧幕上看到越来越多女性形象/角色的呈现,却也不免想问:为什么女性的声音、形象总是要通过额外的标记来证明其合理性?而男性的参与似乎从来不需要这样显眼的注脚,因为他们的存在已经被社会默认为「正常」且「普遍」的。


 3/媒体中的性别默认:

 从隐形到显性 

以男性为主体的综艺中,性别往往是隐形的——我们不会特意强调某档综艺是「全男性阵容」,正如不会称「作家」为「男作家」,不会称「导演」为「男导演」等等。男性的身份在主流文化中被视为中立、普遍的代表,无需强调。而当女性成为主体时,性别突然变得显性化——我们开始标记她们为「女作家」、「女导演」或「全女阵容」,仿佛她们的性别成为了她们最显眼的特征之一,甚至成为卖点。


甚至还要强调「女嘉宾」/图源网络


这种性别上的不对等不仅体现在综艺节目中,也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化产品和日常语境中。正如学者安德鲁·多布林所言,男性往往被视为能够代表所有人的「中立者」,而女性则被归类为「特定群体」。这种观念的潜台词是:女性的经验和观点不适用于所有人,她们只能代表自己或某个小众群体。


 4/全女阵容的另一面:

 商业化策略与女性观众的市场化 

尽管「全女阵容」似乎在推动女性参与度,但这种做法也带有浓厚的商业化色彩。制作方往往通过这种「标签化」的方式,将女性观众市场化,将她们视为一类特定的消费群体。此举虽为女性争取了更多的荧幕时间和话语权,但也在无形中加强了「女性=特定市场」的刻板印象。在这种市场化逻辑之下,女性的参与是否真正得到了平等的对待,还是仅仅被视为一类可以商品化、盈利的对象?


标签化的「全女阵容」并没有改变节目中性别不平等的本质,反而可能加深这种不平等的现实。观众在观看这些节目时,很可能下意识地将女性综艺与特定的情感、价值观或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女性参与本身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通过这种方式,制作方虽然吸引了更多女性观众,却也强化了女性节目是「给女性看的」这一观念,而男性阵容的节目仍然被视为「给所有人看的」,进一步将女性观众和节目内容推向了一个狭窄的边缘空间


即便是看似以女性为主体的节目也要见缝插针地植入男性

/图源网络


总之,「全女阵容」的强调表面上似乎是在推动女性参与,但实际上却深刻反映了男本位思维对女性身份的例外化处理。通过这种性别标签化,女性作为主体的存在被刻意标记为「特殊」,而非普遍和自然的存在。男性的参与无需标签,女性却必须通过「全女」的标签来获得关注与认可。


真正的平等,不应只是通过增加女性的参与数量,而是要打破对女性「他者化」的标签,让她们的存在成为一种无需标注的常态。


🍠 

@你说的对但XX染色体



你说的对但XX染色体
Fem视角看一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