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母亲,还是做女性主义者?必须选边站吗?

文化   2024-11-07 20:30   四川  


 #女性主义101系列 Vol.011

美剧《星星之火》/图源网络


女性主义提倡打破传统性别角色,而母职似乎一直与「牺牲」「奉献」联系在一起。 


这自然也会让很多女性主义者感到困惑:我既想要忠于女性主义信念,又担心母亲的身份会与这些价值产生冲突。到底母亲的角色和女性主义的身份能不能够共存呢?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看看:

母职的多面性、父权体制下的“母职”与个体的“母性”体验是不是一个东西?有什么区别?以及,母职是否可以成为赋权和自我实现的场域?


👀 


 1/母职与女性主义原则之间的张力


著名女性主义作家阿德里安娜·里奇(Adrienne Rich)提出了母职的两种不同含义:一种是作为关系的母职,另一种是作为制度的母职


制度化的母职是一种父权结构,意在限制女性的选择和机会,维持性别不平等。Andrea O’Reilly  在Matricentric Feminism Theory, Activism, and Practice 一书中将母职制度描述为一系列社会规范和期待,这种「规范性母职」推崇理想化的母亲形象,通常基于核心家庭结构,排斥不符合这些标准的母亲。这些根植于父权意识形态的规范规定了女性如何体验和履行母职,其往往以牺牲个人自主性和自我实现为代价。


/图源网络


与之相对,女性主义原则主张女性应享有自主、平等和自我决定权。母职制度则要求女性优先满足孩子的需求而非自身的需求,这一要求限制了女性在教育、就业和个人成就方面的机会,强化了女性只能作为母亲存在的观念。


部分女性主义者,特别是第二波女性主义者,将母职视为本质上的压迫,认为它与女性解放相悖。这种观点认为母职要求将女性束缚在家庭,阻碍她们与男性实现真正的平等。O’Reilly指出,这种观点在多样性上存在局限,未能全面涵盖不同种族、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下女性的母职体验。


后来的学术研究,如母职中心女性主义(matricentric feminism),试图调和母职与女性主义原则。该理论肯定母亲独特的经验和视角,并在母职的背景下倡导赋权。它区分了作为父权制度的母职和作为生活体验的母性(motherhood as a patriarchal institution and mothering as a lived experience),认为后者可以成为赋权和社会变革的源泉。


Andrea O’Reilly 

/图源mommuseum.org


O’Reilly 提出「赋权母职(empowered mothering)」概念,意指母亲在母职中积极追求主体性、自主性和自我实现,挑战父权制下的母职规范。这一理念鼓励母亲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优先考虑自身需求,参与母职以外的活动,实现个人价值


赋权母职(Empowered mothering)鼓励母亲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优先考虑自身的幸福,并获得伴侣、家庭和社区的支持。这一方法挑战了孤立、无私的母亲观念,倡导一种更为集体和支持的育儿方式。


赋权母职的一种形式是「女性主义母职(feminist mothering)」,即在母职体验中积极融入女性主义原则。女性主义母亲通过个人生活和抚养孩子的方式挑战性别不平等,倡导平等的育儿伙伴关系,拒绝传统性别角色,培养具性别意识、敢于挑战不平等的孩子。


女性主义母职(Feminist mothering),即赋权母职的一种具体形式,主动寻求打破父权制母职观念,并培养意识到并挑战性别不平等的孩子。女性主义母亲致力于建立平等的关系,并抚养脱离传统性别角色束缚的孩子。 


当母亲拥有自主权和资源来选择生活时,她们不仅更能满足自身和孩子的需求,还能抚养出摆脱传统性别束缚的下一代,为更加平等的社会做出贡献。



 2/「理想母亲」形象 

 对女性主义自我认同的影响


「理想母亲」的文化形象对女性主义者的自我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了社会期望与个体抱负之间的复杂冲突。在媒体和流行文化中,理想母亲通常被塑造成一位无私的照顾者,以满足孩子需求为主,往往以牺牲个人抱负和福祉为代价。


也让我想到了戴锦华老师提到的4种(单一的)荧幕女性形象之「大地母亲」。这种形象,如沂蒙红嫂正对应着一种理想母亲的形象——她是那么的无私,为了孩子(生命的延续)可以牺牲和奉献自己的身体。


/戴锦华:好莱坞通过规范各种客体女性形象来抚慰男性社会性的、生理的、心理的困境【未完戴叙-29】


这一「理想母亲」形象与女性主义所提倡的自主、平等和自我决定相冲突。无私奉献的母亲形象可能让一些女性主义母亲感到不足或内疚,因为她们优先考虑自身需求时会产生内在冲突,担心未达到「理想母亲」标准而受到社会评判。


O’Reilly 还探讨了「密集型母职(intensive mothering)」这一概念,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母职意识形态强调母亲应在育儿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增加了母亲的压力和责任感。这一观念往往阻碍女性追求职业或其他个人成就。


此外,The Mommy Myth 中提到的「新母性主义(The new momism)」表面上似乎赋权女性,但实质上强调母职是女性「真正满足」的选择,促使女性完全投入育儿。新母性主义借用女性主义的语言,却最终强化了传统性别角色。


/图源网络


对理想化母职形象的追随常常导致「母性不真实感(maternal inauthenticity)」O’Reilly 强调,挑战这些文化规范,倡导更具多样性和现实性的母职形象非常重要。例如,母职中心女性主义(Matricentric feminism)关注母亲的赋权并认可她们的经验,认为母职既可以是挑战,也可以是成就。



 3/ 母职作为女性主义能动性

 和赋权的场域


将母职视为女性主义能动性和赋权的领域,需要细致区分作为父权制度的母职和作为生活体验的母职。前者强化传统性别角色,限制女性的自主性;而后者在适当条件下可以成为赋权的源泉。


关键在于:

1. 质疑理想化母亲形象:打破不切实际的「理想母亲」观念至关重要,女性主义母亲可通过拒绝这一形象,拥抱多元而真实的母职观念,以此获得赋权。母亲并非完美无缺,她们的需求同样重要,有权追求母职之外的生活。


2. 拥护母职中心女性主义:母职中心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框架,认可母亲独特的视角,支持母亲的政策和社会结构,平衡母职责任与个人理想。


3. 实践赋权母职:赋权母职重视母亲的幸福,鼓励她们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优先考虑自我,并获得伴侣、家庭的支持,积极参与能带来个人成就的活动。



 4/ 

 复杂的演变:女性主义与母职 


女性主义与母职的关系经历了「否认、恢复与革命」的过程:


1.否认:早期女性主义常将母职视为压迫的主要场域,例如,贝蒂·弗里丹和舒拉米斯·法厄斯通认为母职是女性受压迫的根源,鼓励女性在家庭之外寻找自我实现。

2.恢复:随着女性主义话语的演变,学者如Adrienne Rich区分“母职”作为制度和“母性”作为体验,这一差异使女性主义能够恢复母职的赋权潜力。

3.革命:随着母职中心女性主义和赋权母职等概念的兴起,女性主义对母职的态度经历了革命性转变,倡导女性在母职中追求个性化的体验和赋权,推动平等的育儿方式。


尽管女性主义在母职议题上有所进展,但显著的差距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

  • 母职在学术女性主义中的消失:尽管母职在女性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性,但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对其关注有所下降。

  • 母亲身份与父权制母职的混淆(mothering and motherhood):母亲身份与作为父权制度的母职之间的持续混淆,阻碍了对母职体验的细致理解。

  • 母职中心女性主义与本质主义的混同:将母职中心女性主义与生物学本质主义等同,导致其在学术女性主义中的边缘化。

  • 「后母职思想postmaternal thinking」的兴起:O’Reilly指出这种思想视母职为过时且不再与现代女性主义身份相关。

  • 缺乏对母亲需求的关注:尽管女性主义母职倡导反性别歧视的育儿方式,但对母亲自身需求和赋权的关注不足。

  • 忽视交叉性:来自不同背景的母亲,尤其是那些面临种族、阶级等多重压迫的母亲的经历,仍在女性主义话语中得不到充分体现。



📚 参考书目

  • Matricentric Feminism Theory, Activism, and Practice (Andrea O’Reilly) 

  • A Case for Motherhood as Intersectional Identity (Tina Powell)

  • The conflict how modern motherhood undermines the status of women (Badinter, Elisabeth)

  • The Mommy Myth The Idealization of Motherhood and How It Has Undermined Women (Susan J. Douglas and Meredith W. Michaels)

  • Modern Motherhood and Women’s Dual Identities Rewriting the Sexual Contract (Petra Bueskens) 


🔗

 现在在更的系列 

#女性主义101系列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学习女性主义

>> vol.010/独立女性要不要拒绝爱情?恋爱脑是不是对女性的污名化?

>> vol.009/K-pop女团在表达女性主义吗?

>> vol.008/“杨子们”何以被塑造?

>> vol.007/中年男性与其网红伴侣:你情我愿的价值交换吗?

>> vol.006/“全女阵容”背后的性别陷阱:突破,还是边缘化?

>> vol.005/什么是 “性别友好”的行为?可操作的女性主义实践

>> vol.004/被谁污名化?谁在害怕女性主义?

>> vol.003/女性主义还是女权主义?

>> vol.002/女性主义还是平权主义?

>> vol.001/为什么一些女性拒绝称自己为「女性主义者」?

注:

001-005当前只在小红书,后续会搬运过来。

002已被小红书下架,下周内补档到公众号。


#500个问题读100篇女性主义论文

>> Q.001-006/后女性主义媒体文化中的个体主义、选择与赋权

注:当前只在小红书,后续会搬运过来。


#女性主义ABC系列

——女性主义关键词解读,思维导图一键理解。

>> vol.002/玻璃天花板

>> vol.001/情感劳动

注:当前只在小红书。



🍠 

@你说的对但XX染色体

你说的对但XX染色体
Fem视角看一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