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op女团在表达女性主义吗?

文化   2024-10-24 22:00   四川  

/图源网络


近几年Kpop女团的一个显著的标签就是「Girls Power」了。我听的不多,但也刷到过G-IDLE的Nxde、Tomboy、Wife等歌曲的MV。


不能否认这些歌曲中传达出的自信、独立的讯息或许真的能影响到一些女性。


但还是很好奇,K-pop女团的「赋权」是否真的推动了女性主义,还是只是被市场精心包装成的消费品?


*注:对K-Pop了解不多,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 


首先我们需要理清楚,什么是「女性赋权」?


「女性赋权」指的是女性在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中获得平等的机会和权利。这不仅包括个体的成功和独立,还涉及改变那些维持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结构。真正的女性赋权意味着挑战现有的社会规范和规则,打破压迫性的性别角色和期望。

hooks, Feminist Theory: From Margin to Center, 1984

然而,在资本主义市场的影响下,女性赋权常常被简化为一种可以通过消费和个体成就来达成的状态。市场策略常常利用赋权这个概念来吸引女性消费者,将其转化为一种可被购买和模仿的产品。


就比如近年来流行的「取悦自己」。这个概念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有多少时候这句话只是被用于鼓励女性购买更多的化妆品、护肤品、服装呢?


回到正题,那么K-pop女团是「赋权」还是「商品」呢?


K-pop女团在全球流行文化中广受欢迎,她们的音乐、时尚和整体形象都被精心设计成「Girl Power」的代名词。看起来,K-pop女团的赋权叙事的的确确是在鼓励女性独立、自信。


/截图自谷歌搜索


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这种赋权背后的那套严格的市场运作模式


大家对于女团成员从小就要开始接受公司安排的培训这件事已经不陌生了——从舞蹈、唱歌、语言再到形象管理等,这些培训的目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打造出完美的表演者了,其另一个目的是通过精细化的形象设计来满足市场对「理想女性」的期待


她们的外貌和行为被商业化、被控制,以符合粉丝和市场的需求。她们纤细的身材、精致的妆容和或盐或甜或性感的风格多大程度上来自于自由选择,又在多大程度上被资本主义和父权制下的审美标准所塑造? 


此外,「Girl Power」的叙事是通过消费主义得以实现的。粉丝们被鼓励购买专辑、门票、周边等产品——在这种文化消费中追求的是一种「可以购买的赋权」,即通过模仿女团的风格或购买其周边产品来与所谓的「赋权」叙事产生共鸣。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电影《芭比》上映期间,同期各种芭比联名的护肤品、化妆品开始售卖,荒诞效果直接拉满。


/图源自网络


我们想要独立、自信,但现有的父权制结构并不曾告诉我们该如何独立、自信,因为这堵墙恨不得我们永远乖巧地跪在那里,扮演着我们「应该」扮演的沉默的鸡蛋。 


于是它开始和另一面名为资本主义的高墙共谋,将女性对于独立的渴望转化为可供消费的产品和形象。这一做法使得女性主义的反抗与批判被逐渐中和,彻彻底底地沦为了一个可以带来利润的符号。


这种商品化的赋权不仅没有挑战现有的性别不平等,反而强化了对女性身体和形象的控制。它将女性赋权简化为个人的消费能力,而非对社会结构的质疑,更不用提变革了


Angela McRobbie(2009)和Sarah Banet-Weiser(2018)指出,这种「消费主义女性主义」或「流行女性主义」往往以个体成就和消费为中心,却忽略了真正的性别正义需要集体行动和制度改革


即便在这些女团中,有真的独立和自信的成员。但父权制依旧可以通过资本主义的商品化逻辑,将她的自信与独立变成可以被消费的形象,从而消解掉真正的女性能动性


不可否认的是,K-pop女团的「赋权」叙事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女性的可见性,并将「Girls Power」融入了全球流行文化。然而,这种「赋权」更多是一种被商品化的产物,服务于资本主义市场利益,而非推动性别平等的社会变革。


所以可以说,这不过是一种被资本主义与父权制包装后的「伪装的赋权」。真正的女性赋权不仅仅在于个体的成功,更在于通过集体行动和制度改革,拆解那些导致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结构。



🍠 

@你说的对但XX染色体



你说的对但XX染色体
Fem视角看一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