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需要这样的“偏题”

文摘   2024-12-04 14:38   河南  

在教育的广袤天地里,一场场思维的盛宴每日都在课堂中悄然开启。

2023年暑假,怀揣着对教学艺术的热忱与探索之心,踏入了朱煜老师的课堂。

本想着按部就班地观摩一场紧扣教材、直抵教学目标的常规授课,却没想到,朱老师的教学方式,一次次打破了我对“课堂正轨” 的固有认知。

 

记得初次观摩朱煜老师执教《梅兰芳蓄须》时,上课铃响,满心期待着他会迅速切入课本,剖析梅兰芳的生平事迹、解读那些彰显民族气节的关键抉择。

然而,朱老师却不疾不徐地花费了颇为可观的一段时间,为学生介绍起京剧来。

台下的我不禁犯起了嘀咕,一堂40分钟的课,时间何其宝贵,这样长的时间就这样 “偏离” 课本主题,去讲一门戏曲艺术,真的妥当吗?

要知道,此刻的公开展示压力、知识点涵盖任务,都沉甸甸地压在心头,这样的开场,实在有些 “大胆”。

无独有偶,在学习另一篇课文时,朱老师更是拿出8分钟引导学生欣赏丰子恺的漫画。

彼时,我坐在场下,心急如焚,手中的听课笔记都不知该从何处落笔,满心疑惑:这漫画与课文究竟有何干系?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宝贵的课堂时间就这么消耗在看似无关的内容上。

近来看《让课堂说话2》中的课堂实录发现作文课上朱老师也会如此操作。

教学《已死的母熊》一课时习作前让学生先了解屠格涅夫的《麻雀》一文;

说话课《猫和老鼠》前,又用较长一段时间讲述小猫布丁的故事。

一堂堂课看下来,最初的我满心焦虑,眉头紧锁,不断在心里质疑:这不是明摆着偏题吗?

教学时间如此紧张,为何不把精力全集中在课文主体、知识点讲解上,非要在这些“旁枝末节” 上耗费心力?

但,随着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徐徐推进,我仿若被点醒的梦中人,渐渐品出了朱老师的深意。

就拿《手指》一课来说,课始那看似冗长的漫画欣赏环节,实则暗藏玄机。

学生们在朱老师的引导下,沉浸于丰子恺漫画独特的幽默诙谐之中,眉眼间尽是新奇与欢愉。

而更重要的是,这一环节有多重作用:

首先通过教师讲解漫画,引导学生润物无声重学习了读文读画方法,受到文化的熏陶。

其次,拉近作者与学生的距离,奠定情感基础。

更为精妙的是本单元的习作就是《漫画的启示》。此环节为单元习作观察漫画做了极为精妙的铺垫。

孩子们提前领略了漫画的魅力、熟悉了漫画的风格与表意手法,后续面对习作任务时,脑海中不再是一片空白、无从下手,那些课堂伊始积累的对漫画的感知,瞬间化作笔下灵动的文字,汩汩流淌而出。

再回看《梅兰芳蓄须》,先前还觉得是浪费时间的京剧知识介绍,此刻却成了理解课文的关键钥匙。

京剧于梅兰芳而言,是毕生心血、灵魂所系,更是他用以抗争的“无声武器”。

若学生对京剧毫无概念,又怎能真切体悟梅兰芳放弃舞台时内心的煎熬,理解他 “蓄须明志” 背后坚守民族大义的艰难抉择?

那些华丽戏服下的执着、婉转唱腔里的深情,以及京剧界严苛行规背后的文化传承,串联起梅兰芳行为逻辑的完整链条。

少了这一环,学生面对课本上的文字,只能是雾里看花,一知半解。

 

时隔一年多时间,我才领悟到朱老师教学设计的精妙————看似游离于常规航线,实则胸有成竹,精准把控着每一堂课的全局。

他站在教学的高处,俯瞰整个单元教学体系,精准洞察知识点间的隐秘关联;又能俯身贴近学情,深知学生认知的起点与困惑。

他懂得学生面对抽象知识时的懵懂,理解跨越时代鸿沟去领会先辈精神的艰难,所以不惜花费课堂时间,用这些看似“偏题” 之举,搭建起一座通往知识内核、情感深处的桥梁。

在如今这个追求高效、分秒必争的教学大环境里,朱老师的做法宛如一阵清风,拂去了功利教学的浮躁尘埃。

是的。真正的教学,不是刻板地遵循教材页码、机械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以学生成长为圆心,以知识体系为半径,大胆“出圈”,巧妙布局。

那些乍看之下的 “偏题” 瞬间,实则是教育智慧的高光时刻,为学生打开一扇扇求知、共情的大门,让知识学习与心灵滋养并驾齐驱。

这般 “偏题”,不仅非常必要,更应该是每一位教育者都应研习、传承的宝贵艺术。


刘亚小语
刘老师的自留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