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接导课
1.直接导课。
2.同书课题。
3.齐读课题。
4.自由朗读课文,课题来源于哪句话?(关键句)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齐读
二、了解奇迹
1.不老的青山是什么样子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指名俩学生说。
青山不老指的就是青山常绿,就是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
【有两个娃说,不老的青山指的是山不会消失,山不会变小。在学生的认知内,这也不是没有道理。】
2.课文中,老人做了什么让青山不老?或者不老的青山是什么样子?
——指名读,出示。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在这句话中,什么是奇迹呢?请你圈画出相关词语。
八条沟 七条防风林带 三千七百亩林网
——三千七百亩有多大呢?一起看。
三千七百亩≈41132个教室地面的面积
——这是非常震撼人心的数字,我们一起读。老师读黑色部分,你们读红色部分。
——当我们重读了加线的词语时,别人就会听出这就是老人创造的奇迹。
——齐读,注意加线的词语。
4.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老人在山沟里种下的树。出示: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梁衡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散文家,非常注重推敲文字,先自由朗读一遍。
——这段话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指名读。
第一句:短句,读起来短促有力;用了比喻,写出了粗壮有力,让学生动动胳膊腿;可以让学生示范读;
第二句:关键词语“勇敢”“顶住”看出树顽强的生命力、粗壮;
第三句(关键词):“一层层”重复运用,有画面感,写出树的多;有节奏感;可以齐读;
【马羽彤说第一句很短,读起来很有力量,我趁机引导解释了“如臂如股”,即像胳膊一样有力,像大腿一样粗壮。
李靖宇说的是“一层层”“一层层”写出了树非常的多且密,有画面感。
王程硕说,“勇敢地顶住了……”一句把树当成人来写,写出了树的勇敢。】
5.老人的家就安在山沟里,他家的四周,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指名读。
——男生读。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女生读: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你觉得哪个句子更好一些?为什么?
“全是”写出漫山遍野都是树。
——闭眼听老师朗读朗读,①老师读一个词语,学生读一个词语;②老师配乐朗读。
——指名说,在听老师朗读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可以自己说,也可以结合课文中的词语说。
山上全是树;
树多,就像绿色的海洋,所以风吹过,就像绿色的波浪;
树多,风吹过,声音大,就像海上的涛声;
阳光照在树叶上,亮闪闪的,就像波光。
——在山沟里,能看到这样的美景,真的很不容易。所以作者说——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三、了解环境
1.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2.3自然段,圈画关键词句,说说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奇迹?
——指名说。
大环境:险恶,西伯利亚大风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盘踞,沙子多,风狂风大。
小环境:没有同伴,没有老伴,孩子接也不走。
肆虐:起破坏作用。
盘踞:把持占据;霸占。
能逆吹牛马使倒行:逆吹,指吹得逆风行走的牛马。倒行,指的是倒着走路,倒退而行。
狂风刮起的时候,能使逆风行走的牛马被吹得倒退而行,甚至把牛马卷起几丈高,然后坠下。
县志:专门记载一个县的山川地貌、人物、历史等情况的书。
一丈:3.33米
2.这就是中国的晋西北(出示图片配文,直观感受)
——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老人创造了绿洲,真的很不容易。所以作者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我们也换一种方式,给大家介绍这个奇迹。
——老师先做个例子。
——思考两分钟,做好标记。
——指名说。
【这里的说话练习是本节课的高光时刻,没想到学生竟然选择不同段落中的语句,重新编排了一段话,表达了“这是了不起的奇迹”这个意思。
当时,三个学生带着扩音器依次说完,一个比一个说得好。我很激动,看得出来学生也很激动。我看着他们,他们也看着我,彼此好像都在期待什么,也都在表达心中的满足。
我都有点沉醉了,语言学习是可以发展思维的,语文课是可以把学生教聪明的!
学生1:你看,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谈话就如坐在船上,四围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学生2:你看,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干旱、霜冻、沙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在这里,老人十五年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学生3:你看,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干旱、霜冻、沙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十五年啊,老人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沟里都是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主。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四、了解精神
1.认识老人,阅读材料。这篇文章梁衡采访老人后,写的一篇采访稿。
2.在你的心里,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
无私奉献、造福子孙、不求回报
【李靖宇说的是“舍己为人”,我说这个词语不合适。他坚持要解释一下,说老人栽树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后代子孙。我一听,顺势引导,这里的“舍己为人”其实就是造福子孙后代。他很满意,我对自己的引导也很满意。
课堂上,老师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要努力听懂他们表达的意思,并在听懂的基础上进行顺势引导,教学就会变得容易一些。】
3.本来,青山是会老的,因为老人种下的树到了一定树龄会枯死;老人也是会老的,因为到了一定的年龄会去世。可是,作者在文中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你现在能结合学习内容和板书,再次谈谈自己读课题的理解吗?
老人会离世,但后代会继续植树,青山会一直绿下去。
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人的精神不老,因为一代一代人都有这样的精神,一代人去世了,一代的树枯萎了,新的一代人又去种,不断地绿化,不断地维护,不断地保护环境。
这个青山是指青山,更是指一种崇高的执着的精神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所以作为课题。
【“青山”指的是一种精神,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不用教。需要引导的反而是山一直会绿下去,因为后代还有人继续种树。
好奇怪。】
5.是的,你们真的读懂了课文,这位可敬的老人已经将生命转化为常绿的青山,转化为传承不息的的精神。
——齐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5.老师总结:大家看,一个题目,两层含义,青山常绿,精神传承。作者选择这个题目,也是匠心独运。让我们带着这种理解,再次齐读课题。
【反思: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在“了解奇迹”的环节,我还是带着学生对1.4.5段中的三个片段进行了品读,有圈画关键词、品读析句子、对比读、想象读。作者梁衡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散文家,语言很美,所以要品读。
我还引导学生用课文语句组合段落进行说话练习,这是深度理解导读中的两个问题,也是在积累语言、内化语言,我觉得也是必要的。这个练习与19课中写段的教学方法是一致的。
回看整节课,看似教得有些多,不像一节略读课。实际上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读、在讲、在说话,老师只是牵着一根线,让课文发挥最大的教学价值。我想,这是对的。】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