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让脑袋与身体同时在场——以《坐井观天》为例

文摘   2024-12-31 22:47   河南  

今天,听了一节非常有意思的课——《坐井观天》。

作为二年级的语文课,第一,要进行扎实的识字写字活动,这是低年级课堂的首要任务。第二,朗读教学要贯穿始终,它是学习字词、理解课文、发展思维的载体。第三,理解课文的寓意。

作课老师在识字写字和朗读教学两个方面下的功夫最深,一些细节的设计非常贴合小朋友的年龄特点,整节课给人的感觉既干净利落,又生机勃勃,孩子们呈现出一种积极参与的良好态势。

看着课堂上小朋友兴致盎然的学习状态,我想起冯合国教授在他的一篇论文中写的语句:在没有身体的求知路上,学生的脑袋只能越来越大,身体只能越来越小。……这种身体“缺席”的教育使得教师只能是死教书和教死书,教与学实则变成了知识传输的机械运用。

很明显,在这节课上,学生的脑袋和身体是共同参与其中的。

先看写字教学——

指导“井”字时,老师领着学生,一边读儿歌一边逐笔范写:上横短,下横长,撇画舒展,竖更长。

指导“观”字时,先观察字的左右结构,然后带着学生边读边写:左边“又”字捺变点,右边“见”字竖折勾要舒展。

指导“渴”和“喝”时,先用儿歌区分:口渴要喝水(三点水),喝水要要用嘴(口)。然后出示关于右半部分的儿歌,学生一边读,一边看着老师范写:上面日字头,下面包字框,里面小小人,外面竖折框。

公开课上,一般的老师都不太愿意设计写字教学,一是对老师的书写要求很高,二是往往会很枯燥,没有什么创意。

但是这节课,作课老师把生字的书写顺序及笔画特点变成了朗朗上口的儿歌。小朋友一边仔细观察老师的书写,一边用食指书空,嘴里还嫩声嫩气地念着儿歌。

因为儿歌有趣,学生很受吸引;因为需要眼睛、嘴巴、大脑同时参与,学生又很专注……作为听课的我,也忍不住陶醉其中。

再看词语理解——

课文的第一句话是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这两句话写清楚了青蛙和小鸟所在的位置,位置不同就决定了他们一定会产生分歧:青蛙整天坐在井底,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经常在天上飞,所以感觉天空无边无际。

但是,小朋友是不理解这两个位置的。老师在黑板上贴了“井”的板贴,让学生分别去贴青蛙坐的位置和小鸟落的位置,从而理解“井底”在哪里,“井沿”又在哪里。

什么是井口那么大”?什么又是“无边无际”呢?

对于前者的理解,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书本卷成筒状,保证“筒”静止不动,自己从“筒”里往外看。每个孩子都非常愿意做这个动作,拿着“筒”往外看,也就切身理解了“井口那么大”的意思。

对于后者,老师出示了配乐视频。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不同形态的蓝天白云,感受天空的广阔无边,“无边无际”就在视觉和听觉中具象化了。

课文中,青蛙和小鸟一直在争论一个话题,青蛙的观点是井口那么大”,小鸟的观点是“无边无际”,彼此都认为对方说错了。如何理解这种“争论”的语气呢?老师采用了引读的方式。

老师用各种节奏和语气读“井口那么大”,学生模仿同样的节奏和语气读“无边无际”。随着节奏的变快、语气的加强,就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真正“争论”的场。他们不是在学习,而是投入到了争论当中去,有眼神,有表情,有动作,真的是可爱极了。

最后看朗读练习——

第一组对话: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老师结合生活,引导学生理解青蛙一直坐在井底,突然见到小鸟就非常惊喜。接着,老师领读惊喜地说”,露出牙齿“笑着说”,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提高声音,露出笑容。然后上台演读,三个扮演青蛙的男生蹲下说,三个扮演小鸟的女生扇着“翅膀”说。

第二组对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朗读时,老师指导学生给别说加上摆手的动作,给井口那么大加上环抱的动作,给弄错”“无边无际也都加上对应动作,让学生表演读。

整节课,无论是写字学词,还是课文朗读,学生不是干巴巴地坐在位置上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具体的听、看、说、思及各种肢体活动参与其中。学生感受到的不是学习,而是在玩一个又一个思考和语言的游戏,这种快乐的体验让他们喜欢课堂,从而建立积极的情感。

冯合国教授说:教育作为实践活动的一种,其本质也不是单纯的心理感受,而是一种身体状态,是一种体知活动,具有明确的‘亲身性’。在教育实践活动发生的场域,身体是中心和教育活动之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以身体‘在场’实现教与学的目的。

真的是这样,当脑袋和身体同时在场,就会抵达非常理想的教学境界。

刘亚小语
刘老师的自留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