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六上23课:《月光曲》

文摘   2024-12-02 12:01   河南  

板块一:了解背景,学习字词

1.直接导课

2.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找,并指名读第一段。

3.了解贝多芬,了解这个传说。

贝多芬,德国著名作曲家。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被尊称为“乐圣”。他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这点该是多么幸福。“为穷苦人造福,改善穷人们的命运”是贝多芬一生的心愿。

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一个传说。“传说”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根据研究,这首奏鸣曲的创作确实与月光无关,其名也非《月光曲》,而是贝多芬的《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

3.学习字词

谱写 钢琴

莱茵河 幽静 断断续续 茅屋

入场券 失明

盲姑娘 纯熟 清幽 琴键

微波粼粼 一缕一缕 恬静 景象 陶醉

——读准字音,注意“入场券”“纯熟”“谱写”

——写对字形:“琴键”“茵、菌”“券、卷”“盲”

板块二:走近创作,体会情感

1.了解兄妹。

——轻声读2—4段,这是一对怎样的兄妹?

——说一说主观印象,并抓词句说理由。

“茅屋”

“咱们又太穷。”

“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贫穷

“哥哥,你别难过了,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善解人意

“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热爱音乐  

2.学习3-5段。

——分角色朗读第3-5两段,师演旁白,男生演哥哥,女生演妹妹,一生演贝多芬。

——师采访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曲子?

对他们的同情与关爱

【我把介绍贝多芬的页面留着没有动,反应快的同学一下子就联系到了页面上红色的句子,进而想到贝多芬是同情关心贫苦又热爱音乐的盲姑娘。】

3.学习6.7段。

——师生分角色读6.7两段,女生演盲姑娘,男生演贝多芬,师旁白。

师采访盲姑娘:

妹妹,你说“多纯熟哇!”,这是在夸贝多芬什么?

弹奏技巧高超。

妹妹,你说“感情多深哪!”,这是在夸贝多芬什么?

情感表现得很充分。

妹妹,你说“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你认识贝多芬先生吗?

猜出了弹奏者是谁。

——总结:也就是说,贝多芬根本没有给盲姑娘说,盲姑娘自己听懂了。

师采访贝多芬:盲姑娘也没有要求,你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又弹一曲呢?

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还懂音乐,我很感动,所以弹了一曲又弹一曲。

【学生能说出来盲姑娘懂音乐,贝多芬很激动,但是说不出来“知音”。我引导说,前一课中也有一个人自己就能听懂别人弹的曲子,他就是锺子期,所以伯牙把他当做自己的知音。现在,贝多芬也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所以很激动,也很感动,主动要求自己再弹一曲。

学生是理解了,但是伯牙和贝多芬为什么遇见知音很激动,他们是不理解的。这大概跟阅历是有关系的,也不能强求。】

4.看板书,梳理课文内容,进行说话练习。

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关心热爱音乐的贫穷兄妹俩,为他们弹琴。又被盲姑娘懂音乐而感动,即兴创作了曲子,后来记录下来,就成了《月光曲》。

板块三:想象画面,感受乐曲

1.学习第九自然段。

朗读。

自由读。

齐读。

画出虚实。

——波浪线划出想象的部分,横线划出实的部分。

——齐读想象部分。

归纳画面。

——这些文字中,你印象最深的画面是哪一个?

根据回答,顺势标出三个画面的相关语句。

——老师带着归纳第一个画面。

月亮升起,洒满银光

方法:用语句中的关键词连接组合。

——生合作归纳其他路两个。

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刮起大风,卷起巨浪

——图文对照,读对应画面。

感受音乐的旋律强弱。

——出示表格,听不同画面的配乐。

——伙伴交流:作者这样描绘不同画面的依据是什么?

悠扬舒缓

气势增强

高昂激越

——听月光曲,分享自己的感受。

我仿佛……

学生说出来了以后,老师就要给他做引导:你听到了海面,你听到了海底,你听到了大海的岸边,你还听到了这个天上的月亮等等。你要引导他知道想象怎么才能讲清楚,那就是抓住不同方面的角度去想象。

——总结: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描写音乐。

【最后播放曲子的时候,感觉很不好。本来大部分孩子都在安静地听,有几个男生,一听到音乐响起,就捂着嘴莫名地笑。其实音乐本身有自己的节奏,从舒缓到激昂,有什么好笑的吗?

我原来调查过,很多调皮的男孩子喜欢流行的《大香蕉》之类的歌曲,一说就两眼放光,我不做评价。但播放钢琴曲也不至于笑成那个样子,我什么也没有说,也没有批评,只是感觉很恶心。

这是课堂上极少见的情况。】

2.看板书,尝试背诵。

板书:

刘亚小语
刘老师的自留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