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六上23课:《月光曲》教学解读

文摘   2024-11-29 17:19   河南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语文要素如何落实,我自己没有想太明白。所以,具体到《月光曲》这一课,我干脆把课后题设计成具体的步骤进行教学。

再分析文本。

课文第2-7自然段有三轮对话,叙述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具体背景。皮鞋匠兄妹俩手足情深,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也被兄妹俩的手足之情打动,进屋弹起了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遇到知音,不由得产生了创作激情,想再给盲姑娘弹一首曲子。

第9自然段,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而是借皮鞋匠兄妹俩的联想和想象表达出来,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

——《教师教学用书》

根据以上分析,我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板块一:了解作者,学习字词

板块二:走近背景,体会情感

板块三:想象画面,感受乐曲

板块一:了解作者,学习字词

课文的第1自然段内容比较独立,介绍了贝多芬,以及他创作《月光曲》的故事是一个传说。

导课之后,直接问:“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找到语段后,顺着学生的朗读,抓住“贝多芬”和“传说”两个词语,提供资料进行进一步的介绍。

贝多芬,德国著名作曲家。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被尊称为“乐圣”。他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这点该是多么幸福。“为穷苦人造福,改善穷人们的命运”是贝多芬一生的心愿。

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一个传说。“传说”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根据研究,这首奏鸣曲的创作确实与月光无关,其名也非《月光曲》,而是贝多芬的《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

其中,关于贝多芬对待穷苦人态度的语句是加红的,让学生印象更深刻一些。正是因为他有这种思想,后面才会对兄妹二人产生同情,为其弹曲子。如果后面的学习不够顺利的话,就需要再回头读一读这部分加红的文字。

然后,学习字词——

谱写 钢琴

莱茵河 幽静 断断续续 茅屋

入场券 失明

盲姑娘 纯熟 清幽 琴键

微波粼粼 一缕一缕 恬静 景象 陶醉

字音要注意“入场券”“纯熟”“谱写”,字形要关注“琴键”“茵、菌”“券、卷”“盲”。

这一步只是简单的学习字词,没有让学生关联课文内容,我仍然根据段落把字词进行了分组。

板块二:走近背景,体会情感

第一步轻声读2—4段,说一说这是一对怎样的兄妹?并抓词句说理由。

“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看出兄妹二人是贫穷的;

“哥哥,你别难过了,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看出妹妹是善解人意的;

“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这句话又写出了妹妹热爱音乐。

第二步,分角色朗读第3-5两段,师演旁白,男生演哥哥,女生演妹妹,一生演贝多芬。

读完采访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曲子此时,是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二人的谈话,对他们产生了同情与关爱。如果学生不理解,就出示前面的句子来引导: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这点该是多么幸福。如果学生理解,也出示这个句子来强化。

第三步,分角色读6.7两段,女生演盲姑娘,男生演贝多芬,师旁白。

读完先采访“盲姑娘”:

妹妹,你说“多纯熟哇!”,这是听出了什么?

妹妹,你说“感情多深哪!”,这是听出了什么?

妹妹,你说“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你认识贝多芬先生吗?

通过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盲姑娘的话,让学生发现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能够听懂贝多芬弹奏技巧高超、情感表现得很充分,还认出了贝多芬先生。

一句话,她是懂贝多芬的。

再采访“贝多芬”:盲姑娘也没有要求,你为什么要主动给盲姑娘又弹一曲呢?

如果学生不能说出贝多芬遇到了知音,很激动,就回顾《伯牙鼓琴》中的语句来引导;

如果能说出,也回顾相关语句来巩固。即“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第四步,学生看着形成的板书,归纳课文内容。

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关心热爱音乐的贫穷兄妹俩,为他们弹琴。又被盲姑娘懂音乐而感动,即兴创作了曲子,后来记录下来,就成了《月光曲》。

板块三:想象画面,感受乐曲

这一部分的内容属于第二课时,主要解决的是课后第二题。

首先,多次朗读第9自然段,包括自由读,齐读,画出虚写和实写部分后男女生朗读。

接着,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顺势归纳三个画面。老师以第一个画面为例教方法,即用语句中的关键词连接组合。后两个让学生自己用方法归纳。

月亮升起,洒满银光

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刮起大风,卷起巨浪

然后,听一听对应画面的音乐片段,感受旋律的强弱,说一说作者这样想象不同画面的依据是什么?悠扬舒缓、气势增强、高昂激越。

听完片段,再听完整的曲子,学生用“我仿佛……”的句式分享自己的感受,老师做引导:你听到了海面,你听到了海底,你听到了大海的岸边,你还听到了这个天上的月亮等等。这样引导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要抓住不同的角度去想象。

最后,总结作者写音乐的方法,即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描写,为课后小练笔做好准备。

如果课堂上时间充裕,让学生看着板书背诵第9段。

刘亚小语
刘老师的自留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