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编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四篇课文。
其中,《少年闰土》了解的是少年鲁迅,《好的故事》了解的是中年鲁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了解的是老年鲁迅。
教材编排这组相关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展现鲁迅形象,让学生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进一步了解鲁迅。
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参考书这样解读:一方面是对五年级上册的“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方法的延续与推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本单元选文特质的观照。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远,语言表达有差异,必须借助资料,才能真正读懂课文。这个解读很接地气。
教学参考书还提议:《少年闰土》可以借助《故乡》的写作背景及节选等资料,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对这一点,我不是太认同。
对于本课的引入资料,我有两点想法。
一是介绍作者的时候,我打算引入一些生活气息较浓的资料,让学生对鲁迅产生一种亲近感,减少一些畏难情绪。
第二,学习到最后的时候,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如此描写少年闰土,就是为了与成年闰土进行对比,从而表达自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并进一步提出问题:他们长大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呢?借由这个问题,激发学生阅读《故乡》的兴趣。
这篇课文,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令记忆中的闰土、初次相识的闰土和讲新鲜事的闰土跃然纸上,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课后一二题的要求。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月下刺猹”事件还描写了一个独特的场景,这种写法要尝试着模仿,迁移到学生的写作中,课后小练笔安排的就是这一个。
我打算分三个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学习字词,了解“看瓜刺猹的闰土”。
第二课时,了解“初次相识时的闰土”“讲新鲜事的闰土”“分别时的闰土”。
第三课时,仿写第一自然段。
非常遗憾的是,我也感觉这些教学环节之间是割裂的,没有一线到底的统一感,只恨解读能力不够。
第一课时
导课从单元人文主题入手。
然后介绍作者,资料袋上的内容让学生标一标,读一读。然后补充两则材料,一则是鲁迅三兄弟的成就,一则是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这些资料就以老师讲故事的方式呈现,目的消减和鲁迅之间的陌生感。
本课难读和难理解的字词不少,我想不起来有什么更高效的方法,就逐一地解决。
直接出示,读准字音,写对字形,书写特别易错的有“拜”“厨”“撒”“缚”
闰土 一望无际 刺猹
家景 祭祀 正月 郑重 供品 祭器 讲究
装弶 盼望 厨房 毡帽 怕羞 项圈
竹匾 秕谷 鹁鸪 獾猪 撒下 束缚 刺猬 伶俐 窜走 潮汛
无穷无尽
用词、语序与现今用法不一样的词句,一定要选出来讲一讲,容易点的可以猜一猜。如:
家景:指家境,也就是家中的经济状况。
仿佛年纪:年纪差不多大。
装弶:指安装捕鸟的用具。
许下愿心:就是许愿,体现了闰土的父亲十分爱闰土。
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指旧社会大家族全族对祖先的祭典,大家族分若干房,每年由各房轮流主持祭祀活动,轮到的叫“值年”。意思是这一年轮到我家主持祭祀活动。
忙月、常年、短工(这三个词语直接从原文找)
最后差不多能有十几分钟的时间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看插图,说说闰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②图文对照,说说文中有哪些语句是和这幅图对应的,聚焦场景描写的顺序:天空—沙地—西瓜地—少年。
③圈一圈颜色词语,感受生命力,颜色也可以是背诵这段话的线索。
④概括图片上的故事:月下刺猹/瓜地刺猹/看瓜刺猹。可以顺势点评学生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时间+事情、地点+事情、事情+事情。
⑤齐读。
⑥结合故事和动作描写,再次说说闰土留给自己的印象。
机智勇敢,身手敏捷
第二课时
(一)学习“初次相识时的闰土”
这部分比较简单,直接默读2-5段,抓住关键词句说说闰土留给自己的印象即可。如,“紫色的圆脸”看出他生长海边,很健康;“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看出父亲很爱他;“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看出他很淳朴。
(二)学习“讲新鲜事的闰土”
第一步,朗读指导。
6—18段大部分都是对话,非常适合朗读指导。
可以先默读,配合着看插图,对鲁迅和闰土有个第一印象,鲁迅听得很认真,闰土讲得眉飞色舞,很自信。
接着,自由合作,分角色朗读。
然后,师生分角色朗读,引导发现对话的特点:“我”的话特别短,闰土是大段大段地讲。
第二步,概括故事。
以“月下刺猹”为例,复习概括小标题:①时间+事情:月下刺猹;②地点+事情:瓜地刺猹;③事情+事情:看瓜刺猹。
用其他三个故事,练习概括小标题:雪地捕鸟(雪后捕鸟)、海边拾贝(夏日拾贝)、看瓜刺猹(沙地刺猹)、看跳鱼儿
第三步,感受人物形象。
学生合作学习四个故事,结合具体语句,说说闰土的形象:聪明能干、见多识广、机智勇敢。学生说到哪件事的时候,提醒要朗读相应语句,抓关键词。
分析完人物,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详略安排,其中“看瓜刺猹”写得最详细,因为作者对这件事记忆最深。这与开头不重复,这篇文章等于把最重要的场景当成了开头来写。
第三步,了解对话写法,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①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对话?“我”的话特别短,闰土是大段大段地讲。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联系闰土的形象,说一说。
这样写突出了我这个生活在城里的少爷在农村的见识方面是没有的;而闰土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之间生活,见多识广,讲的故事把东家的少爷吸引住了,而且还和自己成为了好朋友。他在和周家少爷交流的过程当中,获得了一种自信。
②齐读课后第三题的句子,重读加点词,说说“我”和闰土的印象。“我”什么也不知道,以前不知道,现在也不知道,是孤陋寡闻的;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见多识广。
③齐读18段,说说“我”的心情。“我”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不满,对闰土丰富多彩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三)学习“分别时的闰土”
分别的时候,“我”急得大哭时容易理解的,因为我不舍得这个见多识广的朋友走,他给我带来了太多快乐。但是,闰土哭着不肯出门,不肯走,就不好理解了。因为他的父亲是“忙月”,他是来帮忙管祭器的。现在忙完了,当然要离开,他为什么会哭着不肯走呢?
这个时候,要联系“讲新鲜事的闰土”部分,也可以再看插图,揣摩闰土在“我”这个城里少爷面前的状态。
他在和“我”交往玩耍的过程当中,获得的这种自信和快乐的感觉非常好。原先他是作为一个仆人进入到这个大宅门里面的,但现在在这个少爷面前已经没有那种仆人的感觉了,就是一个玩伴的感觉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可能会带他出去看看玩玩,感受城市生活的新奇,他舍不得离开这个难得的玩伴。
最后,提出问题:他们长大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呢?顺势讲一讲,作者如此描写少年闰土,就是为了与成年闰土进行对比,从而表达自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借由这些资料,激发阅读《故乡》的兴趣,埋下一颗阅读的种子。
第三课时
至于仿写,单独列出来一节课。操练的时候再细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