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承担着教习作方法、习作策略的任务。
课堂上是否安排“初试身手”环节,让学生动笔写一写,是很多老师纠结的问题。
不写吧,好像突出不了写作方法的教学;
写吧,时间根本不够用,这是一节阅读课,不可能跳过内容直奔写作。
朱煜老师在《让课堂说话》一书中,针对教材的运用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会教书的老师,能发现教材的问题,能二度开发利用,能用教材教,教会学生方法。”
他的这一理念在《松鼠》一课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整节课分五个板块进行:
板块一:了解作者,学习字词,初感松鼠形象
板块二:抓“外形段”,划关键词,学习语言和选材
板块三:小组学习,抓关键句,感受语言特点
板块四:放手自学,对比感受,交流语言特点
板块五:审题训练,习作修改,运用不同语言
除去第一环节的内容感知,朱老师根据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设计了四个梯度,进行写作方法的教学:把第一自然段当例子“学习”,二三自然段用来“巩固”,四五自然段放手“练习”,最后尝试“运用”。
“运用”环节,老师首先出示单元作文材料让学生审题,思考哪些内容要用平实的语言?哪些要用活泼的语言?哪些可以二者兼有?
在辨析思考、交流分享中,学生明白了文章题目、文章内容与语言风格是有关联的,有的适合平实的语言,有的适合活泼的语言,有的二者兼有,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选择。
单元习作题目被拿到这里做了审题的训练,这个设计实在高妙!经过练习,学生明白了平实的语言有平实的好处,活泼的语言有活泼的好处,结合起来运用合适的话,那是最佳状态。
学生在习作课上动笔写这篇作文的时候,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他们自然而然就会选择最理想的语言风格、最合适的说明方法。
然后,出示一篇有问题的学生作文,读一读,改一改。有了前面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来文章前后的语言风格是矛盾的,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非常恰当的修改。
如,可以修改前面:“数据太多了,因为最后写的是大熊猫的可爱,所以介绍它的外形时,可以用活泼的语言来写。”
也可以修改后面:“最后一句有问题,前面的都是数字,完全没有表现它的可爱。最后一句可以改一改,比如说,‘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我们都要爱护它。’”
这个小小的“改写”训练,口头陈述,难度适中,用时较短,锤炼了学生的语言敏感力,为单元习作做好了准备。
朱老师在“运用”环节,呈现了如何整合单元读写资源,在阅读课上进行适切的写作训练。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课堂样貌,值得我们反复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