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习作课,教在学生的困难处

文摘   2024-12-14 19:23   河南  

今天,听朱煜老师点评宋可耕老师的习作课《我有一个想法》,有一处受益颇多。

《我有一个想法》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对于这一次习作,学生最难的地方就是写不多,甚至一句话讲讲想法就可能结束了。即使是课本上编排了同龄人写的事例,依靠学生个人的力量,依然很难区分其中包含的内容。

宋老师教在学生写作的困难处,提供了两次支架推进教学。第一次,借助学习单做批注,梳理出“写什么”,即看到过或者听到过的事例;事情带来的坏处;改进后的好处;建议;办法。第二次,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设计出直观的板书当扶手。

此环节的教学给了学生一个清晰的写作路径,操作性很强。

朱煜老师对此处的点评是:

执教老师对教材非常熟悉,解读非常到位。教材上的内容看上去不多,但是用得很好。比如,让小朋友阅读书上的两个事例,找到具体要写什么,就罗列出这样几点:事例、好处、坏处、建议、方法。

这样的分享,这样的解读,对小朋友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让小朋友写一个想法,三年级的小朋友,甚至更大一点的小朋友,他是不会去做细致的区分的。他们越是不会细分,就越是不容易写具体,不容易写满规定的字数。

这个环节,老师提出先导性的问题:我们可以写点什么?让别人一读就清楚知道这个问题可以改,这个问题应该改?”学生批注、反馈、交流,然后结合自己的想法去写,最后按照教材要求进行作后分享、打分、修改等。执教者紧扣教材的内容,做了环节设计,落实得很好。

听了朱老师的解读,再回头看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学生能够学得顺利,全是因为老师抓住了他们的困难点,搭了支架,给了扶手,把看起来密密麻麻的内容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从而呈现出一条清晰的操练路径。

朱老师的点评又让我想到了近段时间进行的作文审题。到了六年级,试卷上开始出现题干很长的习作,学生一看就蒙,不知道该从哪一部分抓关键词,甚至读不完就开始胡编乱写了。这是相当一部分孩子考场作文失分的原因。

我尝试着把长长的作文题进行了细致的区分,以《      的味道》为例,把审题分成了三步:

第一步,找“请”字,读“请”开头的句子,说说得到的信息;

第二步,找范围,读对应句子,选择要填的词;

第三步,找“要求”,读“要求”,说“要求”中的信息。

通过这三步,归纳出审题三步法:“请”后找任务;范围中找材料;“要求”看仔细。练过几次之后,学生审题基本上不会出现什么偏差了。

我这样设计的初衷是,我自己比较喜欢写作,看到一些题目之后,下意识地就会这样去审题,比较精准。所以,推己及人,就这样去教学生,但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却并不清楚。

今日听朱老师评课,脑洞打开,真的是切身体会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含义了。

(存疑:这篇作文怎样才能像常规作文一样,写够规定字数呢?是在梳理完内容后,进行进一步写的指导?还是修改的时候,加入同学的建议进行完善?)

刘亚小语
刘老师的自留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