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吴忠豪教授评课》一书中这样解释独白式语言:
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独白式语言表达,指导学生提取课文语言,加工整合成一段话,在表达的同时促进学生对课文意思的理解,这样就能将理解与表达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建构的能力。
意思是说,独白式的语言表达练习,能够促进学生深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课文的句式句型并进行运用,有效地提高语言建构能力。
上周,进行了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单元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我尝试着在课文的学习中加入独白式语言的训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只有一个地球》的关键句是:“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梳理了课文内容后,我设置了三处语言训练:
①如果地球上的资源都枯竭了,我们无法生存,因为( )。
②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因为( )。
③( ),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前两处分散在对应段落的学习之后,针对的是具体段落内容的理解,采用口头表达的形式进行。第三处放在课文学习的最后,可以从全文中选择语句重组,让学生动笔写一写。
学生依托这些支架梳理课文内容,有的从人类的反向行为写对地球的破坏,有的从正向的行为进行呼吁,最终都指向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通过不断地梳理,学生自然而然地深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
《青山不老》一课的关键句是“青山是不会老的”。“青山”既指老人创造的奇迹,也指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子孙的精神。
了解了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后,我设置了一次这样的说话练习:
学生把分散在各个段落中的零散语句组织到一段话当中,排布其先后顺序,斟酌句子之间的过渡,形成一段前后连贯、逻辑自洽的话。老人创造的生态价值和生存条件的恶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就更深切地理解了这种精神是无私的,是必将与世长存的。
惊喜的是,学生整合的段落内容非常丰富,可以看出他们真正理解了课文。这与前一课进行了同类的语言练习是分不开的。
你看,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干旱、霜冻、沙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十五年啊,老人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沟里都是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主。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这两课的独白式语言训练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句。
除此之外,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说的不再是简单的一个字词、一个短句,而是完整的一段话,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也是功不可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