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不孕症患病率的上升,在医院门诊促排卵治疗及助孕周期数量显著增长。虽然这种方案可以帮助怀孕,提高妊娠率,但也会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除多胎妊娠、异位妊娠外,还可导致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率显著升高,需要予以重视。
对于不孕症患者,克罗米芬、来曲唑、促性腺激素(Gn)、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等都是比较常用的促排卵药物。
但随着促排卵药物应用的增多及辅助生殖技术(ART)的发展,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病率逐年增多,尤其是多发生于使用Gn促排卵联合HCG触发排卵的易感患者或合并早期妊娠者。
来源:摄图网
①早发型OHSS:主要发生在注射hCG后3~7d至9d内,是由促排卵药物过度刺激引起。
②晚发型OHSS:主要发生在注射hCG后12~17d内,常见于妊娠合并OHSS,主要与内源性hCG有关。胚胎着床后,孕妇体内产生大量内源性hCG,刺激卵巢hCG和LH受体,使卵巢颗粒细胞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增加,引起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引发OHSS症状。
年龄<35岁:年龄越小,发病风险越高; 低BMI; PCOS患者; 血清E2水平较高(>15000pmol/L); 或优势卵泡数较多(>15个)。
根据文献报道,约20%~33%的IVF周期发生轻度OHSS,约2%~6%发生中度OHSS,约0.1%~0.2%发生重度OHSS。
来源:摄图网
对于发生严重OHSS的患者,可能导致胸腔积液、急性肾功能不全、静脉血栓形成等危及生命的症状出现,甚至需要终止妊娠。所以说,千万不要等到病情严重了才予以重视,一定注意早期识别:
①轻度OHSS:患者可出现腹胀/不适、轻度恶心/呕吐、轻度呼吸困难、腹泻、卵巢增大等症状,但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变化。
②中度OHSS:患者可出现腹部症状(包括腹胀、纳差、轻度恶心及呕吐)、卵巢增大等,超声可证实腹水存在,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红细胞压积>41% 、白细胞>15×109/L。
③重度OHSS:患者可有轻到中度的腹部症状,临床检查可证实存在腹水、胸腔积液;还可伴有呼吸困难、少尿或无尿、顽固性恶心和(或)呕吐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发现:
红细胞压积>55%;
白细胞>25×109/L;
肌酐清除率<50ml/min;
肌酐>1.6mg/dl;
血钠<135mmol/L;
血钾>5mmol/L;
肝酶升高。
④危重OHSS:患者可有低血压或低中心静脉压,胸腔积液和(或)心包积液,体重增加>1kg/24h;或出现晕厥、严重腹痛、静脉栓塞、动脉血栓形成、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心律失常、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血症等,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前面提到的相关指标进一步恶化。
一旦发现促排卵治疗患者出现以上几种情况就要重视了,千万不要等到病情加重了才重视。早期和积极治疗是降低OHSS发生风险、改善OHSS预后的有效临床措施。
(1)治疗措施
OHSS治疗尚无特效方法,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及严重程度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轻度及单纯卵巢增大的中度OHSS患者,可在门诊定期随访,密切观察并采用期待疗法。
对于中重度OHSS患者,可在门诊监测和治疗,主要治疗措施包括扩容、穿刺引流胸腹水及预防血栓形成等。但需同时关注腹围、尿量、体重变化,动态监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变化。
来源:摄图网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腹胀或腹痛加重、尿量减少、气短等症状,应警惕OHSS加重。对于病情加重的患者常需要住院治疗,以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如果发生妊娠相关的重度OHSS,经系统治疗持续不好转,必要时需终止妊娠。
(2)预防措施
OHSS的危险因素较多,且彼此之间可产生交互影响,在临床上,更应注重OHSS的预防。
对患者的准确评估、选用适当的Gn剂量和个体化促排卵方案、取消周期、coasting(滑行)疗法、减少HCG的“扳机”剂量、联合GnRH-a扳机和全胚冷冻等是可供选择的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最大限度减少OHSS特别是重度OHSS的发生。
此外,预防用药也是可行的措施,可选择的预防用药包括二甲双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GnRH-ant、人白蛋白及羟乙基淀粉、阿司匹林、钙剂等。但是,白蛋白、阿司匹林及钙剂等在预防OHSS中的作用目前仍存在一些争议。
参考文献:
[1] 胡琳莉,黄国宁,孙海翔,等. 促排卵药物使用规范(2016)[J]. 生殖医学杂志,2017,26(4):302-307. DOI:10.3969/j.issn.1004-3845.2017.04.002.
[2]梁兰兰,殷丽学,赵金珠,等.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患者的高危因素识别及预见性护理[J]. 基层医学论坛,2024,28(3):56-58. DOI:10.19435/j.1672-1721.2024.03.018.
[3]牛志宏. 2016年美国生殖医学协会《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的临床指南》解读[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7,16(3):260-263. DOI:10.16150/j.1671-2870.2017.03.005.
[4]朱琴玲,孙贇.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防治及预警[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3,39(10):966-971. DOI:10.19538/j.fk2023100102.
[5] 王甜,莫少康.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新医学,2023,16(2):195-199. DOI:10.3969/j.issn.1674-3806.2023.02.21.
【11月粉丝福利来袭】
《妇产科临床处方手册》免费领取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后回复“妇产科”
即可参与活动↓↓↓
致:读者朋友
为了不让大家错过医会宝妇产视界每个工作日17:30
准时推送的医学知识和前沿资讯
下面教大家如何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推文:
点击文章开头上方“医会宝妇产视界”→点击右上角“…” →点选“设为星标 ★ ” 加上星标
这样就不会找不到我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