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东方
开车从平原上沿着盘山路上山,一切在人力状态里需要费时费力的攀登都化作了极端时间内的流畅运转,只消一会儿就已经到了既往时代里需要好几个小时才能抵达的山中。山中的“古镇”景点完全是新造,多少年经营下来,一次次收过费又一次次不得不免费,作为人们一个携家带口休闲旅游的去处,还是能招来相对稳定的本地流量。
这是汽车时代的方便,地形高低之类的过去视为天堑的阻隔,都已经在事实上消失,剩下的就只是看人们有没有意愿了。如果没有孩子,这样的古镇来过一次也就罢了,现在带着婴儿来转则属于换个视角来看古镇,重点不是古镇,而是婴儿看古镇的样子。让孩子领略世界,是所有的旅行动机之中占比很大的一种,它真的就是从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开始的。
果然,对于人造景区里密集的人为元素婴儿都感兴趣,从灯柱上缠绕的红布条到小小的和尚造型抑或大大的葫芦造型雕塑,从店铺门前夸张的立体人像、平平常常的街边长椅到喷泉上升起的寒凉意味已经很深的水花,从吸引孩子目光的彩色烧饼到属于青春的爱情步道上的脚印,她每一样都要玩上好一会儿。当然那种一碗“一根面”的煮面表演肯定要看,还有牵着狗来玩的游客们手里牵着的狗,一片落叶,桌子上的一根细细的线……有意思的是那个对成年人都很有冲击力的马头冲出墙来的雕塑,她却是完全视而不见,可能真的就是没有看见吧。对大孩子们玩得吱哇乱叫的迷宫路径就更是无感了,因为大人抱着,该怎么走不是她考虑的问题。
看来带着婴儿到人造景区来还是会让她有更密集的收获的。换句话说人造景区更适合婴幼儿来玩,在密集的造型和色彩,在成年人往往不以为然的小技巧、小玩意里,他们会显示出真实的热情来。当然如果没有经常到尽量没有人工痕迹的自然环境中去的经历做对比,也就无所谓这样对人造景区的所谓格外喜欢了。还是结合起来好,婴儿在多样性的环境里的成长才更好、更健康。
婴儿没有主动选择的能力,还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愿,甚至也无法判定哪里和哪里的不同,大人带着去哪里就去哪里,只是在随波逐流的被动之中,随遇而安地时时表达着自己自然而然的欢欣。
比如大人走她就走,蹒跚踉跄也好,向前走几步又向后走几步也好,都属于她在这个崭新环境中的随机与任意的自由范畴里的烂漫之状。给她录像下来,以后她长大了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至少更多了一个角度了解自己婴儿时期的状态吧。这一定也是带着婴儿逛这古镇景点的收获之一。
又比如现在,在景区的饭馆门前桌边吃饭。也就只有婴儿于公共场合,这样直接坐在桌子上吃饭,显得很合适。坐到按照成人身高设计的椅子上她够不着桌子,站着又缺乏稳定性。只有直接和食物并排坐在椅子上,才适得其所。她是坐着吃饭的人,也同时像是一种最美味的精神食粮,生动地让每看她一眼的大人都会心花怒放一次。
这让路过的人看着都觉着有意思,不时有人冲着她做个鬼脸或者说句玩笑话。也只有这个一岁多的年龄才好这样,稍微大一点,两岁以后大约就不合适再坐在桌子上吃饭了。不单是因为身高体重之类物理层次的大小之宜,更因为神情上大致上就不会再有这时候的绝对自然而然。这是一岁多的特权,这是一岁多的人儿才会有的淋漓尽致、无与伦比的美。
让人比较困扰的是,和爸爸爷爷一起出来玩,她几乎一下也不找爷爷,一直让爸爸抱着。发现爸爸离开了自己,立刻目不转睛地看着离开的方向,伸手指出,同时发出急促的嗯、嗯的声音来,露出真实的焦虑。
不过我偶尔抱一下,还是很亲密的,甚至会飞吻一下。意思是你还是我认可的,以后爸爸不在场的时候,你还带我玩啊。
在有戏台的广场,本来是想让一直在不无狭窄的山谷里的视野开阔一下,让她看看高大的台口,看看台口下面有大树的广场,但是她显然对墙角里的一点点小草和小石头更兴趣,蹲到那里,根本不抬头。婴儿感受一定是片段而琐碎的,是一幅幅画面、一个个很具体的物件,应该不会有对大的环境的总体风貌意义上判定。他们有他们这个年纪里感受世界的方式,但不论怎样,客观上地形地势的新鲜、空气的纯净和与日常生活场景迥异的街边景象都一定会对婴儿的成长发育与未来记忆有所助益,更可以给大人养育婴儿的人生场景增添上重要的一页。
虽然一般地说只要带着婴儿出去玩,去景点非景点都行、都好,但是终归是德明古镇这样地势神奇的山中更有特殊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