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东方
看见广场上的小朋友,她会目不转睛地盯着看,不知道自我存在地看。她还不会从对方的角度看自己,她可能还不知道有自己。她在这个世界上只是看到外在的一切,尽管也知道渴了、饿了,却不知道有自己,这是多么神奇的年龄段。
她盯着看小朋友,看人家怎么说话、怎么玩、互相之间怎么交流,看人家的一举一动。所有的看都是小小孩对大小孩的模仿与学习,所有的看都是自己也跃跃欲试要参与进去的前奏。
这一回,她盯着一个小朋友看了很长时间的结果是回头指了指我背着的包,同时“嗯”了一声,我明白这还不会说话的时候“说”出来的意思,是让我从里面拿出她的小汽车来。
在拿到小汽车的一瞬间里她兴奋地喊了一声,是那种还不会说话的时候的喊,不带任何语义却足以表达自己的情绪的喊。
然后就迈动刚刚学会走路两个月,走得已经很利索却也不乏踉跄的脚步,向着人家奔过去。不巧的是,人家的妈妈正在给那孩子换尿不湿和裤子。她就站在半米之外看,紧紧地抓着自己的小汽车,一动不动地看,对人家回眸望向她的目光一点也不在乎。
一直到换了新裤子以后,那娃娃重新从妈妈怀里钻出来,站到地面上,她才把小汽车递了过去。不过不是交到那娃娃的手里,而是放在那娃娃面前的长椅上。然后立刻伸手去要那娃娃妈妈手提的塑料袋里的小桶和小铲,她显然是早就看准了要换的玩具的。她当然不会计算交换是不是等价,一个玩具交换过去还能不能再换回来这类问题也不会考虑,她要的只是将自己玩得没有了新鲜感的玩具换一个别人的玩具,她从来没有玩过的玩具。
她头脑里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换机制,当然不是天生的,是来自其非常有限的人生经验中的记忆:妈妈带着她出去玩的时候,一定是用自己的玩具换着玩过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她记住了当时的全部过程,记住了成功换来对她来说全新玩具的时候的快乐。
小桶小铲这类玩具她也是有的,不过可能不是一个颜色,格式也不完全一样,况且还没有带在身边,更主要的是这个小桶小铲属于别的小朋友,那对她来说就是新鲜的,就充满了换过来玩一会儿的诱惑。
现在,在交换成功的一瞬间,她兴奋得又叫起来了。这种小心翼翼的严肃社交在大人没有协助的情况下由她自己完成,的确是值得庆祝的。她的兴奋是由衷的,人际交流成功本身带来的快乐应该不亚于获得了新玩具的快乐吧。
当然,能表现出来的当然主要还是对玩具的喜爱。她马上就一手拎着小桶,一手拿着小铲,回头向着周围什么地方走去。可惜的是这周围没有沙子,我便蹲下教给她用小铲子铲了落叶装到小桶里去。那娃娃蹲在地上玩着那辆小汽车,反复试验着向后拉了之后小汽车向前冲的劲头和方向。
这场成功的玩具交换一直到那娃娃不想玩小汽车了,把小汽车扔到一边,并且过来要走了小桶和小铲之后才结束。她几次试图重新获得小桶和小铲,人家都坚决不同意。不同意也还是要,还是要也还是不同意。这两个婴儿之间,不,准确说是一个婴儿和一个幼儿之间,完全不讲什么情面,讲的就只是简单的要和简单的不给。
最终以人家离开夜幕早已降临的公园,回家去了为这一幕的终于结束。终于结束之后我怀里的婴儿还在指向那幼儿远去的方向,意思是让我抱着去追。追着走了一截,看不见影子,加上沿途又有新的兴趣点出现,这才作罢。
作罢就是作罢,自此不会再提,也不会再想。这是婴儿的特点,转移很快,任何喜怒哀乐都不会停留太长时间。一切都不过是其成长历程中的小小一步而已。
夜色里,婴儿的爸爸也来接了,于是我们一起骑车慢慢地向家里走。婴儿兴奋地在小座上跳跃喊叫着,这是两个亲人都在的时候她坦然放松的由衷快乐。
看见我用手机对着她拍,她便挥手扑打着,嘴角上带着刚才吃东西的时候挂到了那里的饭粒,脸上绽开了笑。
这个笑容很标准,笑得意识明确,对象清晰。不是以前含混蒙眬的笑,以前笑的对象不很明确,带着相当含混的本能反应意味。这次不是,这次是很明确地对着我笑。躲在爸爸怀里,对着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