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东方
得到了一种非常好吃的红薯,白瓤且又干又面,切片以后烤着吃,真是不愧赛栗子的美名,每顿饭都必然会吃;同时还有了一大包迁西板栗,是最好的栗子,栗子不能放,必须赶紧吃,所以也是每顿都吃。后来才知道,这两种美味天天吃的话,最长肉。
知道的时候已经长胖了很多。周末和妹妹、父亲一起出去徒步,妹妹提醒说必须得减肥了!这次棒喝真的就让人认真对待了,果不其然啊,大多数衣服都变成了紧身衣,跑动走路都有了相当的累赘感。连续的饱食会让人肿胀起来,从胃到脸,从脖子到眼。举止笨拙,行动迟缓。自己都恨自己,都蔑视自己。
大腹便便,弯腰困难、行动不便,而进食依旧日日顿顿不得有间。肚子里时时可以感受到顶和胀,时时都没有轻盈的感觉,是为负担。更令人沮丧的是吃太饱,甚至只要没有饥饿感,人的思想就会停滞,就不利索,就有羁绊。
好在栗子吃完了,红薯毅然决然地放下,从那个周日的一家人出去徒步,没有带主食的午饭开始,开始了自然地少吃。
到今天实际上也不过才一周,但是少吃的舒服已经非常明确,对于少吃的赞美也已经难以抑制。
吃饭是有惯性的。意思是一顿吃得多、吃得饱,顿顿都要吃得多、吃得饱;同样一顿吃得少、吃得不那么饱,顿顿也都可以吃得少、吃得不那么饱,甚至是可以一直让自己因为不饱而饿着,还不会太难受。
饿治百病,不单纯是饥寒时代里的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安慰,的确从物理层面对人体、对人的精神有利。每顿都不吃那么饱,于人而言首先在平淡的生活里先就有了一种成就感。浑身上下胀起来的感觉在消失、脸在缩小、身体在轻盈、躺下的时候不再那么沉重、身上的衣服不再因为被绷得很紧而难受之外,还有一种自己每一分钟都走在正确的路上的自我确认、自我肯定的意思。
我们经历过想吃饱而吃不饱的时代,也经历过随便吃尽管往饱里吃的时代,在还可以继续吃饱的时候,先自我控制着不吃那么饱,不意味着就丧失了吃饱的可能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吃饱,从心理上来说是没有什么后顾之忧的。这是人脱离动物的一种高级状态:动物那种无论如何只要逮着食物就一定要吃到自己彻底吃不下为止的本能,源于不知道下一顿何时才能再有的普遍事实。人类拥有了顿顿可以吃饱的可能性之后实际上就没有必要再循着这样的惯性继续走了,完全可以节省时间、节省物料还对身体有益地采取少吃的策略,进入少吃的健康之境。
所谓吃得少,是说吃碳水少了,尤其是吃大米白面少了,与演员模特之类特别强调要在短时间内瘦下去的情形不同,不需要过于严苛的什么也不吃的“吃少”。那其实是难以维系的,如果不是有特别强大的利益在前面招手,断难持久。
蔬菜和肉蛋奶基本上还可以维持原来的量,就能实现我所说的少吃,就能明确感觉到吃得少了。这样一来,吃得少的痛苦指数就会大大下降,蔬菜水果和肉蛋奶所提供的饱腹感会制止对吃更多的米面油的渴望,让身体当下的所谓“忍受”状态不明显,让人在没有深刻的忍饥挨饿感里,顺利地维持吃少以后的日常感受。其实即便有从过去对高碳水饮食习惯里扭转过来的痛苦,也会在因为节制而经常产生的对于食物向往情绪的积极态里,被抵消掉。
增加高蛋白、优质蛋白,大幅度减少碳水化合物,持续一周以后,会感觉到肚子小了,脸瘦了,身体的灵活性增加,臃肿的感觉减退。有了久违的饥饿感,吃任何东西都变得很香,很值得珍惜。这是节食带给人的意外幸福。
向往的积极压住习惯的消极,平白就让人多了有所希冀的愉快。每一口食物都是稀缺的、珍贵的,每一口都需要细嚼慢咽;这顿饭之后,立刻就可以向往着下一顿饭了……
一旦下了决心,认真实行起来,大大减少碳水的摄入,几顿饭之后真的就没有了在吃大量碳水的兴致,就逐渐进入了少吃的状态。
进入多吃的循环,越吃越沮丧,一天比一天自恨;进入少吃的循环,越吃越有希望,一天比一天自喜。
吃得少了,刚开始几天拉得并不少,不过随后就逐渐进入拉得少的状态了。拉得少了,人便会觉着自己比较有尊严,以前顿顿饭都吃得很饱的时候,回头看看,真的就像是有人自嘲的那种粪便制造机的人生状态了呢。长此以往,多有不妥。现在悬崖勒马,终于走回到正确的少吃的道路上来,真的是人生的一切都有了含着希望的转机。一种以属于身体的好感觉为基础的精神的好感觉,具体说是情绪的、价值的、道德的好感觉油然而起,常常萦绕,要达成如此高难度的收获,还有另外一种比少吃更简单的方式吗?
这是少吃给予人的最大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