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东方
习惯性地面对电脑、面对屏幕,是习惯,这个习惯和小的时候无聊的时候拉开自己的抽屉发呆是一样的;那时候面对的是烟盒,是叠成三角的或者半筒状的烟盒,那些都是从路上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是从别的小孩儿那里赢来的。
这样面对着,慢慢地仿佛就能无中生有,在坐下来之前还没有想法,一旦面对了,逐渐地就有了书写的欲望,有了敲打的目的和方向。似乎这些文字是屏幕本身给引导出来的,不是自己头脑里的一样。
一个人在百无聊赖的时候面对空空的电脑屏幕,面对一个新打开的空白的文件形式,经常会由于这种简单的面对而生发出匪夷所思的想法来,让儿时那种纯粹的没有依托的精神漫游有了载体。所谓艺术大约就是幻想的载体,是以文字的形式、以图画的形式、以音响的形式、以雕塑的形式,那倒不是很重要,关键是你有了一个载体,有了一个借以表达的窗口,虽然这种窗口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对你的幻想进行了格式化的规范和界定,使你的幻想在被表达出来的时候打了折扣,有了套路,有了磨损。你无论如何也与儿时那纯粹艺术样的人生本身有了距离,有了不很真实的替代。大美无言,一旦表达,就和幻想本身有了误差。这也是艺术的无奈,不过总是比之于没有任何表达,逐渐也就彻底将自己的幻想从生活中完全排除出去的人生,要有意思一些吧。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寻找,我们会发现,生活在偏僻的山村或者遥远的沙漠边缘的人生,远离尘嚣者的人生,可能才是更纯粹、更真实,也更接近人的幻想与美的生存本性的。
写作是写作者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的一种自我疗伤性质的个人化的天地,他在本质上与小孩子玩自己抽屉里的玻璃片片和石头蛋蛋并没有什么两样。孩子在那样专心致志的排列与抚摸之中,将想象将意义附着在他心爱的玩物上,和写作者用文字将这种想象展开的过程是完全一致的。
一般认为幻想是和虚构性写作强相关的,和实证写作,和散文写作关系不大。但实证写作并不拒绝想象,只是强调出发点是个人现实生命中的实证感受,由此出发的想象则是文学之为文学的题内之意,当然是可以存在,也必然会存在的。否则便不是文学,而仅仅是科学记述了。
其实任何写作都是幻想的产物,不过是有直接幻想和间接幻想、标准幻想和非标准幻想之别而已。所谓间接幻想、非标准幻想是指这种思想自由地在既往的观察经验上漂浮,偶然捕捉到彼时的现场里被忽略过去的某个细节,由此生发,形成文章的状态。相对于当时的事实来说,这属于幻想,但是形成文字以后就恍惚从来如此的真实无疑。以这样的角度来看,幻想和写作是绝对密不可分的。这个泛义上的幻想是文学最有魅力的地方,它直接拓展了我们总是被局限在一个时空一个速率里的现实人生,让我们看见在人生现场未必能看见、大多数人看不见的瑰丽与绚烂、丰富与深邃。
很多人之所以写历史故事,到百家讲坛之类的地方讲什么什么古代人和事。就是因为不必自己苦心孤诣,自己就已经参与到了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人和事的历程中去,成为一个天然的评判者,好像自己已经是历史中的一员,超脱的一员。因为这种超脱性而也就成了现实舞台上的一员。
而那些不说历史,完全靠着自己的创作来缔造一个人类场景的写作者,则显然比他们高一个层次,尽管前者出名很容易,后者出名很难。
掉书袋的学问实际上与美无关。如果硬说有关也不过是和写作者个人的笨拙与虚荣有关吧。书本知识束缚了头脑之外,最根本的还是他们对真实的外在世界缺乏感知能力,无感而发就免不了硬写,其中有结合得好的,也就是在历史的话语体系里夹杂了一点点现实的皮毛。
所谓知识分子的书呆子的一大问题,是一切都离不开书本,离不开引经据典,而不能直接从生活经历和个人感受出发。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貌似有知识,实则与人生实践和生命体验都没有什么关系,都不过是一堆他人的话语堆积而已的东西。
学术不是目的。学识根本上是训练。学术的指归,还应该是现实人生的感受与自我表达。倘只有学术而无人生的感受与表达,总是一种书呆子一样的隔着一层。
激起写作的欲望的,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什么完整的故事或者有情节长度的感受,很多时候都是只言片语,是一个画面,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身影,一个音节,一个场景或者一段支离破碎的情节而已。如果硬要将每一个有所感的片段都连缀成完整的故事的话,势必就会因为完整故事所要求的结构而不得不对有所感的东西进行雕琢和改造。这样源于结构需要的雕琢和改造往往会牺牲一部分我们最初的艺术感觉的朦胧毛边,牺牲掉我们的感觉中不能用完整故事言说尽的貌似并不重要的原生态的美妙。这就是为什么结构相对简单的散文和诗歌要比小说,短篇小说要比中篇小说,中篇小说要比长篇小说要普遍来得更艺术一些的一个根本原因。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一向更看重警句式的短创作,看重诗歌,看重散文,看重短篇小制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不论是中国还是国外,古人在智慧初开的时代的哲人睿语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语录式的没有什么结构可言的短制作,都是微言大义的短章,而唐诗更是以几乎最精短的句子完成了汉语最优美、最贴切的意义释放。而现代创作中,尤其是电脑写作中的漫无边际的拉长的创作的习惯,不管是因为千字稿酬的促使还是以多为美的审美取向和心理需要,大多都乏善可陈,让人不忍卒读。
当然,这样的判断其实也只是从这样一个角度看出去的时候的结论,而创作本身的丰富性显然不是这样一个角度所能说完的,决定作品艺术性高低的还有很多别的因素。不过,那就是另外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