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通俗的语言探索底层的逻辑!
朋友们好,我是bobo。
今天和朋友们一起来聊一聊【过程和流程的关系】!
今天,看到朋友们在群里聊【过程】和【流程】的关系。
bobo发现这个问题,每过一段时间,就有朋友在群里提一提、论一论,挺有意思的。
bobo今天就班门弄斧,说一说自己的心路历程吧,还请各位大咖斧正!
首先下一个结论,质量管理的【过程】和流程管理的【流程】就是一个东西,英文都叫process,但是它们的侧重点还是略有不同的。
怎么讲?且听bobo细细道来。
第一段心路历程
bobo最早接触的是质量管理体系,学质量肯定就要学9000。
9000标准里说:
组织应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整个组织中的应用,且应:
a) 确定这些过程所需的输入和期望的输出;
b) 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c) 确定和应用所需的准则和方法(包括监视、测量和相关绩效指标),以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
d) 确定这些过程所需的资源并确保其可获得;
e) 分配这些过程的职责和权限;
f) 按照6.1 的要求应对风险和机遇;
g) 评价这些过程,实施所需的变更,以确保实现这些过程的预期结果;
h) 改进过程和质量管理体系。
概括起来,就是下面这张乌龟图:
这张图真的很经典,把我们对过程进行控制的要素都说清楚了。我们按照这个来做,把各个要素都控制好,应该就差不了。
不过,后来在实践中发现,外面这些要素好像都没啥问题,但是过程控制下来,中间好像总是磕磕绊绊不利索。
问题出在哪呢?
大家发现没有,乌龟的头、脚、尾巴都挺清晰的,但是身体是个黑盒。
这个黑盒应该怎么弄,标准里的b)说: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但是怎么确定呢?标准好像没说,这就引来了bobo的
第二段心路历程
bobo就到处找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就遇到了流程管理。
对啊,流程管理不就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吗!
流程就是梳理清楚这一个一个黑盒是怎么来做的,黑盒变成了白盒,很好很好。
但是,对,但是又来了,流程做久了,结果又发现,有的流程设计的挺不错,每一段都跑的挺欢,但最后总的结果好像有点不如人意。
就像下面这个合同评审流程:
跑得很顺畅,风险也控制的很好,唯一的缺点是耗时太长,客户等不到评审完早就跑了。
为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bobo又想起了9000标准里的a)确定这些过程所需的输入和期望的输出。
特别是“期望的输出”,于是就引来了bobo的
第三段心路历程
这不就是要我们有“端到端”的思维嘛,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嘛。
设计流程前,一定要想一想这个流程是干嘛用的,它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流程偏离了目的,再顺畅的流程也是在做无用功。
bobo突然顿悟了,9000标准真的是经典,字字珠玑,只怪自己当初没有完全读明白啊。
“期望的输出”,“期望”下面要打重点符号啊,这就是价值导向,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就是流程设计的本质原则啊。
心路历程的小结
现在,bobo终于明白了,【过程】和【流程】真的是一回事,“乌龟”的外面和里面都很重要:
先要把外面搞清楚,特别是明确流程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确保流程不偏方向。
再要把里面也要搞清楚,让流程能顺畅的跑起来,并且是朝着价值的方向不偏航。
最后还有一个小技巧奉献给朋友们,那就是出成果的时候,除了那张流程图,还有很多要素,特别是一定要把流程的目的写清楚。
这样,使用者就能理解设计者的初衷,执行起来也就不容易跑偏,将来要调整和改进时,也不容易迷失方向。
要感觉文章还不错,朋友们请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能【赞赏】一下请bobo喝杯咖啡就更感谢啦!
您的支持就是我不断输出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