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通俗的语言探索底层的逻辑!
朋友们好,我是bobo。
今天和朋友们一起来聊一聊【质量与数量的关系】!
最近,又看到了硅谷王川的几句话:
所有的我们以为的质量问题,大多本质是数量问题,因为数量不够,差几个数量级而已。
数量就是最重要的质量。大部分质量问题,在微观上看,就是某个地方数量不够。
最大的误区是,明明是数量不够的问题,因为错误地以为瓶颈在于质量,幻想在不增加数量的前提下,用某种奇技淫巧,偷工减料达到目的。这时候玄学,迷信和各种无病呻吟就出现了。数量不够,底子不够厚时,很多事情是做不到的。即使有时看似有捷径,欠的帐迟早是要还的。
再次看到,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忍不住分享给朋友们!
刚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跟自己的认知有些出入,质量问题怎么能是数量问题呢?这不是哗众取宠嘛。
仔细琢磨琢磨,确实有道理啊,为什么呢?先从一个小例子开始吧。
大国工匠,电视上看到他们,那都是牛人啊,干的活那质量都是杠杠地!
他们为什么这么牛,都是靠千锤百炼、不断练习,才成就了今天的高水平。
如果说他们就是通过【数量】成就了【质量】,我想朋友们应该都不会有异议。
但是,有的善于思考的朋友肯定会说:这只是个体的技能的例子,熟能生巧大家都知道;如果把对象换成需要很多人合作生产产品的质量,数量就不一定能起那么大作用了吧,不是还有句话叫做“质量是设计出来的”吗!
是的,质量是设计出来的——但设计出来的质量能不能真正落地,这也很重要!
质量的源头很重要,质量的过程控制同样重要!
过程控制的水平是需要积累的,本质还是数量问题!
说到这里,想问朋友们一个问题:
您觉得未来的电动车市场,是比亚迪更厉害,还是蔚小理更厉害?
思考三秒钟,再看看bobo的答案,不知道咱们想到一块去了没。
bobo觉得比亚迪更厉害。
这后面其实是电动车发展的路线之争,从低端切入高端与直接走高端路线之争。(一般应该不会有谁要从高度切入低端吧)
个人觉得,比亚迪这种从低端切入高端的路线,可能更容易成功。
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刚才咱们讨论到的——质量需要积累!
低端一般对质量的要求没有那么苛刻,可以先走量。
通过数量的积累,持续改进问题,质量最终肯定能到达一定的高度。
这时候,再切入高端,就有了非常好的基础,毕竟高端对质量那可是吹毛求疵的。
比如XX汽车因为质量问题召回事件,对品牌的影响就非常大。
这两年,比亚迪越走越顺,蔚小理有点显现颓势,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吧。
看完这个例子,不禁在想,咱们应该培养一种什么样的【质量观】。
bobo觉得:质量是抄不来的!质量需要积累!
不说过程控制的能力,即使是设计的能力,如果没有积累,光是拿来主义,估计也会摔跟头。
归根到底,又回到了数量问题。
有时候,量变真的能引起质变。
想到了一本书,吴军博士的《数学之美》,书中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分成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仿生人工智能阶段。
所谓仿生,就是模拟人脑运作,也就是基于规则。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最早的一批人工智能科学家们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展开研究的。
但后来证明这条路走不通。随着问题越来越复杂,规则越来越多,甚至根本没有办法穷尽,再加上当时计算机处理速度的限制,这种基于语法规则的仿生人工智能局限性越来越大。
第二个阶段是数字人工智能阶段。
这个阶段的人工智能不再是模拟人脑,而是基于大数据,运用“统计”的方式所形成的“智能”。
现在的人工智能实际上是在算概率。把复杂的规则问题转换为了简单的概率问题,随着近年来计算机处理能力的飞速进步,人工智能于是出现了大爆发。
其实,人脑说不定也是在算概率,谁能肯定或者否定呢。——大脑神经元数目接近一千亿,每个神经元对外连接数目超过一千,神经元之间连接突触约一百万亿。——现在的计算机跟人脑比,还有数量级的差距啊。
也许我们的计算能力到了跟人脑媲美的那天,我们也就能够真正理解人脑的原理了。
看完这个例子,bobo又有了两点感触:
一是数量真能决定质量。
所谓机器学习,就是能够随着数据量的增加不断改进性能的算法——量变到质变。
二是先有数量再有质量。
不要一上来就非要追求完美的质量,那是不现实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如果因为质量的不完美而困在原地,那就是得不偿失。
如果我们先做起来,通过数量的积累,总有一天质量会得到跃升。
有句话,先完成再完美。
就像我的一个好朋友,他的公众号坚持日更,准备写十年。刚开始写的真不咋地,有时还会收获别人的白眼。但他坚持下来了,到现在已经整整一年了,时不时就会蹦出一些经典词句,比如说下面这一句:
遇到问题,不是直接上手就去做,而是先找个懂的人问问,如果已经有很多人遇到过,而且人家已经有了标准的解决方案,那么,你需要做的,仅仅就是去找人问问,把这个标准答案拿过来,而不是自己在那里瞎琢磨,闭门造车。
不敢想啊,十年后,他会到达什么样的高度。
bobo为有这样的朋友感到幸运——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啊!
这样的思维甚至可以用到小朋友的学习中,比如下面这个故事:
这是个学霸,他介绍经验说,他在把课本和练习册上所有的题都做了之前,一道复杂题都不做。大家也都知道,课本上的题老师只是布置几道,没人会全做了,完全是体力活。但是他思路很开阔,说只要保证一张卷子150分的130分基础题别错,那二十分我不要了。
后来他国内名校毕业去了斯坦福,现在在某公司研究人工智能,他说人工智能第一法则就是“简单动作确保不能出错,然后逐步迭代,越来越复杂”。
咱们还是回到工作上来吧,怎么提高工作的质量:
第一步,先“抄”。动起来才会有结果。
第二步,再“改”。不能只抄,试错之后要及时纠错。
第三步,不断“迭代”。通过迭代持续改进。
第四步,“量变”到“质变”。
如果有人问,会不会就跟驴拉磨,一直在积累量,“质”没有突破——我说肯定不会。
我没法告诉他什么时候能突破、会怎么突破,但是我可以告诉他肯定会突破。
做1遍PDCA不算啥,做10遍PDCA也不算啥,咱先做上100遍PDCA试试呢!
如果咱们没有别的好的套路,不如把积累一定的量作为目标。
最后小小的总结一下吧,权且当做今天的结束语:
1、质量没有捷径,需要积累,积累是个数量问题。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积累的第一步是现在就开始做,先完成再完美。
要感觉文章还不错,朋友们请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能【赞赏】一下请bobo喝杯咖啡就更感谢啦!
您的支持就是我不断输出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