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通俗的语言探索底层的逻辑!
朋友们好,我是bobo。
今天给朋友们分享【守破离】,最近感受很深的一个词!
1、【守破离】是什么?哪来的?
【守破离】是一个源自日本剑道的概念,后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
(1)守
最初阶段,需要遵从师傅的教诲,认真练习基础,达到熟练的境界。
(2)破
在基础熟练后,尝试突破原有的规范,让自己得到更高层次的进化。
(3)离
在更高层次得到新的认识并总结,自创新招数,另辟出新境界。
2、【守破离】在搭建【个人知识体系】中的用法
叙述就是这么的直白,道理就是这么的简单,然而却是需要不断领悟的真理。
上一篇文章《GJB9001C》相关标准【关系图谱】,bobo用【关系图谱】给出了《GJB9001C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相关标准的相互关系,其实是最近在整理个人知识体系时的副产品,今天就跟朋友们分享一下重新搭建个人知识体系的过程和思考。
1)知识越积越多,从资源成为了负担
搭建个人知识体系,刚开始的时候很简单,就是不停的收集,不停的积累呗。
但是,到了越积越多的时候,麻烦就来了——这么多好东西,找起来真麻烦。
不好用,真心不好用,积累越多,使用过程中的摩擦力就越大,快要成为不能承受之多了!
怎么办呢?
2)搭建知识库的关键是背后的思考逻辑
又去学习知识管理的软件,发现了OBSIDIAN这个神器。
说实话,如果不考虑各种各样的插件的话,OBSIDIAN上手非常简单,用了两天功夫,bobo就整理出了上面所说的标准的那个关系图谱。
但是,随着整理的深入,bobo又发现,工具很简单,但要形成很清晰的结构化的好用的知识体系却很难啊。这不是工具的问题,这是背后的思维的逻辑的问题。
3)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关键是专注、拆解、连接和输出
停下来深入思考,又发现了几个现象,怎么办,bobo从《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这本书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1)总是忙着”搬运“,没有进入头脑
学的过程中,总是想着把别人的东西搬过来,以为这样就成了自己的东西。
结果就像猪八戒吃人生果,不知道啥味,记了半天不知道中心思想是啥。
(2)知识块太大,不好用
很多内容还是以一本书、一篇文章的形式存在,用的时候又得重新读一遍、找一遍,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组块(block)是认知科学上的一个常用概念。当记忆一个手机号码时,比如,13912345678,很难直接记住。但是把它拆成139-1234-5678这样三个组块时,就更容易记忆。
(3)脑袋里的知识是分离的,常常想抓又抓不住
记不住是正常的,这是人体的主动抑制机制,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大脑。想一想,一个人可以记住一切,无论想不想要的,都忘不掉,他一定会疯掉。
学习要在信息碎片之间建立连接和桥梁,平时就做好知识的连接,让关系慢慢地自动生长出来,帮助大脑绕过抑制机制。
(4)感觉都懂了,就是表达不出来
如果你想真正理解某件事情,你就必须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输出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把到处乱蹦的知识点再次融到一起,知识才能是自己的。
突然灵光一现,这不有点像原来看过的【守破离】嘛。
4)怎么用【守破离】真正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1)守
守住学习的初心,把重点放在深入思考上。
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比记下一堆不太明白的文字更重要。
需要记录的是知识,而非信息。
(2)破
”破“书,”破“文章。
把书和文章”破“成一个个的知识点,然后把它们连接起来。
就像吃下了食物,消化成蛋白质分子,再重组成新的血和肉。
(3)离
离开原来的场景,尝试在新的语境中重组知识点,形成新的思路和想法。
真正的思考需要某种外显化,尤其是以写作的形式进行外显化。当我们表达出来的时候,那些知识就真正属于我们了。
3、要想学好华为,学好别人的流程管理,也要【守破离】
1)守
不要照搬照抄,没用。
没有华为的组织、文化和人员能力,屠龙刀越好,越容易伤到自己。
一个想法、一条笔记,只有在它的上下文语境中才有价值;一个方法、一条流程,也只有在它的逐步磨合产生的环境中才能有意义。
要是没法像任正非老爷子,做到”削足适履“;就应该把重点放在思考和理解上,不要盲动,先摸清别人方法的内部逻辑与外部条件,搞懂”神“之所在。
(2)破
即使有了思考和体会,也不要大赶快上,先做做试点。
在局部先尝试尝试,根据自己组织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然后试运行,然后总结,然后改进,然后积累经验。
从理论到工程,从理论到应用,还有很长的路,经验是摸索出来的,能力是逐步形成的。
(3)离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养了一批理解、明白的支持者,万事俱备,就可以逐步推开了。
但有一点要始终牢记,不要脱离组织的环境条件,符合组织特点的流程,才是真正的好流程。
要感觉文章还不错,朋友们请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能【赞赏】一下请bobo喝杯咖啡就更感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