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自媒体/ 同古堂、 撰稿人/ 林妹妹、图/ 上氏拍卖他出身尊贵,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外孙,身上流淌着“黄金家族”的血脉,真金太子妃伯蓝也怯赤十分钟爱,亲自为之赐蒙古名为“益智礼普化”(意为小公牛),母亲孛儿只斤·忽都鲁揭里迷失,被尊为元成公主。他才华横溢,熟读儒家经典,建“万卷堂”,藏珍稀典籍,以“书史自娱”,曾入国学讲六经。彼时文学名士如赵孟頫、姚燧、虞集、阎复、朱德润等皆为其座上宾,常有诗文书画交游。他又笃信佛学,在各地建寺布经,自称居士,并与白莲宗(白莲教的前身)关系匪浅。他性情坚毅,一生几经起落,三岁为世子,二十四岁登王位,成为一邦之主,然短短七个月旋即被废,蛰伏十年后又成功复辟夺权,再度君临称王。晚年又因卷入元朝政治风波,而被以“沉迷佛学”之名,流放吐蕃,几遭不测。后被泰定帝赦免。他便是韩剧《王在相爱》的男主人公“忠宣王”王璋,高丽王朝第二十六任君主,亦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蒙丽混血”的高丽国王。然而他虽贵为高丽国王,却长达数十年留居中国,成为“不住高丽的高丽王”。遍数高丽王朝甚至整个朝鲜半岛历史,都堪称最具传奇色彩的君主之一。身着蒙古服饰的“忠宣王”王璋(1275-1325),高丽王朝第二十六任君主此次,上氏拍卖征得一件“楚石梵琦 行书墨迹”,书于至正九年(己丑,1349)正月,内容关于“忠宣王”王璋发虔诚愿,请求为元仁宗下江南降御香,而亲自拜谒中峰明本禅师,并获赐法号等。其文献、史料价值甚大,是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上的罕见的重要交流见证,亦揭开王璋为何能身处中国而遥控高丽,成为自高丽投降元朝以来,权力最大的“高丽国王”的重要原因,殊为难得。
596
梵琦(1296-1370) 墨迹
水墨纸本 立轴 1349 年作
款识:渖王,高句骊贤君也,乃能捨身学佛,圆顶参禅。近崇世祖皇帝护法之盛心,远得雪山童子求偈之真意。大悲大愿,亘古亘今,当是时南方有大善知识曰,普应国师踞师子岩,作师子吼,风动四海,雷震五天,王遂驰驿,以来登山而偈。山灵为之鼓舞,海水为之荡波,善知识者,曾不下牀,颔首而已。王大歎服,礼以为师,王始号海印居士。至是复有请焉,因以真际授之,王熹作亭山中以纪其志,此偈所以书也,其后两偈皆普应真蹟。竺侍者幸而得之,承实知而言之,后之人其传而宝之。至正九年,岁在己丑正月下澣,本觉梵琦。
钤印:“楚石”
说明:双盒。附布三枚,极书。
出版:《禅林墨迹拾遗》P129,禅林墨迹刊行会,昭和52年(1977)。
24.5×51.0cm 约 1.1 平尺
出版:《禅林墨迹拾遗》P129,禅林墨迹刊行会,昭和52年(1977)而书写者楚石梵琦(1296-1370)亦是大德高僧,为径山无叟行端禅师之法嗣,大慧宗杲五传弟子。俗姓朱,字楚石,一字昙耀,晚号西斋老人,明州象山人。至正七年(1347),钦赐“佛日普照慧辩禅师”号。五十年间,先后住持五刹,六坐道场,宣言佛学,被尊为“明初第一流宗师”。著有《楚石梵琦禅师语录》《净土诗》《慈氏上生偈》《北游凤山西斋》。此外,作为有元一代声名隆盛的诗僧、书家,楚石梵琦善诗文,撰净土诗百余首,后人评其诗“僧中龙象,笔有慧刃”。其亦善书法,元英宗时,诏写金字《大藏经》,即因善于书法而应选入京。禅僧墨迹,饱含义理佛法,可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此作行书书写,书法精妙,又为关乎中国与朝鲜半岛交流的直接文献,宝藏至今近七百载,更显其珍。是作款识:“至正九年(1349)岁在己丑正月下澣,本觉梵琦”,钤印漶漫不清,或应为“楚石”,时楚石梵琦54岁,距其被元顺帝赐“佛日普照慧辩禅师”号,约莫两年。其中“佛日普照”,可见楚石梵琦佛学修为深厚,名满天下,“慧辩”则是慧根深种,以各种机锋辩语,开示信众。
而“本觉梵琦”的落款,可知彼时其应住持嘉兴路本觉寺。据钱惟善撰《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序》称:“元至正四年(1344)八月,入主嘉兴本觉寺。又于至正十七年(1357)八月,入主嘉兴光寿寺。”时间亦相契合。另据楚石梵琦所言:“其后两偈皆普应真迹,竺侍者幸而得之,余实知而言之,后之人其濡而宝之。”可知是作乃楚石梵琦应“竺侍者”所请,为其藏普应国师偈语真迹书跋。普应国师即中峰明本,元朝僧人,俗姓孙,号中峰,法号智觉,西天目山住持,钱塘人。24岁赴天目山,受道于禅宗寺,后成高僧,佛学造诣深厚,为临济宗一代祖师。其圆寂后被尊称为“江南古佛”,亦有“元代第一高僧”之誉。元统二年(1334),元惠宗追谥明本“普应国师”号。关于中峰明本作为祖师大德之超拔的禅林地位,如《佛祖纲目》卷四十载:“上自王公大人,下逮屠贩厮养暴悍之徒,一以真慈相与。随宜说法,未尝异视海内。识与不识,皆尊之曰‘大和尚’。”《有元敕赐智觉禅师法云塔铭》亦载:“赵公孟頫每受师书必焚香望拜,与师书必自称弟子。”窥斑知豹足矣。跋中,楚石梵琦言及:“沈王高句丽贤君也,乃能舍身学佛,圆顶参禅”。大德十一年(1307),因扶植元武宗即位有功,王璋被封为沈阳王(两年后后晋为“一字王”,称“沈王”)。“高句丽”跋中指“王氏高丽”。事实上,当今的历史研究中,一般将高氏高丽称为“高句丽”、王氏高丽称为“高丽”。王璋笃信佛学,为王者僧,在大都郊外购置土地,创建报恩光教寺。延祐四年(1317)亦遣使至杭州高丽寺降香,聘盘谷禅师开讲《华严经》大义,藏经置田。史亦载其:“酷嗜浮图法,舍本国旧宫为旻天寺,极土木之工,范铜作佛三千余躯,泥金银写经二藏、黑本五十余藏,邀蕃僧译经受戒,岁无虚月,人或以为言,好之弥笃”,可见其诚。跋中又言:“近崇世祖皇帝护法之盛心,远得雪山童子求偈之真意,大悲大愿,亘古亘今”。“世祖皇帝”即忽必烈,忽必烈崇佛,彼时常往来大都的朝鲜高僧如惠永、海圆、天湛等,皆受礼遇。“雪山童子”即“雪山大士”,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别称。相传释氏在过去世曾在雪山修行,故称。
而“时南方有大善知识曰普应国师,踞师子岩,作师子吼,风动四海,雷震五天。”其中,“师”通“狮”,则是言及中峰明本禅师在浙江天目山狮子岩修行,影响极大。元儒大家虞集曾言:“从之者如云,北极龙漠,东涉三韩,西域、南诏之人,远出万里之外,莫不至焉。”可知中峰明本弟子遍布海内外。又佛教中常以狮子象征修行勇猛精进,亦有“狮子吼”可破除迷障的说法。“王遂驰驿以来,登山而谒,山灵为之鼓舞,海水为之荡波,善知识者曾不下床,颔首而已。王大叹服,礼以为师。”指贵为高丽“忠宣王”的王璋慕名登山,山海为之震荡,而中峰明本却并未下床,仅点头示意。王璋大为叹服,乃叙弟子礼,拜明本为师。“王始号海印居士,至是复有请焉。因以真际授之。王熹作亭山中以纪真志。此偈所以书也。”则是言指中峰明本为王璋赐名“真际”,号“海印居士”,王璋则于狮子岩建“真际亭”以表心志。笔者考《元故天目山佛慈圆照广慧禅师中峰和尚行录》载:“先是驸马太尉沈王王璋遣参军洪錀赍书币叙弟子礼,期请上命,南来参叩。己未秋九月,王奉御香,入山谒师草庐,咨决心要,请师升座为众普说,师激扬提唱万余言。王复求法名别号,师名王以胜光,号日真际。王因建亭师子岩下,以记其事。”可知延祐六年(1319年)九月,王璋请求下江南为元仁宗降御香,专程登上天目山,亲自拜谒中峰明本禅师并入其门,获赐法名等。天目山至今仍存“真际亭”,并有“真际亭碑”记载此事。
中峰明本禅师亦有《次韵沈王题真际亭》,诗云:“高亭结构标真际,体共云林一样閒。山势倚天忘突兀,水声投涧自潺湲。伽陀迥出言词外,海印高突宇宙间。伫看凭阑人独醒,又添公案入禅关。”记载此“中朝交流”之佳话,可证之。
所谓“真际”,笔者考《天目山专志》载,中峰明本禅师亦开示言及此乃佛祖所诣之根本法门:“释迦世尊弃王宫,入雪山,六年苦行,夜半见明星悟道。正是悟此真际;西天四七,东土二三,灯灯相续,也是传此真际;三乘十二分教,大小偏网,秘密开显,无边法义,种种方便,无不是从真际出生。”
作为高僧大德,中峰明本禅师声名远播。元朝的王公贵族、文人士大夫亦是不分权贵,纷纷拜入其门下。如行省丞相别不花、行宣政院使张闾以及赵孟頫夫妇等诸达官亦对中峰明本尤加敬服。
笔者私以为,王璋为元仁宗降御香,亲自登天目山拜谒中峰明本,又拜其为师,除了虔诚的佛教信仰外,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借此进一步拉近与元仁宗以及朝野权臣的关系,并通过这些举措维持着高丽在元朝内部的影响力,防止元廷中央过多地介入高丽内部事务,而达到稳固其对高丽国的统治与权威的目的。
楚石梵琦母亲在怀孕时,夜梦红日堕怀,遂生禅师,其尚在襁褓之中,有异僧化缘至其家中,摸其头顶,预言:“此佛日也,他日必当振弘佛法。”而楚石梵琦后来被御赐“佛日普照慧辩禅师”尊号,则不可不谓佛缘注定也。此外,其一生虽然主要活动于元代,佛教史则称之为明代“国初第一宗师”,以彰扬其在元明更替之际禅宗流布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宏伟业迹。
楚石梵琦(1296-1370)行书墨迹,局部
宋濂在《佛日普照慧辩禅师塔名》中,称之:“形躯短小,而神观精朗,举明正法,滂沛演迤,凡所莅之处,黑白向慕,如水归壑,由是内而燕、齐、秦、楚,外而日本、高丽,咨决心要,奔走座下,得师片言,装璜袭藏,不翅拱璧。”明末名僧袾宏在其《皇明名僧辑略》中将楚石梵琦列为《正录》十人中的第一人,并赞:“本朝第一流宗师,无尚于楚石。”藕益禅师《灵峰宗论》中,亦言:“禅宗自楚石大师后,未闻其人也。”而明洪武元年(1368),国朝初建,楚石梵琦奉敕主持重建天宁寺千佛阁,名“大宝阁”。是年始,明太祖朱元璋每每大作“蒋山法会”,均请楚石梵琦参加,并亲承顾问,“出内府白金以赐”,直至其圆寂。“蒋山法会”是明朝鼎定天下后,为了祈福、消灾,并超度战乱中伤亡的将士及百姓,藉此安顿民心,稳定政局的“无遮水陆大法会”,作为朝廷推动的佛事,规模极为宏大,亦几乎是彼时最重要的国家祭祀。关于楚石梵琦在法会上说法的记载诸多,如《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二“楚石禅师”云:“洪武元年赴蒋山法会,师升座说法。”《楚石和尚行状》亦记:“于是以洪武元年九月十一日,征师说法于蒋山。”《楚石梵琦禅师语录》卷二十也载:“洪武元年九月十一日,钦奉圣旨,于蒋山禅寺水陆会中升座。”楚石梵琦能备受推崇,首在其包揽群经,持戒精严,修行严谨,又五十年间,六坐道场,宣扬禅宗不遗余力;其次则是作为诗僧,既善净土诗,又长于书法,故总能以诗偈示人,用书法度人。宋濂在《六会语录序》中,称楚石梵琦:“嬉笑怒骂,无非佛事。世间万物,总总林林,皆能助发非常之机。”而其诗文与书法造诣,或当得益于赵孟頫颇多。楚石梵琦自小即有“神童”之姿,七岁时即灵慧大发,提笔书写大字,读书一目十行。九岁于海盐天宁永祚寺跟随讷翁谟禅师学习经论。楚石梵琦的族叔为湖州崇恩寺的主持晋洵和尚,与讷翁谟禅师熟识,故其不久后便从族叔晋洵和尚继续受经业。湖州崇恩寺为赵孟頫的父亲赵与訔所建,寺内有其先祖之墓,故赵孟頫时常至寺内拜祭,与晋洵和尚亦是往来密切。很快,赵孟頫发现楚石梵琦天资聪慧又虚心好学,于是出资为其购买僧牒,结下深厚的“臂助”情谊。事实上,楚石梵琦奉元英宗诏入大都金字书写《大藏经》,亦是赵孟頫的推荐之功。楚石梵琦《北游诗》中有《初入经筵,呈诸友三首并序》,序云:“世祖皇帝混一天下,崇重佛教,古所未有。泥金染碧,书佛菩萨罗汉之语满一大藏。由是圣子神孙,世世尊之,甚盛事也。赵孟頫、邓文原闻入选仔肩。皇帝即位之三年,诏改五花观为寿安山寺,选东南善书者书经以镇之。三百余人,余亦预焉。赋诗呈友”。因此,很多人揣赵孟頫应有指点楚石梵琦书法,其书艺遂大为精进。《楚石梵琦禅师年谱》附录亦记:“楚石善于书法,又由赵孟頰推荐,被选中参加”。另有元陶宗仪《书史会要》载楚石梵琦:“工行草,有书名。”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元 因陀罗寒山拾得图”,楚石梵琦题跋:“寒山拾得两头陀,或赋新诗或唱歌。试问丰干何处去,无言无语笑呵呵。”明洪武三年(1370),楚石梵琦再次应召至京师,辨霰鬼神之理。然不久后在京师圆寂,因当时有制度禁止火葬,明太祖朱元璋以其为师的缘故,特开僧家火化之例,遗骼归葬海盐,亦是殊荣也。元至元十一年(1274),为使高丽国彻底归顺,并配合打造战船,从征日本,忽必烈答应了高丽的一再请婚,将女儿忽都鲁揭里迷失(元成公主)下嫁高丽王太子王谌。一个月后,高丽元宗薨逝,王谌被忽必烈册封为高丽国王,成为第一位与蒙古公主联姻的高丽国王,史称“忠烈王”。自此,高丽成为蒙元的“驸马国”,剃发易服,称臣纳贡。次年(1275),元成公主生嫡长子王璋,史称“忠宣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蒙古铁骑的征服下,曾经的西夏、大金等王朝相继覆灭。及至忽必烈时期,南宋已然危在旦夕,而高丽王室亦是岌岌可危。尽管“忠烈王”王谌通过“蒙丽联姻”,全面臣服于蒙古,然而朝鲜半岛仍被设置大元“征东行省”,高丽王室亦受蒙古公主的干政,形成“国王与公主”共治的局面,亦随时有亡国之虞。为表忠诚,作为嫡世子的王璋长期在大元为质子,充当忽必烈的宿卫禁军。元贞二年(1296),王璋承继联姻传统,迎娶忽必烈曾孙女“蓟国大长公主”宝塔实伶为妻。由于父亲王谌对“宫人无比”极为宠爱,对政治联姻的元成公主却十分冷落。因此,郁郁寡欢的元成公主年仅三十九岁就黯然离世。而王璋与母亲感情笃厚,在得知母亲突然过世的消息后,其将原因归咎于父亲,父子遂生无法弥补之嫌隙。为报母仇,王璋借助元朝的势力,处死了“宫人无比”,又流放了四十多位父亲身边的宠臣,并强迫其禅位。大德二年(1298),王璋即高丽王位,力图有一番作为,开始全方位改革,强化王权,维护民生,因此得罪了诸多既得利益的权贵。更为重要的是,王璋与父亲犯了同样的错误,其因宠爱赵妃而冷落“政治联姻”的宝塔实伶公主。公主妒火中烧,以“诅咒公主”的罪名将赵妃下狱,并将不幸遭遇告知祖母伯蓝也怯赤皇太后(即真金太子妃)。赵妃从此下落不明。为使王璋爱上宝塔实伶公主,元廷先后派喇嘛、道士等做法祛除诅咒,奈何“强扭的瓜不甜”,王璋甚至不惜以出家为僧相迫,也决不妥协。最后,因这场戏剧的“宫斗争宠”,王璋第一次即位仅短短七月便被元成宗铁穆耳废黜,从此被软禁在元大都。
虽然被废,王璋却并未放弃,而是一直在暗中积攒力量,到处结交,收买人心,形成以其为核心的在元高丽势力。尤是在给忽必烈宿卫期间,王璋与怀宁王海山及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等宗室关系极为密切,有“同卧起、昼夜不相离”的交情。大德十一年(1307),元成宗病重,王璋以此为契机,联合右丞相哈剌哈孙、爱育黎拔力八达等发动政变,拥立海山为帝,是为元武宗。因此从龙定鼎之功,至大元年(1308),王璋被册封为“沈阳王”,授“太子太傅、上柱国、驸马都尉”等,并允入中书省议事,成为元廷重臣。同年,忠烈王去世,王璋夺权复位,重登王位。元武宗驾崩后,兄终弟及,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为元仁宗。王璋又得优待甚厚。由于元武宗、元仁宗的宠眷,尽管长期留居大都的王璋,其对高丽的统治仍趋至顶峰,成为臣服蒙古后最有权势的“高丽国王”,可谓传奇。此“楚石梵琦 行书墨迹”,书法用笔讲究,功力扎实,牵丝连绵,骨肉停匀又蕴藉潇洒,饶有韵致。其受到赵孟頫的臂助指点,又被赵孟頫以名僧身份入选为元英宗金字书写《大藏经》,可见其书艺造诣之深厚。距今近七百载,仅书法而言已然难得,更况乎楚石梵琦作为得道高僧,有“国初第一宗师”美誉,则愈可珍。而是作中所记“忠宣王”王璋以高丽王的身份,为元仁宗降御香,亲至西目山拜谒中峰明本禅师,并拜入其门下,叙弟子礼,获赐法名等,则是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上的罕见的重要交流见证。也正是元武宗、元仁宗的支持下,王璋才能在被废后,蛰伏十年,成功夺权复位,重登高丽王位。而其为元仁宗南下祈福,亦是其表达对宗主国忠诚的极佳方式。故此墨迹背后彼时高丽与元朝的“宗属关系”,以及高丽王室“如履薄冰,夹缝求生”的时代环境,乃至于对高丽的佛教信仰、最具传奇色彩的高丽君主王璋的考究等,亦有重要的史料、文献价值。
此次上氏拍卖2024春拍中,另有数件禅师墨迹如中峰明本、一山一宁、良宽等亦属难得,篇幅所限,笔者仅简要介绍,窥斑知豹足矣。
597
中峰明本(1263-1323) 行书佛偈
水墨纸本 立轴
款识:东山演祖云,今夏诸庄旱损,我㧾不忧与忧,树倒猢狲散者,何如哉。具眼之士,或肯东山不肯妙喜,则何以与论,衲僧巴鼻哉。幻住明本拜手。
出版:《日本の书》,P11,株式会社岩田屋发行,平成21年10月7日。
25.0×17.0cm 约 0.4 平尺
上文言及中峰明本禅师圆寂后被尊称为“江南古佛”,亦有“元代第一高僧”之誉。后人亦曾感叹“明本一系,遂成明清两代中国禅宗的主流,如今禅宗丛林,无不是中峰明本禅师的后世儿孙”也可见其作为祖师大德,法裔众多,有着超拔的禅林地位。元仁宗为太子时,即尊其为“法慧禅师”,即位后,又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元英宗时,又赐金襕僧伽黎衣;明本禅师圆寂后,元文宗又追谥为“智觉禅师”,塔号“法云”;元顺帝初年,更册封其为“普应国师”,并敕令将其三十卷的语录与文集收入佛教大藏经中。
此中峰明本“行书佛偈”,以东山祖演禅师所言开示,遇到旱灾庄稼减产,我担忧还是不担忧,寺庙树倒猢狲散又如何呢?而有参禅道眼者,也不必说。意在提醒修行者不应仅停留在表面的修行,而是要进一步追求真正的开悟和超越。“东山祖演”即禅宗五祖演和尚,“衲僧巴鼻”参见无准师范《偈颂一百四十一首》,“幻住明本”则是明本禅师的憩止处曰“幻住山房”,此亦即日本禅宗流派“幻住派”的由来。而中峰明本的“柳叶体”书法亦是独具风格,若粗头烂服,不拘于法度,而字形大小错落,线条笔画又如“柳叶飞舞”,当可谓是自成一家。附有出版。
附极书
598
一山一宁(1247-1317) 草书“虚空驾铁船”
水墨纸本 立轴
钤印:“一山”
说明:带盒。附出版复印件。此拍品不包含轴头。
著录:《东京美术俱乐部入札図録》图三三四(20世纪30年代)。
115.2×24.1cm 约 2.5 平尺
一山一宁(1247-1317)元代僧人。俗姓胡,号一山,法名一宁,临海县(今临海市)城西白毛村人。自幼出家天台山为僧,后居普陀山,嗣法于临济宗曹源派之顽极行弥。修禅宗临济宗,精研佛典,兼通儒、道、百家,善书法。曾为江浙诸路释教总统,赐号“妙慈弘济大师”。元大德三年(1299),出使日本,被日本大臣条贞扣留。后为西京南禅寺主,居日本二十年,在镰仓、京都等地传授禅宗学说,称“一山派”,为日本禅宗二十四个流派之一。对日本佛教、艺术、文学、书法发展有一定影响。去世后,受日本后宇多天皇礼敬,赠“一山国师妙慈弘济大师”谥号。有《语录》传世。此一山一宁草书,笔势飞动,浓淡有别,偶有枯笔飞白,可见书写之流畅。附有早期出版。内容语出《五灯会元·卷六》中“虚空驾铁船,岳顶浪滔天”,意为佛眼中万物无差别,是修身参禅的极高境界,而朱敦儒《减字木兰花》中亦云:“酒圣诗仙,舞棹虚空驾铁船。”亦具文人潇洒脱俗的浪漫气韵。日本书坛的草书约莫始自平安时代初期,而如无学祖元、一山一宁等东渡后,可谓开一时之先,“草书”的表现形式亦愈发新意。
599
虚堂智愚(1185-1269) 草书“桃花依旧春风笑”
水墨纸本 立轴
钤印:“虚堂智愚”
说明:带盒。附极书。此拍品不包含轴头。
31.6×59.9cm 约 1.7 平尺
虚堂智愚,宋代临济宗杨岐派禅僧。浙江象山人,俗姓陈。号虚堂、息耕叟。十六岁从普明寺师蕴出家。先后游学于雪窦、淨慈等诸师之门下,至金山,见运菴普岩而有所得,遂为法嗣,其后历参诸方善知识。绍定二年(1229),初晋住兴圣寺,后又历住报恩、显孝、瑞岩、延福、宝林、育王、淨慈、径山诸刹。为宋理宗、度宗归依师,教化鼎盛。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虚堂智愚《述怀偈语》书法有平穆之风。
600
日莲(传)(1222-1282) 草书佛偈
水墨纸本 立轴
说明:双盒,附极书。
32.0×23.2cm 约 0.7 平尺
日莲,镰仓时代僧人、日本佛教日莲宗创始人。俗姓贯名,幼名善日。祖籍远江国(今静冈县),生于安房国(今千叶县)小凑。其依据鸠摩罗什翻译的《法华经》创建日莲宗,又称法华宗。日莲宗信徒将草堂寺视为其在中国的祖庭,并尊鸠摩罗什为初祖。
601
良宽等诸家 草书合集一卷
水墨纸本 手卷
说明:此拍品不包含轴头。
24.0×630.0cm 约 13.6 平尺
良宽(1758-1831),日本曹洞宗僧。俗姓山本。字曲,号大愚。越后国(新舄县)三岛郡出云崎人。安永三年(1774),入同国尼濑光照寺,随玄乘破了剃发受戒。七年,从备中国(冈山县)玉岛圆通寺国仙穷究曹洞宗旨,并嗣其法。其后游历诸国。宽政九年(1797),于长冈国上山结五合庵,后于山下乙字祠畔庵居。晚年移居岛崎村木村别斋之别庄。尤其凭借诗歌、书法著称,其作品赞颂自然之美,风靡一时。
——END——
约稿、合作,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