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专题章节
1.市场所见最早年墨迹
致妻兄孙伊清自作旧体诗诗稿
2.市场所见最早年信札
致妻兄孙伊清有关搬去东京规划学业的重要家书
3.罕见 早年
致二哥郁浩论故乡的重要家书
1911年9月,年仅16岁的郁文从嘉兴府中学转入杭州府中学,与徐志摩成为同班同学,谁也未曾料想,这两个稚气未脱的年轻人后来能成长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扛鼎之人。约一年半后,又转学至之江大学(预科)的郁文因为参加学潮而被开除。
为了能使郁文继续学业,并进一步深造,1913年9月,长兄郁曼陀带着郁文从鹳山脚下东门渡离开富阳,踏上了日本留学之旅,开始了人生的新的阶段。次年7月,天生是个读书人的郁文顺利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期间又认识了另一位文学巨匠郭沫若,亦结为挚友。
1915年6月,郁文开始以“郁达夫”之名在上海《神州日报》发表“旧体诗”,从此这个名字璀璨现代文坛,蔚为传奇,一句“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更是几乎妇孺皆晓。不同于喜爱现代诗的徐志摩,这一时期的郁达夫在古典诗词上用功更勤。
笔者私以为,五四以来,中国写古典诗词最好的两个人,一个是鲁迅,另一个便是郁达夫。鲁迅有一首很有名的《自嘲》旧体诗,其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脍炙人口。据鲁迅自述此诗亦是受郁达夫启发,“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
画家刘海粟这样评价郁达夫:“从气质上来讲,他是个杰出的抒情诗人,散文和小说不过是诗歌的扩散。他的一生是一首风云变幻而又荡气回肠的长诗。这样的诗人,近代诗史上是屈指可数的。在新文艺作家的队伍中,鲁迅、田汉而外,抗衡者寥寥。”
1919年,名古屋八高毕业后,郁达夫又考入东京帝大,开始接触西方文学,受浪漫主义影响,进行新文学创作,写下《沉沦》名篇。《沉沦》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小说集,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而郁达夫将古典诗词的格律、诗意、文学张力等转化为现代浪漫主义小说,亦有“郁达夫派”美誉。
“同天鹅绒似的又蓝又紫的天空里,洒满了一天星斗。半痕新月,斜挂在西天角上,却似仙女的蛾眉,未加翠黛的样子。他一个人靠着了三等车的车窗,默默在那里数窗外人家的灯火。火车在暗黑的夜气中间,一程一程地进去,那大都市的星星灯火,也一点一点朦胧起来,他的胸中忽然生了万千哀感,他的眼睛里就忽然觉得热起来了。”——节录自郁达夫《沉沦》
有人说,将郁达夫的旧体诗放入唐人诗集中,其严谨的格律、韵脚、隽永的用词等,也很难会被认出是今人所作。而捧读其《沉沦》,当中饱满细腻、极度清醒却又带着淡淡苦闷的思绪,以及现代气息的抒情笔触,亦让人慨叹受旧文化熏养的郁达夫如何能在新旧文学交替之际,在文白夹杂、语调生硬的“新文化运动”初期中用笔如此游刃有余,意蕴深厚。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更是直言不讳地赞美郁达夫是“亚洲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此次,西泠2024春拍幸而征得市场所见最早年郁达夫诗札三件,殊为可珍。其中“市场所见最早年 致孙伊清自作旧体诗四首”,1915年9、10月先后发表于《之江日报》《神州日报》,亦为《郁达夫词钞》所收四诗的原稿,后被广泛徵引。“市场所见最早年 致孙伊清有关未来学业规划的信札”,在郁达夫孙子郁峻峰所撰《说郁达夫与孙荃的 1918》文中,刊载于《现代中文学刊》。“罕见 早年致二哥郁浩论故国、故乡的重要家书”,札中对祖国命运的忧思、对故乡、亲人的眷恋等,亦是溢于言表。
4429
郁达夫(1896 ~ 1945) 市场所见最早年墨迹 致妻兄孙伊清自作旧体诗诗稿
纸本 画心
1915 年作
识文 :八月初三夜发东京口占别张、杨二子。蛾眉月上柳梢初,又向天涯别故居。三叠阳关低度曲,六街灯火远追车。乱离年少无多泪,行李家贫只旧书。后夜芦根秋水长,凭君南浦问双鱼。
中秋夜中村公园赏月兼吊日故大将丰臣氏。社鼓村讴处处同,旗亭歌板舞衣风。薄寒天气秋刚半,病酒情怀月正中。废圃而今鸣蟋蟀,虚堂自昔产英雄(园为丰臣氏产地,有祠在焉)。由来吊古多馀嘅,赋到沧桑句自工。
寄曼陀、养吾市师。十载风尘一腐儒,暮云千里望皇都。紫荆庭外飞花未(见杜甫诗),银鱠江南入梦无。衙散想曾参庙市(曼兄嗜古玩),时平也合读阴符(浩兄本学陆军,故云)。却缘家有元方在,嬴得人间说小苏。
偶成。不羡神僊况一官,觚棱那复梦长安。脱樊野鹤衝天易,铩羽山鸡对镜难。黄叶欲凋闻敕勒,苍生回顾足悲酸(各地风、水灾频仍)。秋来百事仍依旧,只觉罗衫日渐单。
近作四律,呈伊清表叔斧政,文未是草。按,前四首已见之江、神州日报,或已达览,亦未可知。达夫又启。
出版 :1.《郁达夫文集 第五卷》图版页,花城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1982 年。
著录 :2. 《郁达夫诗词钞》P12-14,周艾文、于听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年。
3. 《郁达夫文集 第十卷 :诗词》P20、21-22、24,花城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1985 年。
4. 《郁达夫诗词集》P13-17,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 年。
5. 《郁达夫全集 第九卷 诗词》P10-13,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年。
6.《郁达夫全集 第七卷 诗词》P14-17,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年。
说明 :孙荃长兄孙伊清上款。由郁达夫家属友情提供。
此为市场所见最早年的郁达夫墨迹,也是现代文学重要的诗稿之一。本件图片出版于 1982 年《郁达夫文集》插图页,文字不仅著录于郁达夫各种文集,且被名小说《沉沦》引用。
郁、孙两家为世交,郁达夫称孙伊清为“表叔”。至 1917 年郁达夫与孙荃订婚以后,郁达夫对孙伊清的称谓变为“外兄”。孙为晚清秀才,颇能诗文,与郁家长子郁曼陀早有文书往来,颇得尊重。
此为郁达夫书自作旧体诗四首,落双款,谈到长兄郁曼陀、仲兄郁浩,约作于 1915 年。查四诗 1915 年 9、10 月先后发表于《之江日报》《神州日报》,结合信中所述“近作四律”“前四首已见之江、神州日报,或已达览,亦未可知”,可知信件当作于诗歌发表后不久。
诸诗是少年郁达夫负笈海外,为自身和家国寻求出路时心境的真切记载,可见其早慧和才气。郁达夫在日本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学习的四年,诗兴最盛,且在 1915 年 6 月开始用“郁达夫”名在《之江日报》《神州日报》发表旧体诗作。
其中,《八月初三夜发东京口占别张、杨二子》曾被用于郁达夫代表作《沉沦》,为郁达夫离开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去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入学时,在旅途中所作。
此稿为 1981 年浙江人民出版社版《郁达夫诗词钞》所收四诗的原稿,后被广泛徵引。《词钞》首次完整刊布《中秋夜中村公园赏月兼吊日故大将丰臣氏》《寄曼陀、养吾市师》《偶成》三诗,谓上述三首“均见于作者给孙伊清(孙荃的长兄)的信。诗后自记 :‘文未是草。按已见之江、神州日报,或已达览,亦未可知”,所及“作者给孙伊清(孙荃的长兄)的信”,即本稿。另一首《八月初三夜发东京口占别张、杨二子》,诗题及编者按语亦与本稿一致。《词钞》编者之一于听,即郁达夫长子郁天民,序文为 1959 年郭沫若所作,原拟当时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后因故推迟。
此稿为郁达夫四诗的重要版本,与 1915 年发表于《之江日报》《神州日报》上者有重要差异,具体如下 :
《八月初三夜发东京口占别张、杨二子》,其他郁达夫相关诗文集时题为“八月初三夜发东京,车窗口占别张、杨二子”。稿中第三句“三叠阳关低度曲”、第四句“远追车”发表时作“四壁旗亭争赌酒”“远随车”;第七句“后夜”发表时作“夜夜”,收入《沉沦》时为“夜后”,作“后夜”一说仅见于 1927 年创造社出版的《达夫全集》第二卷《鸡肋集》;
《中秋夜中村公园赏月兼吊日故大将丰臣氏》发表时题为“中秋夜中村公园赏月兼吊丰臣氏”。稿中第一句“村讴”又作“村谣”,第二句又作“旗亭芗泽舞花风”,加注有“是日适逢祭日,红灯旗鼓,极一时之盛”,第六句注释“园为丰臣氏产地,有祠在焉”发表时注作“园为丰臣秀吉出生地,日人崇祀之”;
《寄曼陀、养吾市师》发表时题为“寄家长兄曼陀、次兄养吾同客都门”。稿中第三句注“见杜甫诗”发表时无此注,第四句“银鱠”又作“鲈鳜”,第六句“时平也合读阴符”又作“邓前应解读阴符”;
《偶成》为 1915 年 9 月发表于《神州日报》中《初秋客舍》第二首。
33×24cm
上款简介:孙伊清[现代],名灏,字贻清,又字伊清,小名阿水,人称“阿水先生”,浙江富阳人。孙荃长兄,清末秀才。诗文俱佳,兼擅医术。
社鼓村讴处处同,旗亭歌板舞衣风。
薄寒天气秋刚半,病酒情怀月正中。
废圃而今鸣蟋蟀,虚堂自昔产英雄①。
由来吊古多馀嘅,赋到沧桑句自工。
(注①:园为丰臣氏产地,有祠在焉)
4430
郁达夫(1896 ~ 1945) 市场所见最早年信札 致妻兄孙伊清有关搬去东京规划学业的重要家书
信笺 一通一页
1918 年 10 月 2 日作
识文 :树祺近久不通信,不识伊近状何若?此番文本拟往东京一察其行状,既因校课繁忙,又因经费不支,卒不果。相去三百里,无能如何,必不能检察其行为。且树祺对文,又有怨意,若更加以束缚,恐反为所恨。事到此,诚无法可想也。然目下日本物价骤长,白米一斗贵至五元二角,或者留学经费所须,比前稍钜,亦未可知。总之今年一年,文与树祺,断不能共住一处。来年夏,文若能在高等学校卒业,则可投考东京帝国大学。若果能考取,则文与树祺,能共处矣。树祺将来品格、学业之成就如何,文虽不能断言,然就其本性言之,亦非桀恶者,谅必不至大变也。学课馀时,当日为作书劝戒耳。长崎被窃事,文已为问究,据伊同船者言,事诚非诬,若然则伊开销谅已不给矣。此信到后,还乞为设法汇寄方佳。目下日本银贱,有中国洋百元,大约能易日本洋百八九十元。若寄钱来,乞以此时寄来为妙。文官费月三十七元,近亦不能敷用,已早通知家中,嘱寄中国洋二三十元来,暂应目下之急,不识亦已寄出否?吾兄若赴县市者,乞为一问。文明年欲西归一次,然能如愿否,尚未能预说也。伊清外兄青鉴。弟文叩。旧八月二十八日,阳十月二日。
刊载 :郁峻峰《说郁达夫与孙荃的 1918》,载《现代中文学刊》2015 年第 6 期。
说明 :孙荃长兄孙伊清上款。由郁达夫家属友情提供。
郁达夫此信作于 1918 年 10 月 2 日,为市场所见最早年的郁氏信札,见载于《现代中文学刊》2015 年第 6 期。
信件围绕郁达夫学业规划、孙伊清长子孙树祺留日学业及品格而作,兼及 1918 年日本物价、米价危机等事,为郁达夫早年留日时的重要印迹。
信中所反映出来的郁达夫早年经济困顿、长期负笈海外,对其个性和文风有深远影响。
信言“来年夏,文若能在高等学校卒业,则可投考东京帝国大学”,结合落款时间,可知信件作于 1918 年。据查,郁达夫于1919 年 7 月自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毕业,11 月中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信中所述看顾树祺和日本米贵事,均可与《郁达夫全集》所载郁达夫 1919 年夏曆七月八日信中所述“树祺日夕过从……所恨者他乡米贵,每食不得食粱肉也”互相参照。
所及“树祺”即孙树祺,小名关绪,孙伊清长子。1917 年郁达夫与孙荃订婚后,孙树祺于 9 月随其东渡日本留学。郁达夫对这位内侄颇为上心,在日期间与孙荃、孙伊清的家书中每次皆有所及。据文章《说郁达夫与孙荃的 1918》披露,此侄原为纨绔性情,孙伊清使其随郁达夫赴日留学,乃将其托付给郁达夫,希望能在日本规正学业,磨炼性情。
所及“长崎被窃事”,在同年 9 月 17 日致孙荃信中已有提及(“接树祺第一信,谓在长崎失去百元”),所以在此信中特别交代“文已为问究,据伊同船者言,事诚非诬,若然则伊开销谅已不给矣。此信到后,还乞为设法汇寄方佳”,表示郁达夫确实在认真履行孙伊清的托付。
郁达夫在信中前后两次提及当年日本物价暴涨,与 1918 年的日本经济危机和“大米暴动”息息相关。信中“白米一斗贵至五元二角”,指一斗米需日元五元二角。1918 年,日本因多方面原因造成国内物价腾升,米价窜升至每石 50 日元,最后引发“大米暴动”,致使当时的日本首相及内阁引咎辞职。
36×26cm
4431
郁达夫(1896 ~ 1945) 罕见 早年致二哥郁浩论故乡的重要家书
明信片 一帧
1920 年 11 月 1 日作
识文 : 1. 久不通信矣,不识近状何若?二嫂归宁,不识亦已返富阳否?闻曼兄于十二月中有返富之志,果否?北五省荒旱频仍,恐非吉兆,吾恐大乱之将兴也。弟病已愈,勿念。上贴之纪念邮票颇佳,乞宝藏之。弟文叩。乞时时通信。
2. 华民国北京西城锦什坊街巡捕厅衚衕廿八号郁浩君。日本东京下谷区池之端七轩町四濑尾赵方郁文,十一月一日。
3. Liebsten bruder(最亲爱的哥哥). 1920.11.1. T. D. Yüwen.
说明 :郁达夫二哥郁浩上款。
此为郁达夫罕见早年家书,1920 年 11 月 1 日作于日本东京,亲切询问家人和故乡情况,谓“北五省荒旱频仍,恐非吉兆,吾恐大乱之将兴也”,对祖国前途的忧思、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溢于言表。
《郁达夫书信》1920 年仅收录致妻子孙荃、大嫂陈碧岑二通,此为第三通,未见发表,可补郁达夫文献之缺。
其时,郁达夫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当年 7 月中旬,郁达夫应母亲陆氏召,自横滨回国与孙荃完婚,因日本大学缩短学习年限,郁达夫于婚后 8 月下旬紧急返回东京补习功课,至杭州途中因患疟疾而推迟行程,直至九月下旬才到达东京。
明信片背面所书“T.D. Yüwen”系郁达夫德文名,为其重要署名、笔名。1915 年夏,郁达夫进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医科开始学习德语,且在第八高等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的英文毕业证书上署名均为“T. D. Yuwen”。1921 年 7 月,郁达夫在上海《时事新报 · 学灯》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银灰色的死》,署名即“T. D. Y”,该书于 1920 年底完成。
所及“曼兄”即长兄郁华,字曼陀,时任北京大理院推事 ;二哥郁浩自医专毕业后亦在北京谋得工作 ;“北五省荒旱频仍”,指 1920 年直、鲁、豫、陝、晋五省旱灾。该年自春徂夏,雨泽愆期,麦收歉薄,赤地千里,受灾区域之广,人数之众,为当时“四十年未有之奇灾”。郁达夫在同年致大嫂陈碧岑信中亦尝提及此事,言“日人颇有为之出力募捐者”。在此件给二哥郁浩的信中再次提及,可知 1920 年五省旱灾情状严重,引起郁达夫异常关注,深为忧虑。
在信中,郁达夫特别强调明信片上所“贴之纪念邮票颇佳,乞宝藏之”,该邮票为 1920 年 11 月 1 日发行的明治神宫纪念邮票。明治神宫是为祭奉明治天皇和昭宪皇后而修建的神社,1915 年动工,1920 年 11 月 1 日竣工。据东京朝日新闻报道,11 月 1 日当天为庆祝完工,神社境内外张灯结彩、燃放烟火,首日参拜者总数达 50 万人。郁达夫在家书中记录了当时的盛况,同时表示自己难以融入,盛典时“弟则拥被高卧,与世无一毫交也”。
信件寄信地址与同年致新婚妻子孙荃信中所述相同。郁达夫曾在 1920 年 10 月 12 日寄新婚妻子孙荃信中提及来信可寄“下谷区池之端七轩町四濑尾赵心哲方亦可”。
所用明信片,与鲁迅收藏的数种,均为日本二科美术展览会出品。本信印制第六回二科美术展览会出品的黑田重太郎油画作品。“二科会”是 1914 年在日本创立的美术家团体,被认为是日本极具前卫意识的艺术流派,其发起人和追随者都是日后在日本油画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梅原龙三郎、黑田重太郎等。
14×9cm
上款简介 :郁浩(1891 ~ 1971),幼名浩生,字养吾,浙江富阳人。郁达夫同胞二兄。1919 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曾在海军部及天津纱厂任医。后回乡挂牌行医,开设“松筠医院”。1952 年与刘崇寅等发起筹建城关中西医联合诊所,无偿提供房屋、药品和医疗器械。
信件寄信地址与同年致新婚妻子孙荃信中所述相同。郁达夫曾在1920年10月12日寄孙荃信中提及来信可寄“下谷区池之端七轩町四濑尾赵心哲方亦可”。所用明信片,与鲁迅收藏的数种,均为日本二科美术展览会出品。
结语
西泠2024春拍
作为一个天才诗人、坚定的爱国者,郁达夫于现代文坛有着超然的地位,1945年9月其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岛丛林,年仅49,存世书迹鲜少,更是片纸惟珍。沈从文称:“郁达夫成为一切年青人最熟悉的名字了。”郭沫若也说:“郁达夫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象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
而此三件郁氏市场所见最早年墨迹,为其少年时真实历程与爱国、眷恋家乡亲人的心迹真情流露,其之稀珍可知矣。书法亦是刚劲有力,有魏碑风骨,亦得文人之灵动,更显难得可贵。识者宝之。
其他
西泠2024春拍
中外名人手迹与影像艺术专场
4446
李鸿藻(1820 ~ 1897)、李鸿章(1823 ~ 1901)、徐用仪(1826 ~ 1900)、敬 信(1832 ~ 1907)、荣 禄(1836 ~ 1903)、翁同龢(1830 ~ 1904)、奕 訢(1832 ~ 1898)、张荫桓(1837 ~ 1900)、汪鸣銮(1839 ~ 1907)、张建勋(1848 ~ 1913)、黄绍箕(1854 ~ 1908)作,犬养毅(1855 ~ 1932)题跋 《马关条约》签署同年致林董书法册
纸本 册页(共十二页)
1895 年作
题跋 :革命以来,学术一变,而翰墨亦衰,盖第二之秦火也。此册所收清季名贤墨迹雍与蕴藉,自具峨冠曳裾之态,嗟!不复可见耶!辛未(1931 年)孟秋获观于宝兰亭斋。木堂犬养毅。钤印 :犬养毅(朱)
签条 :燕山鸿爪。
诗文著录 :黄绍箕诗,载《温州古诗选注 温州历代词百首》P246,黄世中等选辑,作家出版社,1998 年。
说明 :驻清公使林董上款。犬养毅题跋。
此为恭亲王奕訢、李鸿章、李鸿藻、荣禄、翁同龢等 11 人作书法册,均为亲笔手书,集中作于 1895 年,即甲午海战失败后《马关条约》签署当年,汇聚多数最有权势且将影响清朝未来走向的重臣墨迹,是重要历史人物在关键时间节点留下的重要手迹,是见证中日外交史关系转变的重要作品。
张建勋为光绪十五(1889)年状元。
具体包括恭亲王书文徵明跋《雨山图》(载《庚子消夏录》)、李鸿章节录《圣教序》、李鸿藻书王诜设色山水卷题跋(见载于《庚子消夏记》)、荣禄书苏轼《记半径》《与杨济甫》、敬信节录仲长统《乐志论》、翁同龢节录庾信《枯树赋》、徐用仪节录孙觌《鄱阳山水记》、张荫桓书杜甫《复愁》二首、张建勋节录黄伯思《东观馀论 论张长史书》、黄绍箕书自作《题王幼霞秋暮怀人图》诗、汪鸣銮书南宋吴琚《寿父帖》。
林董在 1895 年 7 月中日恢复外交关系后出任驻清公使(之前因甲午战争断交),包括亲王、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尚书、侍郎、状元、清流健将在内,均在当年即为其作书,且多迁就、照顾其趣味,可见中日间外交权势的变迁。作者中,李鸿章因甲午海战失势,奕訢因战事得重新启用,荣禄、敬信等则被重用,与翁同龢、张荫桓等一道,将对清朝未来走向,尤其是己亥建储、戊戌变法,发生重要影响。
诸人为林董作书,或与当年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有关。此事至 1895 年九月二十二日中日签订《辽南条约》后方渐次了结。翁同龢日记中多有因此事与林董会面的记录。此册当即通过多次会面集齐。翁氏日记的具体记录,包括闰五月初三日“时日倭使林董到,总署王大臣咸往接见”,二十日“请樵野(张荫桓)明日偕仲华(荣禄)商诸林董”;八月二十一日“知林董将来,拉仲华,敬君(敬信)亦来”等。
集齐众人笔迹可谓因缘际会的巧合,难以复制。不数年后,李鸿藻、奕訢、李鸿章、荣禄、翁同龢分别于 1897、1898、1901、1903、1904 年病逝,徐用仪、张荫桓 1900 年因庚子事变被杀,几乎尽数凋零。
39×29cm(册)
是册作者李鸿藻、李鸿章、徐用仪、敬信、荣禄、翁同龢、奕訢、张荫桓、汪鸣銮、张建勋、黄绍箕等,囊及彼时清朝多数最有权势的朝野砥柱,身份包括亲王、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尚书、侍郎、状元、清流健将在内,均为亲笔手书,上款人为日本驻清公使林董,书写时间又集中于《马关条约》这一不平等条约签署同年,是关键历史时间点上,中日外交关系转变的重要作品,历史意义重大。1931年,日本首相犬养毅题跋。
本册作者地位莫不显赫,玆列简介如下:
2. 奕訢(1832 ~ 1898),道光皇帝第六子,封和硕恭亲王。满洲爱新觉罗氏,号和颐,别号乐道主人。1861 年与慈安、慈禧皇太后发动辛酉政变,为摄政王,创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工书善画。溥儒祖父。
3. 李鸿藻(1820 ~ 1897),字兰荪,一作字寄云,号兰孙,直隶高阳(在今河北)人。咸丰二年翰林。官至大学士,諡文正。书法谨饬,气息深厚。
4. 荣禄(1836 ~ 1903),字仲华,号略园、田舍主人,諡文忠,满洲正白旗,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在戊戌变法、己亥建储、庚子事变中均扮演重要角色。
5. 爱新觉罗 · 敬信(1832 ~ 1907),諡文恪,清宗室,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甲午海战、庚子事变时均得重用。
6. 翁同龢(1830 ~ 1904),字叔平、声甫、訒夫,号瓶庵、松禅、玉圃、瓶笙,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状元。历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垂三十年。工诗文,擅画山水、木石、杂画。工书,称同、光间书家第一,名闻于时。
7. 徐用仪(1826 ~ 1900),字吉甫,别字筱云,一作小云,室名水竹居,浙江海盐(今属嘉兴)人。“庚子被祸五大臣”之一,与许景澄、袁昶并称为“浙江三忠”。历任大理寺卿、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军机大臣等。有《竹隐庐诗存》。
8. 张荫桓(1837 ~ 1900),字皓峦,号樵野,别号红棉老人,室名铁画楼,广东广州人。纳资入仕,1882 年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1885 年出使美、西、秘三国。1897 年出使英、法、德、俄。官至户部侍郎。戊戌政变后被革职流戍新疆,被杀害。
9. 张建勋(1848 ~ 1913),字季端,号愉谷,一号愉卢,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光绪十五年状元,授修撰,晋侍讲。光绪二十年云南乡试主考,光绪二十三年云南学政使,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三年黑龙江提学使。工诗文,善书法,著《愉谷诗稿》。
10. 黄绍箕(1854 ~ 1908),幼名睦钤,字仲弢、又字穆琴,晚号鲜庵,别署吻斋居士、斤竹山人、鱼羊山人、浮云末斋主人,浙江里安人。光绪六年进士,由翰林仕至侍读学士、湖北提学使,诰赠资政大夫。博学能文,精于金石书画之学。“戊戌政变”失败后,闻讯冒险告康有为,使康免于难,遂为荣禄所恶,辞官归里。
11. 汪鸣銮(1839 ~ 1907),字柳门,号郋亭,室名能自强斋、万宜楼,浙江杭州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任陝、甘、粤等省学政,曾主持河南、山东乡试。官吏、户部侍郎兼总理衙门行走。甲午中日战争后成为“帝党”重要骨干。因反对慈禧太后干政被革职,回杭主持诂经书院、敷文书院。
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获得在华巨大利益,进一步刺激其侵略野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895年6月22日,日本明治重臣林董卸去外务次官职务,任驻清公使。在华期间,林董与诸多大臣照会,其中曾就“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多次沟通,本册或即因此而书。是年9月22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辽南条约》认可四国协定,成为远东国际关系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更进一步刺激了战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册中内容具体包括恭亲王书文徵明跋《雨山图》(载《庚子消夏录》)、李鸿章节录《圣教序》、李鸿藻书王诜设色山水卷题跋(见载于《庚子消夏记》)、荣禄书苏轼《记半径》《与杨济甫》、敬信节录仲长统《乐志论》、翁同龢节录庾信《枯树赋》、徐用仪节录孙觌《鄱阳山水记》、张荫桓书杜甫《复愁》二首、张建勋节录黄伯思《东观馀论 论张长史书》、黄绍箕书自作《题王幼霞秋暮怀人图》诗、汪鸣銮书南宋吴琚《寿父帖》。
4440
严 复(1854 ~ 1921) 为外甥女何纫兰作 行书八言联
纸本 对联
识文 :露洗华桐烟霏丝柳,花销英气酒祓清愁。
款识 :为纫兰贤甥女慧鉴,几道复。
钤印 :侯官严复(白) 几道(朱) 鬼神守护烦撝呵(白)
说明 :严复外甥女何纫兰上款。
联语分别集自宋聂冠卿《多丽 李良定公席上赋》、姜夔《翠楼吟》词。
严复为作此书,当与鼓励何氏向学息息相关,俾何氏通过欣赏此作一併学习诗文、书法。何纫兰所藏严复多为精品,且大多端正秀丽,这不仅因为何纫兰自身喜欢行楷多过草书,也与严复对后辈的严格教导有关。
现存《严复集》所载致何纫兰信,多可见严氏指导其学习书法之语,作行楷当亦与何纫兰怪严复“草书难识”有关。相关记载有“吾儿书格甚秀,病若稍愈,宜置笔墨,于课馀略学书字,不宜懒简,但用铅笔也”“儿常怪吾草书难识,此数行学文待诏,他日流传,一段佳话也”“汝作字好用钢笔,懒耳,此习宜改,即不能用墨盒,用软墨毛笔,亦较愈也”“字帖,今送去赵松雪兰亭十三跋及文待诏千字文两种”等。
96.5×20.5cm×2
此为严复书赠甥女何纫兰行书八言联,联语分别集自宋聂冠卿《多丽 李良定公席上赋》中“露洗华桐,烟霏丝柳,绿阴摇曳,荡春一色。 ”以及姜夔《翠楼吟》词“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书法儒雅清新,宽博端庄。
上款人为严复外甥女何纫兰,严复胞妹子女,因其母早逝,从小由舅舅严复抚养长大,严氏对其视若己出,疼爱非常。对于何纫兰书法学习,也十分重视,多有指导。《严复集》有甚多关于严复对于何纫兰书艺的指导,包括购赠字帖、书学审美等。
局部
严复的深厚书艺,与其长年临帖有关。据考,其临习的书家,包括王羲之、孙过庭、褚遂良、颜真卿、苏轼、黄庭坚、赵孟頫等,而名帖则如《集王羲之圣教序》《蔡明远帖》、《唐太宗文皇帝哀册文》《书谱》《争座位帖》《淳化帖》等,规模颇大,得益于此,其书有右军潇洒之遗韵,鲁公沉雄之骨力。
其对何纫兰的书法亦多有指导,《严复集》中有类此诸多记载。如“吾儿书格甚秀,病若稍愈,宜置笔墨,于课馀略学书字,不宜懒简,但用铅笔也”“儿常怪吾草书难识,此数行学文待诏,他日流传,一段佳话也”“汝作字好用钢笔,懒耳,此习宜改,即不能用墨盒,用软墨毛笔,亦较愈也”“字帖,今送去赵松雪兰亭十三跋及文待诏千字文两种”等。
4441
严 复(1854 ~ 1921)、沈曾植(1850 ~ 1922)、樊增祥(1846 ~ 1931)、陈宝琛(1848 ~ 1935)为沈葆桢之子沈瑜庆作 贺寿书法四屏
洒金纸本 四屏
1917 年作
说明 :沈瑜庆上款。沈为沈葆桢第四子,官至贵州巡抚,曾主编《福建通志》。其夫人郑氏为林则徐外孙女。沈、郑伉俪同庚,1917 年同过六十大寿,诸家遂有“六十双庆”之谓。值得一提的是,沈、郑夫妇的大女儿沈鹊应,系“戊戌六君子”林旭之妻。
164.5×39.5cm×4
此为严复、沈曾植、樊增祥、陈宝琛等为沈瑜庆、郑夫人六十大寿所作贺寿书法四屏,作于1917年,行书端雅恬正,各有其美,洒金纸亦洋溢着喜庆,附有文物商店标签。
其中,严复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亦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影响殊为深远,其书亦诸多兼擅,为世宝贵。沈曾植于经学、史学、法学、乐律、佛学等,更是无一不通,时人谓之“清季第一人”,推为巨擘。其书法融汉隶,含北碑,可称三百年章草宗师,极缤纷离披之美。
严复书法条屏,局部
樊增祥工诗文书法,是“同光体”重要诗人,有“樊美人”之称。其亦曾任陕西宜川、渭南等县令,光绪二十七年,以道员升陕西按察使,光绪三十年,擢陕西布政使。辛亥革命后,其曾作为发起人,组织“超社”,又名“超然吟社”,而王仁东、沈瑜庆、瞿鸿机、陈三立、梁鼎芬、沈曾植等亦是社员。陈宝琛为“末代帝师”,谥号“文忠”,并追赠“太师”。书法亦佳,何振岱日记中,称其“八十高龄能作蝇头小楷,不让徵仲,可宝存也。”
上款人沈瑜庆为沈葆桢第四子,官至贵州巡抚,曾主编《福建通志》。其夫人郑氏为林则徐外孙女。沈、郑伉俪同庚,1917 年同过六十大寿,诸家遂有“六十双庆”之谓。值得一提的是,沈、郑夫妇的大女儿沈鹊应,系“戊戌六君子”林旭之妻。
4532
张大千(1899 ~ 1983) 罕见 1947 年成都日记册
线装本 一册(共十二页)
1947 年作
签条 :张大千笔记。乙卯年十月荷花世界密读,诗云题。钤印 :杨(白) 巴人(白)
鉴藏印 :杨(白) 巴人(白) 杨诗云印(白) 诗云(白) 杨子(白) 荷花世界(白) 渝州来龙巷杨氏印(朱) 杨子藏书画印(朱) 渝州杨氏家藏书画印(白) 巴人杨诗云所藏书画印(朱) 杨子之印(白) 羊(肖形印)
出版 :《张大千法书集》P171-176,巴蜀书社,1992 年。
说明 :杨诗云题签并旧藏,由其家属友情提供。
此为张大千丁亥(1947)年 8 月日记一册,12 页,为市场中难得一见的张氏日记稿本,出版于《张大千法书集》。
日记记录张大千 1947 年 8 月 17 至 24 日间的生活、创作和交游情况,谈到其重要藏品董源《潇湘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人溪山无尽图》、张即之书《杜诗二首》、唐太宗《屏风帖》、赵孟頫《九歌》书画册等,以及引起争议的《敦煌石室记》。
日记中谈到众多张大千师友、亲属,具体包括曾熙(先农师)、李瑞清、谢无量、何海霞、俞致贞、李佩秋、康和声、张采芹、余中英、林君墨、方叔轩、杨啸谷、周企何、黄季陆(四川大学校长)、谢雯波、杨孝慈(中央银行成都分行经经理)、萧翼之、李宏惠(容恢,李瑞清堂弟)、李承仙(李宏惠之女霞飞,常书鸿夫人)、黄凝素(张大千二夫人)、杨宛君(张大千三夫人)、张嘉德(八姪)、张心夷(张大千之子)、张保罗(罗儿即张心一,张大千之子)、张心瑞(张大千张女,张家第十女)、张心智(智儿、哑弗)、刘君礼、王学敏、隆国屏、肖建初、蔡佩珠(智园)、郁慕娟、郁慕莲、雷平轩、杜巽祥等。
日记当作于 1947 年,时张大千居成都城北昭觉寺。查《张大千年谱》,1945 年 12 月张大千于北平重金购得南唐顾闳中名作《韩熙载夜宴图》;1946 年 1 月又在北平购得清宫旧藏《宋人溪山无尽图》、北宋张即之书法《杜律二首》等一批极珍贵的古代名人字画 ;8 月,携夫人、学生等第三次游峨眉山 ;12 月在上海收郁慕娟、郁慕莲等“郁氏五姐妹”为女弟子 ;1947 年 8 月下旬,与杨孝慈等人蜀西之行归来,迁居成都城北昭觉寺。结合本件日记中记载与俞致贞等人的交往,以及 17 日记“约十九日迁入昭觉寺”,俞致贞为 1946 年 8 月随杨宛君入川,李承仙为 1947 年 9 月离开成都赴敦煌,可推测此日记应于 1947 年 8 月 17 日始记,至 8 月 24 日止。
日记中多记录张大千的书画创作、鉴藏活动,如 19 日“今日力疾作画,自晨至暮未尝休息,才得二三幅,筋力就衰,壮不如人,老可知矣”,20 日“嘱作楹帖二副,又为其居停贺渊如作减笔步图一幅”,21 日“为天水骑兵学校教员长胡竞生作山水一幅”,23 日“孝老遣人送子杰电报来,索画山水三幅、花卉三幅、扇册三四页以赠外宾”,24 日“晨起,整理去年在峨眉为无量所画三帧未竟之作”等,虽自言“壮不如人”,然而几乎每日皆在创作。且因其藏古代书画极为珍贵,常与人共赏,如“孝慈同翼之、半楼、子光、无量来,采芹同叔轩、中英、君墨、歗谷继,盖相约来观予所藏《潇湘》《夜宴》二图也”,时谢无量在成都居閒,此间交往颇多。
另,日记中两次谈到《敦煌石室记》,如 17 日记载“午间智园来,与商《炖煌石室记》”,23 日“晚与智园谈《炖煌石室记》如何排印”,可知张大千于 1947 年即有出版《敦煌石室记》之意,且已付之行动。
又,21 日记载“容恢先生之女霞飞来,为其父请助东下旅费二百万元,允之,然予此时正在难窘中,以先师文洁公之关係,自当力为设法也”,此中“容恢”即李宏惠,李瑞清堂弟,其女霞飞即常书鸿夫人李承仙。据《年谱》记载,截至 1947 年 8 月李承仙自四川艺专毕业前,其全家的生活费用均为张大千长期资助,足见张大千对先师李瑞清之敬重。
此外,日记记录了诸多美食和成都地标,谈到昭觉寺、中央银行、胜利餐厅、四马桥、东珠市二十三号、布后街、北新街、竟成园、西大街等。其中所及布后街房子,1947 年张大千与黄凝素离婚后归属于黄。
32.5×18cm(册)
此为张大千1947年(丁亥)8月日记一册,计十二月,出版于《张大千法书集》,为市场中难得一见的张氏日记稿本。考《张大千年谱》,可揣知此日记应于1947年8月17日始记,至8月 24日止,时张大千居成都城北昭觉寺。
日记中,多记录张大千的书画创作、鉴藏活动,并两次谈到《敦煌石室记》,此外,日记记录了诸多美食和成都地标,谈到昭觉寺、中央银行、胜利餐厅、四马桥、东珠市二十三号、布后街、北新街、竟成园、西大街等。其中所及布后街房子,1947年张大千与黄凝素离婚后归属于黄氏。
局部
1943年11月,张大千从敦煌回到四川,辗转住进昭觉寺并得到厚待。昭觉寺第十四代方丈定慧大和尚把御书楼大院分给他居住。在昭觉寺居住的4年时间里,张大千潜心研究绘画艺术,敦煌临摹的壁画几乎都是在昭觉寺整理的,也留下许多款识为昭觉寺的书画大作。同时这一期间,张大千所作人物画多以隐士自况,也可见其在昭觉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心境。
张大千女儿张心瑞亦有记载1947年夏张大千租借昭觉寺的西塔院的情景:“宛君姨、我和葆萝弟与父亲一同搬去,同去的还有外省来的门人何海霞、俞至贞、王慧男。几个家在成都附近的门人刘力上、罗新之、娄炯、龙国屏、胡梦痕有时也来昭觉寺,王永年、况锦华家境较困难,父亲让他们也住昭觉寺。”
此册日记除了记录张大千生活、创作和交游情况外,亦谈到其重要藏品董源《潇湘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人溪山无尽图》、张即之书《杜诗二首》、唐太宗《屏风帖》、赵孟頫《九歌》书画册等,以及引起争议的《敦煌石室记》。“五百年来一大千”,作为近现代画坛巨擘,张大千墨迹片纸惟珍,而日记对其生平、交游等有直接补阙之功,殊为难得。是册出版于《张大千法书集》,更显其珍。
4437
钱玄同(1887 ~ 1939)、周作人(1885 ~ 1967)、刘半农(1891 ~ 1934)题,王青芳(1900 ~ 1956)画 雄鸡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933 年作
款识 :不堪回首。癸酉王青芳为鸡年画鸡,芒砀山人,时一九三三雨窗。
钤印 :阿芳(朱)
题跋 :1. 徐鋐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有五德,首带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敌在前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信也。廿有二年八月七日,敬题青芳先生妙绘为鸡年画鸡,疑古钱玄同。钤印 :玄同之鉨(白) 疑古(朱)
2. 郑风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二语甚佳,实能写出极妙情景。今以奉题青芳先生妙画,亦正相称也。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五日,作人识于北平。钤印 :周作人(白)
3. 自有生民即有鸡,鸡鸣而起各孳孳。术分仁暴由人择,事必糊涂任我为。国难临头呼口号,倭刀加颈觅飞机。年年曰攘邻家一,敢诩咱们老麵皮。青芳先生自题妙画曰不堪回首,是忧国青年气概。玄同录徐氏说,是经师家法。岂明录郑风,是文人风度。余既无气概,亦无家法,更无风度,却因青芳善画,曾揩两幅之油,故以打油诗报之,愿其于艺事上努力加油也。创世纪上帝第五日造动物,第六日造人,故首句云然。二十二年九月卅日,半农刘复。钤印 :刘(朱) 刘复私印(白) 桐花芝豆堂大诗翁(朱)
出版 :1.《艺风月刊》第二卷第九期 P57,民国二十三年(1934)。
著录 :2.《周作人日记》下 P479,鲁迅博物馆藏,大象出版社,1996 年。
3.《安徽文献研究集刊 第二卷》P208,黄山书社,2006 年。
4.《刘半农传》P225-226,东方出版社,2007 年。
5.《王青芳》P165,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0 年。
6.《时风与艺风——< 艺风 > 月刊研究》P219,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 年。
展览 :7.“上海艺风社第一届画展”,上海艺风社,民国二十三年(1934)。
说明 :画作、题跋均作于 1933 年,适逢国难当头之际,诸人笔下多流露出对家国前途的担忧,可藉以管窥日寇兵锋日益逼近时北平爱国师生的典型心态。当年,中日签署《塘沽协定》,华北岌岌可危,风雨欲来。
画作传承有序。1934 年影印于《艺风月刊》。诸人所作诗文、题跋等见载于《刘半农传》,周作人作跋事并著录于其日记。周氏 8 月 25 日日记载“上午为半农及王青芳君题画”。
荟萃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三位新文化运动重要代表人物的手迹于一堂,在市场中非常少见。
跋文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诸人不同的个性。钱玄同跋最早,相对应付,可见其跳脱、诸事不挂怀的个性 ;周作人继之,引经据典,颇表对时局的担心,但寓深沉于平淡,可见其好用典故、出言含蓄之风 ;最后,刘半农创作打油诗,对作者、跋者的意思加以引申,言语最为激烈,“国难临头呼口号,倭刀加颈觅飞机”显然是对当局虚张声势、临阵磨枪表示不满。
1933 年,王青芳画《雄鸡图》,自题“不堪回首”,以雄鸡比喻中国,感慨民族危亡、家国破碎,不堪回首。此即刘半农题跋中所言“青芳先生自题妙画曰不堪回首,是忧国青年气概”。周作人引《郑风》“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暗指时局动荡。钱玄同引用前人称述鸡有五德句,或亦含激发中华民族内在美德以抵御日本之意。而刘半农自嘲既无王青芳之忧国青年气概,又无钱玄同之经师家法,更无周作人之文人风度,自作打油诗批判当局,以期知耻后勇。
134.5×32.5cm
此为1933年王青芳画《雄鸡图》,自题“不堪回首”,以雄鸡比喻中国,感慨民族危亡、家国破碎,不堪回首。是年,中日签署《塘沽协定》,华北岌岌可危,风雨欲来。画中,钱玄同、周作人、刘半农三人同年作跋,尤为难得。著录累累,附有早期出版,可谓流传有序。
王青芳(1900 ~ 1956),号芒砀山人,室名万版楼,又署万版楼主,安徽萧县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擅花鸟、山水、篆刻等,与齐白石情同手足,常与齐白石切磋画艺、品茶,并为齐白石治印多方。时与蒋雨浓、李苦禅、白铎斋称“京中四怪”。
王青芳《雄鸡图》,局部
钱玄同、周作人、刘半农题跋,局部
钱玄同、周作人、刘半农三人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代表人物,诸家墨迹齐聚一卷,殊为少见。其中钱玄同跋谓雄鸡有“五德”,分别为文、武、勇、仁、信,有激发中华民族内在美德以抵御日本之意。而周作人跋引《郑风》“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暗指时局动荡。刘半农跋称“青芳先生自题妙画曰不堪回首,是忧国青年气概”,更有诗“国难临头呼口号,倭刀加颈觅飞机”,表达对当局虚张声势、临阵磨枪的不满。三家之跋,文风、辞藻中亦可反映不同个性。
是作1934年影印出版于《艺风月刊》。诸人所作诗文、题跋等见载于《刘半农传》,周作人作跋事并著录于其日记。周氏日记8月25日载“上午为半农及王青芳君题画”。
4499
郭沫若(1892 ~ 1978) 为何成湘作 行书五言联
纸本 镜片
识文 :铁肩担道义,辣手做文章。
款识 :成湘同志属。郭沫若。
钤印 :郭沫若(白)
说明 :何成湘上款,委托人得自其家属。
抗战期间,郭沫若、何成湘曾共事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文化工作委员会。
99×34.5cm×2
何成湘(1900 ~ 1967),字鼓洲,四川宜宾珙县人。早年参加五卅运动。曾任全国学联总会执行委、秘书长,党中央组织部秘书,上海中央局组织部长等职。1930 年后,任中共满洲省委组织部长,代理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后冒险前往日军控制下的哈尔滨,会见哈尔滨市委书记杨靖宇,筹建反日救国会,组建东北抗日武装。建国后,历任政务院文委办公厅主任,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等职。
4436
陆小曼(1903 ~ 1965) 寒林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940 年作
款识 :寒林图。庚辰十月望日,写元人笔意,取其冷静清逸,亦余之所爱也。小曼写于曼卢,昌业先生雅正。
钤印 :陆(白) 小曼(朱) 止心楼(朱) 小蛮陆眉(朱)
签条 :寒林图。陆小曼。
99.5×30.5cm
陆小曼为徐志摩妻。擅绘画,演京剧。解放后,任职上海中国画院。此其1940年所作《寒林图》,淡雅设色,取元人笔意,画中未着一人,深山之中,崖石峭立,峰峦连绵,山石肌理皴法细密,近景处古木耸立,留白作溪面云烟,凸显群峰之浑厚雄伟,整作画面清幽冷逸,造诣不俗。
局部
上款人“昌业先生”或为杨昌业(1907~1998),中国现代农业气象教育家,中国农业气象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江苏无锡人,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研究会理事,北京市农业区划委员会顾问。193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先后在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厦门大学、南京临时大学等任教。1949年后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
4472
胡 适(1891 ~ 1962)、孔祥熙(1880 ~ 1967)、程 潜(1882 ~ 1968)、张 继(1882 ~ 1947)、白崇禧(1893 ~ 1966)、孙 科(1891 ~ 1973)、陈果夫(1892 ~ 1951)、吴铁城(1888 ~ 1953)、张道藩(1896 ~ 1968)等“国民大会”期间作题词册
纸本 画心(共二十帧)
1946 年作
说明 :宝生上款。
此为胡适、白崇禧、孔祥熙、王云五、邹鲁、程潜等 20 家作题词册,共 20 帧。诸件约作于 1946 年首届“国民大会”召开期间,当均为亲笔手书。
白崇禧、孔祥熙亲笔的手迹较为少见,多为代笔流传。
作者均为民国学界、政界代表性人物,具体包括 :胡适、白崇禧、孔祥熙、陈果夫、王云五、邹鲁、程潜、张继、孙科、张道藩、潘公展、谷正纲、吴铁城、张厉生、胡庶华、曾扩情、张知本、李文范、黄芸苏、孔庚。
1946 年,胡适交卸了在美事务后返国,7 月 5 日抵沪,同年出任北大校长并当选为国民大会主席团成员。《胡适日记》1946 年 11 月 15 日载 :“今天国民大会行开幕典礼”。出席制宪国民大会期间,胡与朱经农等204 人联名提出《教育文化应列为宪法专章》的提案。
国民大会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宪法和决定宪法实施日期,先后于 1946、1948 年两次召开。其中,1946 年大会任务为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又称“制宪国大”。大会设主席团和各种专门委员会。主席团由代表互选 31 人组成,其中推选 1人为主席,负责大会工作,并推定秘书长 1 人,协助主席团处理会务。各种专门委员会由国民大会组织,对各种问题进行审查和研究。
A4 大小
胡适
陈果夫
孙科
白崇禧
孔祥熙
4442
王国维(1877 ~ 1927) 为冯永轩所开书目 及罕见追悼会通知等重要资料
文稿 五页
1925、1927 年作
识文 :1. 《蓬莱馆地理丛书》,丁谦著。《元史译文证补》,洪钧,广雅丛书。康居。悦般。保塞之民。冉闵杀匈奴。
2. 史事、蹟,刘渊,《西域传》。钱竹汀,《考异》。
题跋 :王静安师墨蹟。在清华读书时,王师所开书目。钤印 :冯德清字永轩(白)
著录 :1. 《冯永轩文存》P389,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2014 年。
2. 《黄冈文史 第 19 辑》P200,政协黄冈市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2016 年。
3. 《旧年人物》P201-202,夏晓虹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年。
说明 :冯永轩旧藏并题跋。冯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一期毕业生、王国维学生。
此为王国维清华国学院时期手稿 2 页,及王氏殉节后清华国学院拟定追悼启事文稿 3 页,是王国维执教清华时的珍贵手迹及自沉后最早的时论文稿之一,意义非凡。
其中,手稿 2 页係为冯永轩写毕业论文《匈奴史》而作,时在 1925 年,既可见王氏对匈奴史料文献之熟悉,亦可见其指导学生的方式,颇为珍罕。书单一直为冯永轩妥善保管收藏,可知二人师生情谊之重,见载于冯永轩相关诸作。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冯永轩文存》载,1925 年“王国维在具体指导先生研究时,特开过一张书单,内含《蓬莱馆地理丛书》(丁谦著)、《元史译文证补》(洪钧、广雅丛书)等”,即指本稿。书目关乎钱大昕、丁谦、洪钧及相关著作、专有名词,可藉以管窥王国维对“四裔之学”和清代学术的熟悉程度,为其参预世界学术潮流的显徵。1925 年,冯永轩以同等学力考入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师从梁启超、王国维,专攻历史考据学,不久改“诸史中外国传之研究”。其毕业论文为《匈奴史,王国维为论文指导老师。该文是20 世纪较早的匈奴史研究专论,广获佳誉。
启事文稿 3 页,为清华在读研究院二、三期学生联名拟发,是罕见的王氏自殒后、清华国学院弟子缅怀乃师的珍贵见证,该稿与王国维手稿一同、由冯永轩珍藏数十年,未见冯氏著录之外的刊载,颇具史料价值。其中《咄咄逼人之殉节事件》文稿末有毛笔“致王正明世兄”字样。所及王正明,或系王国维子侄辈亲属。据冯天瑜(冯永轩之子,武汉大学教授)撰文《忆家藏条幅》回忆 :“王国维先生 1927 年 6 月 2 日自沉颐和园昆明湖,学界震悼。其时父亲已从清华国学研究院毕业,回武汉教书,啓事为清华在读的研究院二、三期生所拟并邮寄。这份啓事父亲收藏数十年,其间历经抗战等种种厄难而终得保全。”
所及“钱竹汀,《考异》”,指钱大昕之《廿二史考异》,与《蓬莱馆地理丛书》《元史译文证补》《汉书 · 西域传》等皆为研究匈奴史书目。所书“康居”“悦般”“冉闵杀匈奴”“保塞之民”等,应为在涉及相关论题时,王国维为冯永轩研究匈奴特地标注的重点瞭解内容或方向。
“保塞之民”可指居边守塞之民 ;或指降附汉廷之蛮夷,居于边塞附近,依塞自保,亦助汉守边塞“冉闵杀匈奴”即冉闵颁布的‘诛胡令’,大肆屠杀胡人,后恢复汉人统治,建立冉魏政权。“刘渊”为十六国时期汉赵开国皇帝,匈奴人。“康居”指康居国,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西汉时臣服于匈奴和大月氏,永元九年后北匈奴西迁康居,原康居人被迫南迁。北匈奴西迁康居后留下的部落老弱病残后与乌孙人、高车人融合,魏晋南北朝时建立“悦般”国。
手稿 :19.5×13cm 13.5×9.5cm 印稿 :31×28cm×2 27.5×17cm
冯永轩(1897 ~ 1979),名德清,字永轩,亦作永宣,以字行,湖北黄安人,历史学家。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一期毕业。先后师从黄侃、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任安徽师范学院、西北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师范学院教授。
4426
顾颉刚(1893 ~ 1980) 致陈懋恆、赵泉澄有关治学及人生自我剖白等重要信札三十通
信笺三十通四十六页(带信封七枚)、文稿一页
1931 至 1969 年作
出版 :1. 《顾颉刚书信集 卷一》图版页,中华书局,2011 年。
著录 :2. 《顾颉刚日记 第二卷》P489、491,台北联经出版社,2007 年。
3. 《顾颉刚日记 第三卷》P60、77、166、214、312、501,台北联经出版社,2007 年。
4. 《顾颉刚日记 第四卷》P97、238,台北联经出版社,2007 年。
5. 《顾颉刚日记 第七卷》P80、108、425、590、729,台北联经出版社,2007 年。
6. 《顾颉刚日记 第八卷》P48、227、376、416、568,台北联经出版社,2007 年。
7. 《顾颉刚日记 第九卷》P25,台北联经出版社,2007 年。
8. 《顾颉刚日记 第十卷》P31、123、151、780,台北联经出版社,2007 年。
9. 《顾颉刚日记 第十一卷》P151,台北联经出版社,2007 年。
10. 《顾颉刚书信集 卷二》P413-416、418-420、422-429、431-435、437-442、445-447,中华书局,2011 年。
说明 :赵泉澄、陈懋恆夫妇上款并旧藏,由其家属友情提供。其中一通为其子赵之华、赵之云上款。赵氏夫妇均为顾颉刚燕京大学时的学生。1928 年,陈懋恆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历史系,成为顾颉刚的入室弟子,被顾誉为“一代才女”。顾颉刚晚年甚至希望由陈氏帮助其整理笔记,暗含託付身后文献整理之意。
此为顾颉刚信札 30 通 46 页、文稿 1 页,围绕治学、人生规划和感想而作,作于 1931 至 1969 年间,即陈懋恆燕大毕业以至去世,具可见顾与赵氏夫妇维持终生的师生情谊,对瞭解顾氏事业、交游和内心世界颇为重要。
信件均完整收录于《顾颉刚书信集》,著录于顾颉刚日记,包含集中二人最早和最晚的通信。其中一通落款“顾铭坚”,非常少见。具体有 :陈懋恆、赵泉澄夫妇上款 29 通 45 页、文稿 1 页,赵之华、赵志云上款 1 通 1 页。其中毛笔页有 35 页。
信中直接提到毛主席、萧公权、王崇武、范文澜、邓之诚(文如)、谭其骧、侯外庐、聂崇岐、朱士嘉、冯家昇、姚从吾、吴世昌(子臧)、李鼎声(平心)、吕叔达、曹未风、吴泽、卿汝楫、高君珊、丁君匋(大中国图书局经理)、姚绍华(中华书局总局图书馆馆长)等人,以及《禹贡半月刊》《地图底本》《清代地理沿革表》、禹贡学会申请中英庚款补助金事,整理校对《史记》《资治通鉴》《尚书》,陈著《明代倭寇考略》《春秋考异》,乃至改写吕叔达《中国上古史演义》等著述和事件。
其中,顾颉刚民国时期所作信札均围绕陈懋恆的学业以及未来的学术规划而作,陈懋恆代表作《明代倭寇考略》《春秋考异》等均完成于此期间。1933 年,因陈懋恆申请研究所奖学金失利,顾提议将《明代倭寇》“继续研究,加以修改”,可于《燕京学报》专号中发表,“则研究所之奖金额固不难于稿费中得之”,并嘱陈懋恆“学问之事,不进则退,愿益奋厉向前,勿以小挫自馁”,“以女士根底之切实,思想之缜密,但得作长期之研究,必无不成功之理”。在顾颉刚的鼓励之下,陈氏《明代倭寇考略》于 1934 年 6 月在《燕京学报》专号中发表 ;1934 年 3 月 4 日信言“《禹贡半月刊》,今虽无足重轻,只要地图能出版,则将来可做之事儘多”,所及“地图”即《地图底本》。编绘《地图底本》是禹贡学会的一项重要工作,由顾颉刚、郑德坤编纂,吴顺志、张颐年绘制,谭其骧校订,1933 年 3 月开始,至 1934 年 4 月完成 39 幅,顾颉刚当时以为此地图很快即能出版,因此在信中颇为乐观地说到“只要地图能出版,则将来可做之事儘多”。然而经谭其骧审定之后,至年底时能够付印的仅 12 幅 ;1936 年 7 月 9 日致赵泉澄信提及禹贡学会申请中英庚款补助金事。此时正是禹贡学会成立不久,赵泉澄、冯家昇均为学会专业研究员,顾颉刚向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申请补助,作为学会设置各项工作人员以及开展工作之用,后共得补助款一万五千元。
新中国成立后信札则著重记录顾颉刚一边努力适应新社会,一边努力做学问的竭蹶历程,含内心独白——“刚自幼脱离现实,无政治兴趣。不幸强敌见侵,激于义愤,颇有请缨之志,而认识不真,误入歧途,致有不磨之玷。解放后自分安于落伍,但求有以餬口,而政府念其微技,招之入都。北京政治空气浓厚,不许安心业务,欲从事马列主义,则年事已长,前读后忘,加以人事横集,迄不得定为日课,苦痛既甚,疾病随之”“所憾者,一生遭遇过于动荡,所研究之若干问题,或有稿而未写定,或但蕴蓄于心而未写出,有似蚕之未作茧,不愿赍志以没耳”。
1954 年,顾颉刚被调往北京,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担任毛泽东交办的《资治通鉴》点校工作的总校工作。1955 年 8 月 23 日在信中说“为了薪水不够开支,不得不挤出时间做些业馀的工作,因此接受了中华书局的约,替他们标点《史记三家注》,并加以校勘”。经济困窘,又工作繁忙,日日开会发言,顿感疲惫不堪,顾氏在信中向陈氏抱怨,“这样穷、忙、病三位一体的生活,我实在过不下去,但既在组织,又怎可脱离!因此,只得咬紧了牙齿苦撑下去”。
到 1958 年 4 月再给陈氏信中,顾氏态度已然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谓“生当此日,必应整齐步伐,以同登社会主义大道,否则便为时代所淘汰,无倖免之道也”“特我辈自旧社会来,不能无旧社会之习气,非施改革则步伐不齐,是以不惜用严厉之手段以为教育”。建国初期因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转变,以及世态炎凉的巨大落差感,加之繁忙的工作,一度萌生的“隐居思想”因身处“只能促进,不能促退”现今社会皆成“幻念耳”。
但当运动更进一步时,顾氏已经开始敏感地感受到此次运动不同之前的影响力。1965 年 1 月 21 日信中提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之下,空气已变,个人工作已不当谈”,并预言“此运动须绵延七年,刚宿稿恐已不能及身正定,在此大时代中正不必琐琐为个人考虑也”。
但无论其政治态度如何转变,在学术研究上,顾氏依然秉持一贯以来的态度,校注《资治通鉴》,整理《史记》《尚书》等工作紧步进行,并邀请陈氏改写吕叔达“中国通史演义”,将原稿中上古部分 10 万字扩写为《中国上古史演义》20 万字,交大中国图书局出版,该书成为建国以后陈氏的代表作,后多次再版。
约 A4(大多数)
局部
陈懋恒(1901 ~ 1969),又名珊,字穉常,号荔子,福建福州人,历史学家。陈宝琛二弟宝瑨之女。1928 年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师从顾颉刚和钱穆,在京期间撰著《明代倭寇考略》《春秋考异》。先后执教于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上海美专等校,与中国女子画会陈小翠、陆小曼、周炼霞等女画家交往甚密。
赵泉澄(1900 ~ 1979),浙江嵊县人,历史学家。毕业于燕京大学,在校期间任学生会主席,师从顾颉刚和钱穆。曾供职于燕京研究院、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著有《清代地理沿革表》
4452
邬达克(László Hudec,1893 ~ 1958) 罕见抗战时期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今向明中学)东侧改建工程建筑文献
文稿 约六十五页
1937 年作
参阅 :1. 《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P145,华霞虹、乔争月等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年。
2. 《邬达克》P184,[意]卢卡 · 彭切裡尼等著,华霞虹等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年。
3.《向邬达克致敬》P271,方毓强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 年。
4. 《立体音符 · 城市景观 - 邬达克与上海建筑》,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等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年。
说明 :邬达克是民国上海最为先锋派和高产的建筑设计师之一,被誉为“摩登海派建筑审美的缔造者”“塑造民国沪上城市灵魂的人物”,1918 至 1947 年间他经手并建成包括诺曼底公寓(今武康大楼)、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圣玛丽亚女校(今市三女中)等在内的五十馀个项目,过半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此为邬达克及其建筑设计事务所于“七 · 七”事变前后,为震旦女子文理学院(Aurora Arts and Science College for Women,今向明高级中学)建筑东侧美国圣心女修会校舍(Convent of the Sacred Heart,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办公楼)工程改建项目而设计的钢筋混凝土使用比例、用量演算稿一册,约六十五页。
此番邬达克本人及建筑事务所相关手迹资料乃是市场首现,甚为难得。稿件封面上钤有“邬达克”(L. E. Hudec Architect 邬达克)专用章,“Office Copy”章则表明此稿係建筑事务所办公室自留备份。标题以黑色油性笔书写“用于圣心女修院校舍东侧建筑改建工程的钢筋混凝土演算稿(R.C. Calculation for the College of the Sacred Heart for Altered East Part Building)”,又有铅笔标注“交给法租界公董局消防队,1937 年 7 月 27 日(Send to F.M.C.,July 27th,1937.)”,可见此演算稿的主要目的是将校舍改建工程的钢筋混凝土方案提交给上海法租界最高决策咨询机构—公董局(Conseild'Administration Municipale de la Concession Française de Shanghai,简称 F.M.C.)进行施工安全审批或者消防备案。
本工程为邬达克在华最后作品之一,可谓其辉煌建筑师生涯的一抹馀晖。上世纪 20 年代初至 30 年代中期是邬达克最为高产的黄金时期,但“七 · 七”事变后由于上海战事影响,建筑业迅速萎缩,其作品产量质量均呈断崖式下滑,后期设计工作甚至委托给工程监理埃吉科夫(L. L. Egikov)和助理设计师马特劳伊(B. I. Matrai)。
翻开稿件,每页页眉均有项目名称“圣心女修院校舍东侧建筑改建工程的钢筋混凝土演算”及具体日期,整个项目自 1937 年 6 月 18 日始,至 7 月 20 日止。
首页先强调四点备注 :(1)採用德国克虏伯公司(Krupp)的“益斯得”(Isteg)钢筋提供张力 ;(2)受压缩水平为正常 ;(3)在受压情况下只可使用钢筋混凝土 ;(4)N、P、K 等诸项函数代表的具体数值(在随后“主楼梯的典型设计及梯级设计”栏目中再次重申此备注)。
此后正文分别依次从“礼拜堂楼顶的框架结构规划”、“修道院楼顶的框架结构规划”、“水平面(+46'-0”)的框架结构规划”、“(东北角)主楼梯的典型设计及梯级设计”(再次重申备注,混合比 1:1:2)、“(通用)水泥混合比 1:2:4”、“礼拜堂地面框架结构规划”、“(校舍)一楼框架结构规划”、“立柱及各立柱结构规划”、“地基规划”(各立柱基脚条件计算见“F1”页)、“塔楼规划”、“水平面 86' 至 97' 上典型的塔楼地面规划”、“水平面 79'0 至 70'0 上典型的塔楼地面规划”、“升降机电机室地面规划”、“二楼、一楼、地面层和地基钢筋混凝土使用总情况”共十三个方面进行演算。下分各个具体编号的“悬柱”、“横梁”、“椽”、“横楣”、“石板坯”、“拱肋”、“承重比”、“各楼层棚顶”小标题,加之公式数据,以便于前后各部分相互呼应比较,如“礼拜堂楼顶的框架结构规划”中“横樑 RG4 数据与 RG3 相同,RG5 亦同 RG3 相同”,“地基规划”中“立柱 C1 的基脚条件和立柱 C03、C04 相同”等等。值得关注的是,“水平面(+46'-0”)的框架结构规划”栏目下的“石板坯 3FA”、“椽 3F1、3F2、3F3、E1、3F6 至 3F4、3F7 至 3F5、3F18 至 3F19、3F14 至 3F15、3F21 至3F22、3F23 至 3F24”;“(东北角)主楼梯的典型设计及各级楼梯设计”栏目下的“石板坯 MSA、MSB 及随后其他各梯级、MSC”;“(通用)水泥混合比 1:2:4”栏目下的“椽 3F16、3F17、3F13、3F11、3F12”,均用红色彩铅著重标出,或为法租界公董局所作,对以上诸部分的钢筋混凝土用量比例存疑。在通常情况下,整个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改建工程採用的通用水泥混合比例是 1:2:4(水 :砂 :骨料比例 1:2:4),但在如楼梯梯级等强度要求不高的部分则切换为 1:1:2。
在主楼梯、地面横剖面等部分,皆配有工程师手绘按比例缩小示意图多幅,根据对照稿件随附的资深绘图员斯拉斯科夫(L.L.Slaschov)手书砖墙演算便笺,可推测此项目的绘图工作或由其担任。邬达克 1930 年代后期逐渐不再直接参与设计项目的绘图、工程监督等工作,均委託其最亲密的助手埃吉科夫(L.L.Egikov)、马特劳伊(B.I.Matrai)、斯拉斯科夫(L.L.Slaschov)等完成。
震旦女子文理学院 1937 年 9 月正式开学,名义上挂靠震旦大学并由胡文耀校长兼任院长,实际隶属于 1926 年创建的美国圣心女修会,是圣心会在中国天主教区内创建的唯一女子大学,因此本件仍以“圣心女修院校舍”(Convent of the Sacred Heart)称之。该校教务长、教导主任均为美国修女,并以英语
授课。学院的设计工程由沪上天主教领袖、震旦大学校委会成员陆伯鸿介绍予邬达克,所需款项均出自陆伯鸿组织的慈善活动,邬达克亦本著同样的精神,不取分文。该校建筑以两部分构成 :东侧的原圣心女修会校舍(1952 年划归社科院,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办公楼,亦即本工程演算稿的改建对象),
西侧为邬达克设计与之毗邻的新楼,东西两侧在三四层贯通。邬达克设计西楼时,将旧东楼一併规划改造。旧楼改建最终于 1939 年全部竣工,末两年的设计监督工作由可靠的老同事埃吉科夫、马特劳伊负责,邬达克本人则远走欧美躲避战端。
29.5×23cm(册)
拉斯洛 ·邬达克(László Hudec,1893 ~ 1958),匈牙利籍现代主义、芝加哥学派建筑设计师。善于采用现代建筑风格中钢筋水泥骨架加实用主义的构造,早年使用零星古典点缀,侧重建筑的折中主义。设立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后风格偏向装饰主义先锋设计。毕业于匈牙利皇家约瑟夫理工大学(现布达佩斯理工大学)建筑系,1916 年当选匈牙利皇家建筑学会会员。1918 年流亡至上海,在美国克利洋行建筑事务所任助手。1925 年开设私人建筑设计事务所。从 1918 年到 1947 年间邬达克在上海接手建成项目 50 馀个(单体建筑超百幢),其中 25 个项目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以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诺曼底公寓(今武康大楼)、圣玛丽亚女校(今市三女中)等最为著名。
▲ 同古堂坚持原创
感谢关注并欢迎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观书时自得新解,作事便应同古人
文:林妹妹,图:西泠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