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收藏中,因乾隆皇帝雅好书画,乃倾尽朝野之力,遂天下佳构名篇、古籍善本几乎尽入其箧藏。其中,《石渠宝笈》藏画,《天禄琳琅》藏书,所藏之巨亦可谓璀璨绚目,洋洋大观,为宫廷收藏之典范。此后,嘉庆皇帝又秉承其遗志,则规模析而弥精,恢而愈富。
《石渠宝笈》与《天禄琳琅》均始于乾隆九年(1744),几经编撰,乃为集大成之旷古巨著。其中,《石渠宝笈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计44卷;《石渠宝笈续编》编撰于乾隆五十六年至五十八年,计八十八卷,目录三卷;《石渠宝笈三编》嘉庆二十年编撰,计28函,112册。此三编所收录名作逾万卷之多,既博且精,远非前代诸谱循名著录者可比,诚恢宏也。
此外,著录于《石渠宝笈》的书画,除了绘事精湛,传承可考外,所钤帝王玺印亦有一定规制,宝玺印色又朱红璀璨,往往亦有皇帝御笔题跋,无疑彰显着“煌煌”盛世气象与“熠熠”皇家威严、宫廷气派。书中所录作品大多流传至今,分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而能流通于市常者,殊为鲜少,皆可称精稀妙品,为藏家所推重,亦不吝巨资购藏。
《石渠宝笈》合编
此次,北京银座国际拍卖中国书画板块,征得“余省(1692-1767)鱼藻图”、“嘉庆皇帝 御笔德楞泰奏报潼河大捷诗”,皆著录于《石渠宝笈》,可谓赫赫宫廷瑰宝,洵为可珍。前者淋漓尽致地呈现清代顶级宫廷画家秀逸疏简的笔墨,寓意题材俱佳,饱有文雅之气与生机,乾隆皇帝御题,以志欢喜;后者为嘉庆皇帝御笔,书法精湛,欣闻大捷的喜悦之心亦溢于纸端,曾宝藏于养心殿,可知其重。
乾隆皇帝(1711-1799)
嘉庆皇帝(1760-1820)
石渠宝笈、乾隆御题——余省“鱼藻图”
设色笺本 手卷
款识:臣余省恭画。
钤印:余、省
乾隆御题:菁藻琳池缛,连行戏众鱼。至清安用彼,知乐亦欣余。癸酉御题。
钤印:齐物、清吟寄遐思
鉴藏印: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鉴赏、静宜园、古稀天子、瀛堧阁鉴藏章
题签:清余鲁亭鱼藻图。乙巳年六月,庄严。钤印:酒后
28.5×157.5 cm 约4.0平尺
著录:
1.《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七)》第4104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年。
2.《御制诗二集》卷三十八 第25页,见《御制诗文全集》第三册 第101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3.《清宫内务府嘉庆十三年静宜园各殿陈设档案》记载“境与心远殿……南间中设.……高宗纯皇帝御题手卷三卷:张宗仓雪景手卷、余省鱼藻图手卷、徐扬摹黄公望笔意手卷。”
4.《国朝院画录》卷二,见《历代书画辑录》第一册第400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5.《历代著录画目》第93页,福开森编,台北,198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93 年亦出版此书,本条目据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7年第二次印刷本)。
说明:庄严题签。庄严(1899-1980),江苏武进人,出生于北京。1919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毕业,留校任职国学研究所,并参与善后委员会清点故宫文物事宜。1925年起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馆长、副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押运故宫文物去四川。1948年受命运文物去台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1959年任中国文化学院艺术研究所所长。
余省《鱼藻图》(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石渠宝笈》中,著录余省画作计有37件,可知其受乾隆宠爱之深。余省(1692-1767后),字曾三,号鲁亭,江苏常熟人。其出身于书画之家,《常昭合志稿》卷三十二载:“余珣,字荀若,号荆山,善写生,师邱庆馀而自成一家。弟璜亦工人物。子省,字曾三,蒋文肃荐入画院,同值九人,省恩遇最优,赏赉频数。在苑三十年,以老告归。”
《清史稿》列传中亦载:“余省……善写生,能得花外之趣。同时杨大章,亦赋色修洁,可与邹一桂颉颃,花鸟以二人为最工。”
《读画辑略》又记:“余省……居停海尚书望家二十余年,未尝见其疾言遽色。善花鸟、草虫,曾受业于蒋文肃公,其工致者,固嫣然如生,其点笔者,更洒然散朗,一时名辈,鲜有其俦,恭奉内廷,后引老归拂水。”
据上可知,其弟余穉亦擅绘事,工花鸟,画作别出新意,与兄余省同供奉内廷。此昆仲二人未入宫廷前,曾为内务府大臣海望家门客,同时亦受业于内阁学士、花卉名家蒋廷锡。二人笔墨,所作翎毛、虫鱼皆造型生动传神,设色清丽古秀,可谓栩栩如生,且尤以兄余省为甚,可与邹一桂相颉颃。
余省《鱼藻图》,局部
据乾隆二年六月二十七日《清档·记事录》载:“内大臣海望将画画人余省、周錕、余穉三人恭画绢画六副并伊等职名缮写折片,交太监毛团等转奏,奉旨:着令此三人在咸安宫画画处行走。钦此。”可知乾隆二年(1737)六月,余省被内大臣海望推荐入宫,供奉于咸安宫画画处,时其46岁,正值其画技成熟之时。
又乾隆二年《清档·记事录》记:“七月十二日,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世杰、高玉传旨:着传与海望,将画画柏唐阿王幼学除所食二两钱粮,再新来画画人余省、余穉、周鲲等三名,每名每月赏给钱粮八两。钦此。”则可见余省深受皇恩,为乾隆皇帝赏识,故以“新人”身份,每月可得“钱粮八两”。
对比《清档·如意馆》《清档·杂录》所载,其余宫廷画家如方琮、金廷标等入宫时,钱粮不过六两,即使是自雍正年间已入宫的画家如陈枚、孙祜等,亦仅十一两。
此外,乾隆八年(1743)七月八日《清档·记事录》又载:“司库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传旨:画院处画画人等次,金昆、孙祜、丁观鹏、张雨森、余省、周鲲等六人一等,每月给食钱粮银八两、公费银三两;吴桂、余穉、程志道、张为邦等四人二等,每月给食钱粮银六两、公费银三两;戴洪、卢湛、吴棫、戴正、徐焘等五人三等,每月给食钱粮银四两、公费银三两。钦此。”则将入宫仅六年的余省,与丁观鹏、周鲲等,列为“第一等”画人。
之后,乾隆皇帝又将余省的画作列为“头等”收藏、装裱等,此皆可见余省画艺之高,又深受喜爱。
余省《鱼藻图》,局部
此余省所绘《鱼藻图》,宣德笺本,设色,绘游鱼九种于藻荇之中,杂以虾蚌蟾蜍。卷末款识:“余省恭绘”,钤“余”、“省”二印。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篇》。
著录信息
卷上乾隆御题诗一首:“菁藻琳池缛,连行戏众鱼。至清安用彼,知乐亦欣余。癸酉御题。”钤印:“齐物”、“轻吟寄遐思”。乾隆七玺全,另钤有:“古稀天子”和“静宜园”二印。“癸酉御题”知为乾隆十八年(1753),诗文著录于《弘历御制诗集》二集卷三十八。
乾隆皇帝御题诗
乾隆皇帝御题诗著录于《弘历御制诗集》二集卷三十八
乾隆皇帝曾数度题诗于余省画卷。摘录数则,以窥其对余省精湛绘事之盛赞有加,如称画中有诗,亦或写生传神等。
其中,题余省《菊花》,诗云:“能知画外趣,堪作画中诗。”题余省《仿宣和三思图》,诗云:“余省写生手,仿摹亦称颂。稍命展扩之,宛见薪传火。”题余省《杂花草虫》卷,诗云:“写生有如此,传神亦云得。”
而此《鱼藻图》,诗“至清安用彼,知乐亦欣余”则是“知鱼之乐”也。《庄子·秋水》中《知鱼之乐》篇,有超然物外,相忘于江湖之逸趣。又《逍遥游》中,“游”之放浪形骸,生云外之志,亦得文人之思。故“游鱼之乐”即澄明与洒落也。此外,“鱼”与“余”谐音,亦得“年年有余”寓意,有美好祝福。
余省《鱼藻图》,局部
《鱼藻图》中,“鱼藻”语出《诗经·小雅·鱼藻》:“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
意即颂赞周王饮酒之平和安乐,原有君民同乐之意,北宋《宣和画谱》专辟“龙鱼”一门。而历代官窑瓷器中,以“鱼藻”为纹样者,亦是不乏,如莲池游鱼,水波游鱼,水藻游鱼等。
余省《鱼藻图》,局部
此作,九种游鱼徜徉藻荇之中,或大或小,或单或双,或三、五追逐,鱼水相融,各尽其态,甚为惬意,令人神往此间游弋逐戏之乐。
画中众鱼,则或觅食,或受惊吓而作往下俯冲状等,极富生机,又唇须可见,鱼嘴微启,鱼鳍直立,鳞片则用细笔勾出,且的前深后浅变化,焦墨点睛,鱼尾轻灵,即是鱼鳃也以细笔勾勒,足见余省写实画艺之高。水草随波晃动,上浓下淡,甚为逼真,又落英飘落,浮萍点点,间作一虾或青蛙,点缀其间,更滋生趣。
全卷,笔墨疏简精到,行笔挺秀酒脱,形象饶有韵度,意趣悠然而生,具有秀逸爽放,天然无饰之艺术面貌。其中,各鱼有大小之分,似暗寓君臣之尊卑,尤是卷末所绘鳜鱼,则如此片水域之王者,大尾上翘,四鳍舒展,霸气十足。
余省《鱼藻图》,局部
清宫内其余画家,如郎世宁、马文麟等,也作有“鱼藻图”,但生意盎然、恬静清新如本幅者,当可谓罕有其匹。另有宋范安仁《鱼藻图》、恽寿平《蓼汀鱼藻图》、明缪辅《鱼藻图》,亦难及是卷“如鱼得水”之韵欢快。而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刘寀(宋)《群鱼戏荇图》,与本卷笔墨有异曲同工之妙,可玆比较。
参阅:刘寀(宋)《群鱼戏荇图》,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考《清宫内务府活计档案》乾隆六年载:“本年七月初三日首领李久明持来群鱼戏荇图一卷,说太监毛团传旨着余省照临一卷,钦此”,可知余省曾奉旨临摹刘寀(宋)《群鱼戏荇图》,画作于乾隆七年春完成,亦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篇及《国朝画院录》,乾隆御题:“渺渺水云乡,文鳞乐趣长。唼波随所适,戏荇忽相忘。”
而本幅《鱼藻图》,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皇帝御题,结合《石渠宝笈》初篇完成于乾隆十年(1745),本幅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篇》,故可揣知其应约作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至十八年之间,即余省54-61岁之间。
这一时期余省已入宫供奉数年,得以遍览宫中名迹,又应与诸如郎世宁、丁观鹏、孙祜等时有交流,画艺更得以精进。相较于刚进入宫廷时便已受乾隆赏识之画艺,更是不可同日而语,谓之臻境亦不为过。
石渠宝笈鉴藏印 与 乾隆印谱对照
是卷中,“古稀天子”玺印,可见乾隆皇帝对此画之喜爱,年至古稀时,仍多次赏玩。乾隆二十二年(1757)九月,余省以“展视父母坟茔”为由,出宫返乡,此后未归。料想乾隆展此画卷时,亦当睹物思人,慨思良多。
而所钤“静宜园”则可知,是卷曾收藏于乾隆帝十分青睐的香山行宫静宜园中。《清宫内务府嘉庆十三年静宜园各殿陈设档案》亦记载:“境与心远殿……南间中设.……高宗纯皇帝御题手卷三卷:张宗仓雪景手卷、余省鱼藻图手卷、徐扬摹黄公望笔意手卷。”乾隆十年,其敕命在香山修建静宜园,建成二十八景。乾隆十二年(1747)香山行宫更名为静宜园。
其《御制静宜园记》,曾云:“乾隆乙丑(乾隆十年)秋七月,始廓香山之郛……予始往游而乐之。自是之后,或值几暇,辄命驾焉。盖山水之乐不能忘于怀。”此间“山水之乐”与余省《鱼藻图》“游鱼之乐”可谓相得益彰也。
香山行宫“静宜园”
香山行宫“静宜园”
卷中左下钤有“瀛堧阁鉴藏章”,传此印为王福庵所刻,暂不可得知。另有王韬(1828-1897),曾有《瀛堧杂记》六卷,所记皆为沪上之擅画者,于沪上文人、名流与艺术家之身披轶事记述尤详,或可作参考。
乾隆皇帝御题余省《花雉图》轴中,有诗云:“法常写生擅流辈,草草但取无人态。徐黄胶粉复太工,院本习气刻楮同。余省权衡得其中,理趣神解参无穷。”其中“法常”为南宋著名画僧,“徐黄”则是五代时期分别代表野逸和富贵风格的花鸟画家徐熙与黄筌。乾隆皇帝认为诸家画作各有得失,只有余省能得“理趣神解参无穷”的境界。
综上,《石渠宝笈》著录之余省作品,现身于市场者,可谓寥若星辰,《鱼藻图》更仅此一件,而如是作之精,且虽经多年流传,卷幅内部仍基本保存清宫旧貌,庄严题签,殊是难得,诚可珍也。
横屏欣赏全图
石渠宝笈、嘉庆御笔——潼河大捷诗
手卷 水墨纸本 1800年作
钤印:嘉庆御笔之宝、洗尽尘氛爽气来
藏印:养心殿宝、嘉庆御笔之宝、宝笈三编、石渠宝笈所藏、江氏珍藏、子孙永宝
引首:施甘洗甲。
钤印:嘉庆御笔
题签:御笔德楞泰奏报潼河大捷诗。
清宫玉质别子镌:嘉庆御笔,德楞泰奏报潼河大捷诗。
款识:参赞德楞泰奏报,痛剿抢渡潼河贼匪,……嘉庆五年庚申孟夏月上浣,御笔。
引首:28×75cm;本幅:28×190cm.约4.8平尺
出版:《翰海十周年·书画卷》,第12-13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著录:1.《石渠宝笈三编》,《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第9册,第721页,上海书店,1988年版。
2.《御笔德楞泰奏报潼河大捷诗(文)》收录于《清颙琰(嘉庆)诗初集》第27卷。
引首“施甘洗甲”
引首“施甘洗甲”其意为战乱平息后,加惠甘雨,洗净甲兵,百姓可以修养生息,彰显国威。嘉庆皇帝即位后,如吏治、河漕、兵事等困事,皆是迫在眉睫。尤以“兵事”首当其冲。彼时纷乱叠起,如川楚陕白莲教、天理教起义、蔡牵的海上之乱等,使得朝廷陷入内患的境地。
而白莲教的爆发,前后持续九年,席卷湖南、四川、甘肃等多个省份,清廷虽取得胜利,却损兵折将,费钱数以亿计,因此大伤元气,从此由盛而衰。而此“潼河之战”是能否彻底平息白莲教的重要转折点,为此嘉庆皇帝可谓殚精竭虑。
嘉庆皇帝 御笔德楞泰奏报潼河大捷诗,局部
嘉庆皇帝 御笔德楞泰奏报潼河大捷诗,局部
笔者考,嘉庆曾下旨说:“着德楞泰、勒保查明该县系属何人,一面奏闻一面即在贼匪抢渡地方正法……或竟系该船水手为贼济渡,亦当查明一并正法。”又云:“检查魁伦前此奏到,图内潼河(今涪江)南面尚有河一道,所绘图形虽不及潼河、嘉陵江之大,并未注有河名……著查明潼河南面小河系属何名,附便具奏”。即可见其对“潼河”之关注与重视。
此外,因作战不力,嘉庆皇帝将四川总督魁伦降为三品顶戴,诏责严守潼河,并警示说:“此尔生死关头也!”然是年(1800)四月,魁伦再次因错失战机,而被嘉庆皇帝直接赐死。
嘉庆皇帝 御笔德楞泰奏报潼河大捷诗,局部
幸而约十余天后,德楞泰指挥得当,又血战破之,斩敌数千,遏制住白莲教势如破竹的攻势。所以,当接到“潼河”捷报时,嘉庆皇帝久悬于心的“国事”,终于可以暂歇,作诗云:“四载黎元受厄深,愿消劫运施甘霖。稍赎予罪成考志,益凛持盈保泰心。”可窥其希望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之心。
而本卷中“人君治民奉上天,民遭颠沛君何颜?川中邪教肆奔突,任性焚掠诚凶顽。”亦可见嘉庆皇帝对白莲教攻城掠地、肆虐百姓、动摇朝廷统治根基的焦虑与担忧。“欲涉白水直趋甘,幸有雄师扼前路。五日四战陈冉俘,石门寨破贼势孤。”则是闻知胜利捷报后的惊喜。
德楞泰的军功卓绝,曾从征大小金川、廓尔喀等,历经百战,封三等公,图形紫光阁,卒谥壮果,入祀京师昭忠祠。
徳楞泰画像
嘉庆皇帝 御笔德楞泰奏报潼河大捷诗,局部
全诗楷书书就,结体端严平稳,有唐人楷体之笔韵,书风则不激不厉,风规自远,得书法正脉,用笔结体都与乾隆皇帝近似,而诗词森严内敛,字里行间透出嘉庆皇帝的深厚学养、王者之风以及希冀国泰民安之意。可见嘉庆皇帝沿袭其祖文墨,亦擅诗文书法。
嘉庆皇帝 御笔德楞泰奏报潼河大捷诗,局部
著录:《石渠宝笈三编》
乾隆皇帝《楷书临玉枕兰亭序》,局部
著录:《石渠宝笈三编》,故宫博物院藏
此《御笔德楞泰奏报潼河大捷诗》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清颙琰(嘉庆)诗初集》,并出版于《翰海十周年·书画卷》。其原藏于养心殿,后流出故宫。养心殿作为清朝中后期皇帝实际的居所,意义重大。
紫禁城养心殿
著录:《石渠宝笈三编》书影内页
笔者另考,此作亦著录于民国年间,故宫博物院文献编《文献丛编》。
卷中宫廷钤印累累,分别为养心殿宝、嘉庆御笔、宝笈三编、石渠宝笈所藏、嘉庆御笔之宝、洗尽尘氛爽气来。
嘉庆御笔之宝
此卷装帧华美,富有宫廷贵气。包首题签“御笔德楞泰奏报潼河大捷诗”,清宫玉质别子镌“嘉庆御笔,德楞泰奏报潼河大捷诗”。
嘉庆皇帝 御笔德楞泰奏报潼河大捷诗 包首
综上,本卷“嘉庆皇帝 御笔德楞泰奏报潼河大捷诗”展现了嘉庆皇帝精湛的诗文翰墨艺事以及不为人知的帝王内心真实清宫流露,其对研究白莲教起义及清代帝王功绩,亦具有纪念碑式的历史意义,是重要的珍贵文献,著录于《石渠宝笈》,更是稀见珍罕。
横屏欣赏全图
——END——
观书时自得新解,作事便应同古人
文:林妹妹,图:北京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