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苍(1686-1756) 蓬莱仙境图轴,局部
艺术自媒体/ 同古堂、 撰稿人/ 林妹妹、图/ 中贸圣佳
清代书画大致可分文人、宫廷两类,其中写下“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的袁枚,亦是资深的“美食家”,可称是文人生活美学的倡导者,拥趸诸多。而深受乾隆皇帝宠爱的冷枚、张宗苍等宫廷画家,代表着皇家艺术审美的顶级存在,笔触间总有贵气,亦富有文人格调。
此外,不同于明代“帖学”笼罩之程式化审美,乾嘉以降“碑帖分野”的革新,金石考据盛行,呈现出以翁方纲为帖学大家、伊秉绶为碑书巨匠等双峰并重的“百家争鸣”,为书坛注入新的生气,一发而不可止。晚清又因逢时代骤变,以曾国藩为首的“中兴四大名臣”,所书墨迹亦充盈着庙堂正大气象,足可观也。
655
张宗苍(1686-1756) 蓬莱仙境图轴
立轴 设色绢本
1748年作
162.5×95cm
题签:张墨岑仿松雪翁蓬莱仙境图。古槐书屋藏绢本精品。
题识:闻道蓬莱别有春,五云深处隔凡尘。松迷鹤径浑无路,花暗箫声不见人。沧海日华翻贝阙,三山霞气逐飙轮。刘郎自是神仙侣,何用天台更问津。乾隆十三年夏六月上浣,摹松雪翁笔意。吴郡张宗苍。
钤印:张宗苍印(白)、墨岑(朱)、馆娃宫畔人(白)
出版:《北晨画刊》第二卷,第八期,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月刊行。
说明:此作品原为古槐书屋秦仲文旧藏。
1934年10月,于非闇主编的《北晨画刊》第二卷第八期第一版大幅版面刊登了一幅清代宫廷画家张宗苍所作《蓬莱仙境图轴》,图文并茂,富极文人雅逸,一洗画院甜熟之习。《北晨画刊》是民国时期重要的艺术期刊,张大千与溥心畬的“南张北溥”之说亦是于非闇在这一画刊首次提出,而广为人知,可见其影响之大。
而据《全国报刊索引》记载:“(北晨画刊)1934年8月18日至11月10日发行第2卷第1-13期,摄影所占版面逐期增多,每期刊照片使几乎乃至二十多幅,金石书画则仅约占版面1/3,金石多为珍品,书画多为古今名作。”1 亦可知这幅张宗苍《蓬莱仙境图轴》显然经审属于“古今名作”范畴。
秦仲文题签审定“绢本精品”,出版:《北晨画刊》第二卷,第八期,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月刊行另有著名画家秦仲文(1896-1974)亦题签审定为“绢本精品”,珍藏斋中。秦仲文集书画家、美术教育家、书画史论家、鉴藏家等多种身份,于近现代中国美术史有重要地位。曾先后任职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京华美术学院、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等,又编写重要美术专著《中国绘画学史》,所藏名迹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文徵明《行书新燕篇卷》(新00181032)和王原祁《富春大岭轴》(新00146039)等,俱属精品。解放后任北京画院画师及院委。
张宗苍 蓬莱仙境图轴,局部
张宗苍是宋代理学大师张载17世孙,师承清代娄东画派的传人黄鼎,为王原祁再传弟子,擅长山水画,作品苍劲秀雅、韵味隽永。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黄鼎像》上有张宗苍题识:“尊古夫子大人玉照。乾隆九年甲子清和受业张宗苍补景”,亦可知其画承袭“娄东山水”正脉。
康熙年间,湖南布政使宋致请黄鼎绘巨制《长江万里图》,年仅二十余的张宗苍即以高足身份共襄此艺事,而后亦曾临摹宋氏家藏吴镇《摹王晋卿烟江迭嶂图》,绘事日益精进。
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南巡,张宗苍以画册《吴中十六景》进献,深受喜爱,同年进入宫廷画院供奉。内务府《活计档》之《记事录》闰五月四日亦载:“员外郎白世秀、催总德魁将大学士总河高斌送来画画人张宗苍折片一件并画一张持进,交太监胡世杰转奏。奉旨准在如意馆行走,其画留下。”
另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乾隆十六年,如意馆……内开为为六月初二日员外郎郎正培奉旨:画画人张宗苍每月钱粮公费着照余省,丁观鹏一样赏给,于六月起。钦此。”结合《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载:“司库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传旨:画院处画画人等次,金昆、孙祜、丁观鹏、张雨霖、周昆、余省、周鲲等六人一等,每月给食钱粮银八两、公费银三两。”可知刚进入宫廷的张宗苍就被乾隆皇帝敕命授予一等“画画人”。乾隆十八年(1753),又赏其户部额外主事衔。次年,张宗苍因病告归,乾隆皇帝每每怀思,可谓殊荣至深。张宗苍 蓬莱仙境图轴,局部
此外,张宗苍入宫时间虽才短短四年,然仅《石渠宝笈》著录其画作竟多达一百余件,《石渠宝笈·续编》著录乾隆皇帝御题张宗苍的画作就有47件之多,御制题跋可谓不吝誉美之词,如“艺苑于今谁巨擘,中吴宗苍真其人”或“宗苍虽物故,画自有精神。逢着便题句,笑今始解珍”亦或“又对宗苍画,相看意与迟。配藜惟以韵,惨淡不称奇”等,不一而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三编》著录的《张宗苍画山水》,乾隆皇帝更是在乙亥、丁亥、己丑、甲午等多年间,分别题跋13次之多,并御书“神”字,以示张宗苍之画作,无愧画坛巨擘。其中最晚为81岁时御题,距张宗苍去世已有三十余年。显然,在乾隆皇帝心中,张宗苍的地位亦远高于其他一等“画画人”。而不同于宫廷画家应制的程式化审美,本幅《蓬莱仙境图轴》为张宗苍作于“乾隆十三年(1748)夏六月上浣”,彼时其尚未供奉宫廷,以赵孟頫笔意,青绿设色,描绘了霞气环绕氤氲、沧海翻涌升腾、仙鹤栖息于岩石之上的“蓬莱仙境胜景”,充满着文人悠然恬适的意趣。题诗:“闻道蓬莱别有春,五云深处隔凡尘。松迷鹤径浑无路,花暗箫声不见人。沧海日华翻贝阙,三山霞气逐飙轮。刘郎自是神仙侣,何用天台更问津。”语出明代韩宜可《题蓬莱深处》。张宗苍 蓬莱仙境图轴,款识
蓬莱为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蓬莱、瀛洲、方丈)之一,远离尘嚣,亦有“长生不老”的美好象征。古今以“蓬莱”入画者不乏,如传宋赵大亨《蓬莱仙会》、仇英《蓬莱仙弈图》、谢时臣《蓬莱仙境图》等,另有文伯仁《方壶图》、文嘉《画瀛洲仙侣》亦是写碧波万顷、祥云缭绕的仙境。由此可见,这一题材既是承载长寿的愿望,亦为文人走马放笔的喜爱题材,而于明中期以后吴中之地似乎更为盛行。张宗苍 蓬莱仙境图轴,局部
画中两只仙鹤或昂首望着浩瀚沧海,或低头觅食,笔触细腻,与文徵明《琴鹤图》、唐寅《款鹤图》等技法相近,而飘动的云海、繁郁的古树、翻卷的波涛、峥嵘矗立的仙山等,亦将仙境“芝兰仙岛,缥缈无垠”的美好想象展露无遗。整作既守古法,又得气韵,处处著笔繁谨,设彩明丽,苔点亦细密,令人萌有“人住蓬莱即是仙”的视觉感受,殊为可贵。而款识中“吴郡张宗苍”亦点明其画学旨趣之深厚渊源以及自觉的身份、画派认同。“吴门画派”影响深远,吴地更为后世书画家朝圣胜地,《吴郡二科志》卷首有载:“天下惟东南为最,东南以吴会为最”,亦可窥其盛也。款印比对:(左)乾隆甲子(1744年)作《山水轴》北京故宫藏;(右)本幅《蓬莱仙境图》
652
冷枚(约1669-1742) 相马图轴
立轴 设色绢本
94×50cm
题识:相马图。金门画史冷枚画。
钤印:冷枚字吉臣(白)、金门画史(朱)、染翰五云中(朱)
著录:《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 7 册,第 181 页,乾隆元年(1736 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 ·如意馆,人民出版社,2005 年。
冷枚,字吉臣,号金门画史,山东胶州人,焦秉贞弟子。清代宫廷画家,善画人物、界画,尤精仕女。作为宫廷画院的三朝元老,深受帝王赏识,清人亦言其:“以画供奉内廷最久”。事实上,康熙时期,冷枚已然是宫廷画家的领军人物,如十四位宫廷画家为康熙六旬合绘的《万寿图》,署款:“康熙五十六年春正月臣冷枚……徐名世奉敕恭画。”即是以冷枚为首。而乾隆时期,宫廷画家的月俸最高十一两,冷枚每月所食钱粮亦是十一两,可见宠爱。造办处档案亦载:“乾隆元年(1736)正月初九日,内大臣海望奉上谕将画画人冷枚传来,照慈宁宫画画人赏给钱粮。”此外,乾隆皇帝“因冷枚家口甚众,钱粮不足度用”,每月又额外再给饭银三两,以示器重。本幅《相马图》,设色淡雅,绘一高古装束文士,头戴红缨束发冠,腰佩宝剑,一手捋须,神情若有所思,其后仆人双手执掌扇,扇面绘有龙纹图案,雉尾羽点缀,凸显主人尊贵身份。另一侍从亦腰悬宝剑,手持缰绳,脚穿高跟翘头靴,其旁鬃马体态健硕,细笔描绘,左后腿略微曲起,马尾红绳扎绑,造型准确,殊为生动传神。人物五官刻画细腻,衣纹线条、褶皱亦参以“铁线描”,简劲流利,亦有参以西方明暗、透视技法,有写实写意融合之妙。查《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乾隆元年(1736)三月初七日,太监毛团传旨:“着将画绢给冷枚八块,令伊随意画画。钦此。”接到八块画绢后,冷枚很快画成了《惜花春早起》《爱月夜眠迟》《相马图》《万寿图》《雪艳图》《海天旭日》等八件,由沈源分五次进呈乾隆。而乾隆三年(1738)四月二十四日,太监传旨:“着西洋人张纯一照冷枚《相马图》画一张。钦此。”可知乾隆皇帝对于冷枚《相马图》很是满意,故又敕命西洋人张纯一将之作为“模板”,照本临摹,来了解其作画水平。冷枚《相马图轴》,局部
宫廷画家创作往往受限于题材、审美、画意等,无法一展真正才艺,而“令伊随意画画”则可各自选题,直抒性情,自然极尽绘写之能事,人物、动物、山水等无所不备,奇情异趣,信手而得。其中“意到笔先”的文人趣味亦胜于传统奉旨行事的“命题作文”。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冷枚《画马册》,对比本幅,其中人物的神态描写皆写实,装束亦相近,如脚穿高跟翘头靴,而鬃马的形态亦有诸多相似之处,如马尾红绳扎绑的细节、黑马白色鬃毛、腹部、腿部、鼻部的色彩搭配等。或可作参考。
651
冷枚(约1669-1742) 雪艳图轴
立轴 设色绢本
123×64cm
题识:雪艳图。金门画史冷枚画。
钤印:冷枚字吉臣(白)、金门画史(朱)、染翰五云中(朱)
著录:《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 7 册,第 181 页,乾隆元年(1736 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 ·如意馆,人民出版社,2005 年。
此图设色工笔画,绘女子三人,从衣衫打扮可辨认其身份,一侍女手持纱灯,左手提壶俯首相迎,另一侍女撑伞伺送小姐,小姐衣冠华丽、身材修长,亭亭玉立,并以白梅斗雪盛开作为背景衬托。整作人物造型准确,形象亦颇生动传神,勾绘精微,笔墨洁净,赋色韶秀,典丽妍雅,融入了西画的一些技法。《增修胶志》载:冷枚“工丹青,妙设色,画人物尤为一时冠”,可见其得益于焦秉贞诸多。《石渠宝笈初编》著录其十八件作品中,亦多为人物画。笔者考《养心殿造办处史料》,其中乾隆四年正月初五日记:“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冷枚现画圣帝明王图,养正图上面像着冷枚画,其余另着人画。再将养正图着冷枚起稿呈览,俟准时再画。再着另(冷)枚将册页手卷随意起好稿几张呈览,亦准时再画。再将冷枚现画,已画院(完),未画院(完)俱伺候呈览。嗣后冷枚所画之画凡面像俱着伊画,其余另着人画。钦此。于正月初七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将冷枚画稿十张,交太监胡世杰呈览。”据此可知,冷枚的人物画殊得乾隆皇帝青睐。而“随意起好稿几张”、“画稿十张”等记载,或亦可揣冷枚有一幅画写几张稿的习惯。另有乾隆五年二月十四日记:“七品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冷枚画的开脸相(像)相(桐)阴刺绣图绢画二张,随稿样一张,交八品官高玉,太监毛团呈览。”亦可见冷枚作画,同一题材有重复数张,亦有“稿样”。旅顺博物馆及上海博物馆藏《雪艳图》,与本拍品画风、构图殊为相近。左:本幅(中贸圣佳拍品);中:冷枚《雪艳图》旅顺博物馆藏;右:冷枚《雪艳图》上海博物馆藏;(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672
翁方纲(1733-1818)手摹武梁祠画像册
册页(二十八开) 水墨纸本
乾嘉时期,金石家遍处搜碑访拓,尤以翁方纲、黄小松等足迹甚勤。其中“武梁祠”为山东嘉祥武氏墓群石刻,祠堂主人武梁是东汉时期隐居乡间的一位儒士,始建于东汉桓、灵二帝时期,画像部分上溯先秦,融会两汉,集文史记载、雕刻、绘画于一身,诚然金石名品。“武梁祠”的黄帝画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禹形象,也是唯一留存到至今的黄帝形象。最早见著于北宋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南宋洪适又将其部分榜题与图像集于《隶释》、《隶续》,刘球《隶韵》、娄机《汉隶字源》皆集其字。后因为水患淤漫,祠倾圮湮没于地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武梁祠画像册》为宋拓孤本(简称“宋本”),内容收录“伏羲”、“祝诵氏”等古帝王像十图与“曾子”、“闵子”等孝子四图,多有名人书跋及观款。2翁方纲 手摹武梁祠画像册,局部
参阅:《宋拓武梁祠画像册》, 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乾隆五十一年(1786),黄小松主持了发掘清理,除将其中“孔子见老子”一石移置济宁学宫外,其余皆就地建屋砌壁保护,外缭石垣,围双阙于内,门额题书“武氏祠堂”,被引为金石盛事。
其《紫云山探碑图》题跋曰:“乾隆丙午秋,见《嘉祥县志》。紫云山石室零落。古碑有孔。拓视乃《汉敦煌长史武斑碑》及武梁祠堂画像。……同海内好古诸公立武氏祠堂,置诸碑于内,移《孔子见老子画像》一石于济宁州学明伦堂垂永久焉。”《小蓬莱阁金石目》亦跋:“此拓仅十四幅,丙午八月,易于嘉祥紫云山得祠象原石,较洪氏《隶续》所图仅缺休屠像、李氏遗孤、忠孝李善等字,余文悉备,复有伯榆等字洪所未录。……”
参阅:《宋拓武梁祠画像册》,局部, 黄小松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本”中,翁方纲与黄小松书跋最多,详尽考证。不过,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后被火烧,民国五年(1916)李汝谦得火后残本,将其重裱成册,并增题跋一册。此拓现残存帝王七图、孝子四图,可见未烧前白纸挖镶装裱形式。
而本册“翁方纲 手摹武梁祠画像册”,为翁方纲自存底稿,题跋记述乾隆四十二年秋(丁酉,1777)黄小松告知“宋本”在扬州汪楍处,两年后(己亥,1779)倩罗聘、江德量前往借观而未能如愿。至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黄小松借来“陆绍曾本”,翁方纲据以钩摹,即为此本(即“翁本”)。
相较于“宋本”,“翁本”钩摹十四像,内容完整,用工细致,最是精好,可补“宋本”阙失,包括“武梁祠”原貌、递藏轨迹、题跋内容等,殊有金石考据价值及学术意义。
“《翁方纲手摹武梁祠画像》浅述”3文中详述,节录如下:
1、“宋本”帝王像前三图烧尽,“黄帝”、“帝颛顼”、“帝俈(喾)”三像仅存边缘残片,几近全毁,后四像与孝子像部分亦有伤残。“翁本”钩摹十四像,内容完整,用工细致,最是精好,可补“宋本”阙失。
2、武梁祠原石久没于土,元明间未见文献著录,从摹本可知 “祝诵”像面部完整(“宋本”此页烧毁),验看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土后最初拓,该像面目毁损,此为确认宋拓结论之直接证据。
3、唐顺之为“宋本”递藏之始,据朱彞尊跋,曾见“提督江河淮海兵马章”钤印,今已不存。嘉靖三十七年,唐氏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与胡宗宪协谋讨伐倭寇,次年四月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故此印鉴系重要鉴藏依据,今时能于“翁本”中获见,实赖天佑。“宋本”页面两侧残损严重,前人钤印大都烧毁,“唐云客”、“九叶承恩”、“寒中子”、“红药山房收藏私印”、“木强人”、“臣鑑明古”、“天和居士”、“衎斋马仲子印、“中安”诸印仅见于“翁本”,对研究“宋本”流传最有裨益。譬如唐宇昭,字云客,为唐顺之玄长孙,卒于康熙十一年。今据“翁本”所摹“唐云客”印,知“宋本”经历唐氏四代递藏。康熙四十二年(1703),马思赞自毛扆汲古阁购入“宋本”,或毛氏即得自唐宇昭手。
4、“宋本”题跋颇多,根据位置不同,可分为后跋、边跋。“翁本”钩摹朱彛尊、查嗣瑮、龚翔麟、翁嵩年、查慎行等人后跋,可补“宋本”残损阙失。黄小松《小蓬莱阁金石文字》抄录诸跋,但未记录钤印,“宋本”印鉴烧损,无款边跋难于考证究系何人,“翁本”如实勾摹,足资考订书者归属。
5、《小蓬莱阁金石文字》收录翁方纲跋语与“翁本”自跋差别较多,两相比勘,当能厘清其研究武梁祠画像之前后脉落。
6、“翁本”附有次子翁树培颖拓四纸(“祝诵”重复一纸),可补“宋本”前三像之阙失。又翁方纲手书二纸,前者记述颖拓始末,后者朱墨交替,考订武梁祠画像逐层内容与序次。
综上所述,《翁方纲手摹武梁祠画像》自乾隆四十二年(1777)初成,流传至今,是早期记录“宋本”火损前面貌的唯一文献,具有重要的文献研究价值,弥补了“宋本”残阙后的研究空白,亦见证翁方纲、黄小松的金石交谊,对于翁方纲的金石考据研究亦有重要意义,洵为可宝。
688
袁枚、席佩兰、孙云凤、周浣青、钱孟钿、骆倚兰、钱琳、王瑛 随园及诸女弟倡和册
册页(十四开) 水墨纸本
款识:
1.我闻娲皇,练石补成五色光天,织女为裳,佳制七襄云锦,化工且借女工名媛何难名世。况复西湖毓秀钟灵间,及金闺南国采风量才,愧无玉尺使必谓淑女所著,断难与庶士争长,非通论也,鸳枕梦回,笔花初放,鸾笺得句,纸价频昂,爱才调之倾城,艳夺夭桃,浓李羡词华之越古辉?……爰汇琼章,集成小帙,灯前检阅,花下间披庶环佩,珊珊不至,音沉空谷,清言叠叠,共得名垂尺幅云尔。随园老人袁枚序。钤印:袁枚(白)、子才子(朱)、隐园尺素(朱)
2.白下秋风,多士云集,先生以斗南一星,照辉坛坫,一时研京练都之辈,莫不手捧盘匜,奉齐名于下风遥企绛帷曷胜欣颂。佩兰深闺弱质,屡荷栽培,如授经于夏侯,忝居桃李之列,譬获采于孝穆,频登菅蒯之萹,感佩微忱,久镌心版。惟是四月以来肝疾作楚,身不离枕席,口不离苓连,沉绵委顿,中又值子潇病归,既惊且忧,烹治药石,扶持抑搔,力疾任之。然体益惫矣,今幸福庇小安,而吟红咏絮,渺若隔生,无以仰副期望,思之惘然,惟病中有补谢赐缣之什,录呈左右,望笑而览之,于子潇病起后,复补撰先生寿诗,不能妃青俪白,遁而为绝句,然俶诡倜傥,颇为平生难得之境,亦先生福慧有以启之。未审正法眼藏,以为何如?前蒙颁赐大集,业已露盥兰薰,朝披夕讽,但有诗无文,虽高文典册,原非闺阁所须。然登山者不历九折之坂,不甘叱驭而回也。观海者不临极深之境,不甘自厓而返也。况以韩潮苏海之笔,而但见之声韵格律,终觉匡庐全面,未尽仰窥,恃栽培有素,敢为发棠之请,如蒙补发其半,俾为全璧,则《女诫》七篇,《周官》一册,未必非扫眉不栉之人,从容造就之圭臬,冒昧于请,无任悚惶。恭请万安,伏惟鉴察不宣。受业席佩兰敛衽。
3.(文略)兹承雅谕,命和《西湖竹枝词》三十首,原唱高压髯苏,固难步骥,即同声相应者,珠玉在前,窃愧无生花之笔,不敢题糕,愿于夫子谢不敏焉,恭修寸简,敬请钧安,伏惟朗照不宣。云凤孙氏端肃敛衽。钤印:孙云凤印(白)
4.(文略)敬请万安,伏祈达鉴不宣。受业佩兰席氏敛衽。钤印:韵芬(朱)、佩兰女主(白)
5.(文略)恭请万安,伏惟冰鉴不尽。受业周浣青百拜。
6.《宝石山庄送随园夫子还山》(诗略)浣青女士钱孟钿稿。钤印:浣青女士(朱)
7.(文略)并请崇安,伏惟青照不尽。受业绮兰骆氏百拜。钤印:佩香(朱)、骆绮兰印(白)、听秋轩(白)
8.(文略)敬请曼安,伏惟鉴察不宣,从学钱琳裣衽。钤印:钱琳之印(朱白)
9.《和随园先生自寿元韵十首之一》(诗略)玉如女史王瑛未定稿。
10.(诗略)恭和告存元韵七首呈政,受业孙云凤拜稿。钤印:孙云凤印(白)
11.《谢随园夫子赐物》(诗略)昙如女史。钤印:钱琳之印(朱白)
说明:台湾板桥林家旧藏,据悉传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借展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为美食家,袁枚无疑是如今网红的开山鼻祖,一本《随园食单》,打破了旧时“君子远庖厨”的偏见,其集宫廷菜、官府菜、文人菜、私房菜、街市菜于一书,文字简单清爽,又详细介绍了烹调技术和南北经典菜肴的制作,包括饮食禁忌等,堪称“吃货”必备宝典。其“随园”,亭台楼阁,百卉齐放,可谓清幽雅致,风景绝好。“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虽是私家园林,却不设围墙,游客可随意出入赏玩,成为各地文人商贾“采山钓水”的“打卡圣地”,一时间声名远扬,死忠粉无数。有联“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亦可知一二。
袁枚 随园
袁枚(1716-1798),罗聘绘,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本册为袁枚与女弟子的诗文唱和,计十四开,囊及袁枚、席佩兰、孙云凤、周浣青、钱孟钿、骆倚兰、钱琳、王瑛等诸家墨迹。其中部分如王瑛《和随园先生自寿元韵十首之一》以及席佩兰言及“复补撰先生寿诗”等,知为贺袁枚寿而作。袁枚生性风流,妻妾众多,性情亦是放荡不羁,《随园轶事》有载,其“美人下陈,殆不止十二金钗”。其亦曾作诗云:“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诗文画面感强烈,耐人寻味。此外,袁枚广收诗弟子,尤以女弟子众多闻名,时人曾言“才女尽为诗弟子,名流多是老门生”,此举在封建礼教禁锢之际,可谓惊世骇俗。
序中,袁枚称:“枚也思逃海内之名,购得随园小住……赖有耿袂之红颜,夜雨垂帘,静宜吟咏,春花压鬓,座列裙钗……”颇为自得。袁枚亦曾自称:“以诗受业随园者,方外淄流,青衣红粉,无所不备。”其中“红粉”即是女弟子。袁枚女弟子众多,诗文推崇“性灵”,在中国女性诗歌史上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蒋敦复《随园轶事·闺中三大知己》称:“先生女弟子三十余人”,而袁枚编撰的《随园女弟子诗选》,成书于嘉庆元年(1796),目录计28位女弟子,今本存19人诗作。另据近人顾远所撰《随园诗说的研究》第一章附表七《随园女弟子选录》,则袁枚女弟子前后几达六十九人。正坐抚琴者“席佩兰”,图自《湖楼请业图》,上海博物馆藏席佩兰为袁枚女弟子中诗才最著者,有“袁枚第一女弟子”之誉。袁枚《长真阁集题辞》称其诗作“字字出于性灵,不拾古人牙慧,而能天机清妙,音节琮琤”。其中“中又值子潇病归,既惊且忧”、“于子潇病起后,复补撰先生寿诗”,所言“子潇”即其丈夫孙原湘(1760-1829),字子潇,又字长真,号心青、别署姑射仙人侍者。清嘉庆十年(1805),中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协修官。孙原湘论诗亦受袁枚影响颇深。所言“先生”亦即袁枚。席佩兰与孙原湘夫妻志趣相同,情投意合,为艺林佳话。俞陛云在《清代闺秀诗话》亦言:“虞山席道华,归孙子潇太史后,共案诵读,互相师友,唱和之作甚多。子潇《赠内诗》有云:赖有闺房如学舍,一编横放两人看。”席佩兰(1760-1829后)清代女诗人,袁枚女弟子。名蕊珠,字韵芬, 一字遗华,号浣云、道华、佩兰等,昭文(今江苏常熟)人。常熟孙原湘妻。佩兰擅画兰。诗天机清妙,著有《长真阁诗稿》、《傍杏楼调琴草》。袁枚有《二闺秀诗》:“扫眉才子少,吾得二贤难。鹫岭孙云凤,虞山席佩兰。”其《随园女弟子诗选》以席佩兰排第一,孙云凤排第二。孙云凤,令宜(春岩)女,袁枚弟子。能诗,善写花卉。后适某氏子,见笔砚辄憎,反目归母家。其妹云鹤、云鸾、云鸿、云鹊、云鹃并能诗、画。有湘筠馆诗。卒年五十一。钱孟钿夙耽吟咏,精通音律,尤熟于纲鉴、诸史。其诗风力宗唐贤,品格高雅,诗词并擅盛名。袁枚称之为“女相如”。钱孟钿(1739-1806),字冠之。武进(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人。清代乾嘉年间著名女诗人。因诗宗浣花(薛涛)、青莲(李白),自号浣青,世称浣青夫人。曹次卿、骆绮兰、钱琳,图自《湖楼请业图》,上海博物馆藏骆绮兰亦是袁枚极称许的女弟子之一。袁枚曾路过镇江,住在骆家,期间骆氏亲自侍奉盥洗,照顾得殊为妥帖周到,令袁枚很是感动,作诗赠云:“代筹寒暖将衣送,更作羹汤破浪来”。为骆氏诗集作序又言:“孝子贤媳也不过如此”,可见二人师徒情深。骆绮兰,清代嘉庆间女诗人。字佩香,号秋亭,上元(今南京)人,一作江苏句容人。江宁诸生龚世治妻。早寡,少耽吟咏。袁枚、王文治诗弟子。工写生,所作芍药三朵花图卷,宗恽寿平。尤喜画兰,以寄孤清之致。是册“板桥林家”旧藏,据悉传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借展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板桥林氏,是近世最富有,亦最具影响力的望族之一,祖籍福建漳州,在乾隆年间其先祖林平侯迫于生计,移居台湾,从事盐务、海运等生意,逐渐发家,声望渐隆。而后又历经数百年,子孙族繁,成为簪缨门庭。如现存的“林家花园”,即曾为林氏私产,始建于光绪年间,占地近百亩,仿苏州园林设计,有“园林之胜冠北台”美誉。林家财力雄厚,为彼时台湾首富,而族中最喜收藏的莫过于林熊光,所收藏的精稀名画,亦是罕有其匹。如北宋徐熙《蝉蝶图》、米友仁《江上图》、李公麟《春讌图》、燕文贵《夏山行旅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以及南宋赵伯驹《海天落照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金李平甫《江乡落照图》、张即之《李衎墓志铭稿》(日本有邻馆藏)等,皆名迹也。
637
曾国藩(1811-1872) 赠吴云楷书十一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1868年作
172.5×32cm×2
款识:昔纂此联,以诒执友。平斋尊兄,属书一通,用铭座右,戊辰孟春月,曾国藩书。
钤印:涤生(白)、国藩之印(朱)
释文:好人多自苦中来莫图便益,世事皆从忙里错且更从容。
说明:1.与中国古代书画专场中 Lot.312-313为同一藏家。
2. 上款人平斋为清代著名金石学家书画篆刻、收藏家吴云。
吴云(1811-1883),字少青,一作少甫,号平斋、榆庭、愉庭、抱罍子,晚号退楼主人。浙江归安(今湖州)人,一作安徽歙县人。斋堂号有两罍轩、二百兰亭斋、敦罍斋、金石寿世之居。任常熟通判,历知宝山、镇江。咸丰间总理江北大营营务及筹军饷,擢苏
州知府。收藏鼎彝、碑帖、名画、古印、宋元书籍甚富,精鉴别与考据。
曾国藩曾论书云:“予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干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干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需去身,即此道也。乐本于干,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漫者,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即礼之意也。偶与子贞言及此,子贞深以为然。”
可见其戎马倥偬之间,亦不废读书习字,书法造诣殊深,又尝与何绍基有书艺交流,并甚为推崇“中和”之美,尽见书生本色。是联“好人多自苦中来,莫图便益;世事皆从忙里错,且更从容”讲述为人应品行端正,耐得住磨炼,不能贪图便宜,应事接物,要从容以俟,切莫急躁。言辞浅白,寓意殊深,有导向、哲思意义,足可作座右铭自勉。款识中“昔纂此联,以诒执友”,应是言及同治元年(1862)闰八月初九日曾国藩曾作此联文赠姻亲郭嵩焘。而本幅则作于同治七年(1868),上款为金石学家书画篆刻、收藏家吴云。道光二十四年(1844)吴云以诸生身份,“援例以通判分发江苏”或即与曾国藩有关。拍场曾有“曾文正公遗像”,注云为吴云家藏,图上陆恢题诗“终年积想劳,摹成新粉本”,则谓吴云缅怀曾国藩,抱“师门知己”之感,因作此图。
638
伊秉绶(1754-1815) 隶书六言联
立轴 水墨玫红描金银云龙纹粉绢笺
174.5×37cm×2
款识:伊秉绶。
钤印:伊秉绶印(白)、墨卿(白)
释文:渊明不求甚解,少陵转益多师。
来源:广州市文物商店旧藏。
出版:《广州市文物总店藏品集一九六〇-二〇〇〇》第57页,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
乾嘉时期,金石学、文字学发展迅疾,书坛亦一反此前“香光体”的笼罩,渐而崇尚“方整、宽博、严密、古厚”的书风,“以碑破帖”或“融碑入帖”愈发盛行。
其中“汀州”伊秉绶各体兼善,隶书直入汉人之室,即邓完白亦逊其醇古,堪称“冠绝其时”,使清季书坛,放一异彩。而其书最独到之处,则是所作莫不骨气洞达,横平竖直间,又能脱汉隶而大之,且愈大愈壮,康南海谓之集分书之大成。伊秉绶的隶书并不讲究波磔雁尾,而多是严格的中锋行笔,笔力雄健,结体左右均匀,法度森然,笔画粗细则大致相同,圆润率直,收纵自如。
本幅隶书六言联,上联语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 好读书,不求甚解”,下联语出杜甫《戏为六绝句》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水墨玫红描金银云龙纹粉绢笺,广州市文物商店旧藏。曾出版于《广州市文物总店藏品集一九六〇-二〇〇〇》。
参考资料:
[2] [3] 中贸圣佳:《翁方纲手摹武梁祠画像》浅述
——END——
观书时自得新解,作事便应同古人
文:林妹妹,图:中贸圣佳
约稿、合作,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