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云轩 | 书中有道: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

文化   2024-06-23 20:06   福建  
▲严复 为外甥女何纫兰作行书,局部

艺术自媒体/ 同古堂、 撰稿人/ 林妹妹、图/ 朵云轩




近现代书坛,大致可分文人学者、政坛要员、艺林书家等数个板块,所书或天真浪漫,或满纸烟云,或法度谨严,各尽其态,各有其妙,共同构建了蔚为璨烂的书法艺术。相较于绘画,书法更可称国粹,从殷商甲骨文、周朝钟鼎金文到秦时篆书及石鼓文,而后东晋至唐之行书、楷书、草书等,书体不一,文化意义亦有难以言说之重,数千年来竞成风流,繁荣至今。

林散之曾有诗云:“不随世俗任孤行,自喜年来笔墨真。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亦是言及书中有道,可寄怀,可遣兴,可忘我。此次,朵云轩近现代书法板块,亦是佳制繁多,或如晚清重臣,笔笔可见彼时之风云际会,或如文人学者,亦是风骨傲然,自古可贵,而艺林书家则自成面貌,于书道有一席之地,从者亦不乏,可珍也。



文人学者,自古可贵



弘一法师(1880-1942)


735

弘 一(1880-1942) 行书五言

纸本 对联


释文:诸佛常护念,百福自庄严。

款识:华严经集句。沙门炬慧。

印鉴:弘一、佛

出版:一、《弘一大师遗墨——弘一大师生西二十周年纪念》,第36页,1962年5月。

   二、《弘一法师书法集》,第4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月。

说明:朵云轩旧藏。

66.5×15 cm.(each) 



遁入空门前,弘一法师在书画、诗文、戏剧、音乐、艺术、金石、教育等多方面皆有极深的造诣,被誉为中国油画、广告画的先驱之一、新文化运动和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等,堪称全才。


而在佛门亦是持律精严,竹杖芒鞋,并编撰了《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华严疏分科》《道戒释相概略问答》等律宗著述,使断了七百余年的南山律法重扬,被奉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备受世人景仰。


是联“诸佛常护念,百福自庄严”,朵云轩旧藏,附有二次早期出版,内容为华严经集句,其中,“诸佛”是指众佛菩萨,“护念”为保护庇荫,整联大意为众佛菩萨的慈悲与护持,并鼓励众生努力修行,追求善法,以达到庄严威猛的境界。书法则行笔流畅,结体方长,又不事修饰,不求意趣,看似稚拙,若孩儿体,然线条圆润,天真含蓄,平淡冲和,有佛家超凡入圣的至情洒脱。



736

弘 一(1880-1942) 行书八言

纸本 对联

壬申(1932 年)作


释文:得佛所赞平等正法,大悲普覆一切众生。

款识: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回向品集句。岁次壬申五月,智慧华院沙门法幢。

印鉴:龙音、佛像

出版:一、《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弘一》,第12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12月。

二、《中国历代名家名品典藏系列·近现代书法·弘一》,第115页,中国书店,2011年10月。

三、《弘一书法集》,第142页,福建美术出版社,2014年2月。

四、《中华文化典藏系列——弘一书法珍赏》上册,第115页,线装书局,2015年1月。

130×20.5 cm



弘一法师曾言“余字即是法也”,可见其以字弘法,广布佛缘。此行书八言联,作于1932年5月,附有四次出版,内容大意为佛教认为众生平等,佛的悲悯之心亦是体现在其对众生的普遍关爱上,无论是通过念佛法门解决六道轮回的苦难,还是菩萨摩诃萨以无边施、无量施的方式利益一切众生,都体现了大悲普覆的精神。

是联为刘质平旧藏。弘一法师与刘质平彼此有着“爱生如子,敬师胜父”的深厚情感,亦为亲近。仅《弘一法师全集》中所载,法师写给刘质平的信件,即逾百封。刘质平亦决意成为恩师的供养弟子,一应所需,按时供奉。即使遭遇困境,家中断粮时,亦概无例外。同时,每有空闲时间,则无论远近,也总设法探望,并常伴左右,细心照拂。

1918年4月15日,弘一法师将入山修梵行,在杭州与学生刘质平(左)、丰子恺(右)合影。


737

弘 一(1880-1942) 行书十言

纸本 对联

辛未(1931 年)作


释文:智慧照十方庄严诸法界,大慈念一切无碍如虚空。

款识:晋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初发心功德品。辛未三月,永宁大华严寺沙门论月集偈颂并书。

印鉴:龙音、佛像

141.5×19 cm



弘一法师殊为推崇《华严疏钞》,认为此书法法具足,有如一部佛学大辞典,只要精研此书,于各宗都能相通。其亦常以华严著作中的法语,集成联句,寄语后贤。是联“智慧照十方庄严诸法界,大慈念一切无碍如虚空”,作于1931年三月,亦语出华严经,书法拙朴浑穆,恬淡自如。

检师年谱可知,二月,自温州过宁波,旋赴白马湖横塘镇法界寺。发愿弃舍有部律,专学南山,从此由新律家变为旧律家。9月,广洽法师函邀大师赴厦门。同月在金仙寺作“清凉歌”。岁末在镇海伏龙寺度岁。此作书于三月间,则当是居法界寺时所书也。

是联内容亦见于温州江心寺、杭州虎跑寺等,亦可知弘一法师对此联文颇是喜爱。

参阅:温州江心寺(左)、杭州虎跑寺(右)相同联文


丰子恺(1898-1975)


1203

丰子恺(1898-1975) 行书

纸本 手卷

乙酉(1945 年)作


款识:乙酉立秋,雨窗写。

印鉴:丰子恺、子恺、石门丰氏书画

出版:《朵云轩藏品集第八集》,第25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1月。

说明:朵云轩旧藏。

28×94 cm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丰子恺为弘一法师学生,为祝恩师五十大寿,曾绘护生图画五十幅,结集出版。俞平伯曾赞言其笔下的漫画:“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着人间的情味”。而丰子恺亦擅书法,亦用功极勤,笔者私以为其书画结合,所作漫画乃能朴实生动。

其亦曾言:“书法是最高艺术……艺术的主要原则之一,是用感觉领受。感觉中最纯正的无过于眼与耳。诉于眼的艺术中,最纯正的无过于书法,诉于耳的艺术中,最纯正的无过于音乐。故书法与音乐,在一切艺术中占有最高的地位。”可见对书法之殊为重视。

本幅为丰子恺行书薛涛诗十二首,朵云轩旧藏,作于1945年,书法线条可见碑书意味,又有二王韵致。据丰氏记载,其求学期间,曾在弘一法师的指导下,认真地临摹过《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魏齐造像》等碑刻书法,而后又服膺于马一浮的书法,多有参习。


经亨颐(1877-1938)


1201

经亨颐(1877-1938) 隶书“清风来故人”

纸本 横披

1932 年作


款识:二十一年,颐渊。

印鉴:颐渊书画

31.5×131.5 cm.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经亨颐,字子渊,号石禅。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家,亦为金石书画家。其曾以校长身份聘请弘一法师,到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担任图画和音乐教员,彼此成为同事,交谊颇深。所创办的春晖中学,吸引了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等文化大家前来执教,短期讲学的如黄炎培、俞平伯、叶圣陶等亦是声名显赫。

本幅其隶书“清风来故人”,作于1932年,内容有高洁之逸,语出杜牧《早秋》,读之仿佛推门清风故人来,一一君子遍追随。书法古朴,亦有碑帖融合之感。经亨颐有着颇大的人格魅力,乃能吸引到诸多文化大家任教,彼时春晖中学与南开中学齐名,时有“北有南开,南有春晖”之说。


严复(1854-1921)


739

严 复(1854-1921) 为外甥女何纫兰作行书

纸本 屏轴四幅

戊申(1908 年)作


释文:庭坚叩头,比因南康签判李次山宣义舟行。奉书,并寄双井,计夏末乃得通彻耳。急足者伏奉三月六日手诲,审别来侍奉万福,何慰如之。惠寄鲍诗、扬州集,实副所望。广陵四达之冲,人事良可厌。又有送故迎新之劳,计得近文字之日极少,然旨甘之奉易丰。又弟甥在亲前,此亦人生极可意事,且主人相与平生倾倒,余复何言。闻说文潜有嘉除,甚慰孤寂,但未知得何官耳。山川悠远,临书怀想不可言,千万为亲自重,樽前颇能刚制酒否?每思公在魏时,多小疾,亦不能忘念,不次。庭坚叩头上无咎通判学士老弟。五月五日。道涂疲曳,不得附承动静。遂六十许日,处处阻雨雪,今乃至荆州尔。春气暄暖,即日不审体力何如?王事不至劳勤,颇得与僚友共文字之乐否?所差人极济,行李道上殊得力。荆州上峡,乘舟不大费而差安便。

款识:戊申五月望,书与蕙纕贤甥补壁。几道。

印鉴:侯官严氏、几道私印

说明:一、上款人为严复外甥女何纫兰,严复胞妹子女,因其母早逝,从小由舅舅严复抚养长大,严对其视若己出,疼爱非常。

   二、此为严复清末节录黄庭坚书帖四屏。严氏书法四屏传世极少,小字四屏尤罕。书法内容为黄庭坚《南康帖》《荆州帖》二帖。作于1908年6月13日(五月十五)。此时严复因复旦公学之事,在安庆与上海之间来回奔波。据《郑孝胥日记》记载,1908年6月9日(五月十一),郑孝胥于11点至下关登火车返沪,遇见严复等人亦返回上海。则此件当作于上海。严氏在上海时即与何纫兰住在一处。严复为作此书,当与鼓励何氏向学息息相关,俾何氏通过欣赏此作一并学习诗文、书法。何纫兰所藏严复多为精品,且大多端正秀丽,这不仅因为何纫兰自身喜欢行楷多过草书,也与严复对后辈的严格教导有关。现存《严复集》所载致何纫兰信,多可见严氏指导其学习书法之语,作行楷当亦与何纫兰怪严复“草书难识”有关。相关记载有“吾儿书格甚秀,病若稍愈,宜置笔墨,于课余略学书字,不宜懒简,但用铅笔也”“儿常怪吾草书难识,此数行学文待诏,他日流传,一段佳话也”“汝作字好用钢笔,懒耳,此习宜改,即不能用墨盒,用软墨毛笔,亦较愈也”“字帖,今送去赵松雪兰亭十三跋及文待诏千字文两种”等。

132×32 cm.(each) 



严复对于帖学书道研究甚深,《严复全集》卷八《论书》中,其有诗云:“用古出新意,颜徐下笔亲。细筋能入古,多肉正通神。北宋推能手,东坡定后身。如闻跛守骏,妍貌不妨矉。”临《兰亭序》后亦记:“兰亭定武真本不可见矣,学者宁取诸、薛、冯承素及双钩填廊之佳者学之,必不可学赵,临学之将成终身之病,不可不慎也。”


是作节临“黄庭坚《南康帖》《荆州帖》二帖”四屏,行楷书就,用笔含蓄,观之儒雅清新,宽博端庄,整幅中笔墨丰沛,未见枯笔,笔势亦是流利,笔划也有轻重缓急之分,线条具有节奏感,尤是此作尺寸颇大,仍得洒脱散淡,含筋抱骨,可谓不易。而且,其中规中矩的笔法中,纵使尖锐处,锋芒也是自然,结体更是严谨,笔笔分明,见其书道不俗功力。


据《严复集》1908年11月11日日记所言,严复曾为商务印书馆作草书帖,亦可知其书法绝非泛泛之辈。陈宝琛《严君墓志铭》亦言其:“为学一主于诚,事无大小所苟,虽小诗短札,皆精美,为世宝贵”。


1908年,严复与甥女何纫兰合影


上款人为严复外甥女何纫兰,严复胞妹子女,因其母早逝,从小由舅舅严复抚养长大,严氏对其视若己出,疼爱非常。对于何纫兰书法学习,也十分重视,多有指导。《严复集》有甚多关于严复对于何纫兰书艺的指导,包括购赠字帖、书学审美等。


此外,是作作于1908年6月13日(五月十五)。此时严复因复旦公学之事,在安庆与上海之间来回奔波。据《郑孝胥日记》记载,1908年6月9日(五月十一),郑孝胥于11点至下关登火车返沪,遇见严复等人亦返回上海。则此件当作于上海。



1209

严 复(1854-1921) 行书

纸本 立轴

戊午(1918 年)作


款识:书东坡 《雅种麦行》,为心安仁兄先生清属。戊午三月,几道弟严。

印鉴:侯官严氏、几道私印

展览并出版:《乙亥孟夏书画展》,第61号,集古斋,1995年5月

97×47.5 cm



严复的深厚书艺,与其长年临帖有关。据考,其临习的书家,包括王羲之、孙过庭、褚遂良、颜真卿、苏轼、黄庭坚、赵孟頫等,而名帖则如《集王羲之圣教序》《蔡明远帖》、《唐太宗文皇帝哀册文》《书谱》《争座位帖》《淳化帖》等,规模颇大,得益于此,其书有右军潇洒之遗韵,鲁公沉雄之骨力。

是作为严复书东坡 《雅种麦行》,作于1918年三月,附有早期出版。整作布局舒朗,书法细筋丰润之体格,笔锋秀丽,挥洒有度,深得颜真卿、王羲之之遗绪,上款人“心安仁兄”,或为叶与仁,字心安,亦号心道人,世居吴江。清诸生,历任中校教员,初从程瑶笙游,由博物而入画道,与陆恢同里。渐摩有素,袁幼安、吴昌硕、何诗孙、黄旭初、倪墨耕俱在师友之间,故山水花鸟不宗一家,题画尤寓兴比之意。


梁启超(1873-1929)


1059

梁启超(1873-1929) 隶书六言

纸本 对联


释文:故人千里明月,新诗五言长城。

款识:梁启超。

印鉴:新会梁启超印、任公四十五岁以后所作

136×33 cm.(each)



作为曾经的“戊戌维新志士",梁启超励志改良,积极参与变法,成为时代先锋;在流亡海外期间,又以笔为刀,被尊推为新秩序的意见领袖;而归国后,其亦是心系天下,所发表的《少年中国说》,个中强烈之进取精神,让深处黑暗的国人尤为振奋,各方势力更是无不夹道欢迎,礼遇之盛如众星之拱北辰,可谓国士无双。


此为“集字联”,上联“故人千里明月”语出宋·寇准《阳关引·塞草烟光阔》 中“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下联“新诗五言长城”则或因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之故。近代学者中,“集字对联”最多者,当属梁启超。其曾于《苦痛中的小玩意》文中言,陪伴妻子时,为排遣聊赖,则边读《宋六十家词》和《四印斋词》,又挑选其中诗词佳句,集为对联。



黄炎培(1878-1965)


1204

黄炎培(1878-1965) 行书

纸本 立轴

1947 年作


款识:严祠旧作。黄炎培。民纪卅六年。

印鉴:黄炎培印、非有斋

106×33 cm 



黄炎培,字楚南,又字任之、韧之、抱一,室名非有斋,上海人。工书法、诗文。1902年考中举人,1905年参加同盟会。任江苏都督府教育司司长、江苏省议会议员、省教育会副会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等职。

此为黄炎培拜谒严陵祠自作诗,《黄炎培日记》第一卷中亦有载。书法洒脱飘逸,颇有浓墨宰相刘墉笔韵,富有文气。


诗文著录:《黄炎培日记》第一卷

沈曾植(1850-1922)


1213

沈曾植(1850-1922) 行书

纸本 立轴


释文:不识三高士,松门第几峰。潮回黄歇浦,草满陆机茸。细雨春归雁,山深日暮钟。

款识:毓根仁兄大雅。寐叟。

印鉴:曾植印信、海日楼

147×40 cm.



沈曾植,其有通人之书,亦具冰霜之节,又才学精深渊博,冶汉宋于一炉,关于经学、史学、法学、乐律、佛学等,更是无一不通,时人谓之“清季第一人”,推为巨擘。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亦赞其:“至于综览百家、旁及二氏,一以治经史之法治之,则又为自来学者所未及。”又誉之:“是大诗人,是大学人,更是大哲人,为家孝子,为国纯臣,为世界先觉。”


沈曾植的书法融汉隶,含北碑,可称三百年章草宗师,极缤纷离披之美。此其行书朱彝尊《青浦道中》诗,上款人“毓根”暂不可考,《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法书选集》中,沈曾植《临木简急就章轴》亦为同一上款,可作参考。


1214

朱孝臧(1857-1931)

沈曾植(1850-1922)等 四体书法

郑孝胥(1860-1938)

纸本 册页十六开

壬戌(1922年)、癸亥(1923年)作


款识:一、臧。

二、昌黎秋怀诗之一文选诗体也,公以六经文为诸儒倡而诗则取诸文选为多,尤近康乐。孝臧。

三、刘禹锡乐府三章。沤尹。

四、赋此以寄余怀。彊邨。

五、鲁峻碑。寐叟。

六、爨宝子碑。余翁。

七、寐叟。

八、壬戌秋八月,临石鼓文。寐翁。

九、齐罍与楚钟皆战国文字。农髯熙。

十、急就章宋仲温补本唐人所橅,熙。

十一、农髯。

十二、癸亥八月,农髯熙。

十三、北魏元顼誌。孝胥。

十四、北魏元略誌。

十五、汉司隶校尉鲁君碑,孝胥。

十六、癸亥仲冬,临礼器碑,孝胥。

印鉴:朱祖谋印、彊邨、沤尊者、孝臧、菌阁、海日楼、东轩、植、农髯、曾熙之印、郑苏堪、太夷、海藏楼

30.5×42 cm.(each) 



此为朱孝臧、沈曾植、郑孝胥、曾熙等四体书法册页,计十六开,壬戌(1922年)、癸亥(1923年)作,书体为隶楷行草,四人皆可称前清遗老,书艺亦精绝。

其中,沈曾植的书法,取法广泛,融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其早年精研帖学,后受包世臣的影响,筑基于碑学,博采众长,并以碑派书法参入黄道周、倪鸿宝的方折笔势,铸成其雄奇万变、个性强烈的书法风格。朱孝臧为“清末四大家”之一,著作丰富,书法合颜、柳于一炉,以“朱孝臧”“孝臧”“彊邨”署名的作品属其后期所作。

而曾熙与李瑞清的北宗颉颃,世有“北李南曾”之说。其书得力于《夏承碑》《华山碑》《张黑女》等,以汉隶圆笔为本,下穷魏晋,沟通南帖北碑,融合方圆,遂成就宽博纵逸的风貌。郑孝胥的书法由帖入碑,工楷、隶,尤善行楷字体,取经欧阳询及苏轼,而得力于北魏碑版,所作字势偏长而苍劲朴茂。1908年,交通银行请郑孝胥题写匾额,每字作价一千大洋,《辞源》二字亦为其所书。


叶恭绰(1881-1968)


1210

叶恭绰(1881-1968) 为溥儒作行书七言

纸本 对联


释文:词源倒流三峡水,花气浑如百和香。

款识:心畬先生雅属。遐翁。

印鉴:恭绰长寿、玉父

出版:《摩天劲节—叶恭绰先生书画文献展》,第5页,书艺出版社,2021年4月。

说明:溥儒上款。

133×32 cm.(each) 



‍叶恭绰笔名遐庵,是20世纪中国政坛、文坛的传奇人物。其曾任清朝邮传部承政厅长兼代理铁路局长、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大元帅府大本营财政部长、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代馆长与中国画院院长。


其对我国交通事业有许多开拓性贡献,并曾创办交通大学、掌管交通银行,堪称中国现代交通的先驱。其晚年专事著述,擅书法、绘画,所藏亦甚丰。是作行书七言,上联语出杜甫《醉歌行·别从侄勤落第归》,下联见杜甫《即事》,联文大意为文思如三峡水倒流奔涌,江边百花香气馥郁。上款“心畬先生”即溥儒。



张伯英(1871-1949)


1222

张伯英(1871-1949) 行书

纸本 立轴

庚辰(1940年)作


款识:炳荣先生清属。庚辰上元前一日,张伯英。

印鉴:张伯英字勺圃、辛未生辛未更生

题签:铜山张勺圃节临颜鲁公送刘太冲序。癸卯春日,裕山主人题签。钤印:惠、天行

出版:《朵云轩藏品第七集》,第9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6月。

说明:朵云轩旧藏。

173×90 cm



张伯英为晚清至民国时期书法名家,其幼承庭训,早年从颜体入手,再学魏碑,卓然成家。其书风以行楷最有成就,亦擅篆隶。楷书结构紧敛而不拘谨,字体规整端庄、方圆兼备,既宽博雄放又紧凑严密,内多劲力。行楷则朴实秀逸,古拙自然。是作张伯英节临颜鲁公送刘太冲序,作于1940年上元前一日,书法精湛,朴质古拙,为朵云轩旧藏,附有出版。

出版:《朵云轩藏品第七集》,第94页



谢无量(1884-1964)


1205

谢无量(1884-1964) 行书

纸本 立轴


款识:济宪我兄正捥。无量。

138×56 cm



谢无量早年即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后,亦积极投身国民革命运动,讲学办报志在社会变革,并曾在上海任多种报刊主笔,也经常在《新青年》上发表诗作,无疑是新文化运动主将之一。


此外,谢无量在学术、诗文、书法方面都允为一代大家。评论家王进玉赞其为“人艺和谐统一的典范”。其与弘一法师是南洋公学特班的同学,所作书法“结体”随性而起,听任自然,毫无拘束,因此亦被誉为归真返璞之“孩儿体”。本幅行书内容为李商隐《寄令狐学士》,书法风骨苍润,韵余于笔,有奇丽清新之姿。



梁漱溟(1893-1988)


1208

梁漱溟(1893-1988) 行书

纸本 立轴


款识:蒸晨同志属书。梁漱溟年九十三。

印鉴:梁漱溟印

出版:一、《梁漱溟在山东》,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10月。

   二、《邹平轶事缀英》,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12月。

37×23 cm



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后以漱溟行世。中国民盟创始人之一,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致力于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研究。深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一生著述颇丰,代表作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等。

此为梁漱溟晚年所书,内容语出《中庸·第二十章》,书法清雅恬淡而又坚挺绵密,有学人风姿。上款“蒸晨同志”暂不可考。《马秋帆纪念文集》中载马氏日记亦有载:“我当于今日购买宣纸等,为蒸晨、东泉等写条幅。当为同一人。

熊十力(1885-1968)


1273

熊十力(1885-1968) 《新唯识论要旨》原稿

纸本 十二页


出版:《大公报•世界思潮》,1934年5月3日。

说明:国学大师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湖北省黄冈县上巴河镇张家湾人。新儒家开山祖师。

   此系熊十力《新唯识论要旨》原稿,计12页。原先只知此文为熊十力先生的讲话,由谢石麟记录发表于1934年5月3日《大公报·世界思潮》,总第71期。后收录于1935年出版的《十力论学语辑略》上,标题为《讲词》。后又收录于《熊十力全集·第八卷》。

   如今原稿重现于世,虽历岁月沧桑,但其光芒无法掩盖。笔者经过比对,发现此原稿与后来经整理发表的文章有八处不同。   

   从艺术的角度上看,熊十力的字,初看杂乱无章,但越是细看,越有味道。有笨拙,有鲁莽,但更多的是天真烂漫。似乎随手写来,恣意为之,全无挂碍。牟宗三先生曾回忆:熊先生的信是很难看的,写的字表面上看是很不成样范的,但是仔细看,那种字也不是常人所能写得出来。熊先生写信的毛笔根本是秃笔,信纸也不是通常的信纸,随便什么纸都可以拿来写,写的字很难看,不常看的人不容易看懂,但是他写的并不潦草,当然就更不是草书,可以说都是正字。写完信以后,先拿墨笔点一遍,再拿朱笔来圈点,大体每封信都要点过两三遍,所以熊先生的信很少有错字,也没有略句,凡是发现少一两个字都填上去,整句整段都清清楚楚,句法都是很完整的,没有模棱两可的地方。想来,熊十力文稿、信札近年来受到市场的追捧,与其独一份的艺术魅力是分不开的。

   熊十力试图将佛教的空宗思想与儒家的实学相结合,提出了“新唯识论”。《新唯识论要旨》一文即展示了熊十力对佛学思想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尤其是对空宗和有宗的分析,以及他如何将这些思想与儒家哲学相结合。《新唯识论要旨》核心思想包括:

   一、佛学流派与经典:熊十力先生提到,佛学流派众多,经典繁杂,但要理解佛陀的原始思想,应以阿含经为依据,尤其是杂阿含经。随着佛教发展,逐渐形成了空宗和有宗两大思潮,分别以龙树、提婆和无著、世亲为代表。

   二、空宗与有宗的发展:空宗和有宗分别代表了小乘佛教中谈空和谈有的集大成者。空宗的根本经典包括《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四论》,而有宗的根本经典则包括《六经》和《十一论》。

   三、空宗的本体论:大乘空宗专注于本体论,强调一切法的空性,即万物皆无固定自性。空宗的教义旨在破除对实我实法的执着,通过无常的观念来揭示真实的本体。

   四、有宗的宇宙论:大乘有宗更侧重于宇宙论,分析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以破除外道的神我论。无著和世亲进一步发展了有宗的教义,提出了种现缘起的理论。

   五、《新唯识论》的立场:《新唯识论》试图深入探讨大乘空宗的核心思想,并以方便立论。他认为,诸行无常是空宗的秘密意趣,即所有现象都是无常的,没有固定自性。

   六、体用关系:熊十力讨论了体与用的关系,认为体是因用而显,即本体通过其作用而显现。他提出,儒家和佛家在本体的证悟上没有差别,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七、人生态度的转变:熊十力提出,儒家的人生态度与佛家有所不同。儒家主张刚健创新,不畏惧死生,而佛家则追求超脱生死。他强调,《新唯识论》改变了佛家的人生态度,认为现实世界即是真实,即尘劳即是出尘劳。

   熊十力的佛学思想不仅在中国哲学界产生了影响,也为全球哲学界提供了关于宗教哲学、本体论和实践哲学的新思考。他向世人展示了如何在现代哲学语境中重新诠释和应用传统佛学思想,对现代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贡献。贤哲之点滴智慧,非轻易可得,宜视如拱璧。

28×22 cm.(each)



熊十力为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其与三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及张君劢、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合称为“新儒学八大家”。又与马一浮、梁漱溟齐名,被赞誉为中国新儒学的“三驾马车”。其名字“十力”语出佛典《大智度论》:“六度之业既深,十力之功自远。”代表全知全能的十种能力。


相较于熊十力之学问深邃博大,其书法则宁拙毋巧自天真。行笔自然随意,放浪率真,观之则洒脱灵动,老练遒健,可谓别具一格。此系熊十力《新唯识论要旨》原稿,计12页。原先只知此文为熊十力先生的讲话,由谢石麟记录发表于1934年5月3日《大公报·世界思潮》,总第71期。后收录于1935年出版的《十力论学语辑略》上,标题为《讲词》。后又收录于《熊十力全集·第八卷》。如今原稿重现于世,虽历岁月沧桑,但其光芒无法掩盖。笔者经过比对,发现此原稿与后来经整理发表的文章有八处不同。


《新唯识论要旨》一文即展示了熊十力对佛学思想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尤其是对空宗和有宗的分析,以及他如何将这些思想与儒家哲学相结合。熊十力的佛学思想不仅在中国哲学界产生了影响,也为全球哲学界提供了关于宗教哲学、本体论和实践哲学的新思考。他向世人展示了如何在现代哲学语境中重新诠释和应用传统佛学思想,对现代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贡献。贤哲之点滴智慧,非轻易可得,宜视如拱璧。



萧军(1907-1988)


1256

萧军 萧乾 信札五通十一页 明信片一枚

纸本 尺寸不一


释文:椒园闲咏 并叙萧军 钤印:萧军
为“防震”故,一九七七年四月八日(清明后三日)与德芬移于此居。矮屋二间,身踞青田中,老棘七八株,铁干杈丫,环屋以伺。复有劲桃一枝,小胡桃二枝,少白杨一树,当门而立。院地南北东西各约二丈五尺。鸣儿复寻得小花椒树百本,直柳数十株及其它等,囲而间植之,姑名之曰“椒园”也。夜閳兀坐窗前,仰观星斗一天,漫无涯际,远瞰茫茫大野,恍若此身遗世,洵可尔焉,诗以志之。时一九七七年四月十夜十二时。
老来初能爱田园,往事悠悠一雾烟。啼笑何由余冷眼,恩仇行在允无嫌。椒杨半亩杂花草,星月漫天不须钱。矮屋两间双白髮,青灯坐对是开颜。
信封:内有萧军写的一封信及诗“椒园闲咏”。“椒园闲咏”写于一九七七年四月八日(清明后三日 )
说明:
一、收信人慧心女士曾任职于文艺出版社编辑、记者等,曾在海内外发表过大量新闻、通讯、报告文学等,出版著作丰富,长篇小说《落红萧萧》发行量达10万册。为中国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1977年,慧心女士拜访表姐王德芬与姐夫萧军撰写文章,临别时,萧军送给慧心女士几本著作,以及这桢“椒园闲咏”并叙。
三、拍品中含萧乾书信四通十页、明信片一张,信件详细记载了当时萧乾与慧心女士关于《萧乾选集》出版、校样工作以及电影剧本《萧红》与长篇小说《落红萧萧》的深入讨论。


萧军,原名刘鸿霖,笔名三郎、田军、萧军,辽宁省义县人。当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其早年《八月的乡村》的出版不但显示了抗日文学的实绩,也奠定了萧军在文坛上的地位。


是拍品,囊有萧军信札一封,当中一首《椒园闲咏》作于1977年,未见发表,诗云:“老来初能爱田园,往事悠悠一雾烟。啼笑何由余冷眼,恩仇行在允无嫌。椒杨半亩杂花草,星月漫天不须钱。矮屋两间双白髪,青灯坐对是开颜。”满着真性情的流露,言及诗人在矮屋中与妻子对坐相伴,星月漫天见证,有着恬淡的田园之逸以及白首偕老的矢志不渝。“椒园”为萧军与爱人(王德芬)在他们北京东郊东坝河的新居,其名源自长子萧鸣赠送的百棵花椒树,它们被老两口亲手种植在院中,成为了这个家园的守护者。


拍品中另含萧乾书信四通十页、明信片一张,信件详细记载了当时萧乾与慧心女士关于《萧乾选集》出版、校样工作以及电影剧本《萧红》与长篇小说《落红萧萧》的深入讨论。上款人慧心女士为王德芬的表妹。萧军的旧体诗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本诗的创作时间亦可称是萧军重返文坛的见证,从曾经“但得能为天下雨,白云原自一身轻”再到往事悠悠如烟,释怀后洒脱无嫌,田园自适得真闲,对于萧军的思想研究亦有直接文献价值。




晚清重臣,风云际会




曾国藩(1811-1872)


742

曾国藩(1811-1872) 为刘庠作行书诗

纸本 屏轴四幅


款识:余抄十九家诗,分古近、五七言体,体多者九人,少者四人,梅伯言郎中以为七言律中当钞列姚惜抱先生,兹録数章,与慈民证之。曾国藩。

印鉴:曾国藩印

说明:一、北京文物商店旧藏。

   二、刘庠(1824-1901),字慈民,江西南丰人。清末文学家。 其祖父官至兵备道,其父官至两淮盐运使。刘庠幼时随父居京师,受业于曾国藩。咸丰元年(1851)顺天乡试举人,官内阁中书,充国史馆、方略馆校对。咸丰九年二月,为对付太平军,兵部侍郎曾国藩率部进驻抚州,派人前往南丰迎请刘庠,刘以奉养父亲为由辞谢。次年闰三月,曾国藩移驻安徽祁门,又派人召他为军幕,仍以父病辞谢不至。父卒后,刘庠更无入仕之意,在家刻苦读书、写作。后曾国藩任两江总督,为振士子之学风,特聘刘庠为徐州云龙书院主席。后又主持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海州镇)敦善书院、清江浦(今江苏清江)崇实书院达38年。他以经史授诸生,严于督教,学风渐起。著有《俭德堂易说》《说文蒙我瘀愈《说文谐声谱》《唐藩镇名氏年《后汉职官考》《后汉郡国职方《通鉴校勘记》《班许水道类记》《文选小学读史随笔》、《汉魏音补辑》《俭德堂文集》《俭德堂读书笔记》《意林补》《读史随笔》《紫芝丹荔山房诗集》等。

138×33.5 cm.(each)



史载曾国藩戎马倥偬之间,亦不废读书习字,尽见书生本色。其曾论书云:“予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干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干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需去身,即此道也。乐本于干,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漫者,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即礼之意也。偶与子贞言及此,子贞深以为然。可见其书法造诣殊深,亦甚推崇“中和”之美。

此四屏轴,内容分别为姚鼐《登永济寺阁寺是中山王旧园》《太白楼》《丹徒寓楼上作》三诗,自题中“姚惜抱”即姚鼐,清代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而“梅伯言郎中”即梅曾亮(1786-1856),清代学者,官至户部郎中,为姚鼐高足弟子,与管同、方东树、姚莹并称“姚门四弟子”,《曾国藩文集》中有《赠梅伯言二首》,称之当代文雄。是作北京文物商店旧藏,上款人刘庠(1824-1901),字慈民,江西南丰人。清末文学家。


林则徐(1785-1850)


1266

林则徐(1785-1850) 信札

纸本 一通三页


释文:敬启者,五月末折差回闽,即肃一椷布悃,谅已先达典签。兹茶贡到京,接诵赐函,备蒙垂注。比日钧旌行止,何以翘系弥深。伏祈大人珍卫,顺时是所至祷。委寄茹大空、陆少空、姚少农、莫仓场、陆给谏诸缄均即分致。又,陈宅银信二封,查雪香先生眷属尚在都中,当将其一封交。明至鑑轩先生,家眷已回江右,而玉方先生处即有妥便回江,是以将此一封交玉方先生面收转寄,容催齐回信再行缴呈。先此肃复,敬请。福安,统惟!垂鉴不备。治侍林则徐顿首。

鉴藏印:郭、南亭人

说明:一、本札第一纸为林则徐询问收信人自己送的礼物是否收到,并向对方对自己的关心照顾表示感谢。从第二纸的内容反推,可知林则徐时居北京,而收信人在福建。收信人曾请林则徐代其分送茶叶给京中诸人。林则徐在信中把分送的进度进行了汇报。按,大空即大司空,清代对应工部尚书,少空对应工部侍郎;少农即少司农,对应礼部侍郎;仓场则有其职。考《清代职官年表》则可知分别为茹棻,陆以庄、姚文田、莫晋诸人。又,以上诸人在职时间,合以林则徐在京时间,可知本扎或写于1816-1820年间,其时林则徐三十初度,在清季的政治舞台上刚刚崭露头角。

二、信中所涉及人物介绍:“茹大空”即为茹棻(1755-1821),字稚葵,号古香,会稽人。乾隆甲辰(1784) 状元。历任山西、湖北学政,内阁学士,工部侍郎、左都御史等职,官至兵部尚书。“陆少空”即陆以庄(?-1827),字履康,号平泉,浙江萧山人,嘉庆元年(1896)进士,官至工部尚书,谥文恭。“姚少农”即为姚文田(1758-1827),字秋农,号梅漪,归安人。姚文田是清代一代蜚声朝野的著名学士,他于嘉庆年间高中状元,世称文状元。官至礼部尚书。“莫仓场”即为莫晋(1761-1826),字锡三,号裴舟,又号宝斋,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科恩科进士。官至内阁学士。有《来雨轩诗存稿》四卷。“雪香先生”即为陈希增(1770-1820),字集正,号雪香,江西新城钟贤人。官工部侍郎。历任翰林院编修,还充任过乡试主考官、殿试读卷官,主持审理刑狱等。历任户、礼、工、吏、刑部侍郎,世称“五部侍郎”。“玉方先生”即为陈希祖(I765-1820),字敦一,又字稚孙,号玉香,更号玉方(玉芳)。江西新城人。官御史。

23×13 cm.(each) 



林则徐为民族英雄,可谓声名显著,其为人亦是刚正不阿,曾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知其忧国忧民之心,其虎门销烟的壮举,也令人敬仰。


此为林则徐信札,一通三页,本札第一纸为林则徐询问收信人自己送的礼物是否收到,并向对方对自己的关心照顾表示感谢。从第二纸的内容反推,可知林则徐时居北京,而收信人在福建。收信人曾请林则徐代其分送茶叶给京中诸人。林则徐在信中把分送的进度进行了汇报。


按,大空即大司空,清代对应工部尚书,少空对应工部侍郎;少农即少司农,对应礼部侍郎;仓场则有其职。考《清代职官年表》则可知分别为茹棻,陆以庄、姚文田、莫晋诸人。又,以上诸人在职时间,合以林则徐在京时间,可知本扎或写于1816-1820年间,其时林则徐三十初度,在清季的政治舞台上刚刚崭露头角。



张之洞(1837-1909)


1267

张之洞(1837-1909) 信札

纸本 一通五页


释文:敬启者。郧县职员胡淑经,革生胡树棻挫名挟制一案,兹于结案复乃反噬图陷原来举发之人,谨将全案钞呈。(并此次贡生商忠勋来省具呈暨抄粘胡氏父子各呈批。)詧阅二过后当再备公牍过。署窃思此案似必须咨明两院,绿胡氏父子世习刀笔,武断一方,久为郧阳之害,从前曾有案据,故此次晚在郧意欲略加惩儆,乃曾不几目辄复鸹张如此狂诞万状,若尚不惩办,其为害地方更何可胜之。查此案经竹溪县训导贺寿德禀,闻贡生商忠勋首告于先,监生石中华指证禀请惩办于后,庆保、黄非昌等四人则指实于中,其余閤县庆保二十一人同声左证于侧,亦可谓众证确凿矣,且郧阳府县及众教官亲带胡氏父子至试院门叩头认罪,全行吐实承认,晚意不为已甚,重以府县竭力恳求,众教官长跪不起,故从宽不究,仅将胡树棻一人裭革,已谓无可复宽。(故监生石中华一禀并不根究)冀其从此悔悟,不料乃深妄如此,方初次将商忠发讯之时,即指出闻庆生四人所说提调并未传询,随后因此案豪无眉目,不能发案,屡催提调讯容,提调谓传齐耆氏。有需时日,惟有贡生商忠勋可问,而在官厅,不便讯问,请晚自间,不得已传齐士学教官公同列坐,督同各教官研讯,先问商忠勋及所指四人,随即逼问各庆保,尽行吐宝。提谓次日清晨即禀,知今胡淑经出局恳请,但革胡树棻完案(如谓受诬,何以提谓又自将伊驱逐出局。)(即以府详而论亦有不能约束云云, 戒饬示儆等语),今谈革生反噬商忠勋等府批云云,殊不可解控之,胡氏父子真可谓刁恶,(无论此案即以一生员,而令通国之人皆日行为不好,尚不应褫革乎!)讼之尤即此一端。平日为暴,地方已可枕见,日后举发诸人势必报复无已,敢请察核全案,裁酌办理,以除民害而整士习。似于地方,不无小补,肃此布陈,敬请小宋前辈年大人台安,晚之洞,顿首。

   再启者,午间写就一函尚未送去,顷间晤教,当遵谕专咨中丞仍将全案抄呈一阅,前函并送上,鄙意实非道地方官长短,特欲稍征讼棍豪西叹耳,至某太守人本极好,办事勤勤恳恳,晚到彼时,相待极优,情文兼至,礼数谦冲(士府提调中之周到者,以此为最),更属豪无闲然,此事因公不得不道及,决非欲兴起波澜也,伏惟鉴有为祷,无任皇悚之至,名心叩,初十日。

说明:本札为张之洞任湖北学政期间所写,收件人应为湖北巡抚之幕僚“小宋前辈大人”。信述张之洞在郧县巡考期间所处理的一件科场舞弊案。张之洞自认对案件处理公正妥当,并且对案犯胡树棻父子并未穷追猛打(胡树棻曾任郧县团练,抵抗太平军时颇有贡献),而且证据确凿。对于自己离开后胡树棻翻案,张之洞表示极大不满,又因学政并无实权,且地方官员为好好先生,衹好将案情向“中丞”汇报。按张之洞信件中所述的办案经过,及附信中对地方官员的回护,可见张之洞的能力及手段,当硬则硬,又不失方法,由此见其后来在晚清政坛大放光彩并非全无征兆。又,信中所提“中丞”应为李鸿章,则此信写于1869年初,是年,李鸿辛任湖北巡抚。按《张之洞年谱长编・同治七年(1868)》七月条:“旋赴省北按试襄阳、郧阳、安陆。郧阳距省远,循例于岁后(1869)接续举行科试。”这一年,张之洞33岁。

23×13 cm.(each)



本札为张之洞任湖北学政期间所写,收件人应为湖北巡抚之幕僚“小宋前辈大人”。信述张之洞在郧县巡考期间所处理的一件科场舞弊案。张之洞自认对案件处理公正妥当,并且对案犯胡树棻父子并未穷追猛打(胡树棻曾任郧县团练,抵抗太平军时颇有贡献),而且证据确凿。对于自己离开后胡树棻翻案,张之洞表示极大不满,又因学政并无实权,且地方官员为好好先生,衹好将案情向“中丞”汇报。

按张之洞信件中所述的办案经过,及附信中对地方官员的回护,可见张之洞的能力及手段,当硬则硬,又不失方法,由此见其后来在晚清政坛大放光彩并非全无征兆。又,信中所提“中丞”应为李鸿章,则此信写于1869年初,是年,李鸿辛任湖北巡抚。按《张之洞年谱长编·同治七年(1868)》七月条:“旋赴省北按试襄阳、郧阳、安陆。郧阳距省远,循例于岁后(1869)接续举行科试。”这一年,张之洞33岁。


艺林书家,自成面貌




吴昌硕(1844-1927)


720

吴昌硕(1844-1927) 篆书“雪庐”

纸本 镜片

壬戌(1922 年)作


款识:雪阶仁兄筑园沪北,幽深澹逸,以雪名庐,为瑑堂额。幸指讹。壬戌夏仲,吴昌硕年七十九。

印鉴:吴昌硕大聋、缶翁、虚素

著录:《吴昌硕纪年书法绘画篆刻录》,第223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8月。

43×126 cm.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吴昌硕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其书犹若书坛盛宴,观之砚池生光,古墨有香。笔势则凝练遒劲,气度恢宏,有奇矫风韵,极具金石味,时人谓“犹如长江黄河一泻千里,势如破竹而不可挡,劲如强弩而穿钢甲之!”此缶翁为“雪阶”所作斋号,书于1922年,著录于朱关田《吴昌硕纪年书法绘画篆刻录》,其横幅斋号素为市场所推重,此前“宝宋室”更是高价易手,为业界热议。


徐三庚(1826-1890)


740

徐三庚(1826-1890) 篆书

纸本 屏轴四幅

壬申(1872 年)作


款识:植生仁兄大人属临吴纪功碑一百三十五字。壬申冬,弟徐三庚。

印鉴:徐三庚印、金罍

出版:《太玄会创立五十周年纪念特别企画——中国明清书画展》,第65页,太玄会,2009年。

说明:上款人植生,可知有枣荫庭、周祖植,或为二者其一。一为枣荫庭,字植生,黄岩人。擅书,由欧颜入北魏,用笔劲利,行书亦有魏碑意趣。今黄岩焦坑石柜岙石柜殿壁上,有其所书石碑两块。二为周祖植,生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八月初五日生,字植生,号芝小。河南商城人。俟考。

165×39.5 cm.(each) 



徐三庚潜心《吴纪功碑》《天发神谶碑》,尤工篆隶,此篆书四屏即为其书法典型面目,作于1872年,行笔潇洒,结体宜乎法度,用笔则中锋劲健厚实,侧锋妍媚飞动,取法金农,虚实相间,可谓“于秀逸之中,见苍茫老辣”。


笔势亦是遒劲灵动又不乏婉约,节律分明,字里行间刚柔相济,富有雄博之气,也充满书写意趣。又局部横画两端刀截的效果与纵画收尾“倒薤叶”的形状,则是直接效仿《天发神谶》的笔法,芒角外露,沉稳流畅,平正中寓之以生动,实是飘逸流丽、气象万千。


此外,徐三庚的篆刻上溯秦汉,下逮元明,致力浙派,后又取法邓石如,别树一帜。近时篆刻家多宗之。日人圆山大迂.秋山白岩等也远涉重洋投师门下,后将其篆法远播东瀛,使日本印坛篆刻风貌为之一变,因此徐三庚是近代对日本印坛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人。



白蕉(1907-1969)


1207

白 蕉(1907-1969) 行书十四言

笺本 对联

辛巳(1941 年)作


释文:对酒且开颜,算好春长在,好花长见;长歌自深酌,问古音谁赏,古调谁弹。

款识:照明先生大雅之属。集宋人句,辛巳三月,云间白蕉。

印鉴:献子、慎思、无愧我心

著录:《读白蕉》,第180页,海燕出版社,2015年。

134.5×21.5 cm.(each) 



关于自己的书法,白蕉曾言:“仆师法魏晋,友于隋唐,平视有宋,而盱衡当世,仆竟何敢让?”认为其书艺当世第一,足见自得。其书坚守帖学之道,以二王书法为依归,确有出人之姿。沙孟海先生更誉其为:“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

是作作于1941年,集宋人句,附有出版,纸张为笺纸,兰草清雅,联文大意为好春虽美不长在,好花虽美转眼衰,要好好看,好好喝,莫负韶光莫负酒。 而古风总难合世人,古调亦难觅知音,且好好弹,好好喝,莫因孤寂弃初心。书法则用笔圆润遒美,笔画瘦硬劲健,结构端庄舒秀,未有懈笔。上款人“照明先生”或为民国上海纺织业富商协大祥总经理孙照明。


沈尹默(1883-1971)


1206

沈尹默(1883-1971) 为孙邦瑞作行书七言

笺本 对联

1949 年作


释文:世缘遮尽不到眼,妙意有在终无言。

款识:邦瑞先生精鉴赏,日优游于法书名画间味无言之妙。尘俗中得此乐,大不易也,来索拙字,因取郘亭所集东坡山谷诗句书之以应教。三十八年四月三日于沪上寓居之匏瓜庵。尹默。

印鉴:竹溪沈氏、沈尹默印、痴默轩、游而不周

出版:《承物游心》,第282页,痴黠轩,2008年5月。

说明:上款“邦瑞”为民国著名收藏家孙邦瑞(1903-1972),江苏江阴人。与吴湖帆等交往甚笃,生前曾将藏品捐赠上博。

112×24.5 cm.(each) 



书坛上,沈尹默与于右任称“南沈北于”,书名远播。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其舍碑取帖,书法文质彬彬,清雅脱俗,行书比肩赵子昂,不见媚俗,可谓传统帖学书法继承者及中兴盟主也。文学家徐平羽先生曾赞其书法:“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在书家林立之际,其楷书以细笔入纸,气度秀丽,直追魏晋风韵。”

是作沈尹默行书七言,作于1949年,附有出版,上联“世缘遮尽不到眼”语出黄庭坚《次韵和台源诸篇九首 其四 叠屏岩》,下联“妙意有在终无言”语出苏轼《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书法刚柔咸宜,粗笔处不类墨猪,细笔处则细若游丝,行气贯通,长款自题,其中“郘亭”即书法家莫友芝(1811-1871)。上款人“邦瑞”为民国著名收藏家孙邦瑞(1903-1972),江苏江阴人。与吴湖帆等交往甚笃,生前曾将藏品捐赠上博。


于右任(1879-1964)


1226

于右任(1879-1964) 行书

纸本 屏轴


款识:于右任。

印鉴:于思

说明:朵云轩旧藏。

151×38 cm



于右任作为“布衣大儒”,有着民国元老素朴、兼济天下的气节。晚岁时,其之乡愁,令人潸然泪落。其自号“太平老人”,以寓“万世开太平”之意,可惜时势不予。


作为辛亥革命的先驱,又是彼时新闻事业的创建者,其对于标准草书的推广及其高超的书法艺术,影响颇深。其自成一家之“草书”,人称“于草”,被视为瑰宝,能得其寸楮片纸,均奉若拱璧。有“草圣”、“书圣”、中国书法史三个里程碑之一”美誉。是作为其书高适《九曲词三首》,其中“到处尽逢欢洽事, 相看总是太平人。”可知右老对于太平盛世的渴望。是作朵云轩旧藏,用笔腴润,结体扁宕松阔,整体气势则真率自然。



王蘧常(1900-1989)


1232

王蘧常(1900-1989) 草书

纸本 立轴

1973 年作


款识:一九七三年建军节,民歌三首,王蘧常。

印鉴:蘧常一字更生

出版:《博观约取——晚清民国书法精品展作品集》,第112页,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年1月。

147×67 cm



得益于家学,王蘧常七岁时能作诗,早年又曾从师沈曾植治学,古文底蕴深厚。晚年致力于书法,精心研究汉简,欲化汉简、汉帛、汉陶于一冶,拓展了章草之领域。其书法作品在日本享誉极高,人称“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本幅草书作于1973年建军节,书法线条富于变化、圆笔盘旋,与其师沈曾植不同,却又字字有来头,笔笔有出处,将碑的雄强与帖的流利通畅彰显得淋漓尽致。





▲ 同古堂坚持原创
感谢关注并欢迎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观书时自得新解,作事便应同古人


文:林妹妹,图:朵云轩



约稿、合作,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同古堂
于此处,赏古董器物,观千函百牍;于此处,读诗文书画,忆民国往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