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黄振邦医生珍藏林风眠杰作”与“庄凤娟家族藏张大千精品”,名家旧藏,来源清晰,亦是可珍。其中,林风眠《四美图》《荷塘飞雁》,藏家直接得自画家,后由家族传承,画家特题上款;而张大千《菡萏盛放》《水殿荷香》为其经典荷花题材,《仿杨昇笔意秋山渔隐图》《榆中兴龙山》则绘写山水,亦是其“血战古人”之极佳注脚。将于6月1日举办的“中国古代书画”拍卖中,八大山人晚年所作《枯木双禽》有多次出版,是关于八大山人重要研究著作和出版的蒐集对象;祝允明《草书诗卷》书法风神潇洒,曾经明末清初常熟王澧(1616-1692)收藏,徐邦达又应沈钧儒三子沈叔羊题诗作跋,亦倍受关注。此外,“丹青冰鉴–黄仲方珍藏中国书画” 亦将于5月25至30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展出,佳制诸多,届时方家可莅临现场,一探究竟。
有意向参与竞拍的藏家,可以点击文内的佳士得小程序浏览拍卖信息、下载图录、查看状况报告。
建议您在拍卖开始前24小时,通过小程序创建线上拍卖账号及参与竞拍。根据小程序内的提示,准备好身份证明,如身份证、住址证明或财务资料,佳士得客户服务团队将协助您完成开户。账户创立后,您可以在小程序内追踪拍品和专场、提交书面竞投 (设定最高出价) 或电话竞投申请。也能通过实时竞拍功能,足不出户轻松参与全球现场拍卖。
Lot 1065
潘天寿(1897-1971)《虬松高士》
设色纸本 立轴 1944年作
244.5 x 61 cm. (96 ¼ x 24 in.)
题识:老秃原来懒读书,对书(奈)问鲁讹鱼,偶然朗诵长松下,为和闲云自卷舒。
培心先生久以匀碧斋佳纸属画,至梅花开候始克成之。三十三年(1944)新春,秃寿。(那误奈)。
钤印:寿康宁、阿寿、潘天寿印、寿
出版:《求知雅集珍藏近代中国书画》,求知雅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87年,图版67。
估价:港币24,000,000-35,000,000
潘天寿有个绰号“阿寿”,是其年轻时候,亲朋好友取的。在浙江方言中,“寿”有“寿头”之意,即昧于人情世故,易受愚弄欺骗的人。昧于人情,往往有“不合时宜”之感,而“易受愚弄欺骗”则憨厚,多吃亏。
不过,潘天寿并不在意,反倒自得其乐,为此,家乡人又常常称呼他为“天外人”,笑其耿直,不懂迎合。闻言,潘天寿却说“做寿头和天外人,我看没有什么不好”。如此一来,其“阿寿”的“名气”,似乎算是老少皆知了。
潘天寿亦曾言:“名利之心不应不死,学术之心不应不活。名利,私欲也,用心死,人性长矣。绘事,学术也,用心活,画亦活矣”,可见其名利私欲,极是淡泊,而对绘事则是专注不殆。
此《虬松高士》作于1944年新春,以传统中国水墨写一高士于参天古松下悠然读书的场景,尺幅甚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学东渐,陈独秀“革王画的命”,林风眠、徐悲鸿倡“中西融合”,真正坚持中国绘画笔墨的仅潘天寿、傅抱石等寥寥数人而已。在《中国绘画史》中,潘天寿说:“研究外洋的画固然要紧,明白本国艺术的来源与变化的过程,也是不可缓的事。俗话说,知己知彼,原来今后研究任何种的学术,绝不允许有偏狭的脑子与眼光,发现‘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可见其内心极为渴望通过振兴日渐式微的民族艺术,来重塑国人坚毅不挠的民族精神与信念。“倔强弥坚撑傲骨,寂宁真合岁寒心”,此与其笔下的“虬松”与“高士”亦可谓殊为契合。但见画中巨松自地斜出而上,枝干粗壮遒健,有万古长青之葱郁,点苔富有节奏感,而细密的松针略以赭色敷染,又“以书入画”,笔法苍劲,如有篆籀之力,局部墨色晕写,表达其疏密,同时亦寓之浓淡干湿与分明层次。松后峰石,仅简要勾勒轮廓,“亦天亦石”,丰富构图,并隐透着苍松长于土薄风大的山峰之顶,更禁得住风霜。而松下高士,身着白衣,背倚岩石而坐,作读书状,又脑部光亮如老僧,显然为画家自喻之笔。弘一法师曾对其说:“出家人之间的斗争、烦恼并不比尘世间少,有的地方,可能更厉害。”才打消了潘老“为僧”的念头。不过,潘天寿仍时常自诩为“老秃寿者”,既是对世俗的不屑,亦或隐着对石涛、八大等“画僧”的钦服之心。是作长跋,自画面顶端而下,又穿插于密松之间,行草书法酣畅,书风朴茂,颇似黄道周、倪元璐,观之大气磅礴。而画面上方的留白,亦反衬苍松之高耸入云,并得“虚实相生”之妙。笔者考,上款人“培心先生”或应为贺扬林(1901-1947),字培心,江西永新县人,曾入日本早稻田大学读研究生。1934年黄绍竑调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兼民政厅长,贺扬林随调任民政厅长主任秘书。1937年,又任浙江省府秘书长,1939年任浙西行署主任,1945年秋任浙江行辕主任。而作此幅《虬松高士》时,潘天寿正在浙江云和县国立英士大学兼课。“匀碧斋”由赵之谦的族弟赵晓村于清同治初年在杭州创立,殊有名气,尤以煮捶玉版宣纸最受画家青睐。/ 黄振邦医生珍藏林风眠杰作 /
黄振邦医生(1942-2019)是一位香港执业的注册普通科医生,1968年于香港大学毕业,获内外全科医学士学位。除自营诊所外,黄医生亦于养和医院和圣保禄医院诊治病人。黄医生医术高超,为人和善,在本地社区中享有盛名。除医师本业外,黄医生热衷运动、旅行、京剧,亦长期参与慈善事业,致力为贫困患者提供无偿医疗服务。黄医生与夫人黄梁国𣖕女士1970年喜结连理,两人共同走过49载春秋,乃家人和朋友眼中的模范夫妻。
此两幅林风眠《荷塘飞雁》《四美图》乃黄医生1980年直接购自林风眠。1973年,黄医生赴泰国旅行途中结识同在医界服务的林浦医生,两人旋即成为好友,两家亦建立长达数十年的亲密友谊。
林浦医生乃林风眠同乡堂弟。林风眠1977年获准出国探亲,初来香港,生活颇为拮据。在林浦医生介绍下,黄振邦医生结识林风眠,出于支持艺术家生活的美好心愿,黄医生委托画家创作两幅作品,题材不限。1980年,林风眠以此两幅作品相应,并特意添加上款相赠,这在林氏生涯作品中并不常见,尽显画家感激知遇之恩。
林风眠(1900-1991)《荷塘飞雁》
设色纸本 镜框
67 x 68.5 cm. (26 ⅜ x 27 in.)
题识:振邦先生正画,林风眠。
钤印:林风瞑印
来源:直接得自画家,后由家族传承
估价:港币1,200,000-2,000,000
不同于潘天寿对于传统国画的坚守,林风眠将文人画审美与西方的现代主义审美融合重构,中西调和,并将其从传统趋至现代。其笔下如风景、仕女、戏剧人物、花鸟等,所生成的新的视觉图像,充盈着现代美术的气息。
1926年,林风眠发表《东西艺术之前途》,文章说到:“在中国,有一个‘国粹绘画同西洋绘画’剧烈地争执的时期……我以为大家论争的目标应该是怎样从两种方法中间找出一个合适的新方法来,而不应当诋毁与嫉视的。……因此,当极力输入西方之所长,以期形式上之发达,调和吾人内部情绪上的需求,而实现中国艺术之复兴。”
此种“调和中西艺术”的倡导,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高等美育的发展与革新。在其文集《艺术丛论》自序中,“绘画的本质是绘画,无所谓派别,也无所谓中西”,亦可谓将绘画本质为“画面的形式语言”一语道明,为现代美术所推崇。是作《荷塘飞雁》,典型的林风眠式“方纸布阵”构图。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制丰富,如立轴、手卷、条屏、册页、扇面等,而方形构图却是少见。本幅画家以压扁的横式形体予以造型,一只飞雁,如旧电影播放中镜头缓缓由右向左,横向推进,产生宽阔画面的视觉感。池塘两岸芦苇摇曳,鲜艳明亮的色彩点缀荷花,表达一种生命活力和音乐般的韵律,寓之轻快,而天际的黑云重重叠叠,亦作横式排列,横贯画面,有远近之感,亦咫尺之间凸显悠远静谧,而非传统文人一味营造“孤寂”。
林风眠(1900-1991)《四美图》
设色纸本 镜框
69 x 69 cm. (27 ⅛ x 27 ⅛ in.)
题识:振邦先生正画,林风眠。
钤印:林风瞑印
来源:直接得自画家,后由家族传承
估价:港币4,000,000-6,000,000
古典仕女为林风眠的经典题材,占据其创作的重要部分。其巧妙地将立体派几何造型与中国民间皮影戏、传统绘画等结合,形成其特有图式。尤是画中几何形切割分列,以及转折处“折以成方”的处理,可谓是极富个人面目的个性化视觉语言。同时又在水墨中融入西洋色彩,参以光影技法、焦点透视等,则既有古典仕女的风韵,也有现代美术的视觉审美。
此幅《四美图》,四位身着不同颜色服饰的仕女,细眉凤眼、樱桃小口、杨柳细腰,站列成排,略有前后之分,形态亦有细微区别,衣物的曲线隐约勾勒其曼妙的体态,颇是婀娜,光彩照人。而背景帷幕设色绚丽,图案繁复精美,宫灯亦古雅,地毯上的花纹亦与帷幕相呼应,并以帷幕色彩的不同将画面横向作二次分割。此外,是作中水墨的主导似乎更胜于色彩的表现。淡雅的服饰色块铺展,诠释着画中仕女的温婉蕴藉,轻清的涂抹,则亦契合仕女的柔情素净,薄如蝉翼的外搭纱衣,亦有着朦胧美。尤为难得的是,林风眠笔下的仕女图,多为单人构图,二人或三人亦是不多见,而四美同时呈现于画面,则屈指可数。传世画迹仅有“赐荃堂”旧藏四美图,香港摄影家陈迹于林风眠寓所拍摄之《四美图》等。本幅更有画家特题上款,来源有绪,更显其珍。/ 庄凤娟家族藏张大千精品 /
庄凤娟(1930-1977),籍贯广东中山,幼年曾短暂上学读书,少年适逢抗日战争,生活艰苦,遂于1948年与同乡到香港打工,主要为大户人家煮食及做杂工,自此便在香港定居。六十年代,庄氏辗转至李祖莱(1910-1986)先生家服务。彼时李氏住在麦当劳道辉煌大厦。李氏乃上海人,从事贸易 ,由李夫人持家。凤娟负责照顾他们的起居饮食,住在大宅的工人房。
李祖莱与张大千为至交,协助张大千在港举办展览。张大千先生时有来港,均在李家小住,凤娟便同时照顾起居饮食。因多年相识,张大千多次为凤娟写画并题名相赠。李夫人与凤娟也非常亲密,亦对庄氏姐姐两儿女非常爱惜,常赠礼物。凤娟所得的张大千先生画作,部分或是李夫人所赠。庄凤娟于1977年离逝,后来李夫人亦把爱犬北京狗Lulu的骨灰安放在凤娟灵位附近,互相为伴。此一批作品留与庄凤娟姐姐,后由家族传承至今。
Lot 1044
张大千(1899-1983)《菡萏盛放》
设色纸本 镜框
一九七二年作
89.5 x 36 cm. (35 ¼ x 14 ⅛ in.)
题识:六十一年壬子(1972年)八月初四日,写赠凤娟女士,爰翁。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来源:直接得自画家,并由家族传承。
估价: 港币600,000-800,000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荷花隐喻高洁,素为文人所喜。张大千亦是喜荷,其旅居各处,也往往开辟池塘,遍植荷花,并时以“君子之风,其清穆如”喻荷。其笔下的荷花,“不施脂粉不浓妆,水殿风微有暗香”,亦是艳冠群芳,洗尽铅华,直造古人不到处。张大千曾言“乃效八大为墨荷,效石涛为山水”,亦可见其绘事受八大、石涛影响最深。是作《菡萏盛放》绘一朵盛开的荷花,另一则含苞待放,构图饱满,作于1972年8月。画中,荷叶阔大如华盖,荷茎似篆籀一般,苍劲有力,坚挺婀娜。张大千曾对友人言及其写荷花梗茎,两笔完成,一笔自上而下,一笔自下而上,两笔接拢。而盛开的荷花朱红点蕊,未现花蕊者,略有收紧,似乎随时将绽开,生机盎然。另写些许水草摇曳,丰富画面。整作寓意高洁,笔墨精湛,亦得“绿波碧漪,清荷飘香”的意境。张大千(1899-1983)《水殿荷香》
设色纸本 镜框
一九七三年作
95.5 x 59 cm. (37 ⅝ x 23 ¼ in.)
题识:露冷烟霏月未沉,留珠赠佩本无心。平生不入春风梦,肯竞铅华斗浅深。六十二年癸丑(1973年)九月,环荜庵并题,爰翁。
钤印:大千唯印大年、环荜盦、大千世界、得心应手
估价:港币400,000-600,000
是作《水殿荷香》作于1973年9月,亦写荷花,是时其移居环荜庵未久。与《菡萏盛放》不同,本幅荷茎焦墨点刺,则老辣线条之余亦有写实之趣。题画诗著录于《张大千诗词集 下》P.712,略有不同,其中“留珠赠佩”原指江妃二神女戏弄郑交甫的神话故事,与此借指荷上的点点露珠,宛如当年江妃二女赠给郑交甫的佩珠。而“平生不入春风梦,肯竞铅华斗浅深”则意指荷花夏季始开,与春风无缘,亦不与春季百花争奇斗妍,有高洁之意。诗文契合画意,行书精妙,可谓诗书画相得益彰。张大千(1899-1983)《榆中兴龙山》
设色纸本 镜框
85.5 x 53 cm. (33 ⅝ x 20 ⅞ in.)
题识:榆中兴龙山林木蓊鬱,居肰南中景色,春莫高处犹雪,则与吾蜀峨嵋同也。此忆写廿年前旧游。大千居士爰。
钤印:张爰、大千居士、昵宴楼
估价:港币500,000-700,000
兴隆山,又称兴龙山,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境内,属祁连山山系东延部分,古因“常有白云浩渺无际”而取名“栖云山”,向有“陇上名胜”之称,亦被誉为“陇右第一名山”,其上有名泉曰“太白泉”,饮之清冽甘甜。而张大千亦曾数度游览兴隆山,其一为1938年与友人有登山之行,并以太白泉水泡茶,作画留念。另一则是1941年春西行敦煌,途经兰州,再次登上兴隆山,亦作《兴隆山小景》,其子张心智《张大千敦煌行》中亦有记载。本幅题识中“此忆写廿年前旧游”,可知应作于六十年代初,或为张大千来港下榻李祖莱寓所时所作。画中,群山连绵,赭色或褚黄晕染山石肌理,淡墨勾勒轮廓,林木葱葱郁郁,屋舍掩映其间,山泉潺潺而下。而山峰高处白云缭绕如积雪,颇是四川峨眉山。整作构图饱满,亦有远近层次,而“与吾蜀峨嵋同也”,则隐喻着张大千对于故乡的思念之心。张大千(1899-1983)《仿杨昇笔意秋山渔隐图》设色纸本 镜框
85 x 43 cm. (33 ½ x 16 ⅞ in.)
题识:碧浪粼粼接五湖,水天一色浸(菰)蒲。秋深却有闲洲渚,钓淂松陵阔口鲈。仿杨昇笔,大千居士张爰。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估价:港币3,000,000-5,000,000
自入画坛始,张大千即先后拜入曾熙、李瑞清门下,而后又博采诸家,如八大、石涛、青藤、白阳、渐江、梅清、陈洪绶、沈周、唐寅等,俱是取法的对象。继又上溯五代宋元,从董源、巨然、王蒙、吴镇等艺林巨擘汲取养分,自辟蹊径,故其“血战古人”又“借古出今”,时人根本难望其项背。本幅重彩金碧山水,题画诗著录于明代李日华《竹懒画媵》中,诗文内容略有不同,诗意悠游自适,有渔人隐逸之幽。题识云:“仿杨昇笔”,杨昇(生卒年不详),唐代画家。玄宗开元时曾任史馆画直。擅长人物、台阁,尤工写真,兼善没骨山水,师法张僧繇。张大千亦曾数度仿杨昇笔法作画,1947年,张大千《仿杨昇峒关蒲雪图》中,题云:“华堂一代老宗师,瘦树枯山淡逾宜。谁信峒关蒲雪起,却从绚烂出雄奇。”其亦曾有诗云:“精鉴华厅莫矜夸,误将蒲雪许杨昇。老夫自擅传家笔,如此秋山似未曾。”事实上,自董其昌仿杨昇作《峒关蒲雪图》,后世山水画家多借此争先临摹,集中进行的一次我注六经、以古开新式的再创造。而张大千接溯此没骨设色山水之传统,又结合敦煌壁画之重彩,乃独出机杼。是作与张大千《仿杨昇峒关蒲雪图》构图、设色等皆有相似之处,或应是作于同一时期。画中以石青、石绿、朱砂、粉白、金粉等敷色丰富,以色代笔,勾皴点簇,不求水彩灵动的水墨画趣而尚厚重响亮、古艳高华的石窟遗意。
又构图舒朗,近景处浅滩秋树,中景处两白衣高士泛舟湖中,作垂钓状,怡然自得,留白作湖面,水波无纹,更显静谧,而远景则山峦叠嶂,耸入云间,山麓小桥人家,亦是寓奇崛于平正。整作大幅青绿设色,又以金粉营造绚烂辉煌的晋唐场面,同时表达斜阳西下,晚霞映山的美景,可谓胆敢独造,将文人所追求的天地辽阔,渔舟唱晚之幽逸,于浓烈色彩中表达,却又典雅清新,堪称佳制。
清 八大山人 《枯木双禽》
水墨纸本 立轴
127.5 x 43.2 cm.(50 ¼ x 17 in.)
1701年作
题识:辛巳(1701年)小春日写。八大山人。
钤印:八大山人、何园
来源:樱木俊一收藏。
出版:《八大山人画谱》, 聚乐社,东京,1940年,图版42。
铃木敬编,《中国绘画综合图录卷四:日本篇II寺院·个人》,东京大学出版社,1983 年,第IV-527、IV-653页,图版JP71-003。
王方宇、班宗华,《荷园主人:八大山人的生命与艺术》,耶鲁大学出版社,纽黑文及伦敦,1990 年,第273 页。
估价:港币3,000,000-5,000,000
明末清初“四僧”即石涛(原济)、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前二人为宗室后裔,后二者为朱明遗民,皆享有盛名。其中,八大山人的画作奇简冷逸,意境幽邃,于“四僧”中亦别具一格,常使人有“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的感怀。尤是其作品中,以象征手法直抒心境,如笔下所写鱼、鸟等,往往以“白眼向天”,充满孤愤、倔强,亦极富个性。本幅《枯木双禽》,对角式构图,绘写两只禽鸟,其一展翅俯冲,另一栖于枯木之上,动静结合,神情中透着机敏与些许不屑,以象征手法将物象人格化,笔墨无多,逸笔草草,却又富有浓淡干湿变化,余者大部留白,可见作者想要表达的冷寂心境。款识“辛巳(1701年)小春日写。八大山人”,亦符合其晚年落款风格。此作出版包括1940年东京聚乐社出版《八大山人画谱》、1983年铃木敬编《中国绘画综合图录卷四:日本篇II寺院·个人》以及1990年王方宇、班宗华编《荷园主人:八大山人的生命与艺术》。此画曾为1914至1924年间受雇于上海南满洲铁路公司的日本名古屋人士樱木俊一先生所藏。
明 祝允明 《草书诗卷》
水墨纸本 手卷
29 x 590 cm.(11 ½ x 53 ⅞ in.)
1521年作
释文:(略)
题识:辛巳(1521年)仲冬望日呵笔书此。枝山允明。
钤印:晞哲、祝允明印、枝山
藏印:
王澧(1616-1692):虞山王兰陔收藏图书记(两次)、字楚先(两次)、丘壑夔龙衣冠巢许、兰陔王澧之印
其他:一行作吏此事便废、樗菴(四次,一方半印)、幼石(三次)、穆璟阿印(两次)、兹赏未以、翰墨因缘、夙雨相思、昶林诗画
张明哲引首:百遘自振。淮南张明哲。钤印:赤中、张明哲印
徐邦达(1911-2012)题跋:枝翁谙狂草,比迹金华仙,老笔犹烂熳,有明孰与先。叔羊兄出示真迹,口占一绝,书之其后。邦达并识。
钤印:徐邦达印、李菴
估价:港币3,000,000-6,000,000
祝允明与文徵明、唐寅、徐祯卿有“吴中四才子”美名,又与文徵明、陈淳、王宠并称“吴中四大书家”。有“明朝第一”之说。其书法得益于家学,又天资聪颖,诸体皆擅,草书造诣最深,所作风云变化,气势磅礴,如张旭酒颠儒墨,一波一磔皆成化境,不可端倪,亦无一卷相类,可谓纵逸烂漫。王世贞即叹言:“天下书法归吾吴,祝京兆允明为最”。其作价亦甚昂,清人潘正祎曾言:“有明一代,书家首推祝京兆,故寸縑一出,人争购之。”是作祝允明《草书诗卷》,长近六米,书《赠俞隐居》《登大茆峰》《句曲道中》《失白鷳》《过郑六不遇》《閒居秋日》《悲秋·其一》《悲秋·其三》《追和皮陆夏景冲澹偶然作》等自作诗十首。款识“辛巳(1521年)仲冬望日呵笔书此。枝山允明”,可知为其晚年所作,时61岁,正是书艺趋于臻境之时。卷中,每行书五至六字不等,行笔洒脱,字形大小顺气韵而设,欹正斜取,方圆曲直,一以贯之,信手而成。字与字之间又或牵丝映带,或相互取势,有“吞云涌梦若耶,变幻如烟雾,奇怪如鬼神”之神韵,行云流水,令人叹为观止。卷中鉴藏印亦是累累,据此可知曾经明末清初常熟王澧(1616-1692)收藏,澧字楚先,号兰陔,明崇祯十六年(1643)与父日俞同榜进士,任金华知府,入清历刑部浙江司郎中等。此卷王澧钤印四枚,共六次,其中“虞山王兰陔收藏图书记”、“丘壑夔龙衣冠巢许”、“兰陔王澧之印”诸藏印,见于浙江天宁波天一阁博物院藏《明丰坊草书憎苍蝇赋卷》。其余印鉴因字号重复等故,暂不可考。玆列部分,仅作参考。“昶林诗画”:李泰交,字昶林,一字大来,贵阳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进士。散馆授编修,官至左中允,出为广东学政。能诗,《黔诗纪略选入》。另有张明哲题写引首,徐邦达赋诗题跋,亦不禁慨言此幅京兆狂草“老笔犹烂熳,有明孰与先”,为之钦服。而“叔羊兄出示真迹”,沈叔羊(1909-1986)沈钧儒之子,名议。擅长中国画、美术理论。陈巨来《安持人物琐忆》中亦有记载沈叔羊与徐邦达屡有书信往来。此外,佳士得香港亦将于5月25至30日荣幸呈献“丹青冰鉴–黄仲方先生珍藏中国书画”特别展。黄仲方先生(1943-2022)是一位汇集中国文化艺术于一身的当代文人,其在书画创作、鉴定、收藏、画廊经营和中国书画艺术推广等方面颇具创意和用心,是国际知名重要的艺术先行者。
黄先生于1943年出生,幼承庭训,在父亲黄宝熙先生的影响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文学、艺术非常热爱。早岁即追随旅港海派书画家顾青瑶女士学习中国传统书画,至1962年已经在香港大会堂举办个人画展,享誉艺林,传为一时佳话,成为当时最年青的艺术家。海外留学归来后,黄先生在其父亲“乐在轩”的基础上与时并进继续收藏书画作品,并且加入了个人的兴趣与见解,以志继承发展家族的收藏。
黄仲方关注传统明清艺术家,所藏中国书法与对联为海内藏家所重。又因黄先生原籍上海,对于晚清海派书画家尤其重视,至于20世纪许多当代书画家多是黄氏家族的朋友,这些作品都是此次收藏展览重要呈现之一。是次展览显示黄仲方先生在书画与文化知识方面的广泛兴趣和爱好,展现出既具传统又富有当代气息的新式文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