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社论评行善之道:如何将钱捐给有意义的事业?

职场   2024-12-28 06:59   浙江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今天我们关注如何捐钱行善,选自最新一期《经济学人》社论版块(圣诞双周刊,2024年12月21日出刊)文章探讨了如何在道德、自由和效率之间找到平衡,以更明智、更高效地将金钱捐赠给有意义的事业。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篇官网文章解析。今天的推文将涵盖三大内容:原文导读、写作技巧剖析以及好词佳句鉴赏。希望借此,在深入了解国内外热门话题的同时,收获英语写作技巧。


日更不易,也请大家帮个忙,点赞、点“在看”、分享,谢谢支持!


01

  原文导读  

Leaders | Doing good

How to give money to good causes

Let a balance of morals, liberty and efficiency be your guide

每逢年末假日季节,行善之心愈发高涨。


许多美国人选择在此时慷慨解囊,近四成表示他们在假日季的捐款金额超过全年其他时间;而超过三分之二的英国人则计划在圣诞节期间捐赠。


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慈善事业、公益项目和急需帮助的人群,如何捐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一问题往往如同家庭聚会的复杂关系般难以理清。

近年来,“有效利他主义”(Effective Altruism)这一理念备受关注,但其声誉因与川普式的“叛逆”人物萨姆·班克曼-弗里德(Sam Bankman-Fried, sbf)的关联而受到损害,因为这位加密货币领域的骗子声称其欺诈行为的最终目的是行善。


然而,行善应以理性为导向这一观点并未因个别事件而失色。事实上,从亚里士多德到现代哲学家,智慧的慈善行为始终被认为是道德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里士多德曾说,真正的美德来自于正确的捐赠:捐赠给适合的人,以适当的数额,为正确的理由,并在恰当的时间。

对于现代的捐赠者而言,行善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深思熟虑的考量。


首先,捐赠需要符合个人的道德优先顺序。挽救濒危语言与拯救垂危的儿童,两者皆有其内在价值,但哪一个优先,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信仰和人生观。


在权衡此类复杂问题时,宗教与哲学可能会提供指引,但最终的决定是个人自由选择的体现。

其次,捐赠者需思考是否应赋予受助者更多选择的自由。或许您希望捐赠能帮助最贫困的人群摆脱贫困,但受助者可能更倾向于将资金用于亲友的葬礼,而非购买一头未来可能带来经济收益的牛。


这种对自由选择的尊重,正是近年来直接现金援助计划广受欢迎的原因。例如,非营利组织GiveDirectly在过去三年中筹集了超过5亿美元,让贫困地区的受助者自行决定如何使用这些资金。这种方法体现了捐赠者与受助者之间信任的桥梁,也尊重了受助者对生活的自主权

最后,效率问题始终是慈善捐赠的重要衡量标准。无论是预防河盲症、提高识字率,还是直接提供现金援助,一些组织显然比其他组织更擅长利用资源实现目标。


然而,并非所有善行的成果都可以轻松衡量。例如,支持民主建设的项目,其效果往往难以量化。如果一个强权者最终掌权,我们可能认为相关努力徒劳无功;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哪怕仅仅延缓了民主崩溃,这一努力也可能是值得的。


规模较小的慈善机构常常因缺乏资源而难以收集所需数据,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贡献较少,而是我们对其影响的了解受到了局限。

当数据可用时,它应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例如,挖掘清洁水井或提供紧急援助等项目,其效果往往可以清楚地评估。一些组织通过透明且高效的运作方式,在资源利用上脱颖而出。


GiveWell是一个专注于慈善评估的机构,通过数千小时的数据分析,筛选出最具影响力的慈善组织,特别是那些专注于挽救儿童生命的项目。


尽管不同的评估方法可能反映不同的优先事项,但慈善机构的透明化和数据化显然能帮助捐赠者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行善不仅仅是一次慷慨的行动,更是一次道德上的修行。深思熟虑的捐赠能让每一分钱都发挥最大价值,同时也能提升捐赠者自身的品格。亚里士多德曾强调,捐赠不仅仅是为了改变世界,也是为了完善自我。选择用心行善,既成全他人,也成就自己。


02

  写作技巧分析  

这篇文章的写作结构清晰,逻辑严谨,通过多个层次逐步展开对“如何有效行善”的分析和讨论。


文章开篇从节日季节的行善话题切入,以具体数据引发读者共鸣:“Nearly two-fifths of Americans tell pollsters that they sign over more of their savings to charity in the holiday season than at any other time of year; more than two-thirds of Britons say they plan to donate money at Christmas.” 这一段不仅提供事实背景,也提出了核心问题:“How to give well?” 这种引入方式既引发兴趣,又设定了讨论的中心。


接着,文章过渡到有效利他主义(Effective Altruism)的讨论,承认其因与“Sam Bankman-Fried”这一欺诈者的关联而名誉受损,但强调这一理念的内核具有深厚的历史与哲学基础:“Aristotle suggested that virtue stemmed from correct giving: to the right people, in the right amounts, for the right reasons and at the right times.” 作者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理性行善”的必要性奠定了理论依据,并引入讨论现代慈善的三大考量。


接下来的主体部分围绕三个具体的考量展开:道德优先权、受助者自由和效率。


首先,关于道德优先权,文章指出每个人的捐赠决定最终是个人价值观的体现: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may help you balance their competing claims. But ultimately, how important you find one good cause compared with another is a matter of personal choice.” 这一部分强调了捐赠决策的主观性和个性化。


第二,关于受助者的自由,文章通过具体例子说明受助者可能的优先事项和捐赠者预期之间的差异:“You might be fired up with the mission to lift up the neediest out of poverty. But they may prefer to spend your precious money on a funeral for a close friend than to invest in a cow as a source of future income.” 作者进一步用“GiveDirectly”的成功案例说明这种自由选择的实践成果,强化了观点的可信度。


第三,关于效率,文章分析了慈善效率难以评估的复杂性:“Sometimes the dollar gains for each dollar spent are hard to measure, if not impossible.” 同时,它强调了明确目标和数据透明度的重要性:“A defined goal, such as digging wells for clean water, should be measurable.” 作者通过提及“GiveWell”这一具体机构,展示了数据驱动的慈善方法如何帮助捐赠者优化决策。


在总结部分,文章超越了节日的局限,将话题引向更广泛的层面:“Not just for Christmas”。它指出效率和衡量标准的多样性,同时强调深思熟虑的捐赠不仅有益于受助者,也能提升捐赠者的自身品德:“And, as Aristotle argued, it makes those who give better, too.”


整体来看,文章采用了“问题提出—背景引入—多角度分析—总结提升”的结构,逻辑推进有序。通过具体数据、历史观点和现代案例的结合,作者为如何“捐赠得当”提供了兼具哲学深度和现实可行性的建议。


03

  日积月累(好词佳句) 

原文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和背诵的句式。例如:

Rigorous giving calls for thought and judgment. That may seem like hard work, but the effort helps donors maximise the benefit of what is given.

译:严谨的捐赠需要思考和判断。这看似繁琐,但这种努力能帮助捐赠者最大化地发挥其善款的效用。

这句话短小精炼,表达逻辑清晰,同时兼具说服力和启发性。第一句通过“rigorous giving calls for thought and judgment”这一结构,清晰地指出严谨捐赠的基本要求。动词“calls for”准确传递了某种必要性,使句子具有正式感和严肃性。第二句则通过对比的方式,让“hard work”与“the effort helps donors maximise the benefit”形成鲜明对照,强调虽然过程看似繁琐,但回报值得努力。这样的对比句式增加了表达的说服力,同时激励读者深入思考。


这一句的表达技巧适用于说明复杂问题时的引导性陈述:通过对比结构强调必要性,同时用结果论述行动的意义,使观点更加有逻辑性和感染力。








以上,是《经济学人》关于如何更好行善的文章解读。文章指出,捐赠者应在个人道德优先事项、受助者的自由选择权以及慈善机构效率三者之间取得平衡,以确保捐款既尊重个人价值观,也能最大化地发挥社会影响力。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推文相关文章资料。


日更不易,也请大家帮个忙,点赞、点“在看”、分享,谢谢支持!


关注作者,

更接地气地解读




往期社论文章精选

 

12.18|评西班牙的经济复苏:数据表明,它是今年欧洲表现最好的富裕经济体!

12.17|发达国家成年人的读写和计算能力显著退化:你的阅读能力还比得上十岁孩子吗?

11.11|关注指数基金:如何有效限制其影响力、确保其“被动”身份?

10.22|SpaceX星舰将改变太空运输方式,推动火星殖民计划,并为未来太空探索带来新的可能性!

10.7|科学家成功绘制出成年果蝇大脑的完整图谱,或许能为未来人类大脑的研究提供重要借鉴!

9.15|关注“德拉吉报告”:呼吁投入巨资追赶中美,要求欧盟进行“彻底改革”!

9.6|如何应对极右翼势力对德国乃至欧洲各国的威胁?

9.3|欢迎来到“镜像世界”——数字孪生正迅速融入你我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9.2|发达国家通胀下降主要归功于央行的高利率政策,还是靠运气或时间的推移?

点击图片查看推文

在外企学神马
每天10分钟,带你解读最热门的《经济学人》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