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逝者专栏:纪念哈罗德·帕尔默修士,隐居荒野50年,只为寻求与神更亲密的联结!

职场   2024-12-23 06:59   浙江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今天我们关注哈罗德·帕尔默修士,选自最新一期《经济学人》“圣诞双周刊”逝者专栏(2024年12月21日出刊)文章讲述了哈罗德·帕尔默修士在北安伯兰的隐修生涯,他独居荒野50年,以祈祷和建造教堂为使命,展现了孤独与信仰的深刻交融。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篇官网文章解析。今天的推文将涵盖三大内容:原文导读、写作技巧剖析以及好词佳句鉴赏。希望借此,在深入了解国内外热门话题的同时,收获英语写作技巧。


日更不易,也请大家帮个忙,点赞、点“在看”、分享,谢谢支持!


01

  原文导读  

Obituary | The work of prayer

Brother Harold Palmer lived alone in the wilds by choice

The Northumbrian hermit died on October 4th, aged 93

哈罗德·帕尔默修士(Brother Harold Palmer)的一生是孤独与奉献交织的篇章。他选择了与世隔绝的隐修生活,在北安伯兰郡牧羊人山的荒凉山顶,建起了一座灵修圣地。


这个地方,曾是几乎无人问津的废墟,但在他看来,却蕴藏着神圣的潜力。他相信,神的旨意在呼唤他,在这片废墟上,创造一处向神倾诉的家园。


哈罗德修士的灵感源自北安伯兰的圣徒们,比如圣卡斯伯特,这位圣人曾在寒冷的北海中祈祷至双脚冰冻,被两只海獭舔暖。


哈罗德修士也深受方济各会精神的影响(the spirit of St. Francis of Assisi),这位圣人既向城市中的人们传教,也会退隐到岩石丛生的偏远之地祷告。修士本人也在修会的团体生活与孤独的神圣追求之间挣扎。


虽然他在1960年加入圣方济各会(the Society of St Francis (SSF) ),但总感到难以融入。他不喜欢大规模的修会生活,不愿受规章束缚,更无法忍受“闭关式”的禁锢。他的心灵一直在寻找一种更纯粹的祈祷方式。


在一处破旧的拖车里,他开始了牧羊人山上的隐修生活。用稻草包裹住拖车抵御寒冷,与老鼠为伴,他时常问自己,这种生活的意义何在?但他始终记得,他来此是为祈祷,为寻求与神更亲密的联结


后来,他决定亲手建造一座隐修院(hermitage)。为此,他在养老院的病房中工作,用抚慰病人的方式筹集资金。村民们也自发地为他提供帮助,送来建筑材料,甚至帮助建造。


修士对人们的慷慨深感感激,他也以自己的方式融入村庄的生活:用遛狗来换取热水洗澡,把信箱放在山脚以方便邮差,成为村民口中那个总是微笑、穿着破旧长袍的“怪人”(“eccentric”)。


修士的中心任务是祈祷。他每天七次敲响古老的钟声,在寒风中诵念《圣咏集》,这是他自制的圣歌,以亲手翻译的拉丁文礼仪为基础。


他的祈祷充满了敬畏,指向神秘的圣灵。他在圣母和圣卡斯伯特的名义下建造了一座罗马式小教堂,祭坛下埋藏着圣卡斯伯特的圣物。教堂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块彩色玻璃都充满着他对神的爱与献身。


尽管修士建造了四间客房,供愿意体验隐修生活的人使用,但没有人留下。也许是那简陋的生活条件令他们却步——冷豆罐头和煤油灯显然难以吸引长期住客。


然而,哈罗德修士并不在意是否有人陪伴。他的任务,是为世界的纷乱与痛苦向神祈祷,保持内心的宁静。他坚信,只要他自己心中时刻记住神,与神对话,这就足够了


哈罗德修士的祈祷并不孤单。羊群的咩咩声常常从窗外传来,与他的圣歌交织在一起。他的一生,看似与世隔绝,却用虔诚的祈祷连接着世界。他用一颗安静的心,将神的恩典洒向人间,直到他在93岁高龄辞世。


他的离去,带走了一段平凡又不平凡的隐修故事,留下了一座依然伫立在北方荒野的祈祷之所。


02

  写作技巧分析  

这篇逝者文章采用了叙述和描述相结合的方式,以时序为主线,交织主题探讨,展现了哈罗德·帕尔默修士的一生与信仰追求。


开头通过简洁的概述点明人物和主题,强调哈罗德修士选择独居荒野,并在93岁时辞世("Brother Harold Palmer lived alone in the wilds by choice / The Northumbrian hermit died on October 4th, aged 93")。这一开场吸引读者,概括了修士的主要特质:孤独与选择。


第一部分(1970年的奇异邮包)引出哈罗德修士生活转折点的一个细节。这段文字通过叙述他收到建筑工具的邮包("He never knew who had sent it...Plainly, he had building to do"),象征着一种神秘的召唤,为接下来的叙述埋下伏笔,同时也让读者对修士的使命产生好奇。


第二部分通过描述哈罗德修士选择牧羊人山的原因与过程,展示了他的犹豫与坚持。他对孤独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斯凯特”(Skete,小型隐修社区)的理想进行了详细解释("a tiny monastic community where he would live alone and a few chosen brothers would live close, in separate cells"),同时结合历史背景和北安伯兰圣徒的传统("St Cuthbert was said to have stood so still in the sea..."),为他的信仰之路赋予了历史厚重感。


第三部分转向修士的个人特质和性格冲突。他在传统修会生活中感到不安,既不喜欢集体生活,也不愿受规矩约束("He did not enjoy community on that scale, disliked being regimented, and hated the principle of enclosure")。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他的难以妥协,还为他最终选择独居生活提供了心理铺垫。


第四部分详细描述了哈罗德修士在牧羊人山上的建造过程和艰辛努力。文章通过细节展示他的隐修生活如何与社区互动融合,例如村民的帮助与支持("Villagers would leave cakes and other offerings there"),以及他建造隐修院和教堂的全过程("He built his hermitage—thick walls of local stone and concrete, clay pantiles on the roof")。这些细节使读者感受到他生活的质朴和信念的力量。


第五部分强调了哈罗德修士生活的核心:祈祷。文章描述他如何融合圣公会和天主教的礼仪("Prayer both Anglican, from 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 and Catholic..."),并详细描绘他对罗马式小教堂的投入,以及他对圣咏和拉丁文礼仪的专注。这部分通过反复描写祈祷的仪式感和神圣氛围,展现他的信仰深度。


结尾以他独自祈祷的场景收尾,点明他的一生虽孤独,却充满安宁("As long as he himself remembered God continually...all was well")。羊群的咩咩声与祈祷的诗句交织("Between the verses of the Psalms, sheep bleated outside"),为整篇文章赋予诗意的静谧感。


文章结构以哈罗德修士的生活轨迹为时间轴,穿插历史背景和信仰主题。叙述中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同时通过反复描写祈祷与孤独,将修士的信仰与生活理念贯穿始终。这种结构使得读者既能理解哈罗德修士的独特人生,也能感受到他与神的深刻联结。


03

  日积月累(好词佳句) 

原文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和背诵的句式。例如:

This was what had struck him most strongly when he visited Mount Athos and wandered among the sketes there: a stillness that if suddenly broken by a swallow, or a boat engine, immediately redescended like a presence.

译:这正是他在访问圣山阿陀斯并游历当地的斯凯特时感受最深的东西:一种静谧感,即使偶然被燕子或船发动机的声音打破,也会立刻像一种存在一样重新降临。

这句话以优美而含蓄的语言捕捉了“静谧”的本质。句中采用了因果和转折的结构,通过描述感官细节(燕子鸣叫、船的发动机)和一种抽象的概念(静谧感像一种“存在”),展现了修士对环境的深刻体验。这种表达将具象与抽象相结合,使读者不仅能“听到”声音的突兀感,还能“感受到”静谧的恢宏与神圣。此外,“immediately redescended like a presence”这一短语,将静谧拟人化为一种有生命的“存在”,既形象又充满哲思。


这一句式特别适合在描述情感或氛围时借鉴,用来表达某种深刻而难以言喻的感受,同时通过细节的对比(打破与恢复)突出主体的核心体验。这种写法让文字更具感染力和层次感。







以上,是最新一期《经济学人》逝者专栏对哈罗德·帕尔默修士的解读。他在北安伯兰的牧羊人山隐居50年,以祈祷为一生的中心,亲手建造了一座罗马式小教堂,专注于为世间忧患向神祈祷,最终将孤独与信仰融为一体。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推文相关文章资料。


日更不易,也请大家帮个忙,点赞、点“在看”、分享,谢谢支持!


关注作者,

更接地气地解读




往期文章精选之“逝者专栏”

 

12.16|纪念沙洛姆·纳加尔,他完成了以色列历史上唯一一次司法处决!

12.9|纪念约翰·金塞尔:美国二战传奇密码员,纳瓦霍人

12.2|纪念赛莱斯特·凯埃罗:葡萄牙传奇平民、康乃馨圣母

11.25|纪念英国画家奥尔巴赫:至死仍坚持追寻一个永恒的画面!

11.18|缅怀巴尔塔萨尔·乌什卡:厄瓜多尔最后的采冰人!

11.11|纪念奎因西·琼斯:流行音乐巨匠,统治乐坛半个世纪!

11.4|纪念莉莉·埃伯特:奥斯维辛幸存者和回忆录作家

10.28|纪念费图拉·居伦:这位渗透策略宗师终究未能成为土耳其的救世主

10.21|纪念意大利生物学家萨米·巴索:全世界最“长寿”的早衰症患者,享年28岁

2024.1.18|纪念“北非沙漠之王”迈克·萨德勒:二战老兵、英国特种空勤团创始成员

2024.1.11|纪念高耀洁医生: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20年前曾“感动中国”

2024.1.5|2024前瞻特刊:纸质票据的哀歌

2023.12.18|纪念艾瑞克·弗里曼:传统英格兰乡村文化的守护者

2023.12.14|纪念桑德拉·迪·奥康纳:美国最高法院第一位女性大法官

2023.12.21|纪念本杰明·泽法尼亚:英国战后50强作家之一、传奇诗人和表演者

2023.7.9|纪念Donald Triplett:第1位被诊断自闭症的患者,享年89岁

2023.6.22|纪念贝卢斯科尼:意大利前总理

2023.1.24|做假证的阿道弗·凯明斯基:“如果我多睡一个小时,30个孩子会丢掉性命。”

点击图片查看推文

在外企学神马
每天10分钟,带你解读最热门的《经济学人》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