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纪念毛罗·莫兰迪:一个人,一座岛,三十二年!

职场   2025-02-02 06:59   浙江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今天我们关注毛罗·莫兰迪(Mauro Morandi),选自最新一期《经济学人》逝者专栏(2025年2月1日出刊)文章讲述了毛罗·莫兰迪的故事,这位原本计划逃往波利尼西亚的隐士,因缘际会成为意大利布德利岛的守护者,在那里独居三十余年,直至晚年因政府介入被迫离开他视为天堂的岛屿。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解析。今天的推文将涵盖三大内容:原文导读、写作技巧剖析以及好词佳句鉴赏。希望借此,在深入了解国内外热门话题的同时,收获英语写作技巧。


日更不易,也请大家帮个忙,点赞、点“在看”、分享,谢谢支持!


01

  原文导读  

Obituary | One man on his island 

Mauro Morandi needed to abandon consumer society

The hermit-guardian of Italy’s loveliest beach died on January 3rd, aged 85

1989年的夏天,毛罗·莫兰迪(Mauro Morandi)原本准备逃向波利尼西亚。他厌倦了摩德纳那片平坦而乏味的土地,厌倦了消费主义社会的枷锁,甚至厌倦了按部就班的生活。他想去南太平洋,像高更一样,寻找热带森林、珊瑚礁、碧蓝的泻湖,以及那片陌生的、充满异域魅力的世界。为此,他拥有了一艘16米长的双体船,犹如“海上法拉利”。他已经做好了远航的准备,然而,一场风暴却让他在撒丁岛北部的拉马达莱纳停了下来。


在这座岛上,他偶然听说了布德利——一片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更奇妙的是,这座岛的管理员正准备离职,而他,只是因为一次探访,就决定接替那个职位。就这样,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他没有去成波利尼西亚,却意外地在布德利找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一切:碧绿的海水、粉色的沙滩、狂野的植被,还有一个可以将自己隔绝于世界之外的机会。


在岛上的三十二年里,他独自生活,守护着这片海滩,也守护着自己内心的宁静。他住在一座简陋的花岗岩小屋里,屋顶上唯一的太阳能板提供微薄的电力,勉强点亮几盏灯,却无法支撑一台冰箱。雨水被收集到蓄水池里,用来满足日常饮用和清洗的需要。冬天,狂风肆虐,有时他会被困在小屋里二十多天。蔬菜无法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所有的食物都需要从外面的世界运来。而他与这个世界的唯一连接,是一艘小艇,以及偶尔的补给船。


然而,在这一切艰难之外,布德利给予了他前所未有的自由。他喜欢黎明时分听见两只母鸡在窝里轻声骚动,然后起身,走到小屋外那张他亲手用杜松木制成的椅子上,点燃第一支烟,看着太阳从海平面上升起。他并不在意时间的流逝,也不在乎今天是星期几。在这里,时间仿佛与世隔绝,潮汐和风向才是唯一的指引。


起初,他沉浸在这份孤独之中,不愿与外界有所联系。但渐渐地,他意识到,这片美丽的土地需要被保护,而这份保护并非只靠他一人之力。他开始接待游客,在屋檐下与他们交谈,不仅谈论哲学、自由意志、爱情,还谈论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如何学会尊重自然。他在岛上装上了WiFi,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布德利的美景,他的声音传到了世界各地,吸引了十万名追随者。他希望人们能够成为“有意识的旅行者”,学会欣赏自然,而不是占有它、破坏它。


然而,政府的态度却与他截然不同。从2016年起,公园管理局开始试图驱逐他。他据理力争,试图留在岛上,但最终,在八十多岁时,他的健康已经无法支撑这场漫长的抗争。他不得不搬到拉马达莱纳的一间小公寓里,住在车水马龙的街道旁,听着夜里轰鸣的摩托车声,而不是海浪的拍打。


但即便如此,他的目光依然望向大海。在那些独自坐在阳台上的日子里,他时常会想,布德利究竟是现实,还是一场美丽的梦?


02

  写作技巧分析  

这篇文章的写作结构遵循了一种叙事性的回忆模式,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同时穿插主题性的反思,使得毛罗·莫兰迪的故事既富有情节性,又承载了更深层的象征意义。


文章的开头以戏剧化的方式引入莫兰迪的梦想:“To Polynesia! That was where Mauro Morandi wanted to go.” 这一句短促而充满激情,迅速确立了他作为一个追寻自由、渴望逃离的人的形象。随后,作者详细描绘了他原定的计划,包括拥有一艘豪华的双体船,憧憬着“tropical forests, coral reefs, turquoise lagoons and dark, brooding women”。这不仅展示了他的浪漫主义幻想,也为后来的命运转折埋下伏笔。


接着,文章通过一次意外的风暴引出故事的核心情节:他的船在撒丁岛附近受损,他被迫停留,而后因一系列“共振”般的巧合(By sheer synchronicity...),他听说了布德利岛,并迅速被其景色所吸引,最终接替即将离职的管理员职位。这部分展现了命运的偶然性,使得他“误入”布德利岛的经历显得如宿命般不可避免。


随后,文章回溯了莫兰迪的人生经历,解释了他为何对逃离社会如此执着。他童年时便有逃跑的经历,青年时期更渴望远航。他曾做过体育教师,却因打破传统教学方式而受到指责,甚至婚姻和家庭也未能使他安定下来。特别是当他阅读了《海鸥乔纳森》(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后,他坚定了对自我完善的追求,并认为这种完善只能通过“流浪”和“放逐”来实现。这一部分不仅提供了人物背景,也让读者理解他为何最终选择布德利。


紧接着,文章详细描绘了他在布德利的生活,展现了他的艰辛与宁静的对比。例如,他没有自来水,电力不足,冬季暴风雨可能让他被困数周,但他仍然热爱这片土地,因为这里赋予了他真正的自由。他的日常节奏充满诗意:“The first was the sunrise over the sea, which it was a sin to miss.” 这一句不仅突出了他对大自然的崇敬,也暗示了他生活方式的纯粹。


文章接下来强调了他如何从一个隐士转变为布德利的守护者。他并非真正孤立于世,偶尔会去拉马达莱纳补给,甚至有朋友、家人和短暂同居的女友。最初他远离游客,但后来他意识到,唯有人类才能拯救自然:“Dostoevsky had written that only beauty could save the world; now only humans could save beauty.” 这一部分展现了他的思想变化,从单纯的逃避现实,到积极地向世界传递环保理念,甚至通过社交媒体吸引了十万追随者。


然而,尽管他为布德利倾注了全部心血,政府仍然不断施压要求他离开。文章的结尾充满悲剧色彩:他在80多岁时不得不搬回拉马达莱纳,住进一间嘈杂的小公寓,而他所珍视的布德利岛已不再属于他。最后一句话,“whether his own tiny Polynesia had been real, or just a dream” 以一种富有哲思的方式收尾,让整个故事带有一种虚幻而感伤的余韵,仿佛他毕生追寻的乌托邦,最终只是一个美丽的梦境。


整体来看,这篇文章在结构上采用了先引出人物目标,再通过偶然事件展开情节,然后回溯人物动机,接着详细描绘他的生活,最后以不幸的结局收尾的方式。作者不仅叙述了莫兰迪的一生,还借此探讨了人类对自由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现代社会如何容纳那些不愿被同化的个体。


03

  日积月累(好词佳句) 

原文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和背诵的句式。例如:

Dostoevsky had written that only beauty could save the world; now only humans could save beauty.

译: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写道,唯有美能够拯救世界;而如今,唯有人类才能拯救美。

这句话运用了对称的结构,使得句式简洁而富有力量。前半句引用文学经典,赋予论点哲学深度,而后半句则对这一观点进行现代化的转化,突出了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作者在这里巧妙地将审美与责任联系在一起,让读者意识到,美本身无法自救,只有人类才能决定它的命运。这种以经典为引子,再结合现实语境进行反向推演的表达方式,能够增强论述的说服力,同时赋予文章更深层次的思想性。







以上,是最新一期《经济学人》逝者专栏文章解读。毛罗·莫兰迪原计划航向波利尼西亚,却因机缘巧合留在意大利布德利岛,并在那里独自度过三十余年,守护着这片粉色海滩,抵抗现代社会的侵扰,最终在晚年被迫离开。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推文相关文章资料。


日更不易,也请大家帮个忙,点赞、点“在看”、分享,谢谢支持!


关注作者,

更接地气地解读




往期文章精选之“逝者专栏”

 

1.27|纪念大卫·林奇:美国最神秘、最超现实的宗师级电影导演!

1.20|纪念彼得·芬威克:研究“死亡艺术”的世界权威!

1.13|纪念琼瑶:她的一生,是对爱情的赞歌,也是对命运的挑战!

1.6|纪念吉米·卡特,最具道德情操的美国总统!

12.23|纪念哈罗德·帕尔默修士,隐居荒野50年,只为寻求与神更亲密的联结!

12.16|纪念沙洛姆·纳加尔,他完成了以色列历史上唯一一次司法处决!

12.9|纪念约翰·金塞尔:美国二战传奇密码员,纳瓦霍人

12.2|纪念赛莱斯特·凯埃罗:葡萄牙传奇平民、康乃馨圣母

11.25|纪念英国画家奥尔巴赫:至死仍坚持追寻一个永恒的画面!

11.18|缅怀巴尔塔萨尔·乌什卡:厄瓜多尔最后的采冰人!

11.11|纪念奎因西·琼斯:流行音乐巨匠,统治乐坛半个世纪!

11.4|纪念莉莉·埃伯特:奥斯维辛幸存者和回忆录作家

10.28|纪念费图拉·居伦:这位渗透策略宗师终究未能成为土耳其的救世主

10.21|纪念意大利生物学家萨米·巴索:全世界最“长寿”的早衰症患者,享年28岁

2024.1.18|纪念“北非沙漠之王”迈克·萨德勒:二战老兵、英国特种空勤团创始成员

2024.1.11|纪念高耀洁医生: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20年前曾“感动中国”

2024.1.5|2024前瞻特刊:纸质票据的哀歌

2023.12.18|纪念艾瑞克·弗里曼:传统英格兰乡村文化的守护者

2023.12.14|纪念桑德拉·迪·奥康纳:美国最高法院第一位女性大法官

2023.12.21|纪念本杰明·泽法尼亚:英国战后50强作家之一、传奇诗人和表演者

2023.7.9|纪念Donald Triplett:第1位被诊断自闭症的患者,享年89岁

2023.6.22|纪念贝卢斯科尼:意大利前总理

2023.1.24|做假证的阿道弗·凯明斯基:“如果我多睡一个小时,30个孩子会丢掉性命。”

点击图片查看推文

在外企学神马
每天10分钟,带你解读最热门的《经济学人》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