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纪念大卫·林奇:美国最神秘、最超现实的宗师级电影导演!

职场   2025-01-27 06:59   浙江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今天是年前最后一个工作日,我们关注大卫·林奇(David Lynch),选自最新一期《经济学人》逝者专栏(2025年1月25日出刊)文章讲述了美国超现实主义导演大卫·林奇的一生,他通过电影揭示平静生活表面之下的黑暗与怪诞,其离世为影坛留下不可磨灭的传奇。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解析。今天的推文将涵盖三大内容:原文导读、写作技巧剖析以及好词佳句鉴赏。希望借此,在深入了解国内外热门话题的同时,收获英语写作技巧。


日更不易,也请大家帮个忙,点赞、点“在看”、分享,谢谢支持!


01

  原文导读  

Obituary | What lies behind curtains 

David Lynch mesmerised filmgoers with mystery, beauty and horror

America’s strangest and most surreal film-maker died on January 16th, aged 78

1月16日,大卫·林奇,这位世界上最神秘、最超现实的电影导演,离开了人世,享年78岁。


他的一生充满了不安的美感、惊悚的幽暗,以及无法复制的创意。他的作品,从《蓝丝绒》(Blue Velvet)到《双峰镇》(Twin Peaks),从未停止探索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人性黑暗与荒诞。这位从美国小镇走出来的艺术家,像一位揭开帷幕的魔术师,执着于探索生活表面之下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


林奇的创作深深植根于童年记忆。他成长在美国西北部的松林之间,那里高大的松树直插云霄,林间覆盖着柔软的松针,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清冽的气息。


这种环境深刻地塑造了他对于小镇的想象与诠释。他深爱着那些看似平静、井然有序的小镇,白色栅栏、修剪整齐的草坪和安静的夜晚,但他总能看到它们隐藏的另一面。在《双峰镇》中,他用一具被塑料包裹的尸体揭开了小镇温和表象下的暴力与堕落。而在《蓝丝绒》中,一只掉落的耳朵则成为通向阴暗世界的入口。


这种对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探讨,并非源自猎奇心理,而是一种对细节的迷恋。林奇对材质和质感的敏感超越了常人。他热爱泥土、灰尘、废墟与废弃工厂的腐朽质感,这种偏好也贯穿了他的作品。


早期的《橡皮头》(Eraserhead)完美体现了这一点。在费城这个破败的城市,他用黑白画面捕捉了断裂的窗户、浓重的烟雾和孤独的街头,塑造出一个压抑又令人毛骨悚然的世界。而这部影片的主角亨利,怀抱着一个变异的胎儿般婴儿,在恐怖与迷惑中寻找答案,这几乎成了林奇自己与世界相处的象征。


林奇的电影往往有一种梦幻般的逻辑。尽管他的情节表面看似简单,但其背后的含义往往复杂得难以捉摸。他并不担心观众看不懂他的作品,甚至欢迎不同的解读。


对他而言,电影不是为了给出答案,而是为了提出问题。比如,在《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ive)中,林奇用一对女性角色的复杂关系探讨了好莱坞权力结构和人性深渊。这部电影至今仍是影迷们反复咀嚼的谜题。


然而,林奇的怪诞美学并未让他成为好莱坞的宠儿。他从未获得过奥斯卡,而与主流大片的合作,也往往因为艺术控制权的失去而告终。1984年的《沙丘》(Dune)便是一次失败的尝试。面对这样一部科幻巨制,他失去了掌控权,也失去了耐心,最终拒绝承认该片是自己的作品。


同样,在《双峰镇》的第二季,他也因为电视台的干预不得不提前揭示劳拉·帕尔默的杀手身份,导致整个剧集失去了原本的张力。尽管如此,他对这一世界始终抱有深厚的情感。2017年,他亲自复活了这个系列,再次深入松林的迷雾,探讨那些未解的谜题。


林奇的作品总是笼罩着一层迷人却令人不安的光影。他用暗黑的视觉语言剖析人性最深的裂痕,但从不忘捕捉生命的脆弱与美好。在《双峰镇》中,劳拉·帕尔默的脸总是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仿佛在提醒人们,这个世界既是恐怖的,也是值得探索的。


林奇本人却与他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他的日常生活充满了一种50年代的复古情怀:穿着扣到领口的衬衫,每天去同一家餐厅吃巧克力奶昔与奶酪三明治,口中总是挂着“伙计”(“buster”)和“完美”(“peachy-keen”)这样的词语。他的温和与专注感染了身边的演员,让他们愿意为他挑战最极端的表演。他的温文尔雅,与作品中的极端暴力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照。


林奇的离世,像是为一场神秘梦境的落幕拉上了帷幕。然而,他的作品并未远去。那些松林、迷雾、阴影和面孔,仍然在观众的脑海中盘旋。他用一生提醒我们,在生命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无尽的秘密,而探索这些秘密的过程,正是人类存在的意义。林奇的世界虽然幽暗,却也充满了光明,他的离开让人惋惜,却也留下了永恒的想象空间。


02

  写作技巧分析  

这篇文章的写作结构极具条理性和层次感,通过大卫·林奇的生平、作品主题、个人特点与职业挫折的分层叙述,逐步展现了这位导演的艺术成就与复杂性格。


文章开头引人入胜,以林奇童年时在松林中的记忆为切入点(“The first long, proper kiss David Lynch had with a girl took place in a ponderosa pine forest in America’s north-west”),通过对松林细腻的描写(“Pine needles, incredibly soft, covered the floor to a depth of about two feet”)奠定了文章的氛围。这些细节不仅暗示了林奇作品中的自然美学,也为后文关于《双峰镇》的讨论埋下伏笔。在第一段中,作者巧妙地将林奇的个人经历与其最知名的作品联系起来(“‘Twin Peaks’, the mysterious TV series that made him wildly famous in the early 1990s, opened with a shot of pines, mountains and mist”),展示了林奇如何将个人记忆转化为艺术创作。


第二部分转向林奇对小镇生活和人性复杂性的描绘(“That seemed true of most small towns”)。通过对小镇表面秩序与内在混乱的对比描写(“Yet under those lawns...insects were tangling and devouring each other”),文章揭示了林奇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平凡与怪诞之间的冲突。这段文字进一步借助《蓝丝绒》的例子(“In his film ‘Blue Velvet’...evidence, eventually, of a psychopath’s sexual rampages”),将林奇在现实生活中见闻与电影场景的联系清晰呈现。


接下来,文章进入对林奇艺术美学的讨论。这一部分从他对“丑陋与怪诞”的迷恋展开(“His view of what was ugly or grotesque was not like other people’s”),探讨了他对材质、纹理以及废弃工业景观的热爱(“He loved abandoned factories in their full grime and ruination”)。作者引用《橡皮头》和《象人》的案例,具体展现了林奇如何通过这些细节营造出恐怖又迷人的氛围(“Its very weirdness made critics notice him”)。同时,这部分文字通过分析林奇对人物形象的处理,点出了他对人类脆弱性的深刻洞察。


文章随后转向林奇的导演风格和叙事特点,分析他如何以超现实的方式讲述简单的主题(“At their simplest, almost all his films involved characters confronting the dark sides of themselves”)。这一段通过《穆赫兰道》和《内陆帝国》的例子,阐释了林奇如何用梦幻般的逻辑和复杂的角色内心,挑战观众的理解能力。


随后,文章通过对林奇个人生活的描述,展现了他真实性格与作品风格之间的强烈反差(“He himself, however, displayed no dark side”)。林奇日常生活的简单和复古(“For months and years he would eat the same breakfast every day”),以及他对演员的温柔指导(“With his actors he was no yeller, but gentle”),与他电影中的暴力与黑暗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让读者对林奇的个人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最后一部分探讨了林奇在职业生涯中的挫折与坚持。通过《沙丘》和《双峰镇》的失败案例(“The only thing that maddened him was loss of control of the work”),文章分析了他对创作控制权的坚持与妥协的痛苦。尽管经历了种种挫折,他依然不断回归自己钟爱的创作主题和世界,这一点在他2017年复活《双峰镇》的第三季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整篇文章在最后通过一段总结性文字收尾(“to celebrate what a strange, beautiful trip life was”)。作者以林奇对森林的迷恋与生命的奇妙隐喻,回归了文章开头,首尾呼应,赋予文章一种圆满感。这样的结构不仅凸显了林奇的艺术生命与个人魅力,也让读者对他的一生充满敬意与感慨。


03

  日积月累(好词佳句) 

原文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和背诵的句式。例如:

Beneath the surface ordinariness, violent disturbance was going on.

译: 在表面平凡之下,暴力的动荡正在酝酿。

这句话短小精悍,却层次分明,兼具抽象与具体。它用“surface ordinariness”(表面平凡)与“violent disturbance”(暴力动荡)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隐藏于日常生活之下的深层冲突与矛盾。通过“beneath”一词引出隐秘的内在世界,体现出一种张力,令人联想到林奇作品中平静外壳下暗藏的恐怖。这种结构既适合描述戏剧性情节,也适用于写作中表现事物的表里不一,能够增强表达的深度和冲击力。


在翻译中,“beneath the surface ordinariness”采用了“在表面平凡之下”的结构,强调了“beneath”的空间感;而“暴力的动荡”则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用较为生动的汉语表达进一步加强了情绪的张力。学习这一句式,可以模仿其短句对比的方式,将外在与内在、表面与深处的关系清晰呈现,为写作增添层次感和悬念氛围。例如,在其他领域的写作中,也可用类似的句式:“在平静的天空下,风暴正在积蓄力量。”






以上,是最新一期《经济学人》逝者专栏关于大卫·林奇的文章解读。这位美国最奇特、最超现实的电影导演,将生活中的平凡与诡异融为一体,用影像探索表象之下的黑暗与人性复杂,他的离世让电影界失去了一位独一无二的艺术家。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推文相关文章资料。


日更不易,也请大家帮个忙,点赞、点“在看”、分享,谢谢支持!


关注作者,

更接地气地解读




往期文章精选之“逝者专栏”

 

1.20|纪念彼得·芬威克:研究“死亡艺术”的世界权威!

1.13|纪念琼瑶:她的一生,是对爱情的赞歌,也是对命运的挑战!

1.6|纪念吉米·卡特,最具道德情操的美国总统!

12.23|纪念哈罗德·帕尔默修士,隐居荒野50年,只为寻求与神更亲密的联结!

12.16|纪念沙洛姆·纳加尔,他完成了以色列历史上唯一一次司法处决!

12.9|纪念约翰·金塞尔:美国二战传奇密码员,纳瓦霍人

12.2|纪念赛莱斯特·凯埃罗:葡萄牙传奇平民、康乃馨圣母

11.25|纪念英国画家奥尔巴赫:至死仍坚持追寻一个永恒的画面!

11.18|缅怀巴尔塔萨尔·乌什卡:厄瓜多尔最后的采冰人!

11.11|纪念奎因西·琼斯:流行音乐巨匠,统治乐坛半个世纪!

11.4|纪念莉莉·埃伯特:奥斯维辛幸存者和回忆录作家

10.28|纪念费图拉·居伦:这位渗透策略宗师终究未能成为土耳其的救世主

10.21|纪念意大利生物学家萨米·巴索:全世界最“长寿”的早衰症患者,享年28岁

2024.1.18|纪念“北非沙漠之王”迈克·萨德勒:二战老兵、英国特种空勤团创始成员

2024.1.11|纪念高耀洁医生: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20年前曾“感动中国”

2024.1.5|2024前瞻特刊:纸质票据的哀歌

2023.12.18|纪念艾瑞克·弗里曼:传统英格兰乡村文化的守护者

2023.12.14|纪念桑德拉·迪·奥康纳:美国最高法院第一位女性大法官

2023.12.21|纪念本杰明·泽法尼亚:英国战后50强作家之一、传奇诗人和表演者

2023.7.9|纪念Donald Triplett:第1位被诊断自闭症的患者,享年89岁

2023.6.22|纪念贝卢斯科尼:意大利前总理

2023.1.24|做假证的阿道弗·凯明斯基:“如果我多睡一个小时,30个孩子会丢掉性命。”

点击图片查看推文

在外企学神马
每天10分钟,带你解读最热门的《经济学人》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