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打工人周末不忘充电,今天我们吐槽职场中的商业话语,选自最新一期《经济学人》(2025年1月18日出刊)。文章通过一封虚构的CEO新年信件,以幽默和讽刺的方式揭示了现代企业文化中流行语的空洞、领导风格的矛盾以及商业环境中的荒诞现象。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篇官网文章解析。今天的推文将涵盖三大内容:原文导读、写作技巧剖析以及好词佳句鉴赏。希望借此,在深入了解国内外热门话题的同时,收获英语写作技巧。
日更不易,也请大家帮个忙,点赞、点“在看”、分享,谢谢支持!
原文导读
Business | Bartleby
The year ahead: a message from the CEO
From the desk of Stew Pidd
从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办公桌前发出一封迟到的年初信件,像是商业世界的一则寓言。川普式的夸张、马术课程的奇遇、人工智能的赞美——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现代企业文化的一幅荒诞拼图。
虚构的CEO Stew Pidd的“年度愿景”既熟悉又滑稽,揭示了商业话语如何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挣扎寻求意义。
他以一场在怀俄明州发生的“奇怪事故”开场,自嘲地讲述了自己在马术领导力课程中如何受伤。这场意外为信件奠定了基调:不以实际成效为目标,而是热衷于空洞的象征主义。
接着,他提出了“permavucalution”这一令人费解的新词,意图描述商业环境中的“永久性不确定性”。尽管他坦承这一术语无人问津,他仍将其作为达沃斯论坛上展示的焦点。或许,“permavucalution”所折射的并非未来,而是领导者对创新的执迷与迷茫。
在他对人工智能的热情洋溢的赞美中,我们看到一个讽刺的对比。他将AI的意义提升到与火的发现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戏谑地猜测史前人类或许会将火与氧气相比较。
然而,现实中的公司应用却显得过于平凡:“让预算流程更高效了一点”。这种过度宣传与实际成果之间的反差,精准地讽刺了企业在技术热潮中的膨胀姿态。
更讽刺的是,他号召员工向“PRAIRIE团队”学习,而该团队的座右铭“探索、改进、增强,没有什么比AI更强大”听起来更像是一次拙劣的广告宣传,而非实际指导。
这封信中最引人发笑的是Stew Pidd对公司价值观的重新排序。他断言公司必须坚守核心文化,同时宣布将价值观改为“数字化、开放、谦逊”(Digital. Openness. Humility.)。他坚持“数字化”不仅是企业的首要价值观,还对语法提出挑战。企业价值观的重新定义不过是一次表面上的重塑,既没有触及实质,也未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令人忍俊不禁。
而他的“马术领导力课程”更是为整篇信提供了无限的笑料。他得出的领导力经验——“不要靠太近”和“马鞭非常有效”——听起来荒诞至极,却精准地影射了许多企业领导者从培训课程中获得的肤浅收获。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他决定将高管团队送去参加同样的课程,这种盲从与形式化的培训正是现代企业的缩影。
在讨论远程办公时,他以一句模棱两可的谚语——“你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为公司强制返岗五天制的政策辩护。随即,他抛出更离奇的逻辑:“如果马根本不在水边,它又如何喝水?”这种缺乏实质论据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企业高层决策的僵硬与自以为是。
信件的尾声并未忘记关怀那些曾被公司倡导的“崇高事业”。他承诺多样性与可持续性依然是公司的重点,但话锋一转,却宣布终止对“负责任商业中心”的资助,而将资金转向他个人热衷的“言论自由和太空探索”项目。这一决定揭示了企业行动与其公共承诺之间的巨大落差,颇具批判意味。
Stew Pidd的结尾是一种自谦与自我庆祝兼具的矛盾表达。他谈及自己继承父亲职位的经历,暗示企业领导并非通过努力获得,而是以血缘为纽带。这一切让我们看到,企业领导层的语言与行为之间常常充满了不协调。
这篇荒诞的CEO年初信,既是对商业话语的辛辣讽刺,也是一面照向我们自身的镜子。它让人们质疑:在企业不断拥抱“数字化”“多样性”“AI革命”的同时,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词汇的意义?
或许,真正需要重塑的不是世界,而是我们自身对未来的期许与想象力。
写作技巧分析
这篇文章的写作结构可以从多个层次进行分析。首先,文章通过一封“CEO的新年致辞”来展开,这种信件形式在结构上给人一种轻松、个人化的氛围,而它的内容则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传达出企业文化、领导哲学及未来展望等信息。
开头部分为信件的引入,先通过“迟到的祝福”和一场意外事故来调侃自己,给文章定下了幽默的基调。“I’d like to thank all of you who sent good wishes, and reassure those of you who did not that I bear no grudges towards you”这一句既表现了幽默感,又为接下来的内容做了铺垫,传达出一种轻松且不拘一格的领导形象。这一开场设定了CEO与员工之间的亲切关系,同时也为后文的各种自我反思和企业策略奠定了基础。
接着,文章进入了对2025年的展望部分,开始讨论企业未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CEO通过“permavucalution”这一自创的词汇,提出了一个关于“持续性不确定性”的概念,试图为接下来的讨论设定框架。然而,这一词汇并未真正得到广泛接受,反映出领导者对商业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的自觉。在这一段,他通过反思未来的不可预测性,引入了一个关于“AI”的长篇讨论。这个部分的结构上首先是自我感慨——将AI比作火的发现,然后通过幽默的方式引出对AI技术的尊崇和商业应用的简单化:“By using machine learning to make our budgeting processes a bit more efficient...”这句话既传达了对AI的崇敬,同时也体现了企业在实际操作中AI技术应用的有限性,形成了幽默和批判的张力。
企业文化部分是文章中的另一个关键部分。通过提到“世界可能会改变,但我们不变”,CEO强调了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坚持。在这里,他提出了“数字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首要价值,并且通过对语法变化的幽默评论(“digital changes everything, including grammar”)来增加这一决策的荒诞性和讽刺性。这一段的结构上通过对数字化的过度强调,展示了企业文化中的表面化和空洞性。同时,他宣布将价值观“数字化、开放、谦逊”重新排序,这一举措看似具有革新性,实则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动,进一步加深了对企业表面文化的讽刺。
接下来的部分转向领导力反思,通过马术课程的故事为背景,CEO分享了自己关于领导力的个人见解。这一段的结构上通过反复的对比与自我调侃展开,展示了领导者从一些表面经验中得出的肤浅结论。“Horses do not care about titles” 这一句带有明显的自嘲意味,既反映了他对领导力的某种虚无主义态度,也揭示了高层领导者往往只从形式和象征意义上理解领导艺术。通过“马鞭”和“距离”的比喻,他将这些看似教训的经验转化为领导者的“技巧”,并进一步推销给公司的高层团队,实际上是在讽刺企业中流行的“团队建设”培训形式的空洞和无效。
在远程办公和团队合作部分,CEO通过马的饮水比喻进一步表达了公司对回归办公室工作的强硬立场:“How can a horse drink if it is not near water in the first place?” 这一比喻既显得牵强,也带有一种强制性的逻辑,讽刺了公司对员工的管理方式和“文化建设”的肤浅理解。
文章的结尾部分在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的同时,又提出了一个反转,即放弃了此前支持的“责任商业”中心,将资金转向更符合自己兴趣的“言论自由”和“太空探索”项目。这一段的结构上通过强调“多样性”和“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却又因个人喜好而舍弃承诺,显得极为矛盾和不一致,进一步揭示了领导层在“政治正确”与个人偏好之间的冲突。
总的来说,文章通过一封极具自嘲和讽刺意味的信件,通过CEO的“反思”层层推进,展示了现代企业文化中表面化的价值观、形式化的领导力和言辞上的空洞,结构上具有鲜明的幽默感和批判性。
日积月累(好词佳句)
原文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和背诵的句式。例如:
The only thing we know about the future is that it is coming. (And that it never arrives, but let’s forget about that for now.)
译:我们唯一知道的关于未来的事,就是它会到来。(而且,它永远不会到来,但我们暂且不提这个。)
这句句式结构简洁且富有哲理。它通过“the only thing we know”(我们唯一知道的)这样简明的开头,引出对未来的深刻思考,展现出一种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幽默和哲理。紧接着,作者通过“(And that it never arrives, but let’s forget about that for now)”这种插入语,巧妙地增添了一种轻松的自嘲,既使内容更富层次感,也增强了句子的趣味性。插入语的使用能够有效地破除正式的语气,使表达更加随意,且富有反思的深度。
这种句式值得学习,因为它既能够传达复杂的思想,又能通过幽默的语言方式让读者更加易于理解。它提醒我们,在表述复杂的理念时,轻松的语气和自我调侃的元素有时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接受深奥的观点。
以上,是最新一期《经济学人》职场专栏文章解读。文章以一封虚构的CEO新年信件为载体,通过幽默和讽刺的笔调,揭示了现代企业文化中的空洞口号、领导者的矛盾行为以及商业环境中的荒诞之处,探讨了领导力和技术热潮背后的真实面貌。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推文相关文章资料。
日更不易,也请大家帮个忙,点赞、点“在看”、分享,谢谢支持!
关注作者,
更接地气地解读
往期文章精选之“职场专栏”
2018.12.31|读了28篇文章,安利一个职场专栏:《经济学人》巴托比专栏
1.12|微妙的办公室服从信号!
1.5|管理决策谨防“数据陷阱”!
12.22|绰号和昵称在品牌营销和职场文化中的双重作用
12.18|2024职场奇葩奖项
12.11|如何激励他人?
12.1|如何处理职场中的不合理规则,快速赢得员工支持,并为更大规模的改革铺平道路?
11.24|打工人如何正确地坐电梯?
11.17|管理者如何实现对“自信”的有效平衡?
11.7|为什么犯错并不见得总是件坏事儿?
11.3|如何克服长途空中旅行的时差问题?
10.27|如何管理职场中的政治影响?
8.12|奥运冠军的成功秘笈适合企业高管吗?
3.21|后疫情时代,我们如何找到一个有利于真正工作的地方?
1.15|当你的同事同时也是你的对手职场竞争与合作的复杂关系
1.8|职场专栏:CEO新年寄语,决胜2024!
2023.12.25|从“如何进行茶水间对话”到“会议中的插话时机”
点击图片查看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