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今天我们关注全球各国掀起的反官僚主义风气,选自最新一期《经济学人》封面文章(2025年2月1日出刊)。文章探讨全球去监管化趋势,指出各国正削减繁琐法规以刺激经济增长,但若缺乏系统规划,可能引发市场混乱与社会不稳定。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篇封面文章解析。今天的推文将涵盖三大内容:原文导读、写作技巧剖析以及好词佳句鉴赏。希望借此,在深入了解国内外热门话题的同时,收获英语写作技巧。
日更不易,也请大家帮个忙,点赞、点“在看”、分享,谢谢支持!
原文导读
Leaders | Sticky tape
Around the world, an anti-red-tape revolution is taking hold
Done right, deregulation could kick-start economic growth
当今世界,一场去监管化(deregulation)的浪潮正席卷全球。从阿根廷到印度,从英国到越南,各国领导人都在寻找摆脱繁琐规章、释放经济活力的方法。尽管不同国家的政策取向和意识形态各异,但“减少政府干预、激发市场活力”似乎已成为各方共识。在川普、米莱等领导人的带动下,这一趋势正在加速。然而,去监管化是否真能带来经济复苏,还是会制造新的问题?
繁文缛节如何束缚经济发展?
长久以来,监管被认为是政府维护市场公平和社会稳定的必要工具。然而,随着法律条文的不断累积,政府规制体系已经变得愈发复杂,甚至成为经济增长的桎梏。在美国,民众每年需要花费高达120亿小时来遵守各类联邦法规,法规总量已飙升至18万页,相较于20世纪60年代的2万页增长了近九倍。欧盟的情况也同样令人咋舌,仅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的合规成本,每年就让一家典型的丹麦公司损失30万欧元。而在英国,由于保护蝙蝠、蝾螈和稀有真菌的环保法规,一些基础设施项目的推进困难重重,房价因此居高不下。
更糟糕的是,监管的激增不仅增加了企业成本,还扼杀了创新。小企业因为缺乏专门的合规团队,往往难以承受高昂的行政成本,不得不望而却步。与此同时,大企业由于享有成熟的合规体系,反而形成了一种“护城河”效应,削弱了市场竞争。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乃至住房市场,都因监管过度而停滞不前。例如,在美国,哪怕是符合绿色能源转型需求的矿业项目,也可能需要长达近十年的时间才能通过各类审批。这一现象导致发达经济体陷入低增长、低生产率的泥潭。
去监管化能否带来经济复苏?
面对这种困境,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尝试通过削减法规来激发经济活力。历史证明,合理的去监管化往往能够推动经济腾飞。例如,撒切尔夫人的市场改革曾帮助英国走出经济低谷,1990年代印度的经济自由化带来了持续数十年的增长,而近年来南欧的亲市场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阿根廷的哈维尔·米莱是去监管化的典型代表。在上任前,他的团队用18个月的时间制定了一系列放松监管的政策方案,而在正式执政后迅速推进改革,不仅大幅削减政府审批流程,还放开了部分市场管制,使部分进口商品价格下降了35%。类似的去监管化措施如果能在更大范围内推行,可能会成为发达经济体走出停滞的契机。
在美国,川普政府一直将削减监管作为核心经济政策之一,并计划在未来加大力度。然而,川普的做法却显得激进且缺乏系统性。他的策略往往是先拆除政府机构,再决定哪些职能要恢复,这种“先砸烂再重建”的模式可能会导致经济与社会的不稳定。例如,大规模削减政府人员、冻结联邦贷款、放松银行资本监管等措施,虽然短期内能减少企业合规成本,但长期来看,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环境破坏和市场秩序混乱。食品安全标准、道路管理法规、劳动者权益保护等必要的监管若被仓促废除,反而会让市场陷入更大的不确定性。
两种极端:川普式“鲁莽改革” vs. 欧洲式“犹豫不决”
在全球去监管化的浪潮中,美国和欧洲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美国在川普的领导下倾向于“快刀斩乱麻”,而欧洲则因政策决策的复杂性而陷入拖延。
美国的问题在于去监管化的仓促和随意。如果川普政府继续采取“大拆大建”的方式,随意裁撤机构、废除法规,而不加以规划,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毕竟,监管存在的初衷是维护市场公平和社会稳定。试想,如果食品安全标准被削减,劣质商品泛滥,消费者权益如何保障?如果金融监管过度放松,银行资本要求降低,金融体系是否会再度面临危机?这些问题,都不容忽视。
而欧洲的问题则是监管改革的步伐太慢。在欧盟,冗杂的政策体系让任何一项放松监管的改革都变得异常艰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研究显示,过去30年间,欧洲关于电力市场和老年劳动力市场改革的提案中,有一半最终未能落地实施。监管改革的受益者通常是广大消费者和中小企业,而受损者往往是有强大游说能力的既得利益集团。因此,在欧洲,企业组织、工会、环保团体等利益群体往往能成功阻止去监管化的推进,使经济改革陷入僵局。
寻找中间道路:既要果断,又要有条理
如何在去监管化的必要性与政府职能的合理性之间找到平衡?这才是政策制定者面临的真正挑战。
对于美国而言,川普需要米莱式的前期准备。去监管化不能只是简单地“砍掉政府”,而应事先进行周密规划,明确哪些法规确实过时、哪些需要优化,而哪些必须保留。对于基础设施审批、能源开采、创业环境等方面的监管,确实需要大幅精简,而对于食品安全、金融监管、环境保护等领域,则要谨慎推进,避免造成系统性风险。
对于欧洲而言,亟需更大的改革勇气。如果欧盟各国仍然按照过去的节奏推进改革,最终可能错失经济复苏的良机。欧洲需要一个专门的“政府效率部门”(DOGE),以减少不必要的法规,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企业创新。
文章总结,去监管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少即是好”的过程,而是一门平衡市场自由与社会稳定的艺术。无论是川普的鲁莽改革,还是欧洲的迟缓拖延,最终都会对经济发展造成阻碍。真正有效的去监管化,必须建立在系统性规划和理性执行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既释放市场活力,又确保社会公平与稳定,为全球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写作技巧分析
这篇文章的写作结构十分清晰,遵循了开篇引入—背景铺陈—问题分析—历史案例—对策建议—总结的逻辑顺序,每一部分层层递进,使论述既富有逻辑性,又具有说服力。
文章以一个生动的开头引入主题:“IN HIS OWN inimitable style, President Donald Trump has identified something he dislikes and approached it with a wrecking-ball.” 这里通过川普极端化的执政风格,展示其“推土机式”削减政府职能的特点,同时点明“削减”的两种形式:削减财政支出(aid programmes on the brink of collapse)和削减监管(cutting rules rather than spending)。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也为下文关于去监管化(deregulation)的全球趋势埋下伏笔。
在引出主题后,文章迅速扩展到全球背景,展示去监管化的广泛性。“From Buenos Aires and Delhi to Brussels and London, politicians have pledged to slash the red tape that entangles the economy.” 这一句点名多个国家,表明去监管化并非美国特有现象,而是一种全球潮流。紧接着,文章通过具体案例(米莱用“电锯”削减阿根廷监管,莫迪改革印度官僚体系,英国财政大臣计划放宽规划法规)进一步佐证各国政府正采取不同方式推进去监管化。
在铺垫了去监管化的背景后,文章开始分析其潜在的机遇与风险。首先,它强调了去监管化的潜在收益,“Done right, the anti-red-tape revolution could usher in greater freedom, faster economic growth, lower prices and new technology.” 但紧接着,文章警告川普的做法可能带来负面后果:“His impulse to start by demolishing essential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before reinstating the ones he likes is a formula for human misery and economic harm.” 这种“先拆再建”的做法缺乏系统性,可能带来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
随后,文章通过数据和案例分析过度监管的弊端,进一步论证去监管化的必要性。美国民众每年花费120亿小时遵守联邦法规,法规总量已增长至18万页,而欧盟的企业每年为可持续发展报告支付高昂成本。文章特别指出,过度监管如何影响住房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和小企业的发展。例如,在美国,即使是符合能源转型目标的矿产开采,也可能需要长达近十年的审批流程,这直接削弱了市场的创新和竞争活力。
然而,文章并没有一味地推崇去监管化,而是在历史案例的基础上进行了辩证分析。它指出,历史上成功的去监管化案例,如撒切尔时代的英国、1990年代的印度、2020年代的南欧,都伴随着有计划、有步骤的市场化改革,而非简单的削减政府职能。例如,“Under Mr Milei, Argentina is growing again; deregulation has brought the prices of some imports down by fully 35%.” 这里引用米莱削减监管后进口商品降价35%的实例,强调去监管化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直接改善经济状况。
在讨论了机遇与挑战后,文章进入对策建议部分。它指出,当前全球去监管化面临两大问题:美国的“鲁莽改革”与欧洲的“改革怠惰”。“If Mr Trump and his advisers persist in slashing indiscriminately at the state, firing workers and freezing federal loans and grants in the belief that this will unshackle the economy, they are making a grave mistake.” 这里明确批评川普政府可能采取的激进做法,并强调监管的必要性,比如食品安全、交通管理、银行资本规定。同时,文章也批评欧洲行动迟缓,引用IMF数据指出,过去30年讨论的电力和劳动力市场改革中,有一半未能真正落地,表明过度的政治妥协和利益集团阻力使改革难以推进。
文章最后给出了折中建议,强调需要一个平衡的去监管化方案。例如,美国需要学习阿根廷的策略,“America needs Milei-type preparation”,即在削减监管前进行充分规划,确保不会伤及必要的政府职能。而欧洲则需要更加果敢地推进改革,甚至可以设立类似“政府效率部门”(DOGE),以推动行政改革。文章以警示性的结论收尾:“The danger is that neither will get this right.” 既指出改革的必要性,也点明了当前政治环境下改革的艰难性。
综上,这篇文章的结构紧密且逻辑清晰,遵循问题引入—背景铺垫—利弊分析—历史案例—对策建议—总结的写作框架,通过翔实的数据、全球案例和历史对比,使其论述既有深度,又具有现实针对性。
日积月累(好词佳句)
原文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和背诵的句式。例如:
The conundrum is how to be bold without being reckless.
译:难题在于如何做到大胆而不鲁莽。
这个句子简洁有力,运用了对比手法(bold 与 reckless),增强了表达的张力。它既表达了改革需要果断(bold),又警示了冲动行事的风险(reckless),用最少的词语传递出深刻的政策权衡问题。此外,句式结构清晰,主干为“The conundrum is how to...”,这种表达方式可以广泛应用于讨论复杂问题时,例如“The challenge is how to encourage innovation without compromising security.”(挑战在于如何在不牺牲安全性的前提下鼓励创新。)。这种句式值得学习和背诵,因为它既适用于议论文写作,也适合在正式讨论中表达权衡观点。
以上,是最新一期《经济学人》关于全球去监管化趋势的封面文章解读。文章指出,各国正在削减繁杂法规,以释放经济活力,但若缺乏系统规划,可能导致市场混乱与社会不稳定,正确的去监管化需要在自由与秩序之间找到平衡。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推文相关文章资料。
日更不易,也请大家帮个忙,点赞、点“在看”、分享,谢谢支持!
关注作者,
更接地气地解读
往期文章精选之“封面文章”
1.18|大转向——川普将颠覆80年来美国基于价值观的外交政策!
12.14|阿萨德家族终结,新叙利亚的重建之路遍布荆棘!
12.7|面对美国的博彩热潮,应该庆祝,还是恐慌?
12.6|最短命总理下台,法国深陷政治僵局!
12.3|俄乌冲突的停火谈判——乌克兰的“次优”协议
11.30|阿根廷总统米莱的改革实验对川普的启示
11.23|“首席颠覆官”马斯克将在川普政府中放手一搏!
11.16|“川普经济学”可能刺激美国经济,但将对全球经济带来重大风险!
11.8|封面文章:欢迎来到川普的世界——他的全面胜利将彻底改变美国的政治和国际秩序!
11.2|封面文章摊牌:把票投给哈里斯,选择更稳妥的未来!
10.26|封面文章:GLP-1类“万能药”,不仅能治糖尿病和肥胖症,还能治心血管疾病、成瘾、阿尔兹海默症和抗衰老!
10.20|封面文章:美国经济依然遥遥领先,但国内的政治两极化会拖后腿吗?
10.12|封面文章:无论大选结果如何,美国政治都将呈现出显著的“川普化”趋势!
10.5|封面文章:伊朗、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人民——中东动荡撕裂一周年纪!
9.27|封面文章:战况恶化,乌克兰及其盟友面临关键抉择时刻!
9.23|封面文章:为什么全球贫困国家的经济陷入停滞?
9.21|封面文章:人工智能的瓶颈与突破——能源与成本压力如何推动技术创新!
9.13|封面文章:2024美国大选的吃相将会多难看?
9.7|封面文章:美国道路交通致死率几乎是其他富裕国家的两倍!谁是马路杀手?
8.30|封面文章:为什么苏丹内战可能比加沙和乌克兰更具毁灭性?
点击图片查看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