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今天我们关注美国的科技寡头趋势,选自《经济学人》官网(2025年1月25日出刊)。文章认为,尽管科技巨头财富显赫且与政治权力关系密切,但由于经济影响有限、行业竞争激烈,美国不具备形成科技寡头政治的条件。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篇官网文章解析。今天的推文将涵盖三大内容:原文导读、写作技巧剖析以及好词佳句鉴赏。希望借此,在深入了解国内外热门话题的同时,收获英语写作技巧。
日更不易,也请大家帮个忙,点赞、点“在看”、分享,谢谢支持!
原文导读
Business | Schumpeter
Donald Trump’s America will not become a tech oligarchy
Reasons not to panic about the tech-industrial complex
近年来,科技巨头在经济和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愈发引人关注。尤其在川普第二任期的就职典礼上,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特斯拉的埃隆·马斯克,以及Meta的马克·扎克伯格等科技巨头的亮相,将他们推到了风口浪尖。
与之伴随的是一种日益升温的担忧:美国是否正在滑向“科技寡头政治”?
前总统拜登在卸任前的告别演说中曾警告,美国正形成一种“科技-工业复合体”,并指出这种趋势可能对国家构成严重威胁。这一言论不仅引发了国内的热议,还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例如,德国驻美大使向柏林政府发出警告,称川普政府可能让科技巨头获得“共治的权力”。但这些担忧是否过于悲观?美国真会成为由科技巨头主导的寡头国家吗?
从经济影响力的角度看,事实并未如此悲观。尽管亚马逊、Meta和特斯拉三家公司在股票市场的表现极为亮眼,总市值占美国上市公司总市值的约十分之一,但它们对美国整体经济的贡献却相对有限。据估算,这三家公司的总经济贡献仅占美国GDP的1.8%。即便再将苹果和谷歌(Alphabet)计算在内,这一比例也不过3.1%。
相比之下,俄罗斯的寡头经济体系要集中得多。200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俄罗斯的顶级寡头控制了近20%的就业岗位,并掌握了制造业和采矿业77%的销售额。
在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的盟友掌控了20%-30%的经济产出,这与美国科技巨头的经济影响力相比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进一步对比历史,美国的科技巨头与早期的垄断企业家,例如约翰·D·洛克菲勒,也存在显著区别。尽管洛克菲勒的财富在当时几乎达到马斯克今日财富的两倍,但他仍难以对美国政治产生直接的支配力。据历史学家特维·特罗伊(Tevi Troy)指出,即便洛克菲勒在经济领域如日中天,但时任总统詹姆斯·加菲尔德(President James Garfield)甚至不清楚如何拼写他的名字。而在川普时代,尽管他对企业家友好,但其对科技行业并无特别偏好。从川普的就职演讲中完全没有提及“科技”一词便可以看出,他对科技巨头的支持并不算强烈,更谈不上为其铺设政治舞台。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是,美国科技行业内部竞争激烈,巨头之间并非铁板一块。马斯克的SpaceX与贝索斯的蓝色起源在太空探索领域争夺领先地位;扎克伯格的Meta和马斯克的X(前Twitter)在社交媒体领域针锋相对;亚马逊则试图在广告领域分Meta的一杯羹。这种激烈的竞争不仅削弱了他们形成统一“利益集团”的可能性,还使得科技行业始终保持动态发展。即使在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巨头们也在角逐,而非联手瓜分市场。
最后,美国的政治与经济结构也决定了科技寡头政治难以成形。尽管川普的交易型政治风格可能加剧裙带资本主义的风险,但美国的经济体量庞大且多元化,容纳了无数竞争者。更重要的是,美国社会对于权力集中有着深刻的警觉,这种公共舆论压力也使得任何形式的垄断都难以持久。事实上,部分“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的支持者本身就对科技巨头抱有敌意,这进一步抑制了科技巨头在政治上过度扩张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尽管科技巨头们的财富和影响力令人生畏,但要将美国塑造成一个由少数科技企业主导的寡头国家并不现实。
经济上,他们的总贡献远小于公众想象;政治上,他们面临来自内部竞争和社会监督的双重压力。在美国这个充满活力且去中心化的经济体系中,“科技寡头政治”的忧虑或许只是一场虚惊。
正如洛克菲勒的名字曾被总统忘记,今天的科技巨头即便财富惊人,但他们仍难以主宰美国的未来。或许在当下,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引导科技行业朝着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而非为“寡头崛起”的假象忧心忡忡。
写作技巧分析
这篇文章的写作结构紧凑且逻辑清晰,围绕“美国是否会成为科技寡头国家”的中心问题展开,从提出问题到逐步反驳再到总结观点,构成了一篇典型的分析性评论文章。
文章开篇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引出话题:将参加川普第二次总统就职典礼的亿万富翁的财富与葡萄牙或泰国的国民财富相提并论(“WHAT NATION can you fit into the Capitol Rotunda? Answer: somewhere between a Portugal and a Thailand.”),不仅吸引读者注意力,也凸显了科技巨头在财富积累方面的非凡地位。接着,作者进一步描绘了川普就职典礼上科技大亨与权力的“近距离接触”(“literal and figurative”),为后文讨论他们是否对美国经济和政治形成寡头式掌控埋下伏笔。
随后,文章转向探讨这一现象引发的担忧,引用了拜登的告别演说以及德国驻美大使的警告,展现了“科技-工业复合体”可能威胁美国民主的声音(“Joe Biden warned that ‘an oligarchy is taking shape in America’ and of a rising ‘tech-industrial complex that could pose real dangers for our country.’”)。通过这种铺陈,文章自然引出其核心论点:尽管科技巨头备受瞩目,美国仍不会成为科技寡头国家。
在核心论证部分,文章提出了三个主要理由,并通过逐层反驳来缓解读者的担忧。
第一,文章从经济数据入手,强调科技巨头对美国整体经济的实际贡献相对有限。尽管亚马逊、Meta和特斯拉占美国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0%(“one-tenth of the value of all listed stocks in America”),但它们对GDP的贡献仅为1.8%,即使加上苹果和谷歌也不过3.1%。这一数字与俄罗斯和匈牙利等寡头经济国家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如俄罗斯寡头控制近20%的劳动力,贡献77%的制造和采矿销售额),文章有效地反驳了“科技寡头威胁美国经济”的观点。
第二,作者通过历史视角进一步论证科技巨头难以对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尽管洛克菲勒的财富曾是马斯克的两倍,但他的政治影响力依然有限(“President James Garfield did not know how to spell his name”)。相比之下,川普虽然更亲商,但对科技行业的兴趣并不强烈(“The word ‘technology’ did not feature in his inaugural address”)。此外,美国的公众舆论对科技巨头也并非一边倒支持,部分“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的支持者甚至对他们表示厌恶。
第三,文章强调科技行业本身的动态竞争性削弱了形成寡头的可能性。与俄罗斯寡头掌控互不重叠的领域不同,美国科技巨头内部竞争激烈:贝索斯和马斯克在太空领域竞争;马斯克和扎克伯格的社交媒体公司互为对手;亚马逊则在广告业务上挑战Meta(“Big tech is not a monolithic interest group”)。通过这些案例,文章表明科技行业内的利益冲突和竞争态势使其难以联合起来构成“单一的权力集团”。
最后,文章总结道,尽管川普的交易型政治风格可能增加裙带资本主义的风险,但美国经济的规模、复杂性和公众的民主监督都确保了“科技寡头政治”不会成为现实(“America’s economy…is too unwieldy and dynamic to petrify into an actual oligarchy”)。这一总结呼应了文章开头提出的核心论点,并以理性、平衡的语调结束。
整篇文章的结构可归纳为三个部分:导入话题并提出问题(科技巨头与权力的关系引发担忧),逐步反驳并提供证据(通过经济数据、历史背景与行业竞争的分析),总结并回应核心论点(美国不具备形成科技寡头政治的条件)。通过层层推进的论证,作者成功化解了读者可能对“科技寡头”的过度担忧,同时展现出深入分析的逻辑力量和说服力。
日积月累(好词佳句)
原文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和背诵的句式。例如:
Inaugural seating arrangements notwithstanding, such assessments seem far too bleak.
译:尽管就职典礼的座位安排令人侧目,这些评估显得过于悲观。
这句话结构紧凑而优雅,语言简洁却饱含逻辑。其亮点在于“[名词/短语] + notwithstanding”这种高级表达方式,这种用法等同于“despite”或“although”,但显得更正式、更书面化。例如,“Seating arrangements notwithstanding”可以简化为“Despite the seating arrangements”,但原句的表达显得更有韵律感,也更凝练。同时,句子中“seem far too bleak”一语恰到好处地传达了作者对对方观点的否定,但语气并不激烈,显现出一种理性和克制的批判。
学习这个句式可以帮助我们在写作中更加灵活地表达让步或转折关系,同时保持优雅的语调。例如,在批判性分析中,可以改写为:“Their efforts notwithstanding, the results were disappointing.”(尽管他们付出了努力,结果却令人失望。)这种句式的掌握能够为写作增添一份从容和权威感。
以上,是最新一期《经济学人》熊彼特专栏文章的解读。文章认为,尽管科技巨头财富和影响力显著,但由于其对美国经济的整体贡献有限、行业内部竞争激烈以及公众对权力集中的警觉,美国经济和政治体系不具备形成科技寡头政治的条件。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推文相关文章资料。
日更不易,也请大家帮个忙,点赞、点“在看”、分享,谢谢支持!
关注作者,
更接地气地解读
往期文章精选之“美国版块”
1.24|评川普推动美国退出世卫组织:将损害全球卫生安全和美国自身利益!
1.23|社论文章:川普的关税政策将加剧美国与全球经济的衰退!
1.21|评川普开启第二任期:川普时代的“起点”与“终点”
1.15|再评洛杉矶大火:洛杉矶和加州会从中吸取教训吗?
1.11|评洛杉矶大火:愈加脆弱的城市困境!
12.26|评美国“富三代”藤校生枪杀案动机:他误解了美国的医疗体系!
12.25|剖析2024美国股市长红:究竟有多少泡沫成分?
12.12|社论文章评拜登赦免儿子:合情但不合理,他滥用了这项源自中世纪的“仁慈特权”!
11.30|封面文章:阿根廷总统米莱的改革实验对川普的启示
11.26|评川普提名加巴德为国家情报总监:情报机构将引来改革还是政治清洗?
11.23|封面文章:“首席颠覆官”马斯克将在川普政府中放手一搏!
11.20|建言“榜一大哥”马斯克:如何让“政府效率部”更有效率?
11.19|评拜登允许乌克兰在俄境内使用远程导弹:或将引发一场地缘政治风暴!
11.16|封面文章:“川普经济学”可能刺激美国经济,但将对全球经济带来重大风险!
11.13|评比特币狂热:虚拟货币投资者对川普胜选如此兴奋靠谱吗?
11.12|评川普的用人标准:更注重忠诚度,尤其是那些能够在公共场合维护他声誉的人选!
11.11|评美国大选对俄乌冲突的影响:泽连斯基急于抱大腿,期待川普的“交易式”外交赢得更有利的支持!
11.10|民主党需要清醒认识,败给川普并不是社会问题,而是美国人民认为他们比川普更糟糕!
11.9|熊彼特商业战略专栏:“榜一大哥”马斯克会在川普政府承担什么角色?
11.8|封面文章:欢迎来到川普的世界——他的全面胜利将彻底改变美国的政治和国际秩序!
11.7|评川普大获全胜:“这是我们国家从未见过的政治胜利!”
11.6|预判美国大选的暴力风险:有可能会爆发“内战”吗?
11.5|解析川普支持者:为什么有一半美国选民愿意投票给他?
11.2|封面文章摊牌:把票投给哈里斯,选择更稳妥的未来!
11.1|最大的不确定性要来了——哈里斯胜算显著提升,目前与川普不相上下!
10.30|评川普纽约集会:大选最后一周冲刺,火力全开赢得乡亲们的热烈响应!
10.25|选民提前投票率高涨,川普胜选概率已升至53%,自8月以来首次反超哈里斯!
10.14|评国会控制权之争:今年的大选可能会打破历史常规,出现政权分裂的局面
10.12|封面文章:无论11月美国大选结果如何,美国政治都将呈现出显著的“川普化”趋势!
10.4|评“美国大选”首场副总统电视辩论:候选人展现出了出人意料的温和态度,为美国政治带来了一丝久违的理性与克制!
9.22|哈里斯在电视辩论后的民调反弹已经显现,但仍有两大隐忧!
9.17|关注针对川普的第二起“暗杀未遂事件”
9.13|封面文章:2024美国大选的吃相将会多难看?
9.12|评美国总统选举辩论:哈里斯通过巧妙的言辞与策略,让川普显得力不从心!
9.9|“莱克星顿”专栏文章:哈里斯将在本周二进行的首次电视辩论中拿下川普!
8.24|哈里斯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压轴演讲:她成功重塑了自己的政治形象!
8.23|封面文章:尽管哈里斯有望击败川普,但是她能治理这个国家吗?
8.22|破天荒批评哈里斯:她提出的经济计划缺乏可行性,可能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
点击图片查看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