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职场专栏:公司小镇的生存之道

职场   2025-02-01 11:29   浙江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打工人春节周末也不能忘充电,今天我们讨论“公司小镇”,选自最新一期《经济学人》(2025年2月1日出刊)文章探讨了公司小镇的生存之道,分析比隆和康宁等依赖单一企业的小城镇如何通过企业文化、人才稳定性和商业保密性,在现代经济环境下持续繁荣。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篇官网文章解析。今天的推文将涵盖三大内容:原文导读、写作技巧剖析以及好词佳句鉴赏。希望借此,在深入了解国内外热门话题的同时,收获英语写作技巧。


日更不易,也请大家帮个忙,点赞、点“在看”、分享,谢谢支持!


01

  原文导读  

Business | Bartleby

The allure of the company town

Lego, Corning and the survival of an old idea

在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许多企业将总部设在大城市,利用都市的多元环境吸引人才、促进创新。


然而,一些企业却选择在特定的小城镇扎根,形成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公司小镇(company towns)。这种模式早在19世纪便已出现,曾被视为工业时代的遗迹,但时至今日,仍然在某些地方焕发着生机。


丹麦的小镇比隆(Billund)便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这里是全球最大的玩具公司乐高(Lego)的发源地和总部所在地,全镇仅有七千多人,却几乎与乐高融为一体。若你生活在比隆,家人中至少有人在乐高工作;若你是游客,来此的目的几乎也与乐高相关。从乐高主题公园到公司博物馆,整个城镇的文化与经济都围绕着这块积木展开。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纽约州的康宁(Corning)小镇则因玻璃产业而闻名。康宁公司自1868年迁至此地后,便成为这座小镇的核心。走在康宁街头,随处可见玻璃制造的痕迹,而这里最著名的地标——“小乔”(Little Joe)塔,则曾是玻璃制造的重要场所。如今,游客来到康宁,多半是为了参观康宁玻璃博物馆或与康宁公司相关的产业设施。


公司小镇并非过时的经济模式,全球范围内仍有不少类似的例子。宾夕法尼亚州的好时镇(Hershey)仍然是巧克力巨头好时公司的大本营,德国的沃尔夫斯堡(Wolfsburg)完全由大众汽车(Volkswagen)主导,而阿肯色州的本顿维尔(Bentonville)依旧是沃尔玛(Walmart)王国的中心。甚至连科技大亨埃隆·马斯克(Elon Musk)都在德克萨斯州规划建设一座小镇,以安置他的企业员工。


尽管经济理论认为城市才是创新和人才流动的最佳环境,公司小镇却在现实中展现出不同的优势


首先,公司城镇的企业文化往往更加凝聚。由于企业深深嵌入当地社会,员工更容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企业认同感。乐高在比隆的博物馆,便设于公司创始人的旧宅,这不仅是一座展览馆,更是企业文化的象征。在这样的环境中,员工的忠诚度普遍较高,人员流动率较低,使得企业内部能够积累深厚的机构记忆。康宁公司便长期受益于这种传承,退休的科学家经常担任导师,指导年轻一代工程师和研究人员,使得企业的创新能力得以延续。


此外,公司城镇的地理位置较为封闭,也带来了独特的战略优势。比尔·盖茨(Bill Gates)当年将微软总部设在西雅图,而非硅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远离科技行业的中心地带,更有利于保护商业机密。同样,在康宁和比隆这样的地方,企业的专利和研发工作较少受到外部干扰,有助于保持竞争优势。


然而,研究表明,这种封闭性也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2009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学者阿贾伊·阿格拉瓦尔(Ajay Agrawal)等人研究发现,公司小镇的大型企业在创新时更倾向于依赖自身已有的专利,而非外部资源。这种“内循环”模式虽然能巩固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但也可能限制了更广泛的创新合作。


公司小镇的企业领导层,往往也与普通的大城市公司高管有所不同。由于许多企业家与员工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社区,他们的决策往往更加审慎,考虑的不仅是财务收益,还包括对本地居民(即企业员工)的长期影响。


研究发现,那些在公司所在地长大的“本土CEO”往往更倾向于坚持长期主义,而不是为了短期利益削减研发预算或采取高风险的投资策略。这种做法既可以被视为稳健经营,也可能被批评为过于保守,缺乏冒险精神。


当然,公司小镇也并非没有弊端。对于外界人士而言,这些城镇可能显得封闭甚至单调。如果你对乐高不感兴趣,比隆的生活恐怕不会令人兴奋;如果你对玻璃毫无热情,康宁或许也不会成为你的理想之地。这种经济结构的单一性,使得一旦企业遭遇危机,整个城镇的命运也会受到严重影响。然而,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化和经济生态,使得公司小镇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当数字时代的远程办公和全球化趋势让企业与地域的关系变得愈发松散,公司小镇的存在提醒人们,某些企业与地方之间的紧密联系依然重要。


它们不仅是企业的根据地,更是企业文化的象征、知识传承的中心以及员工归属感的来源。在经济日益流动化的时代,这种稳固的企业-社区关系,或许正是某些企业得以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


02

  写作技巧分析  

这篇文章的写作结构清晰且层次分明,采用了由具体到抽象、由事实到分析的逻辑展开。文章首先以比隆(Billund)和康宁(Corning)两个具体案例开篇,随后引入公司小镇的历史背景,再分析其优劣势,最后回归更广泛的讨论,思考这一模式的持久性。


文章的开头("Billund is a small town in Denmark with a population that stands at a little over 7,000 people.")直接引入比隆,描述其与乐高的紧密联系。作者通过具体场景描绘(如游客几乎都去乐高相关场所)强化了比隆作为公司小镇的特征。同样的方式也被用于介绍康宁("Corning is a small town in upstate New York, with a population of around 10,000 people."),通过“玻璃”这一关键词展现康宁的产业特色。这一部分采用的是叙述性的写作方式,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公司小镇的存在及其对地方文化和经济的影响。


在介绍完两个现代案例后,文章进入背景分析("Company towns conjure up a bygone era..."),回溯公司小镇的历史,提及洛厄尔(Lowell)和加里(Gary)等19世纪的工业城镇。这一部分不仅提供了历史背景,也引出了公司小镇为何被认为“不符合现代经济理论”("They are out of whack with prevailing economic wisdom.")。紧接着,作者用传统经济学的“聚集效应”("Cities are where 'agglomeration' spurs innovation.")来说明为何现代经济理论更倾向于大城市而非单一企业主导的城镇。这一部分转换为分析性的写作方式,通过对比传统观点与现实情况,为后文讨论现代公司城镇的价值做铺垫。


接下来,文章进入核心论证部分,即为何公司小镇仍能存续并具有竞争力。通过列举其他现存的公司城镇(如好时镇、沃尔夫斯堡、本顿维尔等),作者强调比隆和康宁并非特例,而是更广泛现象的一部分("But as the examples of Billund and Corning show, company towns are not just relics of the industrial past.")。随后,文章进一步探讨公司城镇的优势,包括企业文化的延续("Firms can easily draw on their heritage to instil a sense of culture among workers.")、低员工流动率带来的稳定性("Low rates of attrition do not just lessen the costs and disruption that stem from replacing people.")、商业机密的保护("Confidentiality is also easier to maintain in comparatively remote places.")等。这一部分采用的是归纳推理,通过具体案例总结公司小镇的多种优势。


然而,文章并未片面强调公司小镇的好处,而是进一步分析了其局限性。作者引用学术研究("A paper published in 2009 by Ajay Agrawal of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and his co-authors...")指出,这些城镇的创新模式往往较为封闭,企业的技术突破更依赖内部专利,而非外部资源。这一部分通过实证研究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具科学性。


在探讨经济与创新的影响后,文章还分析了公司小镇对管理决策的影响("Being the boss of a big firm in a small town is likely to change the way that decisions are made.")。通过研究本土CEO的决策方式,文章指出他们更倾向于长期主义,而非短期逐利("Studies show that hometown bosses are less likely to cut research-and-development budgets in response to short-term pressures.")。这进一步深化了对公司小镇商业模式的讨论,使文章不仅局限于经济学角度,还涉及管理学层面。


最后,文章回归到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视角("Company towns can seem strange—cultish, even—to outsiders.")。作者承认,公司小镇可能对外界而言显得过于封闭甚至单调(例如不喜欢乐高的人可能不适应比隆),但它们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具有独特价值("But their persistence is not just an accident of history. They have qualities that are worth reflecting on.")。这种结尾方式既回应了文章标题“公司小镇的魅力”("The allure of the company town"),也留给读者思考空间,使全文形成有力的闭合。


整体来看,文章采用了“案例引入—背景分析—核心论证—局限性讨论—总结升华”的结构。通过比隆和康宁的具体案例吸引读者,再用历史背景和经济理论引入问题,随后列举优势并探讨局限性,最终回归更广泛的社会思考。这种写作方式既确保了可读性,又兼具深度和逻辑性,使得文章既具有新闻报道的鲜活感,又具备学术分析的严谨性。


03

  日积月累(好词佳句) 

原文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和背诵的句式。例如:

Being the boss of a big firm in a small town is likely to change the way that decisions are made.

译:在小城镇管理一家大公司,可能会改变决策的方式。

这句话的句式结构清晰,值得学习的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采用 “Being + 名词/动名词” 这一结构,使整个句子更加流畅。相比于使用 “When you are the boss…” 这样的表达,动名词短语的结构更加紧凑,避免了冗长的句子。类似的表达方式如 “Being a leader requires patience.”(成为领导者需要耐心)。


其次,“is likely to” 这一表达方式温和地提出可能性,而不是绝对断言,增强了论述的客观性。这种措辞在议论文或正式写作中非常常见,比如 “Raising taxes is likely to affect consumer spending.”(提高税收可能会影响消费者支出)。


此外,“change the way that decisions are made” 这一表达值得特别注意。“change the way” 表示“改变方式”,后面跟一个定语从句 “that decisions are made”,清楚地说明变化的具体方面。这比简单说 "change decisions" 更加精准和正式。例如,在其他场景中可以说:“Technology has changed the way people communicate.”(科技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


这句话整体结构紧凑、表达精准,既符合正式写作的风格,又保持了流畅度,是值得模仿的好句式。







以上,是最新一期《经济学人》关于公司小镇的职场专栏文章解读。本期文章探讨了公司小镇的独特性,以丹麦的比隆(乐高总部)和美国的康宁(康宁玻璃总部)为例,分析了这些依赖单一企业的小城镇如何在现代经济环境下持续繁荣。尽管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城市才是创新和人才流动的最佳土壤,但公司小镇凭借稳定的企业文化、较低的员工流动率和更强的商业保密性,依然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推文相关文章资料。


日更不易,也请大家帮个忙,点赞、点“在看”、分享,谢谢支持!


关注作者,

更接地气地解读




往期文章精选之“职场专栏”

 

2018.12.31|读了28篇文章,安利一个职场专栏:《经济学人》巴托比专栏

1.26|可以知道同事的薪酬吗?

1.19|“商业话语”趣谈

1.12|微妙的办公室服从信号!

1.5|管理决策谨防“数据陷阱”!

12.22|绰号和昵称在品牌营销和职场文化中的双重作用

12.18|2024职场奇葩奖项

12.11|如何激励他人?

12.1|如何处理职场中的不合理规则,快速赢得员工支持,并为更大规模的改革铺平道路?

11.24|打工人如何正确地坐电梯?

11.17|管理者如何实现对“自信”的有效平衡?

11.7|为什么犯错并不见得总是件坏事儿?

11.3|如何克服长途空中旅行的时差问题?

10.27|如何管理职场中的政治影响?

8.12|奥运冠军的成功秘笈适合企业高管吗?

3.21|后疫情时代,我们如何找到一个有利于真正工作的地方?

1.15|当你的同事同时也是你的对手职场竞争与合作的复杂关系

1.8|职场专栏:CEO新年寄语,决胜2024!

2023.12.25|从“如何进行茶水间对话”到“会议中的插话时机”

点击图片查看推文

在外企学神马
每天10分钟,带你解读最热门的《经济学人》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