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2025年中国展望:国内二三线城市的崛起!

职场   2024-12-31 06:59   浙江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今天我们关注2025年中国城市发展,选自《经济学人》“2025全球展望”特刊(2024年11月18日出刊)文章指出,随着一线城市生活成本飙升和压力加剧,二三线城市凭借更低的成本、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快速发展的经济,正在崛起为中国未来的城市新星。


有感而发,在阅读西方关于我们的分析时,我们或许会感到某种复杂的情绪——既有被关注的欣慰,也有被误解的无奈。然而,交流是相互的。在期待别人更好地理解我们之前,我们也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真正理解自己吗?我们真正理解西方吗? 仅仅从自我视角出发或沉浸于固有认知,可能会让我们错失看清世界复杂性的机会。打开格局、放眼看世界,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成长的过程。


毕竟,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而是由多元的文化、历史与价值观交织而成的丰富图景。唯有以开放的态度彼此倾听,我们才能在更深层次上理解自己,也理解他人。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篇主编文章解析。今天的推文将涵盖三大内容:原文导读、写作技巧剖析以及好词佳句鉴赏。希望借此,在深入了解国内外热门话题的同时,收获英语写作技巧。


日更不易,也请大家帮个忙,点赞、点“在看”、分享,谢谢支持!


01

  原文导读  

The World Ahead | China in 2025

Which are China’s cities of the future?  

Those on the second and third tiers are thriving

长久以来,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这四座城市被认为是中国发展的引擎。它们以庞大的人口规模、卓越的公共服务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吸引着年轻人、投资者、消费者以及创意人士,成为公认的“一线城市”。


然而,2025年的中国,城市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曾经备受追捧的超级城市,正逐渐失去它们的光环,而二、三线城市正在崛起,成为新的活力中心


一线城市的吸引力正在减弱。高昂的生活成本令普通人望而却步,尤其是房价,通常是居民收入的30至40倍,让许多年轻人不堪重负。


此外,工作压力同样令人难以承受。在许多企业,“996工作制”成为常态,这种从早九点到晚九点、每周工作六天的模式,让员工在工作与生活之间难以找到平衡。


消费者的购买力也随之下降。经济放缓带来的冲击波尤为显著,例如,2024年上半年,北京的餐饮业利润暴跌了近90%。这些问题正在逐步侵蚀一线城市的竞争力,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它们的未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二、三线城市正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些城市虽然名义上被称为“二、三线”,但其规模和实力却足以令人瞩目。许多城市的人口超过了1000万,经济增长率经常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更重要的是,这些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房价相对较低,工作节奏也更加适中。这种良好的生活条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迁居至此。


这些年轻人的涌入正在改变城市的面貌长沙和南京等城市,以其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吸引了大批大学毕业生、艺术家和内容创作者。直播行业、音乐产业在这些城市迅速崛起,为年轻人提供了释放创造力的广阔舞台。


与此同时,这些城市的科技行业也在蓬勃发展。以合肥为例,这座曾经不起眼的安徽城市,得益于政府的投资和私营企业的努力,迅速成长为高端制造、生物科技和半导体的中心。它甚至瞄准了“低空经济”,专注于配送无人机和飞行出租车等领域,为未来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


这些城市的吸引力并不仅限于经济层面。相较于北京的严肃环境,成都等城市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社会氛围。这座以悠闲的茶馆文化和先锋音乐闻名的西南城市,吸引了许多对自由表达更为看重的年轻人。


在这里,他们可以找到一种更为放松的生活方式,并在私下场合中讨论一些敏感话题。尽管仍有限制,这种相对自由的氛围让许多人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


这样的转变正在深刻重塑中国的城市格局。二、三线城市不仅吸引了人才,还带来了资本和技术,推动了它们从地方中心向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扩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一线城市面临的挑战则迫使它们反思自身的定位与未来的发展策略。


在2025年的中国,城市发展不再是“一线独大”的单一故事,而是多元化发展的新篇章。


正如每个逐渐崛起的城市背后所展现的那样,它们的未来不仅关乎自身的繁荣,更将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走向


02

  写作技巧分析  

这篇文章的写作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围绕“哪些是中国未来的城市”这一主题展开,从背景引入到具体分析,再到展望未来,层层递进。


首先,文章以背景介绍开篇,点明一线城市曾经的主导地位以及二三线城市的崛起趋势。“Until very recently, China’s young people, investors, consumers and creators flocked to just four cities: Beijing, the capital; Shanghai, a financial hub; Shenzhen, a tech centre; and Guangzhou, an export powerhouse.” 作者通过列举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的特点,强调它们在过去作为吸引人才和资源的中心地位。然而,转折句“But in 2025 China’s smaller cities will start to steal their thunder.” 一语道破文章的核心观点,即二三线城市将崭露头角。


接下来,作者从一线城市的问题切入,探讨其吸引力下降的原因。这一部分运用数据和事实加强论述。例如,“First-tier cities are losing their lustre. They have become unaffordable for most Chinese: median house prices are typically 30-40 times higher than median incomes.” 通过房价数据展示经济压力;而“many companies demanding a ‘996’ work schedule (9am-9pm, six days a week)” 描绘了生活质量下降的工作环境。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消费能力下降,进而用具体案例说明经济下滑的后果,例如“Profits in Beijing’s restaurant sector fell by nearly 90% in the first half of 2024.”


然后,文章转向二三线城市的优势,逐步展开其崛起的原因和影响。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突出二三线城市的吸引力:“Their infrastructure is top-notch, housing is relatively cheap and the pace of work is more relaxed.” 并指出这些城市的经济增长往往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甚至在人口规模上也不逊于一线城市:“By Western standards, they are still giants: many have populations of over 10m, and are still growing rapidly.” 这些描述构成了强有力的论证,为后文的趋势预测奠定了基础。


接着,文章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二三线城市的崛起方式,包括消费、就业、技术和文化等方面。例如,“In 2025 it will be consumers in smaller cities who will keep businesses afloat.” 强调消费潜力;“Many will look for jobs, not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but in cities like Changsha and Nanjing—provincial capitals with vibrant cultural industries.” 通过调查数据预测年轻人的迁移趋势;“Take Hefei, a former backwater in eastern China’s Anhui province. Thanks to government investment and private enterprise, it now has a thriving tech sector.” 则用合肥的科技进步作为具体案例。这些论述共同说明了二三线城市的多维度吸引力。


最后,文章探讨了二三线城市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优势,以成都为例,展现更为宽松的生活氛围:“Chengdu, a city in the south-west, is known for its teahouses, laid-back lifestyle and counter-cultural music.” 文章指出,这些城市吸引了“liberal-minded young people”,在一定程度上为讨论和批评提供了空间。然而,作者同时承认,北京在政治权力上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That is one area, though, where the supremacy of the capital, Beijing, remains unchallenged.”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遵循了“背景—问题—分析—展望”的写作结构,通过数据、案例和比较分析,层层递进地论证了二三线城市崛起的必然性和意义,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而深入的未来城市格局洞察。


03

  日积月累(好词佳句) 

原文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和背诵的句式。例如:

First-tier cities are losing their lustre. They have become unaffordable for most Chinese: median house prices are typically 30-40 times higher than median incomes.

译:一线城市正在失去光彩。它们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已变得难以负担:房价中位数通常是收入中位数的30到40倍。

这句话的亮点在于简洁明了地陈述问题,并辅以具体数据增强说服力。首先,短句“First-tier cities are losing their lustre.” 开宗明义,明确表达核心观点,语言简练且富有文学色彩。“Losing their lustre” 是一个生动的比喻,用“光彩”象征城市的吸引力,既有视觉冲击力,又避免了过于学术化的表述。


接着,第二句通过分号连接两部分,前后对比鲜明,逻辑紧密。“They have become unaffordable for most Chinese” 是对现象的总结,而冒号后紧接具体数据“median house prices are typically 30-40 times higher than median incomes”,通过精确的数值进一步证明了问题的严重性。这种先概述、后举例的结构,有助于读者快速理解论点,并增加说服力。


在写作中,可以模仿这种句式:“核心观点+补充解释+具体数据或例子” 的方式,既清晰表达了逻辑关系,又增强文章的专业性和可信度。







以上,是《经济学人》“2025全球展望”特刊关于2025年中国城市发展的文章解读。一线城市因高房价和生活压力逐渐失去吸引力,而基础设施完善、生活成本较低的二三线城市正在吸引年轻人、资本和技术,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推文相关文章资料。


日更不易,也请大家帮个忙,点赞、点“在看”、分享,谢谢支持!


关注作者,

更接地气地解读




往期文章精选之“全球展望”

 

12.30|2025全球展望:影响明年的三股势力!

11.22|2025年全球十大趋势分析

1.1|2024年全球十大主题展望

1.2|2024全球展望:企业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复杂性

1.3|2024全球展望:建立全球人工智能监管框架的复杂性和迫切性

1.4|2024全球展望:"隐形通胀"的危害

1.5|2024全球展望:纸质票据的哀歌

点击图片查看推文

在外企学神马
每天10分钟,带你解读最热门的《经济学人》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