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今天我们继续关注“榜一大哥”马斯克,选自最新一期《经济学人》“熊彼特”商业战略专栏(2025年2月1日出刊)。文章探讨了拉里·埃里森如何凭借专注战略与低调风格保持企业持久力,并指出埃隆·马斯克若想在未来继续主导科技行业,应在精力管理和公众形象上有所借鉴。
我们先来看段十年前彭博社制作的短片:跟踪记录了拉里·埃里森从他在芝加哥的早期岁月到创立这家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软件公司,再到他成为过去十年薪酬最高的高管、总薪酬达到18.4亿美元的过程。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篇官网文章解析。今天的推文将涵盖三大内容:原文导读、写作技巧剖析以及好词佳句鉴赏。希望借此,在深入了解国内外热门话题的同时,收获英语写作技巧。
日更不易,也请大家帮个忙,点赞、点“在看”、分享,谢谢支持!
原文导读
Business | Schumpeter
What Elon Musk should learn from Larry Ellison
The founder of Oracle has demonstrated remarkable staying power
在科技行业的巅峰,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与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这两位巨头堪称传奇。他们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而且以超凡的视野与胆略推动着各自公司不断创新和发展。
然而,在这些共同的成功之外,二者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尤其是在商业的持久力和企业管理方面。对于埃隆·马斯克而言,或许有一些来自拉里·埃里森的经验教训,能够帮助他在未来几十年继续巩固自己的行业地位。
拉里·埃里森,作为甲骨文(Oracle)的创始人,早在1977年就开始了他的创业旅程,而如今,已经80岁的他依然在主导公司的战略走向。
尽管近年来甲骨文的市值经历了起伏,甚至在与微软、亚马逊等竞争对手的较量中有所落后,但埃里森的企业展现出了令人称赞的适应力和韧性。
在与OpenAI的山姆·奥特曼以及日本投资大亨孙正义合作,参与特朗普政府支持的“星门”项目后,甲骨文一度市值飙升400亿美元,埃里森的个人财富突破了2100亿美元。这一事件不仅显示了埃里森对未来技术的深刻洞察力,也证明了他在科技变革中的持续影响力。
然而,埃里森的成功并非偶然。首先,他的成功得益于他在事业上的专注与坚持。尽管甲骨文的核心数据库市场份额已从巅峰的43%下降到17%,但公司的云计算业务在近年来却持续以30%以上的年增长率扩展。这种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埃里森始终坚持对Oracle的战略调整与技术创新。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埃里森始终保持着对公司发展方向的坚定控制,而这一点恰恰是他与埃隆·马斯克最大的区别之一。
马斯克的成功,尽管同样惊人,但其广泛的事业布局也使得他时常显得力不从心。作为特斯拉、SpaceX、X(原推特)、Neuralink、The Boring Company等多个企业的领导者,马斯克无时无刻不在推动这些事业向前发展。然而,他分身乏术,难以将足够的精力与资源集中在任何一个项目上。与埃里森始终如一地专注于甲骨文不同,马斯克的多重身份和不断扩张的商业版图,虽然让他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成就,但也使得他的精力常常被分散,难以做到长时间的深度投入。
另一个埃里森能够提供的宝贵教训是对“低调”的理解。尽管埃里森有着非常强烈的个性,且在商业竞争中直言不讳,但在公众形象和个人观点的表达上,他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必要的克制。尽管他支持共和党,并且是川普的坚定支持者,埃里森从未让自己的政治立场影响到公司的业务运作或公关形象。作为企业家,埃里森清楚地认识到,过于极端的政治倾向可能会损害公司与不同群体之间的合作机会,尤其是在与政府及公共部门的合作中。
相较之下,马斯克的政治立场转变则显得更为剧烈。从曾经的自由派到如今的川普支持者,马斯克的公开言论时常引发争议,甚至在社交平台X上,他的激烈回应和言辞常常让人感到不安。这种过于直白和对立的态度,使得他与一些曾经的盟友和合作伙伴关系疏远。
作为一位与美国政府保持密切合作的企业家,马斯克的这种做法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带来风险,因为他的公司依赖于政府合同和公共项目的支持,而这些支持有时可能会受到政治立场的影响。
此外,埃里森的成功还在于他对公司领导权的安排。从表面上看,埃里森可能是一个不愿轻易放权的领导者,但他却通过在CEO位置上交给得力的助手萨夫拉·卡茨(Safra Catz)来确保公司的延续性。尽管甲骨文的管理层并没有明确的接班人计划,但埃里森通过长期专注于公司的核心业务和战略方向,保持了企业的稳定与持续增长。而马斯克的管理风格则更为个性化,他对细节的高度关注和对公司事务的深度参与,有时让特斯拉等公司在决策时显得过于依赖个人意志。
无论是埃里森的专注、低调行事的智慧,还是对公司未来的规划与持续创新,他都为马斯克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如果马斯克希望在未来几十年里像埃里森一样,能够在科技行业继续保持领导地位,那么他或许应该更注重将精力集中在一些核心事业上,而不是过度扩展自己的商业帝国。同时,如何在保持强烈个人特色的同时,避免过于激进的政治言论,也将是他在长远发展中需要思考的课题。
虽然马斯克的个性和管理风格注定使得他不太可能走上埃里森的“低调”路线,但从埃里森身上汲取的这些经验教训,或许能为他未来的企业管理和个人形象塑造提供更多的启示。
在未来的岁月里,马斯克能否像埃里森一样,跨越个人与企业的种种挑战,继续主导科技行业的进程,将是我们共同期待的故事。
写作技巧分析
这篇文章的写作结构清晰,采用了对比和分析的方式,逐步展开对拉里·埃里森与埃隆·马斯克两位科技巨头的商业战略与领导风格的讨论。
文章的开头部分通过对拉里·埃里森的个人背景和生活态度的描写,建立了一个充满活力且不畏老化的形象:“DEATH DOESN’T make sense to Larry Ellison. Especially if it is premature like that of his doting adoptive mother...”。这段引人注目的开头不仅介绍了埃里森的个人哲学,还暗示了他非凡的持久力和决心,奠定了文章讨论的基调。
接下来的部分展示了埃里森最近的商业成功及其与科技大亨们的互动,尤其是与山姆·奥特曼和川普政府的合作项目“星门”计划。作者通过描述埃里森在这些项目中的角色,突显了他作为企业家在关键时刻的决策能力和影响力:“The market value of Mr Ellison’s firm surged by nearly $40bn, to $522bn.”
文章随即转向对比埃里森与马斯克的共同点,首先是他们在技术领域的眼光和早期投资的相似性。这部分内容不仅通过列举两人都早期看中了电动汽车和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商业潜力,还点出了他们在政治和社会上的一些相似性:两人都曾与美国政府有重要合作,埃里森为CIA提供服务,马斯克为NASA提供技术。
然而,作者接下来开始分析二者的区别,特别是在经营理念和领导风格上的差异。首先,埃里森展示了专注于核心业务的战略,而马斯克则过于分散精力在多个项目上:“The younger mogul is easily distracted. He has spread himself thin between cars, rockets, X (as owner and power user), a tunnels business and a computer-brain-interface firm...”。这一段揭示了马斯克作为领导者的一个潜在弱点——缺乏专注,过于广泛的业务布局可能会影响其长远的持久力。
紧接着,文章指出了埃里森的成功也有其代价——个人生活的牺牲,以及对商业的单一专注。通过举例说明埃里森在婚姻和慈善事业上的挑战,作者反思了成功是否真的能与生活的其它方面兼容。然后,文章强调埃里森的商业决策方式——他并未急于拓展外部领域,而是持续加强企业内部的增长与发展,尤其是云计算领域的强劲表现。
最后,文章的结尾部分提供了对马斯克的另一重要启示:如何在公众形象和政治立场方面保持“审慎”。与马斯克在政治上的极端转变相比,埃里森则采取了更加低调的策略,使得他的公司在不同政党的政府中都能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一对比说明了马斯克在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It is easy to imagine a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taking issue with Mr Musk...”。
总结来说,文章通过对两位科技巨头的深入分析,借由他们的不同领导风格与商业战略,提出了若干宝贵的教训。通过拉里·埃里森的成功经验,马斯克可以学习到在管理公司、保持专注与塑造公众形象方面的智慧。
日积月累(好词佳句)
原文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和背诵的句式。例如: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m and God is that the Almighty doesn’t think he is Larry Ellison.
译:他与上帝的区别在于,上帝并不认为自己是拉里·埃里森。
这句句式以幽默、讽刺的方式突出了拉里·埃里森的自信与个性,通过夸张的比喻展示了埃里森在商业世界中的傲视群雄。句子结构简洁直接,运用了“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and B”这种对比句式,使得句意一目了然。通过反转常见的说法(即“上帝与人类的区别”),作者既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也有效传达了埃里森自信与强大的个性。这样的句式不仅能使文章更加生动,而且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是值得学习和背诵的表达方式。
以上,是最新一期《经济学人》熊彼特专栏的文章解读。文章探讨了拉里·埃里森如何通过专注于甲骨文的核心业务、保持低调务实的公众形象,实现长期成功,并指出埃隆·马斯克若想在未来几十年继续保持行业领导地位,需要在精力分配和政治立场上有所借鉴。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推文相关文章资料。
日更不易,也请大家帮个忙,点赞、点“在看”、分享,谢谢支持!
关注作者,
更接地气地解读
往期文章精选之“熊彼特商业战略专栏”
1.28|多位行业大佬参加川普就职典礼,美国是否正在滑向“科技寡头政治”?
10.23|做电动车的马斯克为何公开支持“反对电动车”的川普?
10.8|熊彼特商业战略专栏评中国消费市场新动向:白酒、矿泉水与高端啤酒的经济寓言!
9.8|熊彼特商业战略专栏:随着巴菲特迎来94岁生日,这位掌管着万亿美元市值公司的“超级爷爷”是否廉颇老矣?
7.19|熊彼特商业战略专栏文章评析万斯作为川普竞选搭档对商界的影响:万斯对大企业怀有深深的敌意!
点击图片查看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