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纪念彼得·芬威克:研究“死亡艺术”的世界权威!

职场   2025-01-20 06:59   浙江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今天我们关注彼得·芬威克(Peter Fenwick),选自最新一期《经济学人》逝者专栏(2025年1月18日出刊)文章讲述了彼得·芬威克如何从怀疑者转变为临终体验研究的全球权威,并深入探讨了意识、死亡及“死亡艺术”的哲学与科学思考。


我们先来看一个关于“临终体验”的短视频: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解析。今天的推文将涵盖三大内容:原文导读、写作技巧剖析以及好词佳句鉴赏。希望借此,在深入了解国内外热门话题的同时,收获英语写作技巧。


日更不易,也请大家帮个忙,点赞、点“在看”、分享,谢谢支持!


01

  原文导读  

Obituary | Through the tunnel to the light 

Peter Fenwick became the world expert on near-death experiences

The neuropsychiatrist and promoter of “the art of dying” died on November 22nd, aged 89

彼得·芬威克,这位杰出的神经精神病学家,深刻影响了现代对临终体验(NDE)与意识研究的理解。他的研究领域充满争议,也常常挑战传统的科学观念,但他的工作从未失去对真理的追寻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切关怀。


芬威克一生的学术探索,直指意识这一深奥的课题,并探讨它如何超越大脑,进入更广阔的维度。在他逝世之际,享年89岁时,他的成就依旧留在了医学和哲学界的重要位置。


芬威克的故事并非从一开始便走上了这条看似不寻常的道路。早年他在剑桥大学接受了严谨的科学训练,并深受生物医学的影响。大脑是如何运作的,神经元如何通过电脉冲传递信息,这些问题让年轻的芬威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正是一次偶然的遭遇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的一位患者在接受心脏手术后,心脏骤停并被宣布临床死亡。然而,患者自己却声称经历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他离开了身体,看见了医生们围绕着他忙碌,随后进入了一个充满温暖光辉的隧道,隧道的尽头是一个美丽的花园,他在其中游走,感受到无尽的爱与宁静,还遇见了已故的亲人。这个故事令芬威克震惊,他决定深入研究临终体验这一现象。


最初,芬威克对类似的体验持怀疑态度。他读过雷蒙德·穆迪的《生命之后》(“Life After Life”),这本书在当时曾引发广泛讨论,主张临终体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芬威克对此评价颇为严厉,认为那不过是一些不可信的、充满迷信色彩的“加利福尼亚派作品”。


然而,随着对更多患者案例的接触和深入研究,他开始逐渐改变了看法。芬威克最终意识到,临终体验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幻觉”或是药物作用的副产物,更可能是某种更深层次的意识现象的体现


1988年,芬威克参与制作的BBC纪录片引发了广泛的公众反响,超过2000封信件涌入,许多人分享了自己的临终体验。芬威克随后设计了详细的调查问卷,并发放给500名受访者。


令人惊讶的是,几乎所有人都讲述了相似的故事:他们离开了身体,进入了光辉灿烂的隧道,经历了与亲人重逢、人生回顾等过程,最终当他们意识到这已经接近“死亡的边界”时,他们选择回到现实世界


参与者之间的高度一致性让芬威克坚信,这些体验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可能涉及到意识本身的一种超越性。


芬威克的研究不仅局限于临终体验。他对死亡本身的研究同样深入。长期以来,死亡被认为是大脑停止运作的终点,但芬威克开始关注死亡时的意识状态。


他通过与临终病人的家属和护理人员的交流,发现许多人在亲人去世的时刻,听到或目睹了一些不可解释的现象——如病人的床旁出现已故亲人的显现,或是神秘的光辉笼罩病房。这些现象,尽管科学上难以验证,却对芬威克而言,进一步印证了他对“意识超越大脑”这一假设的坚定信念。


芬威克在研究过程中,逐渐提出了“死亡艺术”("The Art of Dying")这一概念。他认为,死亡并非一切的终结,而是一种复杂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的核心,并不是身体的消逝,而是“自我”的放下。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芬威克自己也做出了努力,他通过禅修和冥想等方式,努力剖析并释放自己内心深处的执念与情感。例如,他曾深感对母亲将自己送往寄宿学校的愤懑,甚至有些未解的情结,但通过内省,他逐步学会放下这些负面情绪,学会活在当下。他相信,只有放下自我,才能更好地理解意识的真正意义,并在临终时达到一种更高的精神状态


芬威克的研究虽然在学术界并不完全被接受,但他从未因科学界的冷遇而放弃。他的演讲总是温和而愉快,从不居高临下。


他与听众分享自己对死亡和生命的理解时,语气中充满了平和与从容,仿佛已准备好迎接生命的终结,甚至带着一种期待。


正如他所说,他坚信,在生命结束之后,必定有一个美好的地方等待着每一个人,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亲自去探索这一未知的境界。


彼得·芬威克的离世,并不是对他研究的终结,而是他这一学术旅程的圆满。在他的一生中,他深刻地影响了医学、哲学乃至宗教的讨论,挑战了我们对于生命、死亡以及意识的固有认知。他的工作,尤其是对临终体验的研究,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人类意识的无限可能。


尽管这些话题依然充满争议,但芬威克的探索已经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们不再仅仅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待死亡,而是从更深层次的精神与哲学层面去理解生命的终结与延续。


在他的人生最后阶段,芬威克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仍然充满好奇和对生命奥秘的渴求,坚信死亡不是一切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


对于一个像芬威克这样的人来说,死亡并不是可怕的终点,而是一个美丽的过渡,带着无尽的光明与爱。


02

  写作技巧分析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清晰,通过生动的叙述和分析交织在一起,逐步展开彼得·芬威克的研究历程与心路历程。文章以一则患者的临终体验作为开头,引发了芬威克对临终体验(NDE)的深刻思考和后续研究,这为文章的展开奠定了情感和哲学基础。通过患者的亲身经历,文章既展示了临终体验的共性,又为读者揭示了芬威克对这一现象的初步反应和怀疑。


首先,文章通过患者的故事描述了临终体验的典型元素,如“隧道”和“光明”,以及经历者的内心活动。这一部分不仅用具体事例激发读者兴趣,也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原文写道:“From somewhere outside his body he watched what they were doing to him, as he lay inert on the gurney. Then he went through a tunnel, towards a light that was strangely welcoming.”这一段直观地让读者感受到了临终体验的神秘性,并为芬威克的研究引入了实际的案例。


接着,文章转向芬威克的背景,介绍他对意识的持续兴趣以及他如何从医学领域的硬科学背景转向对灵性和死亡的探索。通过描述芬威克如何在剑桥大学受到机械主义的学术氛围影响,以及如何选择进入神经学领域,文章呈现了他学术道路的转折点:“When he went into medicine his first interest was brain surgery, but he decided he didn’t want to look into the brain through some deep, dark hole; he needed to study its workings in conscious patients.”这段文字让读者理解到,芬威克并不是简单的科学家,他的兴趣始终跨越医学和哲学的界限,致力于探索大脑如何与意识的奥秘相连接。


随后,文章通过详细描述芬威克在1988年开始的研究,展现了他如何突破科学界的偏见,系统地研究临终体验。文章通过芬威克如何从最初的被质疑到最终获得超过2000封信件支持,体现了这一现象的重要性和普遍性。“For in 1988 a BBC documentary featuring Dr Fenwick brought in more than 2,000 letters from the Great British Public...”这段描写不仅展现了芬威克的坚持,也突出临终体验的普遍性,进而强化了作者对这一领域的信心。


紧接着,文章详细分析了芬威克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他发现的临终体验的相似性,进一步支持了他对意识独立于大脑的理论:“The similarity of these experiences, and their overwhelming realness for those who had them, fortified his own growing belief in a consciousness that was universal, external and contained many levels of reality.”通过这些具体的研究数据,文章强调了芬威克对“普遍意识”的信仰,以及他对这一领域深入探索的决心。


最后,文章通过对芬威克个人生活与心灵成长的描写,总结了他对于死亡的态度,并传达出他对未来的乐观展望。他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揭示临终体验的真相,更在于寻找个人在面对死亡时的精神超越:“The hardest part of death, as he reported in ‘The Art of Dying’, was to give everything up.”通过这一总结,文章不仅回应了文章开头关于临终体验的讨论,还通过芬威克的个人经历阐释了如何通过内心的放下与超越,获得更高层次的理解。


整体而言,文章通过引入具体的案例、学术背景、研究过程和个人经历,层层递进,最终将读者带入一个关于生命、意识和死亡的深刻思考。这种结构使得文章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充满了情感共鸣,展示了芬威克一生的学术探索和哲学思考。


03

  日积月累(好词佳句) 

原文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和背诵的句式。例如:

He was most intrigued, though, by what happened at deaths from which people did not return.

译: 然而,他最感兴趣的是那些人死后再也没有回来的情况。

这句话以简洁的结构和清晰的表达方式突出了芬威克研究的核心问题——死亡后意识是否能够存续。句中的“most intrigued”传递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强烈兴趣和深度关注,显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科研动机。通过“what happened at deaths from which people did not return”,作者巧妙地把研究的重点从表面现象转向了更为深刻、哲学性的问题,而这一层次的探索也为后文的学术分析铺垫了基础。语法结构上,句子没有多余的修饰语,简洁而有力,使得信息的传达既清晰又具有冲击力。这种简练、直击主题的写作方式,既能抓住读者注意力,又能引发深刻的思考,是值得学习的写作技巧。







以上,是最新一期《经济学人》逝者专栏关于彼得·芬威克的文章解读。文章概述了芬威克如何从怀疑到成为全球临终体验(NDE)研究的权威,并探讨了他对意识与死亡的深入思考。芬威克一生致力于研究死亡与临终体验,提出了“死亡艺术”的概念,并认为死亡不仅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一个精神的过渡。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推文相关文章资料。


日更不易,也请大家帮个忙,点赞、点“在看”、分享,谢谢支持!


关注作者,

更接地气地解读




往期文章精选之“逝者专栏”

 

1.13|纪念琼瑶:她的一生,是对爱情的赞歌,也是对命运的挑战!

1.6|纪念吉米·卡特,最具道德情操的美国总统!

12.23|纪念哈罗德·帕尔默修士,隐居荒野50年,只为寻求与神更亲密的联结!

12.16|纪念沙洛姆·纳加尔,他完成了以色列历史上唯一一次司法处决!

12.9|纪念约翰·金塞尔:美国二战传奇密码员,纳瓦霍人

12.2|纪念赛莱斯特·凯埃罗:葡萄牙传奇平民、康乃馨圣母

11.25|纪念英国画家奥尔巴赫:至死仍坚持追寻一个永恒的画面!

11.18|缅怀巴尔塔萨尔·乌什卡:厄瓜多尔最后的采冰人!

11.11|纪念奎因西·琼斯:流行音乐巨匠,统治乐坛半个世纪!

11.4|纪念莉莉·埃伯特:奥斯维辛幸存者和回忆录作家

10.28|纪念费图拉·居伦:这位渗透策略宗师终究未能成为土耳其的救世主

10.21|纪念意大利生物学家萨米·巴索:全世界最“长寿”的早衰症患者,享年28岁

2024.1.18|纪念“北非沙漠之王”迈克·萨德勒:二战老兵、英国特种空勤团创始成员

2024.1.11|纪念高耀洁医生: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20年前曾“感动中国”

2024.1.5|2024前瞻特刊:纸质票据的哀歌

2023.12.18|纪念艾瑞克·弗里曼:传统英格兰乡村文化的守护者

2023.12.14|纪念桑德拉·迪·奥康纳:美国最高法院第一位女性大法官

2023.12.21|纪念本杰明·泽法尼亚:英国战后50强作家之一、传奇诗人和表演者

2023.7.9|纪念Donald Triplett:第1位被诊断自闭症的患者,享年89岁

2023.6.22|纪念贝卢斯科尼:意大利前总理

2023.1.24|做假证的阿道弗·凯明斯基:“如果我多睡一个小时,30个孩子会丢掉性命。”

点击图片查看推文

在外企学神马
每天10分钟,带你解读最热门的《经济学人》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