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瘤手术两大宝“显微镜+内镜”,他如何巧妙运用“双镜”实现全切手术?

文摘   2024-12-27 19:11   上海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吧!

神经内镜和手术显微镜是显微神经外科的两大利器,通过神经内镜与手术显微镜联合(“双镜联合”)形成优势互补,可以更好地提高手术的效果。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成员、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颅底手术委员会前主席Sebastien Froelich教授(塞巴斯蒂安·福洛里希,“福教授”),即以显微手术及神经内镜手术见长。

福教授表示:“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至关重要,内镜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探查至深层区域,观察到隐蔽的角落。尽管内镜在某些适应症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在某些特定的病例中,可能需要将神经内镜与显微镜手术相结合进行治疗。


位于颅中窝后部的梅克尔腔(Meckel cave,MC)是一个空间狭小、位置深藏且结构复杂的硬脑膜凹陷。梅克尔腔脑膜瘤是岩斜区脑膜瘤的一个特殊亚型,因其邻近脑干和第Ⅲ至Ⅷ颅神经,在临床上具有独特性,被视作神经外科领域具有挑战性的疾病之一。对于梅克尔腔脑膜瘤,如果能够实现彻底切除,有潜力达到永久性治愈的效果,因此,手术依然是治疗此类脑膜瘤的较优选方法。
梅克尔腔脑膜瘤往往在早期就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特异症状和体征,因此在诊断时肿瘤通常较小,且尚未侵犯海绵窦,与周围组织之间存在清晰的边界,并且有一层蛛网膜作为阻止肿瘤侵袭的天然屏障,这使得肿瘤的全切除相对容易实现。

因此,手术过程中,针对肿瘤的具体位置和性质,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较佳手术路径,确保肿瘤及其周围关键结构的充分暴露,减轻对脑组织的牵拉,防止周围神经和血管的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及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的风险。在确保肿瘤切除率的同时,致力于提升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成为了当前治疗中的关键挑战。


内镜辅助的显微外科手术
切除延伸至海绵窦的复发性梅克尔腔脑膜瘤
福教授在论文中详细记录了一例右侧复发性梅克尔腔脑膜瘤至海绵窦的显微外科切除手术,该手术在内镜辅助下进行。术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肿瘤已实现完全切除。这一手术案例充分说明了在颅底手术中,解剖学知识的精准掌握至关重要,同时也展示了显微外科技术与内镜辅助技术相结合,是如何实现手术最佳效果的。

发布于《Journal of Neurological Surgery Part B: Skull Base》上的论文《Endoscopic-Assisted Microsurgical Resection of Right Recurrent Meckel's Cave Meningioma Extended to Cavernous Sinus》(内镜辅助下的右侧复发性梅克尔腔脑膜瘤至海绵窦的显微外科切除手术)




病史摘要:一名53岁男性患者,自2012年起出现V1(嗅神经)和V2(视神经)感觉减退,经检查确认为右侧梅克尔腔脑膜瘤,并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报告显示肿瘤为WHO 2级。七年后,患者脑膜瘤复发,伴有严重的V1(嗅神经)、V2(视神经)和V3(动眼神经)感觉减退及疼痛症状。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肿瘤广泛复发,累及海绵窦(CS)、后颅窝(PF)、蝶窦(SS)、翼腭窝(PPF)以及颞下窝(ITF)。

术前影像


福教授阐述了扩大翼点入路、中窝钻孔以及内镜辅助技术的应用,其中选择手术入路的要点包括:
  • 患者之前的右侧额颞部开颅手术史
  • 打开眶上裂并移除眶侧壁
  • 海绵窦侧壁剥离
  • 实施前内侧(V1-V2)和前外侧(V2-V3)的三角形钻孔
  • 暴露翼腭窝和颞下窝区域
  • 蝶窦的开放
  • 在显微镜和内镜的辅助下进行肿瘤切除手术


手术体位:仰卧位,右肩抬高。头部倾斜并转动45度,稍微伸展。
手术切口:第一次手术的右侧额颞皮肤切口



术前术后影像对比:肿瘤得到完全切除


术前和术后图像。
(A)术前轴向t1加权钆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显示脑膜瘤延伸至后颅窝(PF)、海绵窦(CS)、眼眶和蝶窦(SS)。
(B)肿瘤延伸至中窝、翼腭窝(PPF)和颞下窝(ITF)。
(C)术前轴向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更大的蝶翼侵蚀和SS受累。
(D, E)术后轴向t1加权钆增强MRI显示肿瘤完全切除。
(F)术后轴位CT扫描显示用于闭合的脂肪移植物。

术后情况:角膜炎在10天内消退,确诊为世界卫生组织II级脑膜瘤,而V3感觉减退的症状在术后2个月有所好转。
福教授术中操作要点

在手术过程中,手术显微镜与神经内镜的恰当结合使用,实现了对术区的优化暴露,有效降低了神经损伤的风险,并提高了肿瘤切除的效率。


手术采用了之前使用过的右侧额颞入路。术中钻开了眶外侧壁、中窝底和颞前基底,从而清晰地暴露了眶、翼腭窝和颞下窝。接着,依次切开了卵圆孔(FO)、圆孔(FR)和眶上裂(SOF)。随后,切开脑膜眶带并提升了海绵窦的侧壁(参见图2)。最后,切开下眶裂,将位于翼腭窝、颞下窝和眶内的肿瘤成功移除。

逐步解剖海绵状窦和颅中窝暴露。

(A)海绵窦侧壁剥离,显示颅神经(CN) III、IV和V1进入眶上裂(SOF)和V2、V3。脑膜中动脉(MMA)位于V3后方,从棘孔出。

(B)暴露V1和V2之间的前内侧三角和岩尖钻孔,暴露岩性颈内动脉(ICA)。梅克尔腔的上壁被剥离。

(C)蝶窦(SS/Sphen.  sinus) ;前内侧三角(V1-V2)钻孔后暴露。

(D)钻孔前外侧三角(V2-V3)和打开圆孔(FR)、卵圆孔(FO)后的最终暴露。翼腭窝(PPF)和上颌神经的整个通路被暴露,直到它到达眶下沟。



显微镜外科手术分步取出肿瘤图解


后颅窝部位肿瘤顺利切除


翼腭窝到颞下窝部位肿瘤顺利切除


翼腭窝部位肿瘤顺利切除


前内侧三角部位肿瘤切除


蝶窦部位肿瘤切除


内镜辅助阶段
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后,内镜辅助下切除在蝶窦内的肿瘤残体和粘膜。应用自体脂肪和纤维蛋白胶对硬脑膜进行水密封闭。

术后MRI显示肿瘤完全切除

在上述病例中,神经内镜辅助的显微手术有效地将神经内镜与手术显微镜进行了有机结合,这不仅扩展了手术视野的范围,也提升了手术的精确度,并且克服了传统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在某些解剖结构上的盲区。这种结合较大限度地减少了手术造成的损伤,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并提升了手术的整体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改善脑神经功能。

案例总结

自20世纪60年代显微外科技术被引入神经外科临床实践以来,它显著提升了治疗成效,并已成为现代神经外科中不可或缺的手术手段。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神经内镜技术也在神经外科领域逐渐崛起并持续发展,其应用范围从颅底中线病变扩展到侧颅底病变,再到颅脑深部肿瘤乃至脑干病变,内镜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正不断进步,日新月异。

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超高清内镜以及各种内镜下手术器械的进步,内镜手术预计将在不久的将来实现更大的飞跃,显微镜与神经内镜这两大“利器”将互相补充、融合。内镜辅助手术拥有众多优势,例如手术区域的显示不受视野大小和深度的限制,高度放大能够清晰地展示神经和血管结构的细节。通过旋转内镜观察周围结构,可以全面了解解剖关系并减少损伤风险。在相同的骨窗大小和小脑牵拉程度下,显微镜难以达到内镜手术所提供的清晰观察效果。






如果您也有想要分享的经历或者无法解答的疑惑,欢迎留言或者在后台私信我们吧……




声明:INC致力于中外前沿神经外科技术交流与推广,以上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不作为其他患者的医学诊疗意见,本平台非医疗机构,不独立表达医学观点。

INC国际神经科学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400-029-0925),这是一个专注于搭建世界神经外科领域声誉斐然的专家团国际交流的公司。致力开展全球范围内的神经外科学术交流、相关技术支持以及疑难案例联合咨询等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