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脊索瘤包绕椎基底动脉,手术全切难?开颅与经鼻内镜优劣对比

文摘   健康   2024-12-31 19:00   上海  


尽管颅底脊索瘤的组织学特征相对良性,但它在临床上以侵袭性著称。当前的治疗准则推荐在首次发现时进行最大范围的手术切除,随后进行放疗,粒子放疗为较优选。广泛认为,手术中肿瘤切除的程度对于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具有关键影响。然而,颅底脊索瘤的手术操作对神经外科医生来说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手术中面对侵袭性脊索瘤的挑战

脊索瘤手术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肿瘤本身的恶性程度高,二是其生长位置十分复杂。尤其是颅底脊索瘤,它通常位于脑干附近,上方靠近垂体,两侧是含有眼神经和面神经的海绵窦,而且肿瘤质地坚硬,容易侵犯骨质。神经外科手术中最棘手的两个区域——脑干和海绵窦,脊索瘤恰恰就位于这两处。在这种大脑的敏感区域进行手术,需要精确地切除肿瘤,同时避免损伤脑干和海绵窦内密集的神经与血管。稍有差池,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轻则导致神经功能受损,重则可能导致瘫痪。

 


而当脊索瘤紧密包裹颅内关键结构,如脑干、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下丘脑时,要通过手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变得更加艰难。一旦肿瘤在硬膜内扩散,并环绕动脉,手术的复杂性将增加,同时永久性神经后遗症的风险也会上升,且完全切除肿瘤的可能性降低。由于存在易损的穿支动脉,以及肿瘤位于中线位置,椎基底动脉的包裹尤为棘手。值得注意的是,肿瘤残余部分往往位于椎基底动脉附近。这些残余肿瘤通常是因为未能发现病变而遗留,或者是因为切除风险过高而选择性地保留。

图解:展示如何逐步通过内镜鼻内手术剥离附着于脑干前部和基底动脉上的脊索瘤。
A. 首先,采用钝性分离技术将肿瘤与基底动脉和脑干初步分离。
B. 接着,使用剪刀在肿瘤的一侧进行精确的锐性解剖。
C. 然后,安全地从基底动脉上的穿支血管上移除肿瘤的最后一部分。
D. 最终视图显示穿支血管上留下的少量肿瘤残余(用圆圈标出)。


颅底脊索瘤全切或次全切实例两则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成员、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颅底手术委员会前主席Sebastien Froelich教授(塞巴斯蒂安·福洛里希,“福教授”)针对脊索瘤包绕椎基底动脉是否会导致手术风险提升及影响切除完整性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了相关案例报告。

脑肿瘤位于颅骨之内,大多数情况下,为了接近肿瘤,必须进行开颅手术,即通过打开颅骨来彻底切除肿瘤。这种手术的目的既是为了确定病理性质,也是为了减轻肿瘤带来的压力。而神经内镜经鼻手术则是利用鼻腔这一天然通道,顺畅地抵达手术部位进行操作,在神经外科治疗中同样占有一席之地。

实际上,无论是开颅手术还是经鼻内镜手术,不同类型的颅底脊索瘤患者都能从中获得益处。手术途径的选择主要依赖于肿瘤向硬膜内延伸的程度、肿瘤压迫移位、上颈椎的受累情况以及颅颈交界处(CVJ)的病变程度等因素。


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手术

颅底脊索瘤起源于颅底中线区域的骨质,属于硬膜外肿瘤。针对这类肿瘤,采用经鼻入路手术可以利用鼻腔这一天然通道直接抵达肿瘤位置,这样做可以避免对脑组织的牵拉,并且能够降低损伤肿瘤周围关键结构的风险。

 

福教授演讲截图:经鼻内镜示意图


神经内镜手术的独特优势:


1能够通过狭窄的通道抵达深部病变组织,无需进行开颅手术,出血量较低,实现了真正的“微创”治疗


2能够近距离接触病变部位,手术过程中视野清晰、立体感突出,可以贴近肿瘤进行观察,包括肿瘤及其周围的血管、神经和脑组织等,同时避免了牵拉正常脑组织,也防止了盲目穿刺可能引发的出血问题。

3手术过程中能够提供即时图像,通过将内镜插入瘤腔来检查是否有肿瘤残留,这样能够更精确地控制深部肿瘤的切除界限,实现高比例的全切除,并有效预防术后复发。



病史摘要: 一位38岁的女性患者,患有斜坡脊索瘤,肿瘤包裹基底动脉和左侧大脑后动脉。福教授为她进行了经鼻内镜手术,实现了次全切除,术后患者未出现神经功能缺失,也未发生其他并发症,随后接受了质子放射治疗。


图解:展示神经内镜经鼻手术的一个说明性病例。 
左图:术前MRI显示上斜坡脊索瘤,肿瘤包裹基底动脉和左侧大脑后动脉(箭头指示)。 
中图:展示手术入路,以及术中肿瘤如何逐步从血管上分离的过程。 
右图:术后MRI显示肿瘤实现了次全切除。


高切除率显微外科手术

在颅底脊索瘤的手术方法上,目前存在多种选择,其中之一便是开颅显微镜手术。这种手术要求神经外科医生具备高度精湛的技术,以降低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神经损伤的概率。


病史摘要: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被诊断出颅颈交界区脊索瘤,福教授为其执行了开颅手术,并配合内镜进行探查,成功实现了肿瘤的完全切除,手术过程中没有出现其他并发症。


图解:以下为采用前外侧入路的开颅手术示例。 
左图:术前MRI影像,展示了颅颈交界区脊索瘤环绕左侧椎动脉硬膜内段(箭头所示)。
中图:右侧视图展示了手术入路的示意图,以及从左侧椎动脉逐步分离肿瘤的术中画面。手术结束时,通过内镜观察到两根完好的椎动脉。
右图:术后MRI影像显示肿瘤已被彻底切除,左侧椎动脉保持通畅(箭头所示)。

肿瘤包绕椎基底动脉的切除手术技术

术前评估:对于开颅手术和内镜经鼻入路两种方式,都需执行以下步骤。术前评估涉及获取最新的脑部MRI等影像资料,目的是判断骨质破坏的水平,并辅助确定手术入路。


手术入路的确定:针对此类病变,手术路径的选择依赖于硬脊膜内病变的扩展范围、病变的侧向位置、上颈椎及颅颈椎交界(CVJ)的受累情况,以及之前手术所采用的入路。椎基底动脉的包裹并不是选择手术入路的关键因素。选择手术入路的目标是在一次手术中尽可能彻底地切除肿瘤,尤其是对于首次手术,因为手术的不成功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影响。


手术设备:通常采用与手术相关的颅神经监测和术中神经导航系统。

手术技巧:若术前MRI提示肿瘤环绕椎基底动脉,切除肿瘤时首先采取温和的包膜剥离技术,同时注意防止过度牵拉。一旦包裹的血管显露,可利用抽吸器进行平稳且连续的操作,因为脊索瘤通常质地较为柔软。在处理坚硬或粘连严重的肿瘤时,可以采用双手解剖技术。在切除过程中,应优先考虑保护脑功能,避免损害正常脑组织;若肿瘤与血管紧密粘连,则允许部分肿瘤残留。

内镜检查残余肿瘤:运用可弯曲的内镜(适用于开颅手术和内镜鼻内入路)进行最终的探查,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辅助方法,用于检测手术区域可能存在的、隐藏在视野盲区的肿瘤残留。

结论

动脉包裹显著提升了颅底脊索瘤手术的复杂性和血管相关风险。福教授的研究指出:尽管在某些情况下,血管上的残留物可能会阻碍完全切除,但只要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且切除率有保障,手术即可安全进行显然,对于椎基底动脉被肿瘤包裹的患者来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切除肿瘤,比冒着留下后遗症的风险追求完全切除更为重要。此外,无论是选择开颅手术还是经鼻内镜手术,建议患者寻找在该手术领域具有丰富成功经验的专家进行操作,这是避免永久性神经后遗症风险,并确保术后生活质量及功能恢复的关键。






如果您也有想要分享的经历或者无法解答的疑惑,欢迎留言或者在后台私信我们吧……




声明:INC致力于中外前沿神经外科技术交流与推广,以上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不作为其他患者的医学诊疗意见,本平台非医疗机构,不独立表达医学观点。

INC国际神经科学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400-029-0925),这是一个专注于搭建世界神经外科领域声誉斐然的专家团国际交流的公司。致力开展全球范围内的神经外科学术交流、相关技术支持以及疑难案例联合咨询等工作。
 最新文章